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克苏市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
《新疆阿克苏市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疆阿克苏市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阿克苏市实验中学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考试历史试卷考试时间:100 分钟 满分:100 分一、本卷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 “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人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 土地过度集中B. 有田者无力可耕C. 小农户个体经营D. 地权与劳动者契合【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中引文的准确理解与分析。题干中引文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经济形态的向往,
2、也就是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一种自然的较为淳朴的生活,与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的模式状态相符合,故 C 项正确;题干中只是谈到人们“佃则有田” ,而没有阐释土地过度集中,故 A 项排除;“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说明人们有力可耕,故 B 项排除;题干中地权依然三是地主阶级,作为劳动者的农民,两者是无法契合。故 D 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小农经济2.宋初,民户需轮流充当州县差役,后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由民户按户等高低分摊相应的雇人费用。这一政策的调整A. 改变了服役主体资格B. 催生了新型生产关系C. 改善了国富民穷状况D. 保证了
3、农业生产稳定【答案】D2【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宋初,民户需轮流充当州县差役。后改由民户按户等高低分摊相应的雇人费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政策的调整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时间,保证小农生产稳定,故 D 正确。服役主体资格仍然是民户,故 A 排除。新型生产关系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宋代没有产生,故 B 排除。这一政策的调整与改善国富民穷状况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 C 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宋代赋役制度3.乾隆二年苏州因染衣坊过多而造成了“满河青红黑紫” ,于是苏州府立“永禁虎丘染坊碑”,禁止在虎丘开设染坊,所有“染作器物,迁移他处开张” “如敢故违,定行提究” 。
4、这反映了当地政府A. 重视行政法规的建设B. 限制私营手工业发展C. 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D. 建立专门的环保机构【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苏州因染衣坊过多而造成了满河青红黑紫”的现象,然后苏州府通过立“永禁虎丘染坊碑”禁止在虎丘开设染坊,体现了当地政府发现问题后及时制定行政法规以解决问题,A 项正确。题干中“染作器物,迁移他处开张”可知官府并没有限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B 项错误。题干中没有体现重农抑商的思想,C 项错误。题干中仅有苏州府立“永禁虎丘染坊碑” ,是否有专门环保机构不可知,D 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A。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苏州府设立“永禁虎丘染坊碑”的原因是染衣
5、坊过多造成了环境污染,体现政府重视行政法规的建设。4.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西汉、西晋时期秦岭淮河以北、以南郡数统计表全国所辖郡数 秦岭淮河以北郡数 秦岭淮河以南郡数西汉 103 74 29西晋 162 86 763A. 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B. 政治中心实现了南移C. 西汉时的疆域比西晋小D. 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所给数据,不同时期北方和南方郡数统计,由西汉时期的 74:29 到西晋时期的86:76,说明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南方人口增加,西晋在南方设置郡数增加,故 A 项正确;材料与政治中心南移无关,故 B 项错误;材料与西汉和西晋时期我国疆域的大小无关,故 C 项错
6、误;经济重心实现南移是在南宋时期,与材料及史实均不符,故 D 项错误。5.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 ,下田弃畎(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 。 ”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A. 代田法已经出现B. 注重精耕细作C. 水利灌溉发达D. 耕地面积增加【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上田弃亩(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 ,下田弃甽(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 ”体现了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故选 B;我国代田法是西
7、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排除 A。材料是合理利用土壤的水分和湿润程度,不是强调水利灌溉发达,排除 C;材料没有体现耕地面积增加的信息,排除 D。考点: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技术精耕细作【名师点睛】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3) “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46.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上述规定反映了A. 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B. 奖励耕战政策的必
8、要性C. 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D. 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答案】C【解析】唐宋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是出于保障农业生产的考虑,法律严酷性只是表面现象,故 A 错误;材料与奖励作战无关,故 B 错误;上述规定保障农业生产需要的畜力,体现出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 C 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小农经济在天灾人祸面前的脆弱性,故 D 错误。7.比较汉、宋关于商人做官的相关规定,从其变化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 科举制度比察举制封闭B. 宋代抑商政策事实上已放弃C. 社会阶层身份日益固化D. 商人受歧视的情形发生转变【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知,在汉代经商者不能做官,连子其子孙都不得做官;在宋朝规定由
9、从事工商者不得取士到工商职业者如果舍弃自己的职业可以取士,说明对工商者的态度发生变化,工商业者受歧视的情形发生转变,故 D 项正确;从材料中可知,在汉代经商者不能做官,连子其子孙都不得做官;在宋朝规定由从事工商者不得取士到工商职业者如果舍弃自己的职业可以取士,说明宋代科举制度选官范围比西汉有所扩大,科举制度比察举制更加开放,排除 A;我国封建社会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 项错误;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5社会阶层身份日益固化,C 项排除。8.南宋时期,绍兴府山阴县的梅市和项里市,是著名的杨梅和茨实(又名:鸡头米)市场;秀州华亭县的下砂市、海盐县的鲍郎市、明州鄞县的大嵩市等则是著名的盐业草市;嘉兴府“
10、机杼之利,日生万金,四方商贾云集” 。这主要表明当时江南地区A. 已成为全国贸易中心B. 长途贩运贸易逐渐兴起C. 市场具有专业化特征D.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南宋商品经济发展的知识。材料反映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经济特征,并非全国贸易中心,排除 A;材料没有长途贩运的信息,排除 B;材料反映的是市场,而非农产品商品化,排除 D。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经济特征,说明市场具有专业化特征,故选 C。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市场9.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把西方国家的使节称为“洋兄弟” ,允许西方人在控制区域内自由通行和经商,但同时又把他们视为“天下万国真主”洪
11、秀全的臣民。这反映太平天国A. 迫切希望得到西方国家的承认B. 外交政策深受宗教信仰的主导C. 仍未摆脱“华夷之辨”的观念D. 认可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无法看出其目的是为了迫切得到西方国家的承认,故 A 项错误;其体现了外交政策受宗教信仰的影响,但却不是主导,故B 项错误;根据材料“但同时又把他们视为天下万国真主洪秀全的臣民”可以看出其没有摆脱“华夷观念”的影响,故 C 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故 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 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2、太平天国运动610.辛亥革命后两年里,全国出现了 500 多家报馆,标榜民主,评价时政,其中胡鄂公就在天津的大中华报上“无日不骂项城(袁世凯) ”。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A. 社会资讯传播方式的改变B. 传统社会道德观念被打破C. 言论出版自由制度受尊重D.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未强调资讯方式发生改变,故排除 A;道德观念被打破不是材料论述的重点,材料强调的是批判袁世凯称帝这件事情,故排除 B;言论出版是否自由在材料中得不到体现,故错误 C;批判袁世凯称帝这件事情,放映出了人们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厌恶,同时说明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正确 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
13、主革命辛亥革命影响【名师点睛】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1)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 ,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的权利和自由。(2)经济上:提高了资产阶级政治地位,颁布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3)思想上: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思想大解放,促进了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4)社会生活: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11.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
14、的失序与混乱。 ”这表明A. 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未见成效B. 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C. 辛亥革命与传统王朝更替相同D. 革命后的制度建设更加艰难【答案】D7【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材料主要表明民国时期革命并未带来和平与秩序,而是失序与混乱。这说明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旧制度,但建立预期的和平与秩序的新制度更难,故 D 项正确;AB 项同一个意思,太绝对直接排除;C 项错误,辛亥革命与传统王朝更替不同。所以答案选 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影响【名师点睛】辛亥革命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中国 2000 多年来的君
15、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从此,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12.1919 年 6 月,北京晨报就政府派军警抓捕上街演说的学生发表时评:“打雷,闪电,下雨,一时天地如晦。记者这个时候,不禁发了悲天悯人的感想,何以故呢?因为老天大怒的时候,正是那几百位青年学生被围的时候。 ”鲁迅日记记载当日:“晴,下午昙(多云)晚大风一阵后小雨。 ”两者对当日天气说法不尽相同,对此正确的看法是A. 前者是记者的亲历见证,晨报叙述应为准确B. 后者是新文化运动先驱,记述应为真实可信C. 时评带有明显政治倾向,存在夸张描述可能D. 日记具有个人主观色彩,鲁迅记载不能采信【
16、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打雷,闪电,下雨,一时天地如晦。记者这个时候,不禁发了悲天悯人的感想,何以故呢?因为老天大怒的时候,正是那几百位青年学生被围的时候”和“晴,下午昙(多云).晚大风一阵后小雨”可知时评带有明显政治倾向,存在夸张描述可能,C 项正确;时评不一定是记者亲历见证,且时评代表个人观点,其叙述不一定准确,排除 A;新文化运动的先驱的日记,属于个人行为,其记述不一定真实,排除 B;日记也可能是真实的,具有个人主观色彩,鲁迅记载不能采信说法有误,排除 D。所以选 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13.在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已经注重对能源进行开发,观
17、察下图,判断该企业是8A. 江南制造总局B. 上海发昌机器厂C. 天津开平煤矿D. 安庆内军械所【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题干“洋务派已经注重对能源进行开发”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与洋务派民用工业有关,洋务派从 19 世纪 70 年代到 90 年代,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又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航运、煤矿、电讯、纺织等民用工业,AD 是洋务派军事工业,B 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C 是洋务派民用工业,故选 C。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名师点睛】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较为重要的有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
18、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总局等;创办的近代民用工业主要有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等。14.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1894 年约有 1 亿多美元,到 1914 年时已增至 9.6 亿多美元这些投资有很大部分不是来自于国外的资本流入,而是由对中国的暴力掠夺转化而成的。例如庚子赔款 (即辛丑条约的赔款)有一部分就转化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企业投资”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始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 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增长迅速C. 资本输出基本来源于列强国内的
19、剩余资本D. 资本输出为中国民族经济发展注入了资金【答案】B【解析】9试题分析:材料中“1894 年估计约有 l 亿多美元,到 1914 年时已增至 9.6 亿多美元”说明甲午战争之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快速增长,尽管其资金来源主要是通过暴力掠夺的方式的实现但这并不影响其对华经济侵略的收益,所以 B 项说法正确。列强进行资本输出开始于鸦片战争后,故 A 项错误。投资有很大部分不是来自于国外的资本流入,而是由对中国的暴力掠夺转化而成的,故 C 项错误。资本输出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故 D 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影响15.1905 年,清政府建立户部
20、银行,总资本银 400 万两分为 4 万股,由户部认购两万股,其余两万股, “无论官民人等均准购买” 。这说明清政府A. 开始采取近代化措施B. 推行官商合办方式C. 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D. 为民族工业筹措资金【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由户部认购两万股,其余两万股, “无论官民人等均准购买”可以看出这是官商合办的,故本题选B 项。A、C、D 与材料无关。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清政府的改革官商合办16.一战时期,中国兴起了一轮新的投资办厂热,这被史学家称为继洋务运动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两次工业化浪潮都A. 体现了政府的主导作
21、用B. 承担民主革命的重任C. 推动了政治体制的变化D. 与外部国际环境有关【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洋务运动,又称晚清自救运动、自强运动。该运动是 19 世纪 6090 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 、 “求富”运动。这次工业化的主导力量是洋务派,排除 A;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第一次工业革10命成果,但没有改变清朝封建专制体制,排除 C;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活动才是推行民主革命的重任,排除 B;洋务运动是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完成工业革命的背景下进行,而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时期,西方国家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选 D考点:近代
22、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名师点睛】洋务运动的根本的指导思想是“自强” 、 “求富” 。其分类思想就是“ 师夷制夷” 、 “中体西用” 八个字。前四个字“师夷制夷” 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道路。17.据资料,1918 年中国进口的日本纱数量为 70891 捆,印度纱数量为 39251 捆;但是到1920 年中国进口日本纱为 34177 捆,印度纱数量为 138996 捆。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 第一次世界大战
23、爆发B. 政府限制纺织品进口C. 抵制日货运动的高涨D. 洋务企业的迅速发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1918 年到 1920 年两年之内,中国进口纱数量日本和印度完全相反。日本的迅速下降和印度的提升是深受抵制日货运动的影响,因此本题选择 C 选项。A 选项时间不对,一战早已爆发;B 选项不符合条件;D 选项时间错误,洋务运动是上世纪的事情。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抵制日货运动【名师点睛】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抵制日货“运动中,所涉及的货物是相对简单的,主要是棉纱织品、日用百货等轻工业产品,也包括日本在中国的采矿生产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疆 阿克苏市 实验 中学 2019 届高三 历史上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