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湖南师范大学中外教育史真题2006年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湖南师范大学中外教育史真题2006年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湖南师范大学中外教育史真题2006年及答案解析.doc(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湖南师范大学中外教育史真题 2006 年及答案解析(总分:3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中国教育史部分/B(总题数:10,分数:140.00)四书_2.熹平石经(分数:10.00)_社学_4.六等黜陟法(分数:10.00)_5.福建船政学校(分数:10.00)_6.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点。(分数:20.00)_7.唐代教育制度的特点分析。(分数:20.00)_8.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观念转变的主要表现。(分数:20.00)_9.孟荀教育思想异同比较分析。(分数:15.00)_10.晏阳初梁漱溟乡村教育实验分析评价。(分数:15.00)_二、B外国教育史部分/B(总题数:9,分数:
2、160.00)11.维多利诺(分数:10.00)_12.泛智教育(分数:10.00)_13.日本 1947 年学校教育法(分数:10.00)_14.要素主义(分数:10.00)_15.西欧中世纪大学管理的特点及意义。(分数:20.00)_16.法国“哈比改革”。(分数:20.00)_17.斯宾塞学科课程论。(分数:20.00)_18.亚里士多德和谐发展的启示。(分数:30.00)_19.新教育运动的借鉴意义。(分数:30.00)_湖南师范大学中外教育史真题 2006 年答案解析(总分:3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中国教育史部分/B(总题数:10,分数:140.00)四书_正确答案
3、:()解析: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大学、中庸原本是礼记中的两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到南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时,把大学、中庸从礼记中抽出,与论语、孟子并列,便成了四书的重要部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四书与五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思想、教育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中国古代教育教学和历代科举选士、教本及试卷命题必出自四书五经。2.熹平石经(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又称“汉石经”,或称“一字石经”,是中国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汉灵帝熹平四年(175 年),议郎蔡邕等参校诸体文字经书,书石镌刻,立于洛阳太学讲堂前
4、。碑高一丈许,广四尺。所刻经书有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和公羊传、论语等七经,计200910 字。石经以一家本为主,备列诸家异同于后。原文 46 碑,几经动乱,原碑早已无存,自宋以来屡有残石出土。熹平石经订误正伪,平息纷争,为读书人提供了儒家经典教材的范本。社学_正确答案:()解析:元、明、清三代的地方小学。元代曾规定,五十家为一社,每社设学校一所,即社学,“延师儒以教民间子弟”,农闲时令子弟入学,读孝经、小学、大学、论语、孟子。明清两代都沿袭了这种制度。明代各地普遍设有社学,专门教育 15 岁以下的儿童,学习冠、婚、丧、祭之礼及经史历算,并兼读“御制大诰”和“本朝律令”。清代各直省的州、
5、府、县都设立“社学”,每乡一所,社师择“文义通晓,行谊谨厚”者充补。4.六等黜陟法(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清朝时期对地方官学生员考核的奖罚措施,它是在明朝“六等试诸生优劣”方法基础上发展完善而来的,是清朝在地方官学管理上的一个重要创新。其基本措施是将学生岁考成绩评定为六等,依据等级对生员进行黜陟:一等补廪膳生,二等补增广生,三等无奖无罚,四等罚责,五等降级,六等除名。其基本特点是对生员进行动态管理,将其等级与学业成绩紧密挂钩,以学业成绩决定等级升降,有助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提高学校教育质量。5.福建船政学校(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清末设立的最早的海军学校。同
6、治五年(1866 年),福建总督左宗棠创办于福建马尾,初名“求是堂艺局”,分为前堂、后堂。它以学习“西艺”为办学指导思想,以应用型的专科层次人才为培养目标。前堂学习造船技术,采用法文教授,又名法国学堂。后堂学习驾驶技术,采用英文教授,兼习英国语言文字与算法、画法及中国传统文化。学生毕业以后,授以水师官职,或振充监工、船主。1913 年前堂改为福建州海军制造学校,后堂改为海军学校。福建船政学堂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造就了不少杰出的科技翻译人才,在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6.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点。(分数:20.00)_正确答案:()解析:西周的教育内容可以总称为“六艺”教育,它
7、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六艺教育包含多方面教育因素,主要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领域。它的主要特征有: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六艺教育是我国奴隶社会全盛时期的产物,虽然到了西周后期,已逐渐失去了实用的意义而日趋程式化,但由于六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多方面的发展要求,因此其生命力并未随着奴隶制的灭亡而结束。7.唐代教育制度的特点分析。(分数:20.00)_正确答案:()解析:唐代
8、在崇儒尊孔的文教政策指导下,在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文化科学水平发达的基础上,经过百余年的经营与发展,学校教育制度已相当完备,在我国乃至世界学校教育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特点有: (1)教育管理的加强:设立国子监,长官为国子祭酒,专门管理所属各学;地方官学由专职官员长史管理;部门对口管理,如医学由中央太医署管理,崇玄学由礼部之祠部领导;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2)规范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的划分,确定必修和选修课程;规定各门课程的学习年限。 (3)学校类型和设置形式的多样化:学校类型的多样化;设置形式多样化。 (4)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扩张:唐代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发达,再加上实行开放的政策,与亚
9、洲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频繁,如中日、中印的交流。长安成了亚洲文化教育的中心,吸引了大批留学生。 (5)学校开始受科举的影响和支配:学校教育以人仕做官为目的得到进一步加强,教学内容限制在科举科目上,注重经学和文史;教学考试方法受科举影响,模仿科举考试。 (6)封建教育等级性加强。8.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观念转变的主要表现。(分数:20.00)_正确答案:()解析: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在思想观念层面上自觉接受西方教育、跟上西方教育,主要表现在: (1)教育的个性化。强调在教育上“使个人享自由平等之机会而不为政府、社会、家庭所抑制”;要求在教育中尊重个人,从尊重儿童开始,教师必须懂得儿童
10、身心发展规律,从而选择适当的方法。 (2)教育的平民化。教育关注点的下移和重民是当时普遍可见的现象。提出必须坚持教育的“庶民”方向,打破以往贵贱上下、劳心与劳力、治人与被治种种差别的阶级教育。 (3)教育的实用化。一方面认识到教育对个人生活能力的培养、对社会生产发展的适应的重要意义,从观念上解决了改革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学校内部须进行全面改革,沟通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强调学生主动、创造的学习和实际能力的培养,要求课程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均须适应生产和生活发展的需要,以求普通学校教育摆脱传统的束缚。 (4)教育的科学化。民主主义者开始用科学的精神分析中国教育现状,指出要
11、让科学内容和方法渗入社会各项事业,渗入教育,改变人民的态度和观念。9.孟荀教育思想异同比较分析。(分数:15.00)_正确答案:()解析:(1)论教育的作用。从“仁政”和“性善论”观点出发,孟子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行仁政”,对人性的作用是“求放心”,即保持、培养和扩充先天的善性、找回失掉的善心。荀子则认为教育是“固国齐民”、实现“礼治”的重要手段。在人性方面,荀子从“性恶论”出发,批评孟子的“性善论”,认为其混淆了“性伪之分”,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 孟子和荀子都十分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和对人性的作用,把树立社会的道德观念当做教育的根本任务;不同点在于孟子持教育发展本性论,荀子则强调教育
12、改造本性说。但是,同作为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他们有关教育作用的论述又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前者论证了教育的可能性,后者则把重点放在实施教育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方面。 (2)论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孟子认为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培养“大丈夫”的理想人格。荀子把当时的儒者划分为俗儒、雅儒、大儒三个层次,认为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的“大儒”。二者同样重视德才兼备而以德为首要条件的“君子”和“大儒”。在教育内容方面,孟子以伦理道德为主,而荀子则在诗、书、礼、乐教育内容中,尤为重视“礼”的学习。 (3)论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方面,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从“性善论”出发
13、,重视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道德观念的自觉性,提出了持志养气、反求诸己、改过迁善、存心养性等道德修养方法。荀子则从“性恶论”出发,强调长虑顾后、补偏就中、培养德操等方法。 (4)论教学与学习。孟子的教学思想偏重于内求,强调理性思维,重视人的内在主观能动性,对“闻见”并不大重视。基于此,他提出了深造自得、启发思维、诱导学生等教学方法和盈科而进、专心致志等学习方法。荀子的教学思想偏重于外求,重视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学习,提出了诸如闻见知行、锲而不舍、虚壹而静等教学学习方法。10.晏阳初梁漱溟乡村教育实验分析评价。(分数:15.00)_正确答案:()解析:所谓乡村建设,是一种力图在保存既有社会的基础上,通
14、过乡村教育的方法,由乡村建设促进社会工商业发展,实现经济改造和社会改造。 (1)为推行乡村教育实验,晏阳初曾先后创办中华平民促进会总会、河北省县政研究院、乡村建设学院、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等乡村教育领导、推行机构,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教育实验的开展。其中,在河北定县的乡村教育实验影响最大。 晏阳初认为中国普遍存在四大社会病:愚、贫、弱、私。针对这四大问题,他提出了“四大教育”,即:以文艺教育救愚,培养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救穷,培养生产力;以卫生教育救弱,培养强健力;以公民教育救私,培养团结力。 如何实施这“四大教育”,晏阳初认为需要通过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家庭式教育“三大方式”。利用学校教育推进乡
15、村中的平民教育,是实施“四大教育”的总枢纽;社会式教育是青年农民在平民学校毕业后继续受教育的教育形式;家庭教育是联合各个家庭中地位相同的分子施以相当的训练,一方面要使家庭社会化,另一方面是教育必须以全民为对象,要使家庭中男女老少都得到相当的教育。 (2)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验中,在山东邹平创办的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推行的乡村建设影响最大。他认为中国社会自始至终走着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表现为遇事安分、知足、寡欲、摄生,取一种向自身内求“调和持中”的有理智、有意识的态度。中国的问题就是文化的失调。第一,从社会历史看,中国不存在经济意义上的阶级对立,不会产生阶级对抗。因此,社会革命在中国已不可能,唯一
16、可行的道路就是乡村建设。第二,从社会现状看,中国社会是乡村社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在乡村,中国如要从头建设,必须一点一滴从乡村建设搞起。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以乡村教育为方法,而乡村教育以乡村建设为目标。一方面,解决中国文化失调的主要手段是教育;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的改造其实是个教育的过程。所以乡村建设是纳社会运动于教育之中,以教育完成社会改造。 梁漱溟创办乡农学校作为推行乡村教育的机构,以教育的力量替代行政的力量。乡农学校教育的教育内容强调服务于乡村建设,密切适合农村生产生活的需要。 (3)晏阳初与梁漱溟都认识到中国的问题是农村问题,前者力图实行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改造一体化,使整个社会初步形成良好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湖南 师范大学 中外 教育史 2006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