2013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安徽卷)语文(带解析).doc
《2013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安徽卷)语文(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安徽卷)语文(带解析).doc(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 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安徽卷)语文(带解析)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17分 ) 西塘古镇 西塘,地处太湖东南河道交错的水乡地带。人们依水而居,依靠便利的水上交通从事贸易活动,明清时期,这里发展成为江南商业重镇。 西塘拥有发达的水路交通网,在占地仅 1平方千米的古镇内,就有 9条河道在此交汇,将古镇分为 8个区块,百余座古桥将古镇连通,因此,古称 “九龙捧珠 ”。 西塘的道路交通以桥、廊棚、街弄为主体,在众多古镇中颇具特色。 西塘水巷交织,河桥密布,走来走去都是桥。古桥种类繁多,造型也很精美。长长的廊桥,矮矮的石桥,高高的拱桥,使古镇形成了 “人家在水中,水中架小
2、桥,桥上行人走,桥下小舟过,桥头商铺立,水中倒影游 ”的水乡美景。 最有名的环秀桥,建于明万历年间,是古镇中最高的一座桥。拱形的桥身异常优美,桥东西横跨小桐、北翠两吁。两侧均有桥联,东侧联日:船从碧玉环中过,人步彩虹带上行。西侧联日:往来人度水中天,上下影摇波底月。 虽然江南古镇大多有廊棚,但西塘的规模最大,占河的街道都有廊棚。所谓廊棚,其实就是带屋顶的街道。 廊棚沿河 而建,造型古朴,一色的青瓦盖顶,连为一体,既可遮阳避雨,又可驻足观景。 这里有多条街道,其中西街最具特点。西街有水乡极为典型的街道布局,最窄处的宽度仅供挑担换肩,即一根扁担的长度。临街房屋二楼常常有屋槽延伸,两两相对,形成严
3、“一线天 ”的空间布局,构成了别致的古镇风貌。 “巷 ”在吴语方言中是弄堂的意思,西塘的弄堂更是独具特色。这里水道密集,居民惜土如金。无论是商号还是民舍,房屋之间的距离总是被压缩到最小,西塘的弄堂总是长而深窄,其才又数石皮弄最具代表性。 石皮弄因铺地的石板薄脆如皮而得名,位于西塘古镇下 西街,始建于明末清初。在西塘众多弄巷中,石皮弄最窄,宽处仅 1米,弄口最窄处仅 0.8米。全长 68米,上面用 166块青石板铺成,下面是下水道,能使全弄雨天不积水,如此设计实在巧妙。 今天,西塘的水道、街道基本保留了江南古镇的原始风貌。水道划分了古镇大的板块,街道上方兴建的廊棚,进一步划分了空间区域,明确了使
4、用功能。弄堂再连接各家屋舍,对空间进行细分和利用。这三种空间形式相辅相成,很好地体现了当地居民因势利事的设计意图,为当地居民生活提供了便利,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道路在小农经济商贸活动中的作用。 【小题 1】根据 文章内容,用 “”将 - 段分成四个部分。 (3分 ) 【小题 2】西塘的古桥、廊棚都很有特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6分) 对象 特 点 古桥 廊棚 【小题 3】第 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 。 ( 2分 ) 【小题 4】下面句子中,两个 “仅 ”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分 ) 在西塘众多弄巷中,石皮弄最窄,宽处仅 1米,弄口最窄处仅 0.8米。 【小题 5】第
5、 段说 “这三种空间形式相辅相成,很好地体现了当地居民因势利事的设计意图 ”,从全文来看,这里的 “势 “与 “事 “分别指什么 (4分 ) 答案: 【小题 1】 (对一处得 1分) 【小题 2】古桥:数量多,种类多,造型精美。 廊棚:规模大,沿河而建,造型古朴。 (每点 3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 3】作比较 作诠释 (每空 1分) 【小题 4】突出了石皮弄的狭窄。 【小题 5】势:水道纵横,面积狭小。 事:居民生活和商贸活动的交通需要。(每空 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 章思路的能力。 段与 至 段呈总 -分关系,层次比较清晰: 段总写 “西塘的道路交
6、通以桥、廊棚、街弄为主体,在众多古镇中颇具特色 ”, 两段写西塘的桥, 段写西塘的廊棚, 三段写西塘的街弄。据此划分即可。 【小题 2】本题考察学生概括文章内容,归纳事物特点的能力。古桥的内容主要在 两段,将 段第一句 “河桥密布,走来走去都是桥 ”概括为 “数量多 ”;将 段第二句 “种类繁多,造型也很精美 ”简单整理即可。廊棚的内容主要在 段,将 段第一句 “西塘的规模最大 ”第三句 “沿河而建,造型古朴 ”简单整理即可。 【小题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画线句将西塘和其他江南古镇作比较,并对 “廊棚 ”作出诠释,因而是 “作比较 ”和 “作诠释 ”这两种说明方法。 【小题 4】
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的能力。连用两个副词 “仅 ”表现了对象的狭窄。 【小题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要 “从全文来看 ”。 远去的乡村 李汉荣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你们只听见辛弃疾先生在宋朝这样说,我可是踏着蛙歌一路走过来的。我童年的摇篮,少说也被几百万只青蛙摇动过。我妈说:一到夏天外婆就不摇你了,远远近近的青蛙们都卖力地晃悠你,他们的摇篮歌, 比你外婆唱的还好听哩,听看听着,你咧起嘴傻笑着,就睡着了。 小时候刚学会走路,在泥土的田埂上摔了多少跤?我趴在地上,哭着,等大人来扶,却看见一些虫儿排着队赶来参观我,有的还趁热研究我掉在地上的眼泪的化学成分。我扑哧一笑,
8、被他们逗乐了。我有那么好玩,值得他们研究吗?于是我静静地趴在地上研究他们。当我爬起来时,我已经有了我最初始的昆虫学。摔饺,原来是我和土地举行的见面礼:你必须恭敬地贴紧地面,才能接受土地最好的生命启蒙。 现在,在钢筋水泥浇铸的日子里,你摔一跤试试?你跌得再惨,把身子趴得再低,也绝然看不见任 何可爱的生灵,唯一的收获是疼痛。 稻田与荷田,只隔着一条田埂,他们是一对上千年的老邻居,是芳邻。稻与荷,各自站在各自的水里,猜测着对方的冷暖和心事。他们也暗中喜欢着对方,经常互相交换些小礼物:这边把多出的荷香捧过去,那边就把宽裕的月光沿沟渠送过来。喜欢串门的青蛙也善意地丈量一下双方的水深水浅,重复一些古老的忠
9、告。秋收后,就有细心的婶子说:这两块田里长的东西就是不一样嘛,稻米里有一股荷的香,莲藕里藏着稻米的香。 菜地里的葱一行一行的,排列得很整齐很好看。 到了夜晚,他们就把月光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早晨,他们 就把露珠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冬天,他们就把雪排列成一行一行。那些爱写田园诗的秀才看见了,就学着把文字排列成一行一行。 种地的父亲看见书上一行二行的,问我:这写的是什么 为啥不连在一起写?多费纸啊 !我说:这是诗,诗就是一行一行的。父亲说:原来,你们在纸上学我栽葱哩,一行一行的。 你听见豆荚炸裂的声音吗?我多次听过,那是世上最饱满、最幸福、最美好的炸裂声。所以,我从来不放什么鞭炮和礼花,那真有点儿
10、虚张声势,一串剧烈爆响之后,除了丢下一地碎纸屑,更无丝毫诗意。那么我怎么庆祝我觉得只得我庆祝的时刻呢?我的秘诀是, 来到一个向阳的山坡,安静地面对着一片为着灵魂的丰盈和喜悦而缄默着天真嘴唇的大豆啦,绿豆啦,小豆啦,豌豆啦,红豆啦,听他们那被太阳的一句笑话逗得突然炸响的 “辟辟啪啪 ”的笑声,那狂喜的、幸福的炸裂;美好的灵感,炸得满地都是。诗,还用得着你去苦思冥想吗?面朝土地,谦恭地低下头来,拾进篮手里的,全是好诗。你即使在田野里追赶一只老鼠,也能到达一首诗的附近,离老鼠洞不远,是野草掩护的蛐蛐的琴房,正在演奏诗经里的某个曲调。 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我不识字的父亲,披一身稻花麦香,在阡陌上走
11、了几十年,我以为他只是在 琢磨农事。可是,当他的田亩和更广裹的田亩,被房地产商一夜之间全部收购,种植了茂密的钢筋水泥,然后无限期地转租给再也不分泌露水,不生长蛙歌,仅仅隶属于机械和水泥的永恒荒芜时,我才突然明自:我那不识字的父亲,他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他一生都固执地走在一首诗里,他一直都在挽救那首可能真的要失传的田园诗。 (有删改) 【小题 1】根据文中 段的内容,请仿照下面划线的短语,完成填空。( 4分 ) 乡村的诗意在哪里 让我来轻轻告诉你: 她在 童年的蛙声 中,她在 稻田的荷香 里, 她在 中,她在 里, 她在 中,她在 里。 【 小题 2】第 段写在田埂上摔饺,第 段写听豆荚炸裂
12、声,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悟 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4分 ) (1)在田埂上摔跤后的感悟: 。 (2)听豆荚炸裂声后的感悟: 。 【小题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 段中画线的句子。 (5分 ) 【小题 4】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内涵。 (4分 ) 我那不识字的父亲,他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他一生都固执地走在一首诗里,他一直都在挽救那首可能真的要失传的田园诗。 【小题 5】结合全文,说说你对题目远去的乡村的理解。 (6分 ) 答案: 【小题 1】荷田的莲藕 沟渠的月光 菜地的葱行 蛐蛐的琴房 【小题 2】 (1)你必须恭敬地贴紧地面,才能接受土地最好的生命启蒙。(摔跤,原来是我和土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年初 毕业 升学考试 安徽 语文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