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说基础知识点总结.ppt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说基础知识点总结.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说基础知识点总结.ppt(14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说 一、历史跨度与研究范围 (一)魏晋南北朝历史沿革概览: 魏晋南北朝(220581:共361年) 220年曹丕称帝 或从公元190 (献帝登基)算起581(隋立)魏(220265)西晋(265317) 东晋(317420)南朝宋(420479齐(479502)梁(502557)陈(557589)/北朝:北魏(386534)东魏(534550)、西魏(535556)北齐(550577)、北周(557581),文学阶段,建安文学 曹魏文学 正始文学太康文学 西晋文学永嘉文学 东晋文学 陶渊明南朝文学 南北朝文学北朝文学,汉末至南北朝这近四百年的历史,总的特点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
2、1)政局动荡,长期分裂,呈现出混乱局面。这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时代,与诸侯纷争的战国时期亦不相同,这种动荡不安的时代直接危及不少文人的生命,深刻影响到他们的心态和价值观,普利策奖 饥饿的苏丹凯文卡特,历史特点及其对文学的影响,(2)中心南移,政分南北,文化发展的南北差异显得异常突出,文风亦出现南北之分;(3)民族冲突与民族融合并存,而且长期分裂的政治格局为外来文化(佛教)的接收、渗透提供了契机,文化发展由此出现多元化趋势,令文学天空色彩缤纷。,(二)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基本轨迹(以诗歌为轴心)汉末及曹魏时期:(1)建安文学;(2)正始文学西晋时期:(1)太康文学;(2)永嘉文学东晋时期:(1)志
3、怪小说;(2)玄言诗; (3)陶渊明田园文学南朝时期:(1)宋之元嘉体(山水诗);(2)齐之永明体(新体诗); (3)梁陈之宫体(徐庾体);(4)文学理论总结期;(5)志人小说;(6)南朝民歌北朝时期:(1)北方本土文学;(2)南北融合的文学;(3)北朝民歌,(三)魏晋南北朝文学主要作家概览汉末及曹魏作家:“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蔡琰“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等。,西晋作家:“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张载、张协、张亢、陆机、陆云、潘岳、潘尼、左思)、傅玄、张华、李密、刘琨、郭璞东晋作家:干宝、葛洪、王羲之、
4、孙绰、许询、李充、谢道韫、陶渊明,南朝作家(刘宋)“元嘉三大家”(颜延之、谢灵运、鲍照)、刘义庆(萧齐)“竟陵八友”(任昉、沈约、谢眺等)(齐梁)刘勰、钟嵘、萧衍、萧统、萧纲、萧绎、江淹、吴均、王籍、何逊、阴铿、徐摛、徐陵、庾肩吾、庾信(梁陈)徐陵、江总、阴铿,北朝作家:郦道元、杨衒之、 “北地三才” (温子升、邢邵、魏收) 、庾信、王褒、颜之推,瑰丽的北朝陶俑,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文学的三个时期(九个阶段): (1)先秦两汉文学此一时期文学尚未取得独立地位,文学往往与政治、思想、哲学、历史融为一体,较为纯粹意义上的作家还不多见,文体以散文以主,诗歌居其次,风格上主要表现出典重
5、淳厚、磅礴大气的特征。,(2)魏晋至两宋时期文学此为中国古代文学的自觉期和鼎盛期。此一时期文人有着较高的地位和一定的独立发展的空间,文学的地位也大大提高,诗、词的兴盛并发展到臻于极致的美的境界标志着文人主体精神的充分张扬,审美上论结构的恢张、气势的博大虽已无法与先秦两汉文学相提并论,但词采之美、体式之纯、性情之真、韵味之厚却是它独具的魅力。,(3)元明清文学此为中国文学的转型期和新变期。受专制政治和程朱理学的严重束缚和世俗文化的极大冲击,作为士人雅文学标志的诗词和散文开始走向衰落,而受俗文化滋养的散曲、戏剧、小说却大放异彩。概言之其主流可称之为“走出象牙塔的俗化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的总体趋势
6、是从庙堂到雅士再到民间,从贴近政治教化到贴近文人个性精神再到贴近世俗人生。,从中国古代文学三个时期九个阶段的总体框架来看,魏晋南北朝文学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第一时期与第二时期的转折点,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它是第二时期中的第一阶段,即唐代文学的前奏。也就是说,没有它开创的方向及其在创作和理论上的探索、积淀,就没有唐代文学特别是唐诗的鼎盛和辉煌。,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学的自觉、文学理论与批评,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征:(一)文学地位和观念的变化“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文”与“文学”文体意识文笔之分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曹丕这话的意思,是把文章提到和经国大业一样重要
7、的地位,以之为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文”包括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科”(八类),其范围尚属宽泛,但今天所讲的“文学”已是其中重要的方面,而且曹丕对非文学类文体提出了审美性的要求即“宜雅”、“宜理”、“尚实”,这也是他“论文”思想的一种进步。,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 诗、赋-文学 碑、诔、铭、箴、颂、论、奏、说-非文学 陆机把“诗”、“赋”摆到了更为重要的位置,并且对非文学类文体的审美要求
8、有了进一步的强调和加强,突出了“美”的特质,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世说新语三十六门中专列“文学”一类,共收104个小故事,其中“郑玄不注春秋传”、“向、郭二庄注”等皆属学术,如“殷中军见佛经”、“简文论佛经”等,则说明佛教亦被视为文学范围之中, 而从“七步诗”、“阮籍神笔”、“皇甫谧叙三都赋”来看,可知刘义庆所谓“文学”虽不与今之文学相同,但显然已包括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在内。,刘勰文心雕龙:全书50篇中文体论21篇,涉及文体达81种,包括骚、诗、乐府、赋等文学体裁,也包括颂、赞、祝、盟、诸子等非文学类文体。 由此可知,刘勰所论及的“文”非常宽泛庞杂,体现的是“杂文学”的观念。但与陆机一样,刘勰
9、论文把骚、诗、乐府等摆在了重在的位置,而且从神思、风骨、情采、声律、丽辞等篇来看,刘勰论文的重心已充分体现对文学性和审美性的重视 可知刘勰心目中有了较为明晰的“文学观念”。,萧统文选:全书三十卷,分为赋、诗、骚、七、诏等38类,编者不选经、史、子类的文章,说明对“文”有了更严格的要求,体现了对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加以区别的趋向(不过萧统仍然把诏、册、碑、碣等应用文体归入他心目中“文”的范畴)。文选选文倾向于内容典雅,形式华美,丽而不浮,典而不野,即所谓“事出于沉思,义归于藻翰”,这反映了萧统对文学审美特质的重视。,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于文学的认识: 从文体方面而言,诗、赋等文学体裁在其“
10、文”的观念中被置于重要的位置, 与此同时,一些应用文体亦不排除在“文”之外 这种认识较之先秦两汉时期有了显著的进步,但在今天看来其所谓“文”或“文学”仍然属于广义的文学或杂文学;从审美方面而言,从曹丕到萧统,无不把美视为“文”的本质所在,强调文学性,追求审美性,这标志其文学观念和文学思想的一次飞跃。,文心雕龙总术: “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有韵之文包括诗、骚、乐府等诗体作品,也包括赋、颂、赞、祝、盟、铭、箴等讲究声律的文章;无韵之笔包括史传、诸子、论、说、诏、策等文。,梁元帝 金楼子立言篇下:“然而古人之学者有二,今人之学者有四。夫子门徒,转相师受,通圣人之经者谓之
11、儒;屈原、宋玉、枚乘、长卿之徒,止于辞赋,则谓之文。今之儒博穷子史,但能识其事,不能通其理者,谓之学;至于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柏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至于文者惟须绮縠(h)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二)作家身份、人格气度及文学活动的变化作家身份的相对独立文人贵族化倾向及其生活内容文人集团及其游宴雅集,魏晋人的风范气度夏侯玄:“肃肃如入廊庙中,不修敬而人自敬。”(世说新语赏誉)嵇康: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如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世
12、说新语容止),山涛:“如登下临下,幽然深运。”(世说新语赏誉)“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不知名其器。”(同上) 陆机、陆云:“陆士衡、云龙,鸿鹄之裴回(徘徊),悬鼓之待槌。”(世说新语赏誉) 王衍(太尉):“岩岩清峻,壁立千仞。”(同上)“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同上) 王羲之:“飘如游云,矫若惊龙。”(世说新语容止),文人集团: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二十四友竟陵八友文人雅集:南皮之游(曹丕等)竹林雅集(阮籍等)金谷集(石崇、潘岳等)兰亭集(王羲之等)斜川集(陶渊明),曹丕与吴质书:“每念昔日南皮之游,诚不可忘。既妙思六经,逍遥百氏,弹棋间设,终以博奕,高谈娱心,哀筝顺耳。”(南皮
13、:县名,今属河北)又与吴质书:“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永和九年(353),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三)文学题材、体裁和形式的发展变化人生题材(生死、悲喜、苦乐、穷通)自然题材(田园、山水)宫廷和女子题材诗的时代(五言)近体诗(诗之声律化)骈文与散文的骈俪化小说(志怪、志人),文心雕龙的骈俪化,如风骨: 诗总六义,
14、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气无力。是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则健既实,辉光乃新,其为文用,譬征鸟之使翼也。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于风者,述情必显。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四)文学风格和审美倾向的变化诗赋欲丽诗缘情风骨神思滋味气韵,刘勰论神思(文心雕龙神思):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
15、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钟嵘论滋味(诗品序):夫四言文约意少,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故云会于流俗。岂不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
16、赋也。宠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五)文学创作的总结和文学理论的发展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挚虞文章流别集、文章流别志论李充翰林论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萧统文选萧绎金楼子立言(上下篇)徐陵玉台新咏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影响因素 (一)政局与文学:文人命运生存状态(战争、杀戮、瘟役、早逝)生命意识慷慨悲凉的文风曹丕又与吴质书:“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建安七子中徐干、陈琳、应瑒、刘桢皆死于建安二十二年(217)的瘟疫,王粲亦卒于此年。,魏晋南北朝著名作家的悲惨人生(含汉末
17、) 孔融之死曹操既积嫌忌,而郗(x,或读为ch)虑复构成其罪,遂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状奏融,曰:“少府孔融,昔在北海,见王室不静,而招合徒众,欲规不轨,云我大圣之后,而见灭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及与孙权使语,谤讪朝廷。又融为九列,不遵朝仪,秃巾微行,唐突宫掖。又前与白衣祢衡跌荡放言,云父与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缻(fu)中,出则离矣。既而与衡更相赞扬,衡谓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颜回复生。大逆不道,宜极重诛。”书奏,下狱弃市。时年五十六,妻子皆被诛。”(后汉书本传),嵇康之死初,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颖川钟会,贵公子也,精练有
18、才辩,故往造焉。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会以此憾之。及是,言于文帝(司马昭,谥文帝)曰:“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因譖(zn)“康欲助毌(gun)丘俭,赖山涛不听,昔齐戮华士,鲁诛少正卯,诚以害时乱教,故圣贤去之。康、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帝既昵听信会,遂并害之。,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淮)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晋书本传),潘岳之死初,芘(潘
19、芘b,潘岳之父)为琅邪内史,孙秀为小史给岳,而狡黠自喜。岳恶其为人,数挞辱之,秀常衔忿。及赵王伦辅政,秀为中书令。岳于省内谓秀曰:“孙令犹忆畴昔周旋不?”答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岳于是自知不免。俄而秀遂诬岳及石崇、欧阳健谋奉淮南王允、齐王冏为乱,诛之,夷三族。岳将诣市,与母别曰:“负阿母!”初被收,俱不相知,石崇已送在市,岳后至,崇谓之曰:“安仁,卿亦复尔耶!”岳曰:“可谓白首同所归。”岳金谷诗云:“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乃成其谶。(晋书本传),陆机之死 司马颖在讨伐长沙王司马乂的时候,任用陆机为后将军,河北大都督,率领二十余万人。 初,宦人孟玖、弟超并为颖所嬖宠。超领万人为小都督,
20、未战,纵兵大掠。机录其主者。超将铁骑百余人,直入机麾下夺之,顾谓机曰:“貉奴能作督不!”机司马孙拯劝机杀之,机不能用。超宣言于众曰:“陆机将反。”又还书与玖,言机持两端,军不速决。及战,超不机节度,轻兵独进而没。玖疑机杀之,遂谮机于颖,言其有异志。将军王阐、郝昌、公师藩等皆玖所用,与牵秀等共证之。颖大怒,使秀密收机。(机)因与颖笺,词甚凄恻。既而叹曰:“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遂遇害于军中,时年四十三。二子蔚、夏亦同被害。机既死非其罪,士卒痛之,莫不流涕。是日昏雾昼合,大风折木,平地尺雪。议者以为陆氏之冤。(晋书本传)陆机于吴亡入洛以前,常与弟云游于华亭墅中。后以“华亭鹤唳”。为感慨生平,悔入
21、仕途之典。,陆机,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曾历任平原内史、祭酒、著作郎等职,世称“陆平原”。后死于“八王之乱”,被夷三族。 陆机“少有奇才,文章冠世”(晋书陆机传),与弟陆云俱为中国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被誉为“太康之英”。 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平复帖是中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书法真迹。,陆机出身名门,其外曾祖父为东吴政权奠基者、吴大皇帝孙权之兄孙策,祖父陆逊为三国名将,曾任东吴丞相,父陆抗曾任东吴大司马,领兵与魏国羊祜对抗。父亲死的时候陆机14岁,与其弟分领父兵,为牙门将。20岁时吴亡,陆机与其弟陆云隐退故里,十年闭门勤学。 晋武帝太康十
22、年(公元289年),陆机和陆云来到京城洛阳拜访时任太常的著名学者张华。张华颇为看重他们二人,说:“伐吴之役,利获二俊。”使得二陆名气大振。时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说(“三张”指张载、张协和张亢)。,最初,宦官孟玖受最高统帅司马颖的宠爱;孟玖打算用他的老爹当邯郸县长,右军政官(右司马)陆云坚决反对。孟玖心中怀恨。孟玖的老弟孟超,领一万人,担任部队长,还没有跟敌人接触,孟超就放纵他的手下,大肆抢掠,陆机逮捕肇事士卒,孟超得到消息,率强悍骑兵一百余人,一直冲进陆机司令部,把犯人抢走,回头诟骂说:“狗蛮子,看你这司令官能干几天?”陆机的军政官(司马)吴郡孙拯,劝陆机诛杀孟超,陆机不能接受。孟超遂向
23、大家宣布:“陆机就要叛变。”又写信给他老哥孟玖,指控陆机脚踏两条船,观望风向,所以无法迅速取得胜利。建春门会战时,孟超不接受陆机命令,轻率的单独前进,兵败身死。孟玖疑心陆机杀害,遂在司马颖面前诬陷说:“陆机跟长沙王(司马乂)勾结,已有二心!”冠军将军牵秀一向谄媚孟玖,而将军王阐、郝昌、作战官(帐下督)阳平郡(河北省大名县东北)人公师藩(公师,复姓),都是孟玖引荐任用,遂一同挺身作证。司马颖大发雷霆,命牵秀率军逮捕陆机。军事参议官(参军事)王彰劝阻说:“今天的事,强弱相差太大,连傻子都知道我们一定胜利,何况陆机通晓事理?可是,陆机是南方人,殿下突然把他擢升到统帅高位,北方旧有将领由嫉妒而生怨恨,
24、都不肯服从,不过如此而已。”司马颖不理。陆机听到牵秀率军抵达,脱下军服,戴上素色白帽,接见牵秀,写信向司马颖告辞,一切完毕后,叹息说:“华亭(上海市松江县西)白鹤叫声,会不会再听到?”牵秀遂斩陆机(年四十三岁)。,司马颖又逮捕陆机的老弟清河国郡长陆云、平东将军府总监陆耽、军政官孙拯,全下监狱。记录官江统、陈留郡人蔡克、颍川郡人枣嵩等上书司马颖,认为:“陆机谋略差错,招致失败,诛杀他已经足够。至于说他叛逆,所有的人都知道并无其事。应该先列举出陆机叛逆的证据,如果有证据,再诛杀陆云等不晚。”江统等恳求不已,司马颖迟疑不决,拖了三天。正巧,蔡克晋见,走到司马颖面前,叩头流血,说:“孟玖把陆云痛恨入骨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魏晋 南北朝 文学 概说 基础 知识点 总结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