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十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
《安徽省安庆十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安庆十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安庆田家炳中学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 10 月份历史月考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单选题(25*2)1.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张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 “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 “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按顺序它们分别是A. 儒、道、墨、法B. 墨、儒、法、道C. 法、儒、道、墨D. 道、法、墨、儒【答案】D【解析】归服自然符合道家的无为,专制君主符合法家的专制思想,劳苦大众符合道家的代表下层利益,无限
2、同情心符合儒家的仁者爱人,所以本题只有选 D 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2.“天人合一”的观念最早是庄子阐述,关注的是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注重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就是“天人合一”的一种,它把自然之天拟人化,认为天有意志,能监视人间,并根据君主德行的好坏赐福或降灾。这说明A. 儒家思想在借鉴中不断创新B. 黄老之学被汉代统治者采纳C. 儒、道的发展趋势逐渐合流D. 儒家始终关注天与人的关系【答案】A【解析】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是吸收道家、阴阳等思想基础上形成新儒学思想。说明儒学在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家思想基础上形成新思想体系。故 A 正确;黄老之学是西汉初期思想,-
3、 2 -故 B 错误;儒家思想吸收道家思想,不是融合,故 C 错误;D 中始终说法绝对,排除。3.韩非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矛盾”的概念。他还指出“定理有存亡,有生死,有盛衰” 、 “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为常。 ”这些思想A. 反映了战国时期君臣关系的紧张对立B. 反映了韩非对道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C. 表明了春秋时期辩证法思想的萌发D. 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规范人的思想【答案】B【解析】“定理有存亡,有生死,有盛衰” 、 “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为常。”属于道家思想,体现出韩非思想含有道家思想成分,B 正确;君臣对立不符合材料主旨,A 错误;辩证
4、法思想萌发不是材料主旨,C 正确;D 中属于法家思想主旨。4.西汉初年,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实行“独尊儒术”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B. 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敬仰C. 黄老之学已经过时D. 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答案】A【解析】西汉初奉行黄老之学, “无为而治” ,主要是当时的社会形势决定的,汉武帝时“独尊儒术” ,也是因为当时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治国方略、治国思想的选择是由当时的社会存在决定的,最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故 A 正确;B、C、D 是出现材料变化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5.谥号是对帝王、大臣、贵族生前事迹进
5、行评价褒贬给予的称号。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是不敬,于是废了谥号。西汉时期又恢复了这一制度,除刘邦谥号“高皇帝”外,其余皇帝谥号中大都有“孝”字。秦汉谥号的废立表明,当时A. 谥号是贵族享有的特权 B. 大一统王朝的权威加强C. 谥号具有舆论监督作用 D. 统治思想发生了重要变化【答案】D- 3 -【解析】【详解】根据“谥号是对帝王、大臣、贵族生前事迹进行评价废贬给予的称号”可知,谥号不是贵族享有的特权,故 A 选项错误;根据“西汉时又恢复了这一制度”可知,材料没有体现是大一统王朝权威加强的汉武帝时期,故 B 选项错误;根据“谥号是对帝王、大臣、贵族生前事迹进行评价废贬给予的称号”可
6、知,谥号不具有舆论监督作用,故 C 选项错误;根据“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是不敬,于是废了谥号,西汉时又恢复了这一制度,除刘邦谥号高皇帝外,其余皇帝谥号中大都有孝字” ,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崇尚法家思想,西汉崇尚儒家思想,重视孝道,因此,秦汉谥号的废立表明,当时统治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故 D 选项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是不敬,于是废了谥号,西汉时又恢复了这一制度,除刘邦谥号高皇帝外,其余皇帝谥号中大都有孝字” ,结合所学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知识分析解答。6.朱之瑜(16001682)称:“宋儒辨析毫厘,终不曾做得一事。 ”颜元(16
7、351704)认为:“程朱派头始终与尧舜孔孟无干,分毫无益于社稷生民,分毫无功于疆场天地。 ”两人的本质意图是A. 抨击程朱理学的空疏学风B. 倡导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气C. 对先秦儒家思想的扬弃D. 宣扬儒家以民为本的思想【答案】B【解析】根据“宋儒辨析毫厘,终不曾做得一事。 ”“分毫无益于社稷生民,分毫无功于疆场天地”可知,两人都认为程朱理学不务实,对社会生活作用不大,本质意图是倡导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气,故 B 正确;A 表述正确,但两人的本质意图是倡导自己的观点,并非抨击程朱理学,排除 A;材料主要反映程朱理学不务实,主张经世致用,CD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7.理学家朱赢撰修家礼 ,编辑增损
8、吕氏乡约 ,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缛节,涉及到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朱赢的这一做法A. 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B. 标志理学成为官方哲学C. 促进儒学的世俗化 D. 实现乡村基层自主管理【答案】C- 4 -【解析】理学家朱赢撰修家礼 ,编辑增损吕氏乡约 ,把理学思想融入家礼和增损吕氏乡约中,促进儒学的世俗化,故 C 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理学家朱赢撰修家礼 ,编辑增损吕氏乡约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排除 A;宋明时期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并非以理学家朱赢撰修家礼 ,编辑增损吕氏乡约为标志,B 错误;家礼和增损吕氏乡约主要涉及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无法体现乡村基层自主管理,
9、D 错误。8.王阳明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 。由此可知王阳明A. 注重道德实践 B. 提倡心性修养C. 强调重义轻利 D. 批判虚假说教【答案】B【解析】由“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可知,王阳明认为良知是人本身具有的,由“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可知,他认为人应该尊重自己内心的想法,而不必受制于圣人或者他人,综上所述,B 符合题意,故选 B;题干中没有强调实践,而是强调内心自然存在的
10、良知问题,故排除 A;题干没有关于义和利的关系探讨,故排除 C;D 在题干中没有提及,故排除 D。9.樊树志在国史概要中认为:他把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理论根据,构建上自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一整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 “他”是A. 程颢B. 陆九渊C. 朱熹D. 王阳明【答案】C【解析】据材料“格物致知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著作四书章句集注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故 C 项正确;程颢没有以上成就,故 A 项错误;陆九渊、王阳明是心
11、学代表,不符合题- 5 -意,故 B、D 项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关键信息入手:格物致知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学生可以联系朱熹的思想与贡献,即可得出正确答案。10.王夫之指出,为民为公,乃千古之法的精义所在,君主虽位尊权重,其意志仅一人之义,属“私” 。孟德斯鸠认为,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因为人们害怕这个国王暴虐地执行法律。由此可知,两人主张的相似之处是A. 体现鲜明的民主共和精神B. 勾画未来社会发展蓝图C. 质疑和防止君权过于集中D. 都有新阶级力量的推动【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右知,中国明清时期的思想家并没有提出民主共
12、和的思想,也没有对未来社会提出发展蓝图,据此可排除 AB;由于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状态,资产阶级还没有产生,所以可排除 D;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两人都是反对君主专制的,反对君权过度集中,故选 C。11.万历十六年(1588 年)夏天,李贽剃光了头以示和鄙俗断绝,虽居住在佛教寺院,却不受戒、不做僧众的功课,强烈冲击了传统世俗,被当地的保守势力视为“异端” 。这表明李贽A. 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B. 反对理学空谈和功利主义C. 反对封建礼教,崇尚宗教自由D. 崇尚“至道无为”政治理想【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 ,可以看出李贽认
13、为庶人并非下贱,王侯并非高贵;主张人人平等。故选 A。BCD 三项均与材料内容不符。12.清代小说红楼梦不但文学造诣高,同时也留下许多当时观察社会生活的材料。书中写道:贾敬热衷追求神仙,却因误服丹砂丧命。死时,独子贾珍出了远门,家人只好作主,先请人将遗体移往尼姑庵安置。等贾珍回家后,再按服丧守孝之理办理后事。根据这段故事- 6 -呈现的现象可以推断A. 追求神仙成为士人普遍风气B. 社会上儒释道文化兼容并存C. 尼姑社会地位已经高于道士D. 儒家礼教地位低于释道传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点。材料中“贾敬热衷追求神仙,先请人将遗体移往尼姑庵安置,按服丧守孝之理办
14、理后事”体现出传统儒家思想和佛道思想的融合,B 项符合题意,正确;A 项中“普遍”的说法绝对,排除;材料中体现不出尼姑地位提高,C 项错误;儒家思想一致占据社会主导,D 项错误。故选 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宋明理学三教合流13.美国学者德克卜德曾这样描述某项发明。 “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人物的恩惠更大。 ”对该项发明阐述最准确的是A. 促进了地理大发现B. 炸毁了封建骑士阶层C. 推动工业革命开展D. 促进了欧洲文化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 “蔡侯”是指东汉时期蔡伦,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了“西方文明整个进程”以及欧
15、洲文化的发展,故 D 项正确。A 是指南针发明的作用。B 是火药发明的作用。推动工业革命开展是蒸汽机发明,故 C 项错误。14.齐民要术中“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功力少而成功多。任情反道,劳而无获”反映的农学思想是A. 因地制宜B. 多种经营C. 商品生产D. 重农抑商- 7 -【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结合选项可知,因地制宜是指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与材料“顺应天时,裁量地利,根据规律办事,那么用力少而成功却多”相符合,故 A 项正确。多种经营指生产活动涉及多种领域,与材料强调因地制宜不符,排除 B 项。材料强调农业生产需要因地制宜,没有涉及商品生产,排除 C 项。重农抑商是指
16、重视商业、抑制农业,与材料强调因地制宜不符,排除 D 项。15.“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两千多年来,二十四节气在安排和指导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这体现了我国A. 古代天文学的发展B. 古代科学的实用性特点C.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D. 古代宗教迷信色彩浓厚【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二十四节气在安排和指导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故二十四节气在指导农业生产方面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故 B 项正确。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天文学发展的成果有效转化应用,A 项说法因果倒置,排除。材料反映二十四节气在指导农业生产方面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手工业发展无关,排除 C 项。材料反映二十四节气在指导
17、农业生产方面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没有体现宗教迷信色彩,排除 D 项。16.从明代开始,小说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其主要原因是A. 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B. 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技术条件C. 科举制度发展到八股取士阶段,诗赋在科考中失去了市场D. 明末清初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的反映【答案】A【解析】明朝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市民阶层力量壮大,小说属于世俗文学,适应了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故 A 正确;活字印刷术的发展并不能解释从明代开始小说发展繁荣的主要原因,- 8 -故 B 错误
18、;明代小说发展繁荣的主要原因与诗赋是否失去市场没有直接联系,故 C 错误;明代小说并不是黄宗羲、顾炎武等明末清初思想家反传统思想的反映,故 D 错误。故选 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主要原因” ,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需要等方面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17.“诗仙”李白的诗狂放炽烈,想象丰富,以激情与浪漫著称;而“诗圣”杜甫的诗则更多表现凝重与沉郁,这主要是因为A. 李白性格豪放,杜甫性格沉郁B. 李白出身地主,杜甫出身农民C. 李白与杜甫生活的时代背景不同D. 李白和杜甫的艺术创作水平不同【答案】C【解析】【详解】李白生活在盛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徽省 安庆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