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马说韩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说”文体;掌握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熟读背诵。方法与过程:强化朗读,整体感知内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状,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当今社会的优越条件,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教学重点: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难点:感知食马者的形象,并理解其含义。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和讲解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切实掌握文言基本知识,夯实文言基础。2、了解作者及“说”文体;掌握主要实词和虚
2、词的用法。一、导入新课:“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所企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很多人才常哀叹生不逢时。人才受压制,不能施展自己的报负,甚至被扼杀,是一种经常性的社会悲剧。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传世名作马说,了解人才被埋没的真正原因。二、展示目标:(大频幕展示)三、作者简介:(大频幕展示)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2、给下列汉字注音:伯乐相马 粟 衹 胼 槽枥3、学生初读课文。4、指定一生读课文,其他同学纠错。明确读音和句读。5、翻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2)多媒体演示,
3、帮助学生积累词语。 积累重点词语:相、食、骈、枥、策、邪 掌握一词多义:策:策之不以其道(鞭打,名词动用)执策南昌临之(名词,鞭子)其:安求其能千里也(它)其真无马邪(通道,表反问语气)其真不知马也(恐怕,表推测语气)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的)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助词)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策之不以其道(它,代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代词)以:不以千里称也(凭借)策之不以其道(按照)2孔夫子何以谓之文也(凭,靠)能以径寸之木(用)尽: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 难句翻译。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他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鸣之而不能通
4、其意: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想要和平常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五、合作研讨,深层探究1、学生齐读课文。2、教师设计相关问题,供学生讨论。(1) 提问:伯乐和千里马各指什么? (2)为什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3)食马者的无知表现在哪些方面?(4)作者借伯乐和千里马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释疑:【五、2、(1)“千里马”指人才,“伯乐”指识别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人。(2)、因为如果没有会相马的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没有人识别,只能在庸夫俗子的手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语文 下册 第六 单元 23 课马说 教学 设计 新人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