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 T 498-2006 《有机食品.婺源绿茶.加工技术规程》.pdf
《DB36 T 498-2006 《有机食品.婺源绿茶.加工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6 T 498-2006 《有机食品.婺源绿茶.加工技术规程》.pdf(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DB36备案号: 18816-2006 江西省地方标准DB36/T 4982006有机食品 婺源绿茶 加工技术规程 2006-04-29 发布 2006-07-01 实施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36/T 4982006 I 前 言 本标准由上饶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由婺源县茶业协会、婺源县茶业局、婺源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共同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吕和生、詹成业、李灶龙、金元养、余新祖、程德宝、程军斌。DB36/T 4982006 1 有机食品 婺源绿茶 加工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有机食品婺源绿茶的通用规范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以DB36/T 497-2006生产的鲜叶为
2、原料,进行加工成初制茶、精制茶及包装、贮藏和运输的全过程。 本标准适用于婺源县行政区域内生产的婺源绿茶加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5749-198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14881-1994 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 NY/T 5198-2002 有机茶加工技术规程 SB/T 10034-1
3、992 茶叶加工技术术语 3 要求 3.1 总则 3.1.1 应当对本标准所涉及的婺源绿茶加工及其后续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以保持加工的有机完整性。 3.1.2 婺源绿茶加工的工厂应符合 GB 14881-1994 的要求。 3.2 鲜叶 3.2.1 鲜叶原料应采自颁证的有机茶园,不得混入来自非有机茶园的鲜叶。不得收购掺假、含杂质以及品质劣变的鲜叶或原料。鲜叶运抵加工厂后,应摊放于清洁卫生、设施完好的贮青间;鲜叶禁止直接摊放在地面。 3.2.2 鲜叶的运输、验收、贮存操作应避免机械损伤、混杂和污染,并完整、准确地记录鲜叶的来源和流转情况。 3.2.3 再加工和深加工产品所用的主要原料应是有机原料
4、,有机原料按质量计不得少于 95%(食盐和水除外)。 3.2.4 鲜叶标准 婺源茗眉及级内茶的鲜叶标准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3.3 辅料 3.3.1 婺源绿茶加工中可用制茶专用油、乌桕油润滑与茶叶直接接触的金属表面。 3.3.2 禁止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色素、香料、粘结剂和其他添加剂。 3.4 加工厂环境 3.4.1 茶叶加工厂所处的大气环境不低于 GB 3095-1996 中规定的二级标准要求。加工厂离开垃圾场、医院 200m 以上;离开经常喷洒化学农药的农田 100m 以上,离开交通主干道 20m 以上,离开排放“三废”的工业企业 500m 以上。 3.4.2 生产区建筑物与外缘公路或道路
5、应有防护地带。 3.4.3 茶叶加工用水、冲洗加工设备用水应达到 GB 5749-1985 的要求。 DB36/T 4982006 2 3.4.4 设计、建筑新的有机茶加工厂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要求。 表1 鲜叶标准要求 品 种 鲜 叶 标 准 一级(贡品) 单芽100 3.4.5 应有与加工产品、质量相适应的原料、加工和包装车间,车间地面应平整、光洁、易于冲洗;墙壁无污垢,并有防止灰尘侵入的措施,加工厂粉尘最高容许浓度为每立方米 10mg。 3.4.6 加工厂应有足够的原料、半成品和成品仓库。原料、半成品和成品不得混放。茶叶成品采用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材料
6、包装后送入具有密闭、防潮和避光的有机绿茶专用仓库,有机绿茶应与常规茶分开贮存。 3.4.7 加工厂应有更衣室、盥洗室、工休室,应配有相应的消毒、通风、照明、防蝇、防鼠、防蟑螂、污水排放、丰放垃圾和废物的设施。 3.4.8 加工车间应采光良好、灯光照度达到 500lx 以上。 3.4.9 加工厂应有明确的卫生管理制度,应有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发放的卫生许可证。 3.5 加工设备 3.5.1 不宜使用铅及铅锑合金、铅青铜、铅黄铜、铸铝及铝合金材料制造接触茶叶的加工零部件。 3.5.2 加工设备的炉灶、供热设备应布置在生产车间墙外;需在生产车间内添加燃料,应设搬运燃料的隔离通道,并备有燃料贮藏箱和灰渣贮
7、藏箱。可用电、天然气、柴(重)油、煤作燃料,少用或不用木材作燃料。 3.5.3 加工设备的油箱、供气钢瓶以及锅炉等设施与加工车间应留安全距离。 3.5.4 允许使用无异味、无毒的竹、木等天然材料以及不锈钢、食品级塑料制成的器具和工具。 3.5.5 应制定加工设备卫生管理制度,确保加工设备定期进行清洗。 3.5.6 有机加工应配备专用设备,如果必须与常规加工共用设备,则在常规加工结束后必须进行彻底清洗,并不得有清洗剂残留。也可在有机转换或常规产品加工结束、有机产品加工开始前,先用少量有机原料进行加工,将残存在设备里的前期加工物质清理出去(即冲顶加工)。冲顶加工的产品不能作为有机产品销售。冲顶加工
8、应保留记录。 3.5.7 禁止在有机茶加工和贮藏过程中采用离子辐照处理。 3.5.8 在加工或贮藏场所遭受有害生物严重侵袭的紧急情况下,提倡使用中草药进行喷雾和熏蒸处理;限制使用硫磺。如果必须使用常规熏蒸剂对加工设备或贮藏场所实施熏蒸,则必须先将有机产品移出熏二级(珍品) 一芽一叶初展(芽叶长2cm2.5cm)占80% 婺 三级(精品) 一芽一叶开展(芽叶长2.5cm3cm)占80% 源 茗 眉 四级(特级) 一芽二叶初展(芽叶长3cm3.5cm)60% 一级 一芽二、三叶为主,其中一芽二叶占30%50% 二级 一芽二、三叶为主,其中一芽二叶占20%30% 三级 一芽二、三叶为主,其中一芽二叶
9、占10%20% 四级 一芽三叶为主,其中一芽三叶占30%50% 五级 一芽三叶为主,其中一芽三叶占10%20% 级内茶六级 芽叶及同等嫩度的对夹叶、单片叶 DB36/T 4982006 3 蒸场所,熏蒸后至少经过 5 天才可将有机产品移回经过熏蒸的场所。禁止使用持久性和致癌性的消毒剂和熏蒸剂。 3.6 加工人员 3.6.1 从事有机茶加工人员上岗前应经过有机茶知识培训,了解有机茶的生产、加工要求。 3.6.2 加工人员应持有健康证。 3.6.3 加工人员进入加工场所应换鞋、穿戴工作衣、帽,并保持工作服的清洁。包装、精制车间工作人员需戴口罩上岗。 3.6.4 不得在加工和包装场所用餐和进食食品。
10、 3.7 加工工艺流程 婺源茗眉、级内茶加工的工艺流程为: 婺源茗眉:鲜叶 摊青 杀青散热揉捻 理条摊凉提香摊凉烘干 级内茶:鲜叶 摊青 杀青散热揉捻 滚坯摊凉初干摊凉再干(足干) 3.8 婺源茗眉加工技术 3.8.1 摊青 鲜叶采回后及时薄摊在室内通风、清洁、干燥的篾盘、竹 簟中,厚度2cm 3cm,摊放时间根据天气情况而定,一般3h5h,待鲜叶散发出清香, 含水量70%左右为适度。采回的鲜叶必须分级验收、分级摊放、分级制作,当天的鲜叶要求当天制完。 3.8.2 杀青 3.8.2.1 机器设备:25 型、30 型、40 型等名优茶杀青机,要求机器的筒体清洁光滑无异味。 3.8.2.2 温度: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36T4982006 有机食品 婺源 绿茶 加工 技术规程 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