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2012年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外国文学史)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2012年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外国文学史)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2012年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外国文学史)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doc(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年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外国文学史)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总分:32.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题(总题数:8,分数:16.00)1.阿纳克里翁体(分数:2.00)_2.贝奥武夫(分数:2.00)_3.古今之争(分数:2.00)_4.托尔斯泰主义(分数:2.00)_5.非个性化(分数:2.00)_6.荒诞派戏剧(分数:2.00)_7.苏菲派文学(分数:2.00)_8.新思潮派(分数:2.00)_二、简答题(总题数:5,分数:10.00)9.结合堂吉诃德,谈谈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文学的特征。(分数:2.00)_10.简论浮士德对新的“人学体系”的构建。(分数:2.00)_
2、11.简析“自然意象”在浪漫主义诗歌中的体现。(分数:2.00)_12.浅谈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表达的现实主义创作观。(分数:2.00)_13.简谈吉檀迦利对“梵我一体”境界的具体体现。(分数:2.00)_三、论述题(总题数:3,分数:6.00)14.分析古希腊神话与基督教对西方文学的影响。(分数:2.00)_15.分析 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小人物”主题的演变和深化。(分数:2.00)_16.结合你所熟悉的欧美作品,分析后现代派文学在艺术上的基本特色。(分数:2.00)_2012年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外国文学史)真题试卷答案解析(总分:32.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
3、名词解释题(总题数:8,分数:16.00)1.阿纳克里翁体(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阿纳克里翁是古希腊文学中独唱体抒情诗的代表作家。公元前 8世纪到公元前 6世纪,希腊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抒情诗和寓言。抒情诗源于民歌,它是伴着音乐歌唱的。抒情诗有多种体裁,主要有双管歌(或称哀歌)、琴歌和讽刺诗等,其中琴歌的成就最大。琴歌以竖琴伴奏,分为独唱体和合唱体。阿纳克里翁就是独唱体的代表。阿纳克里翁的诗往往歌颂生活的乐趣,歌颂大自然,歌颂爱情,以清新、优美、形式完整取胜。这种诗后来被称为“阿纳克里翁体”。)解析:2.贝奥武夫(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英国古代史诗,是欧洲流传至
4、今最完整的一部史诗,共 3100余行。5 世纪时已开始口头传诵,约 8世纪时用中世纪英语成书。讲的主要是勇士贝奥武夫与怪物格伦德尔搏斗,使其断臂而死。怪物之母为子复仇,又被他追踪杀死。后来他做了国王。一次火龙来犯,他挺身斩龙,伤重而死。人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现存的贝奥武夫唯一手稿出于一一个不知名的书记员之手,成稿时间为10世纪早期。贝奥武夫反映的是北欧人氏族社会阶段在大陆的生活。史诗中现实成分和神话因素交织在一起,以传说和幻想的形式反映氏族制末期的社会现实,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贝奥武夫的英雄主义精神和高贵品质,体现了氏族社会末期人民理想英雄的特点。)解析:3.古今之争(分数:2.00)_
5、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7 世纪末叶法国文学界发生了一场关于崇古与崇今的争论,文学史上称为“古今之争”。这场争论时起时落,一直延续到 18世纪初年。一方坚持厚古薄今,另一方主张厚今薄古,两派文人学者意见冲突,反复争辩,相持不下。 法国文学界的古今之争由来甚久,到了 17世纪末年爆发为比较激烈的冲突。1660 年左右,有人以基督教奇妙事迹为题材写作长篇史诗,这是对崇敬和摹仿希腊罗马古代文学的传统精神的一贯主张采取了公然对立的态度,因而招致非议。1680 年左右,关于纪念性建筑物上的铭文以及艺术作品上题签应当用拉丁文还是用法文的问题,引发了争论。当时有一位学者给在凡尔赛宫展出的名画用法文写了题签,
6、立刻被人斥为胆大妄为。在著名的文学评论家、诗人布瓦洛的干涉下,法文题签一律撤换为拉丁文题签。1687 年 1月 27日,文学家沙尔佩罗在法兰西学院朗诵他的诗作路易大帝的世纪,肯定现代作家并不比古代希腊罗马作家逊色。这个大胆的意见立即引起文学界的权威人士布瓦洛、拉?封丹、拉辛、拉布吕耶尔等人以及若干著名学者的反驳。站在佩罗一边的有著名作家丰特奈尔,还有法兰西学院的大部分院士,以及社会上有学问的女士们。双方对垒,陆续发表战斗性的诗歌、文章、专著,互相驳斥、讽刺、攻击。直到 1713年,古今之争的风波尚未完全平息。但是这场争论的最后胜利者是厚今派,而且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他们的胜利是决定性的、持久的胜
7、利。 古今之争的出现,标志着古典主义的衰落。厚今派是当时进步思想在文学上的反映。厚今派的兴盛预示着 18世纪启蒙思潮的来临。)解析:4.托尔斯泰主义(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在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还热切宣扬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上的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总结起来托尔斯泰主义的主要内容是:道德的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恶,博爱。)解析:5.非个性化(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艾略特认为,19 世纪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就是使作品成为作者个人表现
8、的东西。他指责浪漫主义把个人与外在现实割裂开来,无法与现实保持联系,主客观之间的巨大鸿沟使得诗人不能够认识自己,最终导致了唯我论。为了克服浪漫主义诗人的个性化倾向,他提出了非个性化理论。“非个性化”这个术语来源于法国批评家古尔蒙特使用过的一个化学催化剂的比喻,他把诗人的心灵比喻为白丝金,当在一个装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瓶中放入白丝金时,这些气体就化合成硫酸。从批评的领域来看,非个性化、非人格化的倡导都旨在截断作者与作品及读者的直接关系,使作品成为自足自在的审美文本,即艾略特所说的诗歌不再“纯粹是属于个人的新东西,它只是艺术品自身”。)解析:6.荒诞派戏剧(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第
9、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兴起于法国,20 世纪 50年代在巴黎戏剧舞台上上演了尤奈斯库、贝克特、阿达莫夫、热内等剧作家的剧作。这些剧作家在 20世纪 20年代流行的超现实主义文学影响下,特别是在阿尔托戏剧理论的影响下,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具一格的剧作。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就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 荒诞派戏剧家提倡纯粹戏剧性、通过直喻把握世界,他们放弃了形象塑造与戏剧冲突,运用支离破碎的舞台直观场景、奇特怪异的道具、颠三倒四的对话、混乱不堪的思维,表现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达到一种抽象的荒诞效果。在艺术上有以下特点: (1)反对戏剧
10、传统,摒弃结构、语言、情节上的逻辑性、连贯性。 (2)通常用象征、暗喻的方法表达主题。 (3)用轻松的喜剧形式来表达严肃的悲剧主题。)解析:7.苏菲派文学(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苏菲派是伊斯兰教内部的一个神秘教派,强调以个人的主观直觉和内心体验来感受真主。苏菲派思想对伊斯兰细密画等艺术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伊斯兰细密画方面受其影响形成独特的时空观、色彩观,而文学方面受其影响则产生了以鲁米为代表的苏菲派诗歌。)解析:8.新思潮派(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文学流派之一,又称新现实主义或新技巧派。19 世纪末至 20世纪初在日本继白桦派之后兴起。通常指第三次和第
11、四次复刊的新思潮杂志的同人。代表作家有芥川龙之介、菊池宽、久米正雄、丰岛与志雄和山本有三等。其特点是既反对自然主义纯客观的描写方法,又怀疑白桦派文学的理想主义。他们认为文学作品可以虚构,强调题材的多样性,十分讲究写作技巧,注重艺术形式的完美。然而,这派作家的创作又不同于永井荷风、谷崎润一郎所提倡的新浪漫派、唯美派或颓废派文学。他们认真地审视人生,把握现实,在反映现实的同时,赋予自己笔下的一切以新的意义,理智地加以诠释,所以他们有时也被称为新理智派。)解析:二、简答题(总题数:5,分数:10.00)9.结合堂吉诃德,谈谈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文学的特征。(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
12、)在文艺复兴时期韵西班牙,骑士小说非常风靡。所以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借用了骑士小说这种体裁,时而针砭时弊,时而描绘荒诞的游侠行径,时而热情歌颂,时而冷嘲热讽,使得这种体裁具有了丰富的社会内容。他戏拟骑士小说的写法和口吻,构成他叙述的语言和基调。在结构上以主仆游侠历程为主线,穿插各自独立又与主题相联系的故事作为补充,加深了主题的深度与广度。 (2)就文学的文化主旨精神而言,当时的西班牙文学与当时的哲学、科学、艺术等领域一样,对人的关注成为这一时期文学文化精神的核心。它反对中世纪封建教会鼓吹的以神为本,主张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如只要不提骑士道,堂吉诃德的谈吐和应答都十分高明,他是一个学识渊
13、博的学者,他的见解高出周围的人,他对社会的批评,对战争、法律、道德、文学艺术的看法具有远见卓识,闪耀着人文主义的思想光辉。 (3)由于文学精神的根本性变更以及题材与主题的根本性转换,文艺复兴时期的西班牙文学的艺术风貌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展示人的精神世界、情感特征、欲望要求等成为这时文学的基本艺术追求。在中世纪的文学中,干瘪、僵化、苍白和死气沉沉的人物形象,逐渐被有情有欲、生机勃勃的人物形象所取代。堂吉诃德时而清醒时而糊涂,时而在谈吐中流露睿智,时而又成了乱冲乱杀的疯子,这些极端矛盾的表现集中在他一个人身上,就构成他的复杂、丰富、多面的性格。这是作者塑造出的一位新旧交替时代复杂而矛盾的典型人物
14、,是作者本身世界观矛盾的反映,也是西班牙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的弱点的反映。)解析:10.简论浮士德对新的“人学体系”的构建。(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从文艺复兴运动开始至启蒙运动终结,欧洲进步文学是在对封建神学体系的不断否定中显示出和不断完善着其人学精神内涵的。“人学”,首先表现在与“神学”的对立上。浮士德开始写作于 1775年,最终完成于 1831年,通过精湛的艺术构思,表现了与神学体系完全不同的对世界本原、运动规律以及发展过程的全新理解,从而建立了进步资产阶级较为完备的“人学体系”。 首先,在作品的开端,独创了天上序幕。这里主要描绘的是发生在天庭里天帝与魔鬼间的赌赛。歌德实际
15、上是通过这一情节,对神学体系中的“天帝”的内涵给予了革命般的全新解释。这里,中世纪思想观念中以“三位一体”为特征的至高无上的天帝,已成了至善的代表物和化身。这个“天帝”坚信善的“造化之功”,坚定地认为善是人的本性等,都表明了他与宗教神学中的天帝有本质的不同。在这场序幕中,作家也交代了天帝的对立面魔鬼靡非斯特的内在特征。他所代表的“至恶”由于与天帝所代表的“至善”构成矛盾的统一体,这样,“至恶”同“至善”一样,也成了创造世界万物的另一本原。由此推及,可以看出,在歌德所创造的崭新的思想体系中,至善与至恶之间的矛盾、斗争,成了万事万物运动、发展的原动力,并用此取代了中世纪神学体系中的上帝。这也就是说
16、,在回答世界本原的问题时,歌德完全抛弃了中世纪的神学观点,把宇宙间的各种对立,社会(包括精神领域)中的各种矛盾,都抽象为道德上的善与恶的斗争,看成是受至恶至善斗争所制约的过程,是至善至恶斗争的反映。 其次,诗歌开篇,年迈的浮士德因对书斋生活倍感厌腻想要追求新生,于是答应与靡非斯特一道去经历人生,并约定:“当我(浮士德)对某一瞬间说出:你真美啊,请停一停!就随你把我套上锁链,我心甘情愿走向沉沦!那时就可以敲响丧钟,你就满了服役的期限,钟会停止,针会坠落,我的寿数便算已耗完!”他们的契约虽然有魔鬼的引诱,但字句间都显示出人的判断力。告别了书斋生涯的浮士德与靡非斯特一起经历了四段人生爱情生涯、政治生
17、涯、艺术生涯和事业生涯。应该说,每一段人生的开始都是浮士德主动做出的选择,在对玛格丽特的爱情追求中,他甚至不顾靡非斯特的为难迫不及待地要求魔鬼“把这姑娘给我弄来”。在政治生活中,他由一个被诱惑者变为一个诱惑别人的人,他指责魔鬼道:“伙计,是你自己考虑不周,没充分估计你那把戏的后果。既然咱们已经使他富裕起来,就不能不给他声色犬马之乐。”诗中的浮士德是主人,而靡非斯特虽属神类却不过是人的奴仆,主人在吩咐命令奴仆的时候也显示出了人的主动性与判断能力,不管这种决断是对还是错,至少人已经不是一个跪拜在地等候裁决的附庸体了。 最后,歌德在诗中还对上帝耶稣人这一关系模式做出更大突破,他抛弃了基督耶稣这一人神
18、中介,把人一浮士德抬高到与耶稣平起平坐的地位。第一部“城门前”一幕里,作者在以瓦格纳(浮士德的助手)的口吻盛赞浮士德的一段文字中明确地表示了这一观点,瓦格纳说:“父亲急着让孩子识君(指浮士德)尊颜,人人挤到您跟前,向您请教,琴停止了拉,舞停止了跳。民众列队将自己的恩人迎候,还兴奋得向空中抛甩便帽,差一点儿就对您双膝跪下,就像是迎面碰见圣体来到。”这一描述无疑是迎接基督的声势,而圣体,更是象征耶稣基督的身体,被基督徒视为无比神圣,每当遇到神职人员捧着圣体的游行队伍到来时,人们都要下跪。作者对以浮士德为代表的有创造力、有判断力、有坚定不懈追求精神的人待之以耶稣的圣礼,意在说明,这样的人理应有与耶稣
19、同等的地位。既然如此,被启蒙的人也不再是束手等待被耶稣拯救的羔羊,而是自我奋斗、争取自救的生命个体。 可以说歌德的努力使自文艺复兴以来对神学体系的否定达到了真正的系统化、理论化程度。在这种新的体系中,无论从宇宙万物的发展动力,还是社会发展过程乃至人的精神发展过程本身,神都完全让位给了人和人的世界,构建起了新的“人学体系”。)解析:11.简析“自然意象”在浪漫主义诗歌中的体现。(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意象是诗歌中极其重要的因素,是诗歌艺术的基本符号。充满“自然意象”的浪漫主义自然诗就体现了崇高的美学思想。 在西方美学史或艺术史中,自然诗的地位很卑微,直到 18世纪末 19世纪初
20、的浪漫主义运动中,浪漫派诗人们提出“返回自然”的口号,自然诗才在西方逐渐多了起来。刚性美如高山、大海、狂风、暴雨、沉寂的夜和无垠的沙漠等。西方诗人所爱好的自然是大海,是狂风骤雨,是悬崖峭壁等。表现在诗歌自然意象方面,诗中表现力与量的意象居多。就山的意象而言,浪漫主义诗歌中往往是巍峨耸立、居高临下的山的形象。而高山的意象又往往伴随着水的意象,例如:拜伦的哀希腊中的诗句“起伏的山峦望着马拉松马拉松望着茫茫的海波”;华兹华斯丁登寺旁的诗句“长长的五个冬天!我终于又听见这水声,这从高山滚流而下的泉水”。就水的意象而言,浪漫主义诗歌中则多为波涛滚滚、海浪汹涌、具有无比威力的大海、河流形象,如拜伦的记游诗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2012 东北师范大学 研究生 入学考试 外国 文学史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