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浙江舟山二中等三校高一上期期末联考历史卷(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浙江舟山二中等三校高一上期期末联考历史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浙江舟山二中等三校高一上期期末联考历史卷(带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浙江舟山二中等三校高一上期期末联考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浙江省浦江县的 “郑氏义门 ”,自南宋开始同居共食,鼎盛时三千多人同吃一锅饭。其孝义家风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明太祖朱元璋亲赐 “江南第一家 ”。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郡县制 B分封制 C君主专制 D宗法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其孝义家风多次受到朝廷旌表 ”和 “江南第一家 ”的称谓表明 “郑氏义门 ”的家族势力庞大,其依靠的是家族观念即宗法观念凝聚家族力量,实行忠孝仁道的家族统治故在当地产生了重大影响,答案:选 D, A B C 三项与上述宗法血缘特征不符。 考
2、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点评:宗法制不仅对当时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能够有效地实现西周王权的平稳过渡,而且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宗法制并未同分封制一起退出历史舞台,直至今天像寻根认祖、续家谱、祭祖、家族观念、祠堂、父辈称 呼等依旧存在,这正是宗法制顽强生命力的表现。 1917年 11月 8日,中国驻俄记者刘镜人致电北京政府外交部: “广义派联合兵、工反抗政府,经新组之革命委员会下令,凡政府命令未经该会核准,不得施行。昨已起事,夺国库,占车站 。 ”电文中的 “广义派 ”、 “政府 ”分别指( ) A俄国共产党沙皇政府 B俄国共产党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布尔什维克党沙皇政府 D布尔什维克党
3、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时间特征“1917年 11月 8日 ”和文字内容说明该材料描述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具体情境,即俄国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工农力量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所以材料中的 “广义派 ”、 “政府 ”分别是指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答案:选 D, A B C 三项组合与上述事实不符。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的进程 点评:俄国十月革命过程的考查一直是高考关注的重点,其开展的过程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了两个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 四月提纲指出俄国
4、的形式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 七月流血事件俄国革命的转折点,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布尔什维克党确立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1917年 11月 6日,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武装工人、士兵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十月革命取得了起义的胜利。尤其要关注的是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之间的区别和关联。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的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遵义会议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中共二大 上确定了最高革命纲领和最低革命纲领,分别是实
5、现共产主义和是实现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的胜利,即民主革命纲领,从而为当时的中国革命指明了明确的方向,这也是中国人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答案:选B, A C D三项不符合上述史实特征。 考点:中共二大 点评: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历程,中共二大是其走向成熟的起点。中共二大提出了党的最低革命纲领,开始研究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但是从革命道路上却基本照搬了苏联的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中国革命并未走向独立发展之路。八七会议之后,毛泽东在 理论上和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开始形成。 毛泽东的诗词,形象地再现了中国革命
6、各个发展阶段的历史画面。下列毛泽东诗词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 是指红军长征, 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 描述的是北伐战争的重大场面, 描述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取得了渡江战役的胜利,所以以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 ,答案:选 C。 考点:中国近代史的重大事件 点评:识记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层次中的最低端,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
7、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抗日战争初期,八路军 115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了抗战以来首次大捷,主要是配合了正面战场的( )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枣宜会战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取得了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勇气和坚定抗战的决心,这次战役发生在山西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争太原会战的作战,所以答案:选 B, A C D 三项与平型关大捷史实不符。 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抗日战争 点评:高考对抗日
8、战争内容的考查呈现出形式多样,考 点分布广泛等特点,从形式上来看,创设多种新情景,多以诗歌和图片的形式加以展现;从内容方面看,考查的重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抗日战争爆发的时间和标志; 抗日战争中的著名战役和阶段特征; 抗日战争中国共双方的不同抗战表现; 抗日战争的影响。 1948年 9月至 1949年 1月,中共中央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其主要的意义在于( ) A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 B解放战争的胜利已成定局 C加快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D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
9、军队主力,从而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所以答案:选 D, A项说法正确但不是其主要目的所在, B C两项是渡江战役的积极影响。 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三大战役 点评:中共对国民党军事力量发动的三大攻坚战役成为改变国共双方军事力量格局的关键战役,高考对三大战役的考查主要侧重在从相关史料中准确辨析出三大战役的名称,对于此问题我们应该从军事角度加以分析,即从战场和指挥官以及战役的特点来加以区分 。 1947年 6月,美国政府官员提出: “美国应尽最大努力帮助恢复世界正常的经济繁荣,如果不这样做,就不会有政治上的稳定和有保证的和平 这是符合逻辑的。 ”为此,美国( ) A重建资本
10、主义金融体系 B援助西欧实现经济复苏 C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推动欧洲走向经济联合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美国应尽最大努力帮助恢复世界正常的经济繁荣 ”和时间特征 “1947年 6月 ”说明美国即将推行马歇尔计划以帮助西欧实现经济恢复和发展,答案:选 B, A C两项发生的时间与题 中不符, D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考点:美苏 “冷战 ”的表现 点评: “冷战 ”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 “热战 ”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互相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高考中要牢固掌握 “冷
11、战 ”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即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下图所反映的是 1949年 9月召开的一次会议,这次会议制定的具有代宪法性质的文件是( ) A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从图片信息中可以看出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前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大会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在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制定之前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所以答案:选 A, B C D三项与上述史实不符。 考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点评:创设新情境,挖
12、掘新史料重新认识和解读历史是当下高考命题方式的主流方向和趋势,而图片和图表信息的解读即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在解读图片和图表信息时必须要注 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准确识别图中的信息,其二注意图中材料的来源或出处,最后就是要仔细观察图中是否有时间线索,只要有时间提示就为解题提供了较多的历史背景知识,因此一定要对此多加留意。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善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 ) A与尼克松会面时 B与田中角荣会面时 C出席万隆会议时 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
13、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材料中的语句出自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时的演讲,从内容中可以看出周恩来总理在积极倡导 “求同存异 ”的外交方针,所以答案:选 C, A B D三项与上述史实不符。 考点:建国后的重大外交活动 点评:建国后的重大外交活动的考查是高考中的热频考点,具体涉及到以下三次重要行动, 1953年接见印度代表团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5年参加第一次 “亚非国际会议 ”即万隆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恢复; 中美建交,这几次重大外交活动 是中国建国后的成功外交,对中国外交事业有深远的影响。 握手,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握手已成为现代社交场
14、合中一种常见礼节。国际舞台上 “巨人 ”的握手,有时会引起国际社会的 “震动 ”。下列三幅 “握手 ”图片所反映的事实,解读正确的是( ) 图 1( 20世纪 50年代初) 图 2( 20世纪 70年代初) 图 3( 21世纪初) 图 1斯大林与毛泽东的握手,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图 2尼克松与毛泽东的握手,标志着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图 3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首脑的握手,表明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 中心的多边外交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图 2尼克松与毛泽东的握手,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但直到 1979年中美两国才
15、正式建交,所以 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两项表述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答案:选 D。 考点: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点评:中国在 20世纪 70年代开创了外交事业的新局面,主要内容包括: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恢复; 中日建交; 中美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和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交热潮的出现。 “文化大革命 ”中,实际上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的事件是( ) A红卫兵运动 B上海造反派夺取了上海市的党政领导大权 C革命委员会形成党政合一、政企合一的一元领导体制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没有举行过一次会议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16、问题的能力, A B D三项是文革时期中 国民主法制建设遭到巨大破坏的表现但不是政治体制的重大倒退, C项严重破坏了建国后所形成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即民主集中制和政企分开,这是一次重大历史倒退的事件,所以答案:选 C项。 考点: “文化大革命 ” 点评:高考对 “文化大革命 ”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化大革命 ”爆发的原因,根本原因:党内 “左倾 ”错误占据主导地位,重要原因是毛泽东对形势做出了错误判断; “文化大革命 ”对民主法制破坏的表现; “文化大革命 ”的教训:必须重视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材料考查的即是 。 1992年 10月,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 “九二共 识 ”,其主要内容
17、是( ) A海峡两岸均坚持 “一个中国 ”的原则 B两岸实行通商、通邮、通航 C和平统一台湾 D停止对金门等地方的炮击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 1992年达成“九二共识 ”的主要内容或核心内容就是海峡两岸均坚持 “一个中国 ”的原则,所以答案:选 A, B项 2008年两岸实现 “三通 ”, C项是 “一国两制 ”方针确定的内容, D项在 1979年即已经实现。 考点:两岸关系的发展 点评: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 1979年元旦,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 30年来的真正停火; 80年代以来, “通邮、通航、通商 ”三通的限制逐渐放宽 ; 1992年
18、,在 “海峡两岸均坚持只有一个中国 ”原则上达成共识; 1995年,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2002年, “十六大 ”再次强调 “一国两制 ”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2008年,两岸实现 “三通 ”。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不包括( ) A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B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意识 C中国社会近代化过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辛亥革命尽管取得了积极的影响和巨大历史功绩,但其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
19、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所以 D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A B C三项表述正确符合史实但与题意要求不符,答案:选 D。 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 辛亥革命 点评:材料的主要意图是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局限性的理解,有关辛亥革命的局限最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没有唤醒广大民众的觉醒和积极参与; 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尤其是没有进行反封建思想的斗争。 谭嗣同在 1896年春写下有感诗: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洲? ”其悲愁之绪直接缘于( ) A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B东北、西北广大领土丧失 C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D义和团
20、运动进入高潮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时间 特征 “1896年 ”说明了维新派人士谭嗣同在面对民族危机深重所抒发的悲愁之绪直接来源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所以答案:选 A, B C D三项与上述时间特征不符。 考点: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中日甲午战争 点评: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中华民族陷入了极其严重的危机;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掀起了不同形式的救亡图存运动,成为近代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公元前 594年的一个清晨,雅典执政官梭伦在众人的注视和期待下大步登上讲坛,他径直走到一
21、个大 木框前,将木框中的木板翻转过来,刻在木板上的新法律条文呈现在人们面前 “ 由于欠债而卖身为奴的公民,一律释放;所有债务全部废除。 ”这就是 “解负令 ”。 “解负令 ”颁布后,得益最多的是当时的( ) A雅典贵族 B雅典的债务奴隶 C雅典平民 D被征服地区的人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 “由于欠债而卖身为奴的公民,一律释放;所有债务全部废除 ”能够说明 “解负令 ”的颁布直接受益者和得益最多的是深受债务高压的债务奴隶群体,所以答案:选 B, A项是利益的受损者, C D两项与债务奴隶无关。 考点:梭伦改革的措施 点评:相同的考查思路还可以从
22、如下角度进行: 直接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所需公民群体形成的措施有( B ) 颁布 “解负令 ”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设立 “四百人会议 ” A、 B、 C、 D、 黑格尔说: “中国人除了皇帝一人外都不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古希腊有部分人知道自己是自由的 ”。在古希腊知道自己自由的这 “部分人 ”是( ) A妇女 B外邦人 C公民 D奴隶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古希 腊在政治上实行民主政体,凡是合法公民都享有民主政治的自由权利,但不具有公民资格的 A妇女, B外邦人和 D广大奴隶则不能享受政治上的民主权力,所以答案:选 C。 考点:古希腊民
23、主政治的实质 点评:解答此题关键是准确地理解材料中雅典民主政治实质。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实质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不包括妇女和儿童,更不可能包括为数众多的奴隶,是少数人的民主,是维护农奴主阶级利益的政体。 有学者认为,十二铜表法制定是古罗马平民阶层的胜利。该学者的主要理由应该是( ) A法典的制定,奠定了罗马公民法的基础 B法典规定了债务法规,改善了奴隶的处境 C与习惯法相比,该法典内容有大量的扩充 D法典明文公示,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十二铜表法制定是罗马平民与贵族斗争胜利的结果,它的出现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权力,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浙江 舟山 中等 三校高一 上期 期末 联考 历史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