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福建省莆田哲理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2014学年福建省莆田哲理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学年福建省莆田哲理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2014学年福建省莆田哲理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依次填入下列格局中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 谈起抗震救灾,温总理 很深。他动情地说: “这次抗震救灾,更加深了我对人民的爱。 在破解开发型资源城市转型难题的过程中,该市 原有资源,以钒钛资源开发为重点,努力打造世界级的产业集群。 作者科尔曼年轻气盛,观点鲜明,但常常论据不足或论证不周, 显得犀利有余,老练不够。 A感受依托未免 B感触依附未免 C感触依托不免 D感受依附不免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词义辨析的能力。感受:接触外界事物得到的影响;体会。感触:跟外界事物接触而引起思想情绪;感触
2、侧重思想情绪。依附:附着,依赖依靠。依托:依靠。依托侧重有所凭借,借托。未免:同一些词语搭配,表示前面所说的情况不合适,或对前面所说的情况不以为然,含有委婉批评的意味;不免:副词。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而不能避免某种消极的结果, “科尔曼年轻气盛 ”正是 “老练不够 ”的原因。此处是对科尔曼作客观评价,没有批评的语气。所以选 C。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各项中,对故事情节 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屠维岳想以升职来收买朱桂英,以便从她的口子得知厂里和共产党有关系的人员名单,但朱桂英识破了他的伎俩并坚决地拒绝了他。 B在交易所里,听到王和甫报
3、告说一开盘公债又涨了,吴荪甫便大喊抛空,情急之下,昏厥过去,被救醒之后,还是要求抛空。孙吉人不管吴荪甫怎样坚持不肯走,硬是把他送到医院去。 C副教主弗洛罗与甘果瓦商量怎样使爱斯梅拉达免于司法机构把她绞死的命运。为了报答之前爱斯梅拉达的救命之恩,甘果瓦主动要求跟爱斯梅拉达交换身份代替她被绞死,还想出一个计划,即叫 “奇迹王朝 ”的乞丐们到教堂进行突袭。 D副教主弗洛罗是一个禁欲主义者,他请求主教下令禁止吉普赛女人到教堂广场来跳舞和敲手鼓,同时,还查阅相关档案,搜集有关男女巫师因与公山羊、母猪或母山羊勾结施巫术而被判处火焚或绞刑的案例。他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对于美丽的爱斯梅拉达,不择手段想将其
4、占为己有。他躲在密室里苦心研究炼金术,想通过占有金钱 来拥有权力。 E、由于乡下土匪实在太嚣张,加上临省的共产党红军有燎原之势,吴荪甫等人把父亲接到上海,但吴老太爷初到灯红酒绿的上海就受到强烈的刺激,于抵达上海的当天晚上就一命呜呼。 答案: B 试题分析: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主要是考查课外阅读的积累,只要求了解名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回答本题时,先要根据题目的提示在记忆仓库中搜索,叙述时既要注意合乎原著的有关内容、语言要通顺,还应注意须分点陈述。B项, “硬是把他送到医院去 ”应为 “硬是把他送到家里去 ”; C项,是弗罗洛叫甘果瓦代替爱斯梅拉达死,而甘果不愿意,他便 想出乞丐突袭计划。所以
5、选 BC。 考点:识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能力层级为 A。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陶渊明反对社会上流行的功利主义文学观。首先,他提出 “求会意 ”的读书观以反对把读书通经作为谋取富贵的敲门砖的读书观。自汉代设六经博士以,读书人往往把通经视为入仕的途径,因而他们读书不是为了领会书中的真正含义,而是为了迎合统治者的意图,以至故意曲解经义为统治者的需要作辩护。陶渊明追求的却是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的境界,认为应该为获得审美快感而读书,批 判了势利文人和庸俗世风。其次,他提出了 “示己志 ”的创作观以反对把创作作为粉饰太平或炫耀才学的
6、手段。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正是 “理过其辞 ”的玄言诗余波尚传,而 “俪采百家之偶,争价一句之奇 ”的风气开始泛起的时候,浮躁做作的诗风弥漫于文坛。此时陶渊明不炫耀辞藻,不逞博斗辩,而提倡一种以抒发真情实感为主的自然率真的文风,这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总之,陶渊明极力想抹去功利主义给文学涂上的阴影,恢复它精神家园的本面目。 陶渊明的人格特点还表现为他对自己淡泊自守的处世态度的自豪。他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友们请他去喝酒,他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他饮酒,而 “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 ”(萧统陶渊明传),他是通过饮酒这种形式表达某种意向,他饮必求醉,在醉中去
7、体味那自由的精神境界;他饮不守礼,公然蔑视传统的规矩礼法,要求行动上的随意任性,可见陶渊明是希望以一种最自然的状态生活于世间。这是典型的道家处世观,是道家最终极的生命追求。陶渊明正是想以此匡正世人被名利异化扭曲了的人生。陶渊明并不是像那班饱食终日的达官贵人们一样唱高调,他的生活是相当贫困的: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正因他能对此泰然处之,才见出了他境界之崇高。他的,他自己说过: “夫子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因此他的淡泊自守就不单纯是道家的清静无为,也包含了儒家安贫乐道的最高人格水准,也就是赞语中说的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实质就是保持最大限度的人格尊严与独
8、立,追求最大限度的心灵自由与舒展。 (摘自中国传记艺术韩兆琦) 【小题 1】下列关于 “功利主义的文学观 ”的理解,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 3分) A把读书通经作为谋取富贵、进入仕途的敲门砖。 B不能领会书中的真正含义,又想迎合统治者,就曲解经义。 C把创作 作为粉饰太平或炫耀才学的手段。 D诗风浮躁做作,喜欢炫耀辞藻、逞博斗辩。 【小题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陶渊明饮必求醉,是希望以一种最自然的状态生活于世间,体味自由的精神境界。 B陶渊明的淡泊自守表现了儒家安贫乐道的人格,和道家的清静无为完全不同。 C作者认为淡泊自守能保持最大限度的人格尊严与独立,追求最大
9、限度的心灵自由与舒展。 D陶渊明追求自然人生状态是以贫贱守志为思想支柱,所以对相当贫困的生活泰然处之。 【小题 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第 1段的论证思路。( 3分) 答案:【小题 1】 B 【小题 2】 B 【小题 3】先提出观点:陶渊明反对功利主义文学观( 1分)。再从反对谋取富贵的读书观和反对粉饰太平或炫耀才学的创作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 1分);最后小结:陶渊明极力抹去文学上的功利主义,是为了恢复文学的本面目( 1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从文章中找到与 “功利主义的文学观 ”相关的语段,然后将选项带入并仔细辨识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 B项,此项犯了曲解文意的
10、毛病,原文意思是读书目的错误,是故意曲解,不是阅读能力问题。所以选 B。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将选项带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 B项, “和道家的清静无为完全不同 ”表述不正确,淡泊自守也是道家的处世观。所以选 B。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答题时,要抓住第一段中 “首先、其次、总之 ”这三个标志性的词语就可分析本段的论证思路。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在西域读
11、李白 夏立君 公元 762年秋,病骨支离 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唯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是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中,他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依照古礼,溺死不祥,何况是醉酒落水。他的亲朋对此讳莫如深。可这实在是最诗人的死法。谁像他这样认真又天真一生?连死都是一首诗。他那天籁似的诗文,他那横空出世的才华,萌芽于何方?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 李白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的。从李白幼年上溯约一百年,李白家族在隋末遭受重大变故,全家人从陇西成纪流放于遥远的中亚碎叶。李白五岁那年,在中亚度过了漫长岁月的李白家族又举家内迁。这个漂泊的 家族在地广人稀的西域,在以游牧者为主体的人民中
12、间,顽强生存上百年,完全拒绝异族血液是不可能的 李白至少是半个胡儿吧?这仅仅是我的猜想。 这个漂泊的家族终于孕育了一位伟大的漂泊者。历史在此与一个伟大的天才相遇。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光彩的时代,开朗雍容的气势在整个封建社会空前绝后。只有大唐的江山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放达的脚步。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生成。没有那个开放的时代,这个饱含异质的天才会被扼杀;没有这个天才的加入,那个时代也会减却许多光辉。 异国情调、漂泊情怀其实充满李白的所有诗文。李白是没有故乡的, 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滕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
13、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诗人拒绝根的存在。这是彻底的飘泊情怀;把生命看作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没有第二人的。 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在他眼里,游侠此皓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即使进了朝廷,他那强横的乃至有些无赖的游侠脾气也是不改的。 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待才好。他不习惯仰视。 在喀什、若羌、阿勒泰、伊犁这些昔日西域城市之间跋涉,每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给我有力的震撼。几十个世纪以来,这片广袤的大地为游牧民族提供了表演
14、的舞台。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游牧后裔的单纯与猛烈。昆仑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横亘中亚细亚的三架竖琴,将咚咚的马蹄声传递到最遥远的地方。骑士们贲张的血脉不理会任何荒凉。成吉思汗的马队从塔尔巴哈台从伊犁河从阿勒泰山掠向中原,将浩瀚的里海变成内陆湖。多么凶蛮单纯而强烈的节奏啊!李白从另一 个方向走来了,大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化成他精神的马队。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大笔横扫,狂飙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 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的山水。 (选自散文 2003年第 12期
15、,有删节) 【小题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作者说李白 “连死都是一首诗 ”,是说李白醉酒落水抱月长眠的生命终结方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B李白摒弃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 腻空灵,他的诗都是剽悍、纯粹、猛烈的。 C作者认为,没有大唐,就没有饱含异质的李白;没有李白,大唐王朝也很难变得开朗雍容。 D第 段 “李白从另一个方向走来了 ”中的 “另一个方向 ”指文化精神方面。 E、从文中可以看出,李白的一生表达出了平等、自由、青春、激情的生命愿欲。 【小题 2】文中第 段作者说 “李白是没有故乡的 ”,又说 “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 ”,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4分) 【小题
16、3】第 段中 “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的山水 ”该怎样理解?( 3分) 【小题 4】 “他不习惯仰视 ”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 这和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两句诗表达的意思大致相同,请把这两个诗句写出来。 (3分 ) 答案:【小题 1】 BC 【小题 2】( 4分)不矛盾,说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是因为在诗人眼中天地间只有逆旅和过客,他把生命看做一场纯粹的漂泊,不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 2分)说他无处不是故乡,是因为诗人喜欢喝酒,走到哪里,就醉倒在哪里,就在哪里进入梦乡。( 2分) 【小题 3】( 2分)李白漫游大唐各地,发现并用诗歌播撒了各地的风情与美丽。( 2分) 【小
17、题 4】( 3分)意思是他不愿意讨好巴结权贵,表现了李白蔑视权 贵的思想。( 2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分 ) 【小题 1】 试题分析:可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从内容和主题的角度思考。 B、李白只是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并不是摒弃。而且,李白的诗并不全是彪悍纯粹猛烈的。 C、文中的意思是 “没有李白的加入,大唐会减却许多光辉 ”,这并不能说 “大唐王朝也很难变得开朗雍容 ”。故选 BC。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此类题可看作是理解句子的丰富含义,故答题时,可抓住原文第 5段中 “异国情调、漂泊情怀其
18、实充满李白的所有诗文 ”“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 ”“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 ”“这是彻底的飘泊情怀;把生命看作一场纯粹的漂泊 ”这些关键句子加以揣摩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此题还是考查体会句子含义的能力题,分析时,要抓住第 7段最后“李白从另一个方向走来了,大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化成他精神的马队。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大笔横扫,狂飙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 。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 ”这个关键句子品味概括即可。 考点:
19、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4】 试题分析: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要理解清楚关键词 “仰视 ”的对象是谁,明白了这一点,也就明白李白不愿意讨好巴结权贵,蔑视权贵的思想。同时也能想起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一名句。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 孟子 谓戴不胜曰: “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曰: “使齐人傅之。 ”曰: “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
20、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孟子 滕文公下) 【小题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如果在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龄大小的还是地位高 低的都居住在薛居州那里,那君王和谁去做坏事呢 B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反问戴不胜,楚国大夫的儿子要学说齐国话,是找齐国的人教他呢,还是找楚国的人来教他好 C孟子认为如果一个齐国人来教他,却有许多楚国人在他周围用楚国话来干扰他,即使每天鞭打他,要求他说
21、齐国话,那也是不可能的。 D如果国君周围多是好人,那么国君也就会和大家一起向善做好事。相反,如果国君周围多是坏人,那么国君也就很难做好人了。 【小题 2】三字经中提到孟母 “择邻处 ”,荀子劝学中说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请结合选文并联 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3分) 答案:【小题 1】 A 【小题 2】( 3分)孟子、孟母、荀子都谈到了环境之于人的重要,无论是学习还是修德。因此,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要与品学兼优的学生多接触,从而使自己的学习、品德都有提升。 【小题 1】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22、A项, “无论年龄大小的还是地位高低的都居住在薛居州那里 ”表述不正确,应是 “无论年龄大小的还是地位高低的都是像薛居州那样的好人 ”。所以选 A。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 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该题的答题思路:首先要确立三则材料的核心,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等实际情况,重点分析孟子、孟母、荀子的共同之处在于强调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所以答题时要围绕这一中心来答。本题还是可以从 “近墨者未必黑 ”的角度来回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15分) 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
23、。何以明之?陈夏征舒弑其君,楚庄王伐之,陈人听令。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申叔时使于齐,反而不贺。庄王曰: “陈为无 道,寡人起九军以讨之,征暴乱,诛罪人,群臣皆贺,而子独不贺,何也? ”申叔时曰: “牵牛蹊人之田,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罪则有之,罚亦重矣。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盖闻君子不弃义以取利。 ”王曰:“善! ”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此务崇君之德者也。 张武为智伯谋曰: “晋六将军,中行、文子最弱,而上下离心,可伐以广地。 ”于是伐文子、中行氏,灭之矣。又教智伯求地于韩、魏、赵。韩、魏裂地而授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2014 学年 福建省 莆田 哲理 中学 上学 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