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考研究学案.doc
《(通史版)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考研究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考研究学案.doc(2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高考研究高考研究(一) 选择题命题特点及解题策略全国高考新课标文综卷历史选择题基本遵循考纲,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古代、近代、现代)”的顺序依次考查,三部分的题量基本稳定,均为 4 道。中国古代史题目所涉及的内容在时段(朝代)、模块(政治、经济、文化)的分布上相对均衡,中国近现代史则形成了一些相对集中的命题密集区,世界史的命题也相对均衡。具体统计如下:一、中国古代史(4 题)2016 年 2017 年 2018 年 3 年模块汇总卷 卷 卷 卷 卷 卷 卷 卷 卷 政治 经济文化24题汉代儒学地位汉字演变历程西周重史传统分封制影响春秋战国商业文字发展演变墨子中的科技夏商时期政治战
2、国以前农业3 题 2 题 4 题25题汉代庄园经济科举制的影响汉承秦制西汉王国问题官修史书特点西汉经济发展唐朝藩镇割据西汉小农经济宋朝选官制度6 题 3 题 26题宋朝重史传统宋朝土地政策唐朝书法艺术唐朝史料实证经济重心南移唐朝自耕农宋朝手工业唐三省六部制古代医学发展3 题 4 题 2 题27题明朝地方体制清朝两岸关系明朝商品经济明朝商品经济明朝君主专制宋朝史料实证明朝朝贡贸易明清昆曲文化明朝文化氛围4 题 3 题 2 题研透全国卷考情为二轮复习指明备考方向研透全国卷的命题规律和特点,有利于广大师生在二轮复习有限的时间内针对备考,高效备考。将本部分置于开篇的理由有三:一是让考生明确考向,备考不
3、走弯路;二是本书的编写以此为导向,后面的编排内容是对此部分内容的应用和印证;三是让考生先学会解题通法,有利于在以后的训练和考试中加以实践和运用。2考情分析每题的考查时段基本固定:第 24 题先秦时期;第 25 题秦汉时期;第 26 题唐宋时期;第 27 题明清时期。其中先秦、汉唐、明清三个时段的命题量大体相当,亦是高考集中命题的时段。古代政治和经济是命题的核心区域,但 2018 年,古代的科技文化成了命题的“重头戏” ,古代科技和文学艺术发展的阶段特点和文学艺术是如何反映历史发展的内容是命题的鲜活素材,备考时应引起重视。市民阶层的兴起是近年高考特别关注的问题。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文学艺术成为当
4、时社会发展与社会思维存在的反映,注意文学是艺术化的历史,其史料价值就在于此。回归温情、关注人本,贯彻“立德树人” ,贯穿浓厚的家国情怀和鲜明的价值指引。如 2018 年卷既有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关照,也有对社会治理政策不断调整、契约精神以及世界意识的关注,从而引导考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形成对历史问题更合理、更深刻的认识。二、中国近现代史(4 题)2016 年 2017 年 2018 年 3 年模块汇总卷 卷 卷 卷 卷 卷 卷 卷 卷 政治 经济 文化28题近代经济结构变动近代经济结构变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民族工业曲折发展近代西方列强侵华近代西方列强侵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2 题
5、5 题 2 题29题中国近代化的努力根据地经济建设“中体西用”思想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近代社会生活变迁近代社会生活变迁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4 题 5 题30题抗日战争近代经济抗日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抗日战争中共八大8 题 1 题 31题现代中国外交“一五”计划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新中国初期的教育“一五”计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 题 6 题 2 题考情每题的考查时段基本固定:第 28 题晚清时期;第 29 题民国时期;第 30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 31 题新中国时期。其中晚清和新中国时期集中3分析在经济模块命
6、题;民国时期注重对思想文化的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则集中在政治模块命题。政治上,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对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理解和对抗日战争的理解是高考的侧重点,其中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是重中之重。经济上,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洋务运动、新中国前 30 年的社会主义探索、改革开放后 40 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分析影响近代发展的因素,为当今的经济建设提供借鉴,从现代化角度认识“一五”计划的实施对我国工业建设的影响;从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政策入手,分析经济政策的目的、作用,把握经济政策与经济体制的关系是高考考查的核心点。文化上,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为主,突出了近代中
7、国人民救国探索的曲折历程和与时俱进的精神。从近代化和救亡图存两个主题创设情境考查维新思想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三、世界史(4 题)2016 年 2017 年 2018 年 3 年模块汇总卷 卷 卷 卷 卷 卷 卷 卷 卷 政治 经济 文化32题罗马法雅典民主政治西方人文精神西方人文精神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西方人文精神罗马法雅典民主政治6 题 3 题33题英国君主立宪制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早期资本主义启蒙运动马克思的革命理论殖民扩张启蒙运动2 题 5 题 2 题34题经济全球化斯大林模式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两极格局的对峙美国的民主政治赫鲁晓夫改革工业革命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经济大危机2
8、题 5 题 2 题35题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美苏争霸法国政治体制变化世界多极化趋势史学理论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世界多极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赫鲁晓夫改革5 题 4 题 4考情分析每题的考查时段基本固定:第 32 题古代希腊罗马;第 33 题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第 34 题20 世纪前期的世界;第 31 题二战后的世界。政治上,有两大命题热点:一是古代希腊罗马。这一内容每年每卷必考,且时考时新。政治和演讲之间的关系、民主与法制的关系、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是高考重要的切入点。二是两极格局对二战后国际格局发展的影响和欧洲一体化。对这一内容,历史阶段特征的考查是核心。经济上,世界近现代史重在经济的考
9、查。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苏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等是命题重点。这些内容与现实热点联系密切,能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效经验借鉴,因此高考在此命题的热度不减。文化上,命题集中在启蒙思想和文学艺术如何反映历史的存在这两大知识点上,其他考查相对较少。5一 、 命 题 趋 向 选 择 题 主 观 化经过长期的探索,选择题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全功能题型。但这几年选择题的主观化趋势越来越强,考查深度逐年加强。所谓“选择题主观化” ,即选择题的选项设置体现思维含量,使考生在解答选择题时要根据材料生成必要的观点。这表明高考历史选择题的主旨是加强考查学生的思维力度
10、及思维过程;功能由考查客观的史实知识转向考查考生的主观认识。试题通过全新的情境创设,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人文内涵,摆脱教材程式化的历史叙述,突破考生形成的固有思维模式,让选择题呈现出新认识、新思想与新观点。由此可以看出考生发现正确答案的过程,既是对史料解释(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选择题主观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历史概念的多角度理解加强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是学生深刻领会教材内容,把握知识结构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发展历史思维能力的需要。历史概念反映了历史现象、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它具有跨度大、容量多、含义深、理性强和高度概括等特点。在学习掌握历史概念时,要把握住每一历史概
11、念的特定背景和与同一时期历史现象、历史问题的相互关系,重在多角度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如 2018 年全国卷第 24 题,材料中提供了“铁器”这一概念,这一概念可以从铁器的对象(有什么)、分布范围(在哪里)、体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由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再到铁器时代)、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方面多角度理解。如果把铁器理解为铁制生产工具,则仅仅把目光局限在概念的内涵中,而错选 A 项。本题考查的是“铁器”这一概念的外延,即铁器的广泛使用所引发的生产变革和社会变革以及这些变革所代表的社会的发展程度,故选 D 项。2对历史主题的理解与整理历史主题是历史教学的基础,更是近几年高考选择题的命题导向。例如 2
12、018 年全国三套卷都紧紧围绕“激荡家国情怀、传承时代精神”这一主题展开,突出了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这一核心思想。如全国卷第 24 题通过墨子中有关“圆” “直线” “正方形” “倍”的定义和对杠杆原理等的叙述,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的经验智慧,从而引导考生认识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再如全国卷第 27 题呈现了传统戏曲昆曲的精美与雅致,全国卷第 26 题叙述了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脉络,考查考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层理解及认知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 对 中 华 优 秀 传 统 文 化 的 理 解 和 尊 重 。 再 如 全 国 卷 第 2
13、9 题 , 以 五 四 运 动 后 社 会 主 义 是 否6适 合 中 国 国 情 的 争 论 为 背 景 , 得 出 只 有 社 会 主 义 才 能 救 中 国 的 伟 大 历 史 结 论 , 引 导 考 生 认 清 科学 社 会 主 义 与 资 本 主 义 的 本 质 区 别 , 体 现 了 高 考 历 史 的 “鲜 亮 底 色 ”和 对 时 代 精 神 的 传 承 。3注重对史学素养的考查这里的史学素养主要指的是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能力。史料是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能够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各种材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基本依据。由于史料庞杂, “所
14、在多伪” ,因此,史料实证要求的解读史料不仅仅是准确全面,而更是要确定所提炼信息的真实性。它体现的是一个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的思维过程,是“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的体现,是选择题主观化的典型体现。如 2018 年全国卷第 34 题,以学术界关于英国作为工业革命发源地的几种不同认识为切入点,要求考生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认识,进而正确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叙述之间的关系。再比如 2017 年全国卷第 26 题,以对“唐军与薛举作战”的四则不同史料切入,考查考生对史料甄别辨析,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做这一类题需谨持“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的历史原则,保证科学、清晰的内在推演理
15、路。二 、 命 题 特 点 突 出 宽 度 、 长 度 、 角 度 、 深 度1拓展教材的宽度所谓教材的宽度拓展,主要是指试题选取的材料、创设的情境是新的,不管是知识的内涵,还是外延,都突破了课本的阐述,即众所周知的“脱离课本” ,所涉及试题即常说的“陌生中考熟悉” “陌生中考陌生”两类。这里的材料一是直接说明来源的;二是没有标明材料出处,已被命题者二度转化的;三是“学术研究新成果” ,是指超出现行中学历史课程内容要求的、中学师生感到陌生的学术研究成果。这里的“新”主要不是指学术成果出现时间的新,而是指中学师生在认识上的新。如 2018 年全国卷第 26 题,通过北宋前中期四川制盐业的雇佣关系
16、,反映出当时民营手工业的高度发展和生产关系的突破与转型,也进一步打破了“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定式思维;第 27、28 题,则从夷夏文化观念和向近代外交转型的角度创设情境,总结反思了中国在现代化转型方面的历史教训。2延展知识的长度所谓知识的长度延展,是指突破课本上的历史叙述,通过史料对相关历史事物进行时间进程的延展,形成更加完整的历史线索,突出不同阶段特征的变化,考查的是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从根本上说,这类试题侧重考查的是通史。一种是小切口的、微观通史,如2018 年全国卷第 35 题,以 30 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切入,通过对五大洲成员国数量的分析得出结论,从而强化对“国际政治格局的进程
17、”的认识。另一种是大跨度的、宏观通史,如 2017 年全国卷第 27 题,则从明朝饮食器具使用的规定在 200 多年的发展演变切入,通过对前后的变化分析得出结论。73转换思维的角度所谓思维的角度转换,就是采用多元视角,突破师生的传统认知,从新的角度重新评价和审视课本中的历史事实。近几年来,高考命题一直坚持这一做法,这对还原历史学科特点、指导中学历史教学、提升考生学科能力,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这类试题也是学术含量高、能力要求高、命题质量高的“三高”试题。如 2018 年全国卷第 24 题,虽以墨子切入,但考查的不是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想,而是突出了古代自然科学和机械制造等方面的成就,反映了劳动人
18、民的智慧,更呼应了当前国家倡导科技创新、工匠精神的时代主题。再比如 2018 年全国卷第 32 题,以梭伦的诗词切入,考查的不是梭伦对雅典民主的贡献,而是考查的其强烈的价值取向所映射出的浓厚人文精神。4挖掘认知的深度所谓认知深度的挖掘,不仅仅指的是知识之间的综合,更是指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的综合。在选择题上的体现就是辨识、理解、分析、推理和判断等基础思维能力的综合运用。如 2018 年全国卷第 27 题,本题以瑞应麒麟图为材料,叙述了明成祖及大臣认为长颈鹿为“麒麟”的事情。当时中国国力强盛,文化强盛,将其他国家上贡之物用中国文化加以解读,并比附于中国传说中的瑞祥吉兆
19、,以示宗主国的气度与胸怀。本题绝不是引导考生对明朝君臣进行嘲讽,而是以此为观察点,解读历史上中外交流中的文化碰撞以及世界发展大势中人们的行为,体现了高考对人本的关注。我们常说:高考是指挥棒。但是,这支指挥棒具体的尺度,以及运行的高度、角度、宽度、幅度,要准确拿捏,绝非一句话那么简单。琢磨透此事,是一个细活,是一个慢活,更是一个巧活。我们常说:方向比努力更重要。但是,方向明确之后,更艰苦的是落实,也绝非一句话那么简单。精准落实好此事,是一个持久的活,是一个扎实的活,更是一个需要思考的活。鉴于此,本书每一专题均优选全国卷高考真题,分别从上述四个维度解读,体现了三维设计编委会的良苦用心,具体请参阅各
20、专题相关内容。以材料为依托创设情境命题是历史选择题的最大特点,这也意味着获取材料有效信息是做好历史题的关键因素。那么,在阅读材料时,如何较快地获取有效信息呢?现以高考题为例,探究快速获取有效信息、巧解选择题的方法。1审出处明主题8阅读材料时,除了注意材料正文外,也要特别留意材料的出处。材料的出处一般都反映着材料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注意出处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材料的中心含义。特别是材料出处如果放在材料前面,就须更加留心细读,它对解题有着很大的作用。例 1 (2018全国卷)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 “乃去其三面” ,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
21、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思路点拨 本题的材料出处是史记 ,而司马迁作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即说明历史兴衰的规律,以警示后代统治者。明确了这一点也就明确了材料主题统治者要有仁德之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故 A 项正确。2审省略重关联阅读材料时,我们大多能够注意材料的开头和结尾,但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从省略号前后获取有效信息。有的时候材料原文会很长,但试题只能摘录其中一小部分。从哪一句开始摘录到哪一句截止,其开头和结尾两句,必然要考虑为答题服务;而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
22、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例 2 (2018全国卷)美 国 记 者 曾 生 动 地 记 述 抗 日 根 据 地 : “如 果 你 遇 见 这 样的 农 民 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 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 ”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思路点拨 两处省略号前后的信息突出反映了抗日根据地农民地位的变化:“非人”人主人。明确了
23、农民这一社会地位的变化,也就明确了农民的下一步行为。故 A 项正确。3审转折知重点有时候,题干中往往会出现“但是” “但” “然而” “而”等转折性的词语,虽然有的时候是要强调转折词之前的内容,但更多时候是强调转折词后面的情况。考生在阅读材料时要根据这些转折词准确判断材料所要强调的内容,以便于抓住材料的重点进行分析。9例 3 (2018全国卷)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 “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
24、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思路点拨 材料提供了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 “但”字反映了两种观点的对比,且更强调后者。材料意在强调严复“煞费苦心”的目的,即社会的发展也遵循自然界的进化规律:“适者生存” 。其意在通过进化思想的宣传唤醒国人的“存亡”意识,故 D 项正确。4审选项排绝对历史材料选择题所给的材料往往讨论的是某个事情或说明某个事物,都设定了相应的情境,一旦情境发生变化,结论也就可能随之发生变化。因此,绝对化的表述一般来说都是不可取的。因此,在选项的表述中,如果出现“一定、绝对、无、都、完全、一点也不、全部、绝无可能、任何、各个、总是、永远不”等过于绝对的选项,一般情况下都不会是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史 2019 高考 历史 二轮 复习 研究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