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科考点总结之《内经》.pdf
《各科考点总结之《内经》.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科考点总结之《内经》.pdf(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一、中医基础理论 (一 )绪论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许多医家集体智慧的结晶。书中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并对人体的解剖形态、藏象经络、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都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源泉。 ( 二 )经络 1.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肺手太阴 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
2、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 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
3、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 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
4、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膀胱足太阳 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 肾足少阴之脉 ,起于小趾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腨)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
5、 络膀胱 ;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 入肺中 ,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 从肺出络心 ,注胸中。 心主手厥 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遍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胆足少阳之
6、脉,起于目锐眦, 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 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
7、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二 、方剂学 1.方剂和方剂学的概念。历代医家在方剂学方面的主要成就、贡献及代表作。 先秦至汉 黄帝内经是现存医籍中最早的中医药理论经典著作,其中载方 13 首,最早提出了“君臣佐使”理论;最早记载遣药组方和配伍宜忌 。 2.“七方”、“十剂”、“八阵”的内容及实际意义。“七方”始于内经 三 、中医内科学 (一 )各论 1.下列常见内科病证的概念、 沿革 、病因病机、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摄和临证备要。 咳嗽 有关咳嗽的论述最早见
8、于内经 喘证 喘证的名称、症状表现和病因病机最早见于内经 肺胀 内经首先提出肺胀病名,并指出其病因病机及症候表现 胸痹 胸痹的临床表现最早见于内经 不寐 内经称为“不得卧”“目不暝”;素问记载“胃不和则卧不安”,引申为凡脾胃不和,痰湿食滞内扰,以致寐寝不安者均属于此 癫狂 病名出自内经,内经首先提出“服以生铁落为饮” 痫证 首见于内经,不仅提出“胎病”、“癫疾”的病名,而且指出发病与先天因素有关,主张针刺治疗 厥证 内经论厥甚多,分为两类:一种是指突然昏倒,不知人事,另一种是指肢体和手足逆冷 痞满 病名首见于内经 呕吐 内经已对呕吐有较详细的论述,在病因病机方面上认为外邪、火热、食滞及肝胆气逆
9、犯胃等均可导致呕吐。 腹痛 内经最早提出腹痛病名,并提出腹痛由寒热邪气客于胃肠引起 痢疾 内经中称为“肠澼”,其发病与饮食不节及湿热下 注有关 泄泻 内经始称为“泄”,如“濡泄”、“洞泄”、“飧泄”、“注泄”及“溏糜”、“骛溏”等,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论述颇详,指出风寒湿热皆能引起泄泻,且还与饮食、起居有关 胁痛 最早见于内经,明确提出本病与肝胆有关 积聚 灵枢首先提出积聚病名 鼓胀 最早见于内经 眩晕 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在内经中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作了较多的论述,认为眩晕属肝所主,与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多种因素有关。 中风 无中风病名,但有关中风的论述较详。在病名方面,在猝 中昏迷期间称
10、为“仆击”“大厥”“薄厥”;半身不遂者则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风痱”等病名 。 疟疾 首见于内经;素问指出疟疾病因是感受“疟气”:“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 。 水肿 内经称为“水”,素问提出“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的治疗原则 。 淋证、关格 始见于内经 癃闭、消渴 首见于内经 血证 内经的有关篇章对血溢、血泄、衄血、咳血、呕血、溺血、溲血、便血等病证均有记载,并对引起出血的原因及部分血证的预后有所论 述 。 内伤发热 素问对“阴虚生内热”有较详细记载,指出劳倦过度、阴阳失调可发热 。 自汗盗汗 明确指出汗液为人体津液的一种,并与血液
11、有密切关系,即所谓血汗同源。 虚劳 内经“精气夺则虚”“五虚死”“虚则补之”,提出“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的治疗虚证总则 。 腰痛 内经叙述较详,指出腰痛病位在肾,病理以虚为主,并与督脉相关。素问记载:“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2.下列医家医著关于内科诊疗的学术思想 (1)内经丹溪心法景岳全书关于眩晕的论述。 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在内经中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作了较多的论述,认为眩晕属肝所主,与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多种因素有关。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灵枢卫气说:“上虚则眩。”灵枢大惑论中说:“故邪中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各科 考点 总结 内经 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