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五中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
《四川省德阳五中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德阳五中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四川省德阳五中 2019 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提示: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48 分;主观题共 3 题,52 分;请将各题答案写在答题卷上相应位置。I 卷1.“公”是祭祀神灵时做出的保证, “誓”是一种约束性语言。春秋盟誓参与者由周天子而诸侯而大夫,甚至国人也有参与,某些诸侯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与夷狄结盟。这实质上表明,春秋时期A. 诚信观念部分丧失B. 周朝分封制趋于衰落C. 夷夏之防不复存在D. 中央集权制开始出现【答案】B【解析】据材料“盟誓参与者由周天子而诸侯而大夫,甚至国人也有参与”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的等级秩序森严,春秋盟誓参与者有不同的等级,说明周
2、朝分封制趋于衰落,故 B 选项正确;“誓”虽然是一种约束性语言,但材料无法体现诚信观念的丧失,故 A 选项错误;诸侯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与夷狄结盟也不能说明夷夏之防不复存在,故 C 选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开始出现于秦朝,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B。2. 据左传记载,春秋后期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阳虎独掌权柄后,标榜要替鲁国国君整肃跋扈的大夫,此举不仅得不到知礼之士的赞成,反而受到批评。因为此举A. 挑战了宗法制度B. 损害了大夫利益C. 冲击了天子权威D. 不符合周礼规定【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阳虎的身份是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按周礼的规定,他效忠于季孙氏,而他标榜为鲁国国君整肃大夫即是僭越,所
3、以受到批评,故违背了周礼,故选择 D 项。宗法制度以血缘为核心,故 A 项与此无关,排除;B 项与题意无关,排除;材料的事件涉及鲁国国内,- 2 -与周天子权威无关,排除 C 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礼乐制度3.学者冯天瑜认为,中国古代,除武则天(624705)一例之外,从未有女性称帝者,偶有女后专权,则被视作异常,遭到朝野非议和史家抨击。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男耕女织的自然分工B. 宗法伦理观念根深蒂固C. 皇权至上的不可僭越D. 儒家忠君思想源远流长【答案】B【解析】【详解】西周时期实行宗法制,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继承王位,女子被排除在政治权力之外,材料中的现象正是
4、受到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故 B 项正确;男耕女织的自然分工属于小农经济的模式,与材料中现象无关,故 A 项错误;皇权至上是皇帝制度特点,与材料中现象原因不符合,故 C 项错误;儒家忠君思想是伦理纲常思想体现,不是宗法观念体现,故 D项错误。4.西周“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 ”;秦灭六国, “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秦灭六国疆域辽阔B. 宗法观念逐渐消亡C. 官僚政治逐步确立D. 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西周时按照血缘关系实行分封制度, “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
5、土封侯)” ;秦灭六国以后则废除了分封制度。秦代废除分封制度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郡县制度,并废除了官员的世袭制,地方各级官员一律由中央任命,确立起了封建官僚政治,故 C 项正确。材料论述的是政治变革问题,不是疆域广阔问题,故 A 项错误;封建社会宗法制始终没有消亡,排除 B 项;材料论述的是体制变化问题,不是经济因素,故 D 项错误。5.美国学者魏特夫在研究古代中国的治水活动时指出, “要有效地管理这些工程,必需建立- 3 -一个遍及全国或者至少及于全国人口重要中心的组织网。因此,控制这一组织网的人总是巧妙地准备行使最高政治权力。 ”作者强调的是 ()A. 专制主义的来源 B. 中央集权的特点C
6、. 政府重视水利兴修 D. 小农经济的缺陷【答案】A【解析】“控制这一组织网的人总是巧妙地准备行使最高政治权力”说明权力最终集中于皇帝,体现了君主专制,故 A 项正确;题干没有反映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 B 项错误;材料与政府重视水利工程无关,故 C 项错误;对水利工程的管理与小农经济的缺陷无关,故 D 项错误。6.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这说明该时A. 经济领域已发生较为深刻的变化B. 经济迅速发展与周王室权势渐强C. 处于王室衰微与诸侯纷争的境地D. 面临激烈的社会变革与
7、经济转型【答案】D【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 “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即可选出 D 项;D 项含 A、C 两项的内容,故排除 A、C 两项;B 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王朝软弱无力”不符,故排除。7.有学者认为,帝王将相可能不怕天不怕地,但怕史官,在乎自己的历史形象。唐代以前,皇帝无权阅读史官对他的记录,史官地位相当特殊。这说明A. 重视以史为鉴成为历代的传统 B. 青史留名成为制约皇权的力量C. 儒家伦理对古代帝王形成制约 D. 史官与皇权存在着尖锐的矛盾【答案】B【解析】“以史为鉴”的意思是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而材料讲的是皇帝害怕自己出现负面的历史形象,二者
8、没有关系,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由于皇帝在乎自己的历史形象,担心自己在史书上留下负面形象,加之唐代以前皇帝无权阅读史官对他的记录,这就使得史官对皇帝的评价对于皇权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说明青史留名是制约皇权的力量,故 B 项正确。史官不代- 4 -表儒家,本题主要叙述古代史官在史书中评价皇帝对于皇权具有限制作用,与儒家伦理制约皇权并无直接关联,故 C 项错误。唐代以前皇帝无权阅读史官对他的记录,仅能说明史书评价对于皇权具有限制,不可过分解读为“史官与皇权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故 D 项错误。8.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曾这样评析中国某一帝王:“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之间走出一
9、条中间路线。 ”该帝王符合“中间路线”的举措是A. 设置御史大夫与刺史B. 推行中朝外朝制度C. 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D. 世袭与察举制共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指的是分封制, “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指的是郡县制。由此可知, “中间路线”的举措是指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故答案为 C 项。ABD 三项不符合题干材料,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郡国并行制9.据记载,夏商时已存在“就地封爵”的册封政策,到周初则实行“封邦建国” ,并任命王族或功臣到被征服的土地上建立诸侯国,以代天子进行统治。此变化反映了A. 统治者对地方控
10、制强化B. 宗法原则已经得到贯彻C. 君主专制统治的稳固性D. 地方诸侯的独立性增强【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说明夏商时已存在“就地封爵”的政策,周初则实行“封邦建国”对其进一步完善,从而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理,体现了统治者对地方控制的加强,故 A 项正确。君主专制统治确立于秦朝,时间不符,排除 C 项;材料强调统治者对地方的统治,与宗法制和诸侯的独立性无关,排除 B 和 D 项。10.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5 -B. 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C. 制度法令的统一
11、D. 更有利于皇帝集权【答案】B【解析】郡县制使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使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百姓仍然是封君的属民,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制度法令的统一未体现“公天下” ,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有利于皇帝集权是家天下,选项 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11.在商代内外服制度下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周初封邦建国后,各封国视周王为“天下共主”并根据规定定期朝觐周王和缴纳贡赋。这表明A. 西周封国的自主权有限B. 古代早期政治制度趋向成熟C. 中央集权体制逐步形成D. 商周遗留原始部族政治色彩【答案】B【解析】材
12、料仅涉及西周各封国视周王为“共主” ,并未说明西周的封国缺乏自主权力,且与史实不符,故 A 项错误;据材料“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和“周初封邦建国,各封国视周王为共主 ,定期朝觐和提供赋役”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制较商代政治制度更有助于国家结构的稳定,故 B 项正确,D 项错误;C 项错误,中央集权制是从秦朝开始的。12.史书记载,和受封者一同前往封地的人员,除其所辖的官吏、家族、亲朋外,还有周天子赏赐的奴隶。各诸侯国居民在族属上虽仍以周人为主,但已发生很大变化。这表明A. 分封制已无法维护周政权 B. 西周分封制有顽强生命力C.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形成 D. 封国制度有利于民族融合
13、【答案】D【解析】材料“所辖的官吏、家族、亲朋外,还有周天子赏赐的奴隶” “一同前往封地”说明分封制促进了人员和文化的交流,使封国基本上接受了中原地区的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成为华夏族的成员,从而促进了民族融合,故 D 项正确;西周时分封制维护了西周政权,故 A 项错误;- 6 -材料中强调的分封制的影响,没有体现出分封制的生命力,故 B 项错误;秦朝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故 C 项错误。点睛:材料“所辖的官吏、家族、亲朋外,还有周天子赏赐的奴隶” “一同前往封地”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答案。13.在中国古代,每当王朝鼎革之时,皇帝对皇族成员的信任或依赖常常会超过其他任何人。因此,皇室
14、成员往往被委以重任,在中央辅政或者镇守地方并掌握实权。这反映了古代中国A. 贵族政治易形成对皇权的威胁B. 血缘关系是维系政权的重要手段C. 分封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D. 宗法制成为王朝延续的政策保障【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皇室成员往往被委以重任,在中央辅政或者镇守地方并掌握实权”可知,中国古代皇族血缘关系对维系政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皇族成员对皇权形成了威胁,故 A 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故 C 项错误;宗法制不能保证王朝的延续,故 D 项错误。14.国语鲁语上曰:“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规定每五年要派使臣觐见天子四次,
15、诸侯亲自朝见天子一次) 。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 ”这主要表明“先王制诸侯”A. 以血缘关系为核心B. 具有制度性保障C. 以礼乐制度为基础D. 提高了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先王制诸侯” 、 “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等,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C 两项是对题干材料的片面理解,不准确;D 项表述本身错误,不符合史实,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基础(核心)的。进一步可知,B 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
16、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 B。- 7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在复习时把握一个“主体” 、注意两个“角度” 、理解三个“特点” 。一个“主体”: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两个“角度”:一是纵向认识早期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二是横向与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比较,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15.左传记载,公元前 516 年,齐景公问政于晏婴。晏婴献策回答:“唯礼可以已之” ,若行礼制则“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 。这表明先秦的“礼”是A. 治国
17、安邦的重要措施B. 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C. 维护宗法分封的工具D. 强化等级秩序的手段【答案】D【解析】材料“若行礼制则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反映了礼制有利于稳定社会、治国安邦,故 A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故 B 错误;材料未涉及维护宗法分封的问题,故 C 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强化等级秩序,故 D 错误。故选 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行礼制则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 ,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礼制与治国安邦的关系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6.礼记乐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
18、,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这材料反映了该制度A. 源于自然法则B. 体现神权思想C. 强调等级对立D. 规范社会秩序【答案】D【解析】- 8 -材料中的“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说明礼乐制度是为了规范社会秩序。故答案为 D 项。材料论述的是礼乐制度的作用,排除 AB 项。礼乐制度强调等级调和,以此化解社会矛盾,排除 C 项。点睛:本题考查礼乐制度。礼乐制度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借以维护统治秩序的制度。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以此倡导和固化人们的等级观念。礼乐制度是维系奴隶
19、制等级观念的规范,是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也是奴隶主阶级借以巩固其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17.簋是西周中晚期的重要礼器,其制作精美,腹内和盖内都铸有铭文,考古发现的颂簋记述的是一位名叫颂的人直接受到周天子册命的情景。该青铜器A. 是研究西周历史较为可靠的资料B. 是西周中晚期青铜铸造术的顶峰C. 表明西周中期文字开始走向成熟D. 表明西周政治制度最终走向成熟【答案】A【解析】从材料给出的信息来看,该青铜器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是研究西周历史比较可靠的资料,所以本题选择 A 选项;B 选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制作技艺的高超;C 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文字成熟情况;D 选
20、项无法从材料中体现。18.觚(g,如图),是一种青铜饮酒器。考古发掘表明,商代早期的铜觚集中分布于河南中西部地区,晚期则在陕西和山西北部等地有大量出土,浙江、安徽等地也有零星分布。上述考古发现提示出商代( ) A. 青铜技术世界领先B. 统治中心不断变化C. 中原文明有所扩展D. 社会礼仪等级森严- 9 -【答案】C【解析】根据“商代早期的铜觚集中分布于河南中西部地区,晚期则在陕西和山西北部等地有大量出土,浙江、安徽等地也有零星分布” ,表明商代早期的中原文化不断扩展到陕西和山西以及浙江、安徽等地,C 正确;从来没有世界其他地区青铜技术的情况对比,无法得出“世界领先” ,排除 A;材料无法体现
21、商代统治中心的变化,排除 B;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礼仪等级,排除 D。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商代早期的铜觚集中分布于河南中西部地区,晚期则在陕西和山西北部等地有大量出土,浙江、安徽等地也有零星分布” ,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排除无关选项即可。19.下表为汉字“王” “父” “夫” “族”在说文解字冲的注解。汉字解释王“王,天下所归王也。 ”“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 ”父“父,矩也。家长率教者” “为手持刀斧之形” 。斧不仅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武器。故用“父来表示手持石斧,具有成权救导子女的父家长” 。夫“夫,丈夫也。从大,一以象簪也” 。 “夫”像一个正面的
22、人端然站立,头插发簪,乃权利之象也。族 “族,矢锋也,束之族族也” 。从口从矢。 “口”为旗帜,夫为箭。这主要反映了A. 汉字重意境的特征B. 父系血缘关系开始受到重视C. 中华文化的内聚性D.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答案】D- 10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 说文解字中对“王” “父” “夫” “族”的注解, 解释了其字所代表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文明方面宗法制度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这种制度产生于氏族社会末期,成熟于西周并被历代 王朝统治者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王权、父权、夫权、族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这种制度文明的严密,我们从汉字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省 德阳 2019 届高三 历史 第一次 月考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