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单元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及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0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学案.doc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单元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及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0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单元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及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0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学案.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10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考点1 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筹备: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3成立: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中央人民政府成立。4意义(1)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2)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二、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初步建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2、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2)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3)初步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1)标志: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2)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目的: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2)法律依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1954
3、年宪法正式确认。(3)实施: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来,新中国共成立了五个自治区、一百多个自治州、自治县(旗)。(4)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易错提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的易错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是政治协商会议,后者是前者的存在形式。(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的权力机关,有参政议
4、政的权力,但无决策权。(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2(5)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自治指的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力,而不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三、“文化大革命”毛泽东认为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林彪、江青一伙别有用心,乘机兴风作浪,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四、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建设1法律制度走向健全(1)措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中共中央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平反各种冤假错案。加紧全面立法工作。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
5、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2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1)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1984年,政府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轻巧识记 数字法归纳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及实质理解史料研习归纳史料一 第二条 中华人
6、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条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料二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说:“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他还说:“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就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中国当代史史料三 自1953
7、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史料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全权性,具有真正的人民性和广泛的代表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2)史料二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特点,说明了该制度适合中国的国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3)史料三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国人大代表城乡的比例。解读史料注意关键信息
8、“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人大代表农村与城市的比例为14,从此时的选举法对农村和城市选举代表的规定可以看出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和工业化发展方向。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什么特点。提示 全权性: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全权性。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真正的人民性和广泛的代表性。(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哪
9、些特点。提示 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在野党。我国多党合作的实质是团结合作,而不是多党竞争、轮流执政。我国各民主党派都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享有宪法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促进史料三中选举比例规定的时代背景。提示 4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建设;工人阶级居于主导地位。史论归纳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1)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2)特点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
10、人民当家作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主要形式。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团结在一起。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并建立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正确关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世界银行前驻华代表皮特鲍泰利教授说:“多党制并非民主的精髓,民主的要义是能够对人民负责”基于这点认识,鲍泰利断言,中国很有可能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通过一党制来实现民主的国家”。鲍泰利断言的中国政治制度是( ) 【导学号:02990048】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基层民主制度D中共领导的多党
11、合作、政治协商制度D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它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与材料中“多党制”“通过一党制来实现民主的国家”相符,故D项正确。2(2017洛阳高三统考)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相继颁布了刑法、民法、经济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表明我国( )A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B法律法规制定的越来越多C形成日趋完备的法律体系D人民的法律意识日益增强C 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只是一种现象,而不是实质,故A项错误;法律法规制定的越来越多只是一种现象而不是实质,故B项错误;“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且相继
12、颁布了刑法、民法和经济法等”表明形成日趋完备的法律体系,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人民的法律意识,故D项错误。3(2017昆明一中月考)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到2010年,“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进行分配。”这一变化反映了( )5A农村经济的发展 B民主政治的发展C城市化水平提高 D城乡人口的变化B 从材料中可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城乡代表名额由1953年的14变成2010年的11,这说明民主范围的扩大,反映了民主政治的发展,故B项正确。4(2017北京海淀区高三期末)下表中事件和
13、意义的对应关系准确的是( )事件 意义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B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确立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认为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巩固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制建设方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C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建立,故A项错误;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确立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B项错误;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
14、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故C项正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法制建设方针并不能体现中国的特色,故D项错误。考点2 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对应学生用书第77页)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背景(1)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后,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隔绝的敌对状态。(2)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2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3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4意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轻巧识
15、记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二、“一国两制”的实践1背景: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发展。62香港回归(1)概况:1984年12月,中英双方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2)意义: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3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打破两岸隔绝关系(20世纪80年代)(1)197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2)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3)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台
16、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2海峡两岸关系的新突破(20世纪90年代)(1)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次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2)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3两岸关系的新发展(2000年以来)(1)2005年,胡锦涛会见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的“和平之旅”访问团,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2)2008年,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终于实现。概念阐释 “九二共识”1992年底,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这为1993年的“汪辜会谈”铺平了道路。“九
17、二共识”的核心内容与精神是“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与“交流、对话、搁置争议”。“一国两制”的内涵与实践理解史料研习归纳史料一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迹,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史料二 中央人民政府决定,西方国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 实践 现代 中国 政治 建设 祖国统一 10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37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