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第一中学 2017-2018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必修一 1、2 单元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一、1.请将下列名句补充完整。(1)_,浅草才能没马蹄。 (钱塘湖春行 )(2)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_。 (爱莲说 )(3)恰同学少年,_。书生意气,_。 (沁园春 长沙 )(4)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走尽这雨巷。 (雨巷 )(5)撑一支长篙,_,满载一船星辉,_。 (再别康桥 )(6)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_,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_,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2、终已不顾。 (荆轲刺秦王 )【答案】 (1). 乱花渐欲迷人眼 (2).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 风华正茂 (4). 挥斥方遒 (5). 到了颓圮的篱墙 (6).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7).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8). 为变徵之声 (9). 风萧萧兮易水寒 (10). 士皆瞋目【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上下句填空式默写的题型,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上句或下句,仔细回忆自己背诵的相关内容,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还要注意下列字的正确写法:渐、亵、茂、斥、遒、颓、圮、篱、溯、斑、斓、徵、萧、瞋。二、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文言
3、语段,按要求完成后面题目。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2 -(烛之武退秦师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4、。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明,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 (殽之战 )2. 下面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 行李之往来C. 共其乏困 D. 文王之所辟风雨也3. 下面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何厌之有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B. 邻之厚,君之薄也 文王之所辟风雨也C. 君之所知也 勤而无所D. 与郑人盟 蹇叔之子与师4. 下面句子中没有
5、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B.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C. 秦伯说,与郑人盟 D. 文王之所辟风雨也5.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烛之武是从越国鄙远的不现实,邻厚己薄的得不偿失,结交郑这个东道主好处多,晋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等角度说退秦师。B. 蹇叔从对秦、郑、晋三方的分析,秦 “劳师袭远” 、 “师劳力竭” 、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郑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 “远主备之” ;晋“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从而得出反对秦师伐郑的结论。C. 烛之武说话站在秦国的利益上,说明郑亡对秦国的重大影响,使秦伯不敢参与“围郑” 。D. 蹇叔的说话
6、站在秦国的角度上,说明劳师袭远必败,成功说服秦穆公放弃伐郑。6.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2)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3 -(3)且行千里,其谁不知?【答案】2. D 3. B 4. B 5. D 6. (1)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2)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3)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解析】【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古今异义现象。A 项,句中指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B 项,句中指使者,今义指行旅的人出行所带的东西。C 项,古义中,外出缺少资用叫“乏”
7、 ,家居缺少食物叫“困” ;今义指食用等供应不上、困倦等意思。D 项, “风雨”古义和今义相同,都是指风和雨。故此题答案为 D 项。【3 题详解】试题分析:A 项,前一个“之”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后一个“之”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 项,两个“也”都表判断。C 项,前一个“所” ,助词,与动词“知”构成所字结构,译为“知道的” ;后一个“所” ,名词,着落,结果。D 项,前一个“与” ,介词,跟、同;后一个“与” ,动词,参与、参加。故此题答案为 B 项。【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通假现象。通假字是文言实词的重要考查内容,平时的文言文学习和复习中应对有通假现象
8、的实词加以分类整理,掌握常见通假字的基本意义及用法。本题中,A 项, “共”通“供” ,供给。B 项没有通假字。C 项, “说”通“悦” ,高兴。D 项, “辟”通“避” ,躲避。故此题答案为 B 项。【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D 项, “成功说服秦穆公放弃伐郑”不正确。由原文“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可知,秦穆公并没有听从蹇叔的劝告,蹇叔没有成功。【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
9、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 4 -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 “删” “调” “换” “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 “越” ,越过;以:把,介词;“鄙” ,作为边邑;“远” ,远方的国家;“难” ,困难。 (2) “朝” ,早晨;“济” ,渡过;“夕” ,晚上;“设” ,修筑;“版” ,防御工事。(3) “且” ,再说;“其” ,表反问。【点睛】第 2 小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
10、法,高考中对虚词的考查单独命题较少,多与翻译、断句等考点结合考查。备考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认真积累考纲规定的常用 18 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还要注意到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有:词性分析法、位置分析法、温故求新法、语境判定法、语法切入法、标志识别法等。参考译文: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
11、,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烛之武退秦师
12、)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 ” 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 蹇叔参加出征的队伍,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 5 -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
13、有两座山头。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 ”(殽之战 )(二)阅读下面文言语段,按要求完成后面题目。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14、;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7.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函:盒子。B. 北蛮夷之鄙人 鄙人:粗鲁、地位低下的人。C. 自引而起,绝袖 绝:断绝,挣断。D. 剑坚,故不可立拔 坚:坚固、锋利。8. 选出与“秦王还柱而走”中的“还”用法不同的一项( )A. 秦武阳色变振恐 B. 群臣怪之C. 图穷而匕首见 D. 卒起不意9. 下面各句中的“兵”字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不及召下兵 B. 秣马厉兵C. 不得持尺兵 D.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答案】7. D 8
15、. B 9. A【解析】【7 题详解】试题分析: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把所给选项逐一放回到原文中,就会发现,D项, “剑坚,故不可立拔”的意思是“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 , “坚”应该是- 6 -“剑插得紧”的意思。【8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词类活用现象,解答时需要先确定题干中所给加点字的用法及含义,然后分析选项中所给加点字的用法及含义,找出答案。本题题干中“秦王还柱而走”的“还”是通假字,通“环” ,环绕。A 项, “振”通“震” ,震慑。B 项, “怪” ,意动用法,以为怪,感到奇怪
16、。C 项, “见”通“现” ,出现。D 项, “卒”通“猝” ,突然。故此题答案应为B 项。【9 题详解】试题分析:A 项,句意为“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 , “兵”的含义是“侍卫、士兵” 。B 项,句意为“喂饱战马,磨快兵器” , “兵”的意思是“兵器” 。C 项,句意为“不能带兵器” , “兵”意思是“兵器” 。D 项,句意为“砍下树木作为兵器,举起竹竿作为旗帜” , “兵”的含义是“兵器” 。故此题答案为 A 项。【点睛】第 1 小题考查实词的含义,该考点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
17、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参考译文: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野蛮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
18、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惊骇,自己挣扎着站起来,扯断袖子。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当时情况十分危急,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在殿上的臣子们都被惊吓到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按照秦国的法律,在殿上侍奉的臣子们,不能带兵器;那些持有武器的侍卫,都在宫殿的台阶下面列队站好,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当危急的时候,- 7 -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因此导致荆轲追逐秦王,秦王仓促间惊惶失措,拔不出剑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三)10.请填写以下特殊句式类型
19、。A、宾语前置 B、状语后置 C、定语后置 D、省略句 E、判断句 F、被动句(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_)(2)夫晋,何厌之有 (_)(3)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_)(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_)(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_)【答案】 (1). B (2). A (3). F (4). C (5). E【解析】【详解】试题分析:(1)句是状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为“以其于晋无礼,且于楚贰” ;(2)句是宾语前置句, “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的语序为“夫晋,有何厌” ;(3)句是被动句, “见”表被动;(4)句是定语后置句, “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正常的语序为“太子及知其事之宾客
20、” ;(5)是判断句, “者也”表判断。【点睛】本题考查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这一考点在高考中一般不单独设题,而是与断句、翻译等考点结合命题。文言句式常见的类型有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倒装句又包括宾语前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等。考生在备考复习中要注意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积累各类典型例句,答题时方可对号入座,避免判断失误。三、古代诗歌阅读。 暮春归故山草堂钱 起谷口春残 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 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 待我归。注释:春残:一作“残春” 。怜:喜爱。清阴:形容苍劲葱茏的样子。11. 本诗描写了几种意象,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是 ,它的特点是 。
21、(用原文词语回答)12. 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8 -【答案】11. 幽竹 不改清阴 12. 全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幽竹不畏春残、不畏俗屈的高尚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解析】【1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时可先通读全诗,找出诗中所用意象,再根据诗歌的情感确定诗中“最重要的一种” ,并用原文中的话写出这种意象的特点就可以了。本诗中,所写到的意象有“黄鸟” “辛夷花” “杏花” “幽竹”等,重点描写的是“幽竹” ,能表现幽竹特点的诗句是“不改清阴待我归” ,从这个句子中提取出关键词,应会知道,幽竹的特点是“不改清阴”
22、 。【12 题详解】试题分析:“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开头两句写山谷口已是暮春凋残,黄莺儿的叫声几乎听不到了,迎春花早已开过,只有片片杏花飞落芳尘,烘托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一派空寂、凋零的气氛。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意思是山窗下的修竹实在幽雅,惹人怜爱;它依旧苍劲葱茏,等待着我的归来。 “不改清阴” ,极其简练而准确地概括了翠竹内在美与外在美和谐统一的特征。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以春鸟、春花之“改”稀、尽、飞,反衬出翠竹的“不改” 。诗的一、二句感慨春鸟、春花随春而来,随春而去,与时浮沉,不能自立于世的品性,三四句表达出对幽竹不畏春残、不畏俗屈的高
23、尚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抒情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情感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显情语;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抒情手法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助景抒情,如触景生情、以景结情等;借助物抒情,如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借助事(人)抒情。鉴赏诗歌的抒情手法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四、文化
24、名著、文学经典阅读。(一) 13.文学名著阅读。- 9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未曾迎接远客!”来人是谁?她出场时情景如何?请简述相关情节。【答案】王熙凤。林黛玉初进贾府正和贾母叙谈时,王熙凤放诞无礼扬声说笑而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然后在一群媳妇、丫鬟的围拥下盛装进屋。一进来,就拉着黛玉的手夸她长得标致,不像贾母的外孙女,倒像嫡孙女。接着又哀伤起黛玉的母亲,说哭便哭,用帕拭泪,待到贾母说:“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 ”忙又转悲为喜。【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红楼梦情节和人物的了解,这类题目要想正确解答,就必须在备考中熟读红楼梦 ,并熟悉小说全部情节及人物,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建省 莆田市 仙游县 第一 中学 2017 _2018 年高 语文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