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1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学案.doc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1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1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学案.doc(2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11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_时空坐标_单元概览_20世纪四五十年代阶段两极格局形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外交整体感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二分天下,由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逐渐形成了“冷战”对峙的局面,1955年两极格局正式确立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20世纪六七十年代阶段多极化趋势出现 中国外交突破整体感知西欧、日本迅速崛起,第三世界登上历史舞台,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冲击了两极格局,形成了多极化趋势20世纪70年代初,外交取得突破性成就,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
2、关系正常化,同时,中苏关系恶化20世纪八九十年代阶段多极化趋势加强 新时期的中国外交整体感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欧洲进一步走向联合,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中国国力迅速增强,俄罗斯国力得到恢复,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世界形势呈现出动荡与缓和并存的局面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实行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执行全方位的外交战略,为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主旨归纳(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从战时的盟友变成了对手,展开了激烈的角逐;伴随着美苏争霸,世界格局呈现出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苏联解体后,多极化趋势加强(2)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走向世界舞台,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人类共同发
3、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考点1 对抗与牵制的世界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背景1实力变化(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欧和日本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2(2)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2基础框架:雅尔塔体系以美、苏为主导,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3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二、“冷战”1含义: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2序幕:丘吉尔的“铁幕”演说。3表现双方领域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治 “杜鲁门主义”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
4、局经济 马歇尔计划 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华沙条约组织4.形成: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使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概念阐释 “冷战”政策“冷战”政策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方阵营之间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除直接军事交战以外,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但这并不是说当时世界上没有发生战争。美国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在局部地区实行热战,如发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局部地区爆发的热战同样是“冷战”局势的体现。三、影响1世界局势紧张,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1)欧洲: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支持下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2)亚
5、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朝鲜分裂;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爆发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3)拉美:1962年,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美国发现并武装封锁古巴,苏联被迫撤走导弹。2美苏未发生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教材补遗_美苏争霸中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争夺(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冷战”对峙,在世界范围内激烈争夺,教材重点叙述了美苏在欧洲的争夺,也涉及亚洲的部分活动。进入50年代中期以后,美苏争夺开始具有全球意义,在非洲、阿拉伯地区、拉丁美洲都有美苏争夺的影子。(2)美苏的争夺手段包括经济、政治、思想、科技、文艺、宗教等,其目的是展示自己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丑化对方的形象,最终击败对手,
6、美苏争霸在当时已经渗透到世界的角角落落。(3)美苏的争夺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苏联代表着社会主义阵营,而美国代表着资本主义阵营,两国关系既有争霸的一面,也有两种社会制度竞争的一面。3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比较理解史料研习归纳史料一 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1950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最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下图,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3AEM”意为“财政贷款”)史料二 我们愿意帮助
7、各自由国家的人民维持他们的自由体制和国家完整,抵制谋求把极权主义政权强加于他们的侵略活动就危及世界和平而且肯定会危及我们自己国家的利益杜鲁门1947年3月在国会的讲话史料三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到经济健全的状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美国政府未来的援助不仅是缓和物,而是彻底的治疗。1947年6月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史料解读(1)史料一中两段史料分别来源于美、苏两国,创作者分别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对马歇尔计划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史料“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反映了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从漫画可以看出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控制欧洲的工具。(
8、2)史料二信息“自由国家”指资本主义国家;“自由体制”指资本主义制度;“极权主义政权”指社会主义政权。(3)史料三信息中“它”是指马歇尔计划。史料三体现了马歇尔计划实施的目的和作用。史料运用(1)结合史料一,分析电影和漫画的创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他们的认识差异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国际格局?提示 不同:电影描述法国小镇在美国财政援助下生活逐渐好转,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漫画中欧洲人被“绑”在美国的战车上,追逐美国的财政贷款,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控制欧洲的工具。国际格局:两极对峙。(2)根据史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共同目的是什么?二者
9、有何区别?4提示 共同目的: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主地位。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赤裸裸的反苏反共;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进而遏制苏联。史论归纳“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1相同点(1)背景:都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2)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2不同点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提出 针对“希腊、土耳其危机”针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经济凋敝、政局动荡,资本主义统治秩序面临威胁内容既包括经济上的援助,也包括军事上的
10、援助经济援助计划表现形式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采取隐蔽的经济手段达到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的目的影响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标志着“冷战”全面开始一方面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政局的稳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史料一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美国
11、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史料二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交替使用外交和武力威胁的心理战达到了顶点,随后双方关系进入了持续10余年的相对缓和状态。这一缓和的主要特征,在于欧洲局势渐趋正常,军备控制谈判取得显著进展70年代后5期开始,两国关系再度重新紧张,其原因主要在于苏联在亚非两洲进行频繁的直接或间接军事干涉,连同美国在越南战争失败后扩展海外军事、政治义务的倾向重新显著抬头。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史料解读(1)史料一列举了学术界对美苏“冷战”的评价。解读第一段史料注意按句号划分层意,第二段史料注意省略号后的信息。第一段史料关键信息表明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
12、易动武,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第二段史料关键信息体现了“冷战”对科技发展的客观影响。(2)史料二信息“持续10余年的相对缓和状态”“70年代后期开始,两国关系再度重新紧张”可以看出美苏争霸是一个紧张与缓和交替的过程,与当时的世界形势存在很大关系。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提示 学术界力图对美苏“冷战”作出辩证评价。既强调了美苏争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又看到在近半个世纪中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既认为美苏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又指出“冷战”客观上推动了科技的发展。(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13、美苏争霸过程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冷战”时期制约世界战争爆发的主要因素。提示 特点:缓和与紧张并存。因素:美苏力量均势(核威胁的影响);世界多极化及新力量的发展。史论归纳1两极格局对峙局面的特点(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4)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每个阵营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
14、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2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1)积极影响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美苏两国长期处于均势,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大国行事遵守一定的界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2)消极影响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美苏两国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6在两极对峙的格局
15、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 )A推动了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B重申了美国对外政策理论C加速了美苏“冷战”格局的扩展D巩固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C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战略中心是争夺世界霸权,遏制共产主义是实现美国世界霸权的重要手段,故A项错误;材料主张是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战后美苏在意识形态上的对立推动了战后美苏“冷战”的形成,故C项正确;战后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普遍衰落,欧美之
16、间的关系不平等,故D项错误。2有海外媒体提出,“一带一路规划就是确定让中国过剩产能走出去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而中国学者对此基本持反对观点,其原因有可能是马歇尔计划实际上( ) 【导学号:02990051】A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B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C把欧洲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D导致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抗A 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实质上是在欧洲的“冷战”政策,导致了东西欧的分裂和对峙。中国的“一带一路”规划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故A
17、项正确;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故B项错误;接受马歇尔计划的是西欧国家,不涉及把整个欧洲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故C项错误;北约和华约的出现导致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抗,故D项错误。3“当柏林墙竖立之后,华盛顿感到舒了口气。虽然肯尼迪公开谴责这是对边界的野蛮封锁,但实际上认为柏林墙是结束柏林危机的转折点。”这是因为“柏林墙”的修建( )A减少了美苏直接冲突的可能B遏制了苏联势力进一步扩张C便利了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D为美国组建北约提供了借口A “柏林墙”的修建作为缓冲,减少了美苏直接冲突的可能,故A项正确;“柏林墙”并没有遏制苏联势力在其他地区的进一步扩张,故B项错误;马歇尔计划与柏
18、林墙的修建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1961年北约早已建立,故D项错误。741957年10月4日,苏联宣布成功把世界上第一颗绕地球运行的人造卫星送入轨道。美国官员宣称,他们不仅因苏联首先成功地发射卫星感到震惊,而且对这颗卫星的体积之大感到惊讶。这表明( )A苏联在宇宙探索方面占据优势B美苏争霸开始进入了太空领域C苏联体制显示出巨大优越性D美国在新科技革命中甘拜下风A 苏联首先成功发射人造卫星表明苏联在宇宙探索方面占据优势,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美国在太空方面的努力,故B项错误;苏联太空探索的成功并不能说明其体制的优越性,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明美国惊叹苏联的成就而并非是美国在新科技革命中甘拜下
19、风,故D项错误。考点2 充满变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加强|(对应学生用书第85页)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走向联合的欧洲(1)原因: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的丧失;经济发展的需要。(2)过程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后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一个机构欧洲共同体。(3)作用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2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1)背景:20世纪80年代,日本
20、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进行民主改革,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发展现代经济奠定了基础。美国对日本经济的扶植。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火和给养,刺激了经济的发展。政府制订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2)影响: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2)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3)政策: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建立国际经济
21、新秩序。8(4)影响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4中国的振兴: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教 材 补 遗 1美苏“冷战”中“中间地带”崛起的三个重要表现“中间地带”即在美苏“冷战”中独立于两大阵营之外的“第三世界”。(1)万隆会议是不结盟运动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是“中间地带”崛起的第一个重要表现。(2)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是“中间地带”崛起的第二个重要表现。(3)中国重返联合国,体现了不结盟运动的巨大能量,是第三个重要表现。2毛泽东的“
22、中间地带”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国际政治格局产生剧烈变动。1946年,毛泽东提出了“中间地带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不断发展这一理论,提出“两个中间地带”或者说是“两个第三世界”。一个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个是“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个中间地带的国家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和干涉,反对美苏称霸世界。中间地带理论对改变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在国际上的孤立地位,对打破美国对中国的遏制与封锁,对树立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二、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1两极格局的结束(1)东欧剧变原因:受苏联改革和
23、国内经济困难的影响。实质: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苏联解体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使苏联改革进入误区。标志:1991年底,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2“冷战”后的形势(1)特点: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2)原因“冷战”结束后,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美国试图独霸全球,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国际恐怖主义也呈现泛滥趋势。(3)表现:1999年美国轰炸南联盟;2001年发生“911”事件。3“冷战”后的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易错提醒 有关多极化的几个误区(1)世界格局由
24、两极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多极化,而不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9(2)“冷战”结束后,“一超多强”的局面出现,但这并不能说多极化格局已经定型,因为多极化是一个趋势,有一个发展过程。(3)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仅仅说明的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在蓬勃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理解史料研习归纳史料一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单元 当今世界 政治 格局 多极化 趋势 现代 中国 对外 关系 11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37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