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京津琼专用)2020版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29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讲义.doc
《(鲁京津琼专用)2020版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29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讲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京津琼专用)2020版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29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讲义.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29 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标要求 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阐释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表达无神论立场。试判断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 )分析:错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客观实在”的东西一定是物质。 “客观存在”的东西既可能是物质,也可能是意识。22哲学上的物质与具体事物是客观与客体、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分析:错误。哲学上的物质与具体事物是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3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分析: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4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观点。( )分
2、析:错误。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5静止是事物的质变状态。( )分析:错误。静止是事物的量变状态,此时构成事物的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改变。6 “承认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分析:错误。 “承认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7规律是客观的,因而规律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分析:错误。规律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把规律看作是永恒不变的,是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
3、点。8人类在自然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分析: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在规律面前并非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改造世界。9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 )分析:错误。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创造、改变、消灭规律。10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分析:错误。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是否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核心考点一 世界的物质性 1世界是物质的原理内容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自然界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
4、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原因人类 产生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3社会 构成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注意 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1)物质概念提示 物质的外延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万事万物的总和。客观存在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2)弄清物质与具体物质形态
5、的关系,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理论界限。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具体的物质形态特性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区别存在状态 不生不灭、永恒存在 有生有灭、暂时存在联系物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提示 (1)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共性的概括,与物质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2)要明确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与哲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只涉及
6、自然4界中的物质形态的具体特征,而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则概括了世界上所有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特点,即客观实在性。考向 1 自然界的物质性 典例 1 (2014全国)地球上生物细胞的直接能源为三磷酸腺苷。最近,研究人员将含磷陨石放置在模拟的早期地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始的、可供生命使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早期形式。该发现为解开地球上的无机环境如何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这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上述试验进一步证明( )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的、必然的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
7、是能够被认识的A B C D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物质、规律的知识。回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信息。研究人员的新发现为解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题干中的实验进一步证明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人类能够认识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符合题意,B 项入选;中“无条件的、必然的” 、中“同样的表现形式”表述错误。考向 2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典例 2 全球升温将使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严重威胁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全球气候变化 越 来 越 受 到 关 注 , 已 经 由 科 学 问 题 变 成 综 合 环 境 、 经 济 、 外 交 等 方 面 的 战 略 问 题 。 这
8、 表明 (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必然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中地理环境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A B C D答案 D解析 题中指出全球升温对冰川、海平面、人口的影响,表明联系具有普遍性,与题意不符,且事物的联系有必然的也有偶然的;题中并未体现自然界的发展,而是表明地理环境因素的变化对人类生存产生的影响,与题意不符。考向 3 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典例 3 雾,是指在接近地球表面、大气中悬浮的由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霾,是指原因不明的因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雾与霾常常相伴而生,但是二5者在相对湿度、边界特征、日变化等方面有区
9、别。据此,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雾与霾都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B对雾与霾的分析抓住了矛盾的特殊性C哲学不关注作为自然现象的雾与霾D雾与霾定义的差异决定了二者本质的区别答案 B解析 材料没有强调物质概念,只是分析了雾与霾的不同点,体现的是矛盾的特殊性,B 入选;A 与题意无关;C 说法明显错误,哲学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与人的思维,自然现象也是哲学关注的内容;D 颠倒了两者的关系,应该是二者的本质区别决定了对二者定义的差异。1联合国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过去 50 年间世界人口的持续增加和经济活动的不断扩展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已给地球上 60%的草地、森林、农耕地、河流和湖泊带来了
10、消 极 影 响 , 动 物 和 植 物 多 样 性 迅 速 减 少 , 疾 病 、 洪 水 和 火 灾 的 发 生 也 更 为 频 繁 。 这 说 明 ( )保护生态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A B C D答案 D2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这一要求的哲学依据是( )自然界具有客观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求保护环境尊重自然界的物质性才能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作出正确的选择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不可解决的矛盾,只有国
11、家才能缓和形成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是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A B C D答案 A解析 中“只有国家才能缓和”的表述错误。错误,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核心考点二 哲学的运动概念 61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关系 理解 强调 误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叫载体。脱离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
12、动 静止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二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区别性质 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联系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提醒 全面认识相对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特殊的运动。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是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易位。考向 1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典例 1
13、常制不可以待变化,刻船不可以索遗剑。这一说法( )A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B承认运动常在事物可变C把意识当作世界的终极存在D只见绝对运动不见相对静止答案 B7解析 固定不变的制度不能够用来应对千变万化的社会,在行船上刻记号无法找到落入水中的宝剑,材料强调的是变化,应选 B。区分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考向 2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典例 2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司马光的这句诗不仅道尽千古兴亡,也形象地说明了( )A物质是运动的载体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城市是社会运动的主体D人脑是思想运动的主体答案 A解析 题目观点认为
14、洛阳城的兴衰反映社会历史的变迁,这说明物质是运动的载体,故 A 入选。B 错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C、D 错误。考向 3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典例 3 世间万物,变动不居。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这说明(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A B C D答案 A解析 “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是指世间万物不住地变化,强调物质是运动的,故正确。因时而变,随事而制,强调随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思想与观念,故正确。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排除。此题没有涉及矛盾的对立统
15、一,排除。1 2018 年 3 月 14 日 , 英 国 著 名 物 理 学 家 霍 金 逝 世 。 他 曾 作 出 过 “预 言 ”, 称 人 类 可 能 在2600 年就会灭绝。他认为,随着地球人口增长,能源消耗将会增加,地球将变成一个“熊熊燃烧的火球” 。霍金的预言表明( )A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都能够正确反映存在B物质和意识是密不可分的,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C客观规律是普遍永恒的,人类可以认识利用规律8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世界是变化发展的答案 D解析 A 后半句错误,思维有正确与错误之分。B 错误,意识离不开物质,但物质在意识之外客观存在。C 错误,规律不是永恒不变的。2党的
16、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一论述体现的唯物论道理是( )A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C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D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答案 A解析 材料讲的是我国主要矛盾改变了,但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改变,这体现的是变与不变的对立统一,故只有 A 符合题意。核心考点三 物质运动的规律 1规律的概念(1)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正确理解提醒 (1)规律联系。规律是一种联系,但是并
17、非任何联系都是规律。(2)规律规则。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制定、修改或废除。规则是主观的,可以制定、修改、补充或废除,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9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提醒 规律是客观的,说明规律无好坏之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鲁京津琼 专用 2020 高考 政治 一轮 复习 第十二 单元 探索 世界 追求 真理 29 探究 本质 讲义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204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