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含解析).doc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含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上饶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历史试题(实验、重点、特长班)时间:90 分钟 总分 10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天命”是商周时期的重要观念,商人认为“天命”不可转移,而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 ,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 ,必须“敬天保民” 。这表明周代A. 王权与神权相分离B. 德治思想逐步形成C. 天子权力有所下降D. 对天的认识理性化【答案】B【解析】【详解】 “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 ,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 ,必须敬天保民 ”反映了周代的
2、德治思想,故 B 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王权与神权相分离” ,排除 A;材料反映周代的德治思想,无法体现天子权力下降,排除 C;材料“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 ,必须敬天保民 ”反映统治者仍然重视“天命” ,无法体现“对天的认识理性化” ,排除 D。【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 ,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 ,必须敬天保民 ”分析解答即可。2.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的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这一统一的变局还体现出A. 从血缘世袭到宗法世袭B. 从宗法封建到帝制集权C. 从世
3、袭政治到官僚政治D. 从礼乐治理到法律治理【答案】B【解析】【详解】先秦时期由于分封制下诸侯权力较大,统治集团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实现全- 2 -国统一,推广郡县制,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故 B 项正确;秦朝制度特点是官僚政治,不是血缘世袭政治,故 A 项错误;商鞅变法时期已经实行官僚政治,故 C 项错误;秦朝实行的君主专制,并不是法律治理,故项错误。3.唐朝明确地将国家政务划分为大事和小事,小事由门下省审核决定,递交皇帝“划可” ,大事则奏请皇帝批准。这反映了当时A. 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B. 实行分层决策机制C. 门下省权力不断扩大D.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小
4、事由门下省审核决定,递交皇帝划可 ,大事则奏请皇帝批准”可知,唐朝实行分层决策机制,故 B 正确;A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小事由门下省审核决定,递交皇帝划可 ”表明门下省权力没有扩大,C 错误;材料表明小事由皇帝“划可” ,大事则奏请皇帝批准,皇帝掌握决策权,无法体现“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D 错误。【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小事由门下省审核决定,递交皇帝划可 ,大事则奏请皇帝批准” ,联系所学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知识分析解答。4.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 年)颁布的御制大明律规定: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得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装扮者同罪。这说明A.
5、 乐人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B. 政府实行严格的文化控制C. 戏剧的表现形式受到限制D. 法律已覆盖社会各个层面【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的“乐人不得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 ,反映的是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对文化实行严格的控制。故答案为 B 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乐人的社会地位问题,排除 A 项;材料反映的是戏剧的表现内容受到限制,排除 C 项;D 项说法绝对,排除。- 3 -5.公元前 6 世纪初,雅典形成了捐助制度。该制度规定,每年雅典城邦都要指定一部分富有公民承担城邦的公共支出,特别是资助戏剧演出、修建战舰。此外,富有公民在战争时期要承担更多税额。这表明古代雅典A. 形成了
6、高度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B. 贵族集团政治地位上升C. 重视缓和公民财富不平等的矛盾D. 社会阶级对立得到消除【答案】C【解析】根据“每年雅典城邦都要指定一部分富有公民承担城邦的公共支出” “富有公民在战争时期要承担更多税额” ,这种制度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缓解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稳定城邦秩序,故 C 正确;A 中“高度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表述夸大其词,排除;材料无法体现贵族集团政治地位上升,排除 B;在奴隶社会的雅典,社会阶级对立不可能消除,D 表述过于绝对,错误。6.为使在国外从事商业贸易的市民能得到保护,同时也使非罗马市民也能在罗马从事商业贸易,罗马制定了新私法体系的万
7、民法。据此可知,万民法A. 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B. 适应了社会形势的变化C. 加剧了政治局势的动荡D. 动摇了公民法的法学地位【答案】B【解析】根据“为使在国外从事商业贸易的市民能得到保护,同时也使非罗马市民也能在罗马从事商业贸易,罗马制定了新私法体系的万民法”可知,为了保护罗马市民的利益和商业贸易,罗马制定了万民法,故 B 正确;材料信息与民主政治无关,排除 A;万民法根据社会发展调整法律体系,有利于社会稳定, ,C 错误;万民法在公民法的基础上完善了罗马法,D 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为使在国外从事商业贸易的市民能得到保护,同时也使非罗马市民也能在罗马从事商业贸易,罗马制定了新
8、私法体系的万民法” ,并联系所学万民法产生的背景分析解答。7.法国大革命期间,启蒙思想家孔多塞认为:“财产的累积不能以牺牲穷人的利益为代价。- 4 -”政治家罗伯斯庇尔认为:“自由应以不妨碍他人的权利为限,主张将自由原则应用到财产上。 ”这些主张A. 坚持自由平等的指导思想B. 维护财产私有与自由原则C. 有利于社会的公平与公正D. 树立财富平等的革命目标【答案】C【解析】材料“财产的累积不能以牺牲穷人的利益为代价自由应以不妨碍他人的权利为限”反映了不妨碍或损害他人利益、权利的思想,这有利于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故 C 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自由平等的思想,而是说明个人利益的实现不能妨碍他人权利,
9、故 A 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维护财产私有的主张。故 B 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确立财富平等的革命目标,故 D 错误。故选 C。8.根据 1832 年英国议会改革法,55 个衰败选区失去选区资格,另外 30 个选区各失去一个议席。这些被剥夺的席位有的分给了人口增加的选区,有的分给较大的工业城镇。在城镇选区的选举权方面,规定年值 10 镑以上的房产持有人,原有的选举权可酌情保留。其影响是A. 提升了城镇地位,促进了工业发展B. 降低了选举资格,完善了议会制度C. 扩大了选举范围,限制了国王特权D. 调整了选区结构,缓和了社会矛盾【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这些被剥夺的席位有的分给了人口增加的
10、选区,有的分给较大的工业城镇”可以看出,1832 年英国议会改革进行了选区结构的调整,同时扩大了拥有选举权的公民范围,缓和了社会矛盾。故答案为 D 项。1832 年议会改革加强了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排除 A 项;议会改革的内容并非只是“降低了选举资格” ,B 项说法片面,排除;这一改革没有涉及国王权力的变化,排除 C 项。9.南北战争后,美国制定并通过了第 14 条宪法修正案,宣布:全体美国人不仅是他们那几个州的公民,也是美国的公民。这一修正案A. 维护了美国的共和体制- 5 -B. 解放了美国的黑人奴隶C. 扩大了联邦政府的权力D. 保障了美国公
11、民的权利【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全体美国人不仅是他们那几个州的公民,也是美国的公民” ,体现出国家统一的观念,宪法修正案体现出联邦政府权力的扩大,故 C 正确;共和制指国家代表机关或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制度,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A;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解放了美国的黑人奴隶,B 错误;材料反映出国家统一的观念,没有涉及公民的权利,排除 D。10.1872 年德文版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提出“不管最近 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这说明A. 革命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B
12、. 德国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C.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变化D. 社会主义成为世界的主要潮流【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的主旨, 共产党宣言要随时随地变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不断丰富的发展的特点,故 A 项正确。B 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不变的,C 项错误。D 项不符合史实。11.俄罗斯前总理普里马科夫认为,1917 年俄国政局的一次变动“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俄国第一次成为共和国” 。他论述的是A. 社会主义已由理想变为现实B. 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进步意义C.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进步性D. 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具有必然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17 年俄国
13、爆发了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二月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6 -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 C 项正确。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故A 项错误。巴黎公社是第一个工人政权,故 B 项与材料不符,错误。材料强调二月革命的意义,二月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无关,D 项错误。12.1839 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要求外商交出所有鸦片,时任英国商务监督的义律却要求所有英商把鸦片交给他,然后由他把鸦片交给林则徐。义律的决定被大鸦片贩子马地臣誉为“颇具政治家风范的大手笔” , “中国人已经落入了使他们自己直接面对女王陛下的圈套” 。可见,义律此举的根本目的是A. 使鸦片贸
14、易合法化B. 为侵略中国制造借口C. 制造中英贸易争端D. 实现中英两国平等贸易【答案】B【解析】“中国人已经落入了使他们自己直接面对女王陛下的圈套”为解题的关键。林则徐禁烟要求外商交出所有鸦片是正当合理的行为,中国对国内非法贸易具有管辖权;而义律作为代表英国的商务监督却从中操作,使林则徐的交涉对象由英国鸦片商人变为了英国政府,使得矛盾扩大化,为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找到了借口。故 B 项正确。AC 两项不是根本目的,排除。D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材料“颇具政治家风范的大手笔” , “中国人已经落入了使他们自己直接面对女王陛下的圈套”可知义律是要引发两国间的冲突,所以
15、选 B。13.以下为晚清政府的一道上谕。与上谕中的“外侮”相关的是A. 外国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B. “自强求富”改革由此开启C.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D. 清廷被迫签订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 7 -由题干中的“团教不和”可知指的是义和团与天主教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上述变故,据此可以知道这里涉及到的“内讧外侮”分别指的是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据此可知 D 符合题意;外国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实现的,故排除 A;“自强求富”改革开启指的是洋务运动,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B;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 C 也不合题意,所以排除。点睛:学生充分把握时间
16、线索,深刻认识空间差异,是学习历史过程中一个非常需要重视的问题,尤其是时间观念的把握,对高中学生来说,依然是个需要很重视的关键问题。由于现行历史教科书是按照模块加板块的模式编写的,这就使得历史知识的时序性被打破,导致有些同学因为初中历史没有学好,直接影响到高中阶段的学习,对于时序性的把握很多时候是我们解决历史问题必须要考虑的,所以提醒同学们注意准确记忆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时间。14.罗荣渠的现代化新论认为:“辛亥革命使无所不包的普遍王权的一元结构突然解体后,不但没有产生现代型国家,而是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形成严重的政治权威危机。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A.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
17、治地位B. 儒家伦理纲常的价值体系没有被打破C. 中国社会结构没有重新分化组合D. 帝国主义国家分别扶植各自的代理人【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在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受阻,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由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在这种经济之下,封建专制的观念根深蒂固,才会形成“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 ,故 A 项正确;儒家伦理纲常的价值体系没有被打破也是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所导致的,故 B 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B 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王权的一元结构突然解体” ,说明社会结构已经分化,故 C 项错误;西方外部势力的影响不是主要原因,故 D 项错误
18、。15.有学者称,20 世纪初期,中国的青年学生、工商业者、工人等阶层将“一战” “巴黎和会”“山东问题”赋予了非同寻常的“历史记忆” 。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一种价值取向是A. 维护政局稳定B. 进行革命动员C. 建立统一战线- 8 -D. 培育国家认同【答案】D【解析】巴黎和会对于割让中国山东给日本,引起了国内人们的反抗,说明是民族情节的激发,D 正确;当时国人思想并不是维护政局稳定,A 错误;革命动员和统一战线是国民大革命时期,B 和 C 错误。16.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
19、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A. 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 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C. 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D. 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答案】C【解析】解题时可根据材料“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 “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目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历程,解答时结合所学知识逐项分析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昌起义发生于 1927 年,遵义会议召开于 1935 年长征途中,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于 1930 年写的文章,阐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排除 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七大召开
20、于 1945 年,而“工农武装割据”提出于 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的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 B。结合所学,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发动多次武装起义以挽救革命,在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改向井冈山进军,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探索出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共七大召开又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故 C 正确。结合所学,遵义会议召开于 1935 年长征途中,井冈山道路是在 1927 年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探索出的革命道路,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 1938 年创作的关于抗日战争的文章,排除 D。故选 C。【点睛】本题考查中国
21、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的历程,题目难度不大,但是关键在于考生在复习中要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厘清历史发展脉络,理解历史事件的前后联系。如本题只要学生在复习中理清了中共党史的脉络,就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 9 -17.1938 年 2 月至 4 月,为驱逐晋西北地区的中国军队,日军 26 师团、109 师团展开大规模围攻。八路军第 120 师主动迎敌,经过两个月的游击战歼灭日军 1500 余人,缴获步机枪 200余支、汽车 14 辆等大批装备,收复了 7 座县城和大片国土。这表明当时A. 八路军成为了抗日战争的主力B. 游击战有利于敌后战场的开辟C. 抗日战争的主要方式是游击战D. 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西省 上饶县 中学 2019 届高三 历史上 学期 开学 检测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