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18中考语文议论文.docx
《河北省2018中考语文议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2018中考语文议论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议论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15 题。 (12 分)我们为什么要阅读我们为什么要阅读?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迎亲的车队,一群人围在接新娘的头车前急得团团转。上前一看,一个轮胎瘪了。新娘马上就要下楼,宝马失前蹄,要误大事。正当大人束手无策时,一个孩子上前说:“没事,你使劲用脚踹它。 ”司机半信半疑,大家顾不了许多,一顿乱脚。奇迹出现了,轮胎渐渐饱满。人们齐问:“这是怎么回事?”孩子慢慢道来:“这款车的车胎被扎后有自充气功能,只要用脚踹踹就行,还可延长行驶很多公里,确保你能开到维修地点。 ”“你怎么知道的?” “家里有汽车族杂志,没事闲看来的。 ”这便是阅读的作用。阅读让你长知识,让你聪明
2、。要问我们为什么要阅读,不如先问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吃饭。人是由物质和精神组成的,不吃饭不能长身体,会肉体死亡;不阅读不会有思想,要精神死亡。正如营养不良,会造成身体发育的缺陷:面黄肌瘦、腿细脖长、鸡胸龟背等等;不读书也会造成精神方面的缺陷,如自私、狭隘、浮躁、虚荣等等。有什么样的阅读,就有什么样的收获。它决定着人的知识、思想、审美、情趣。这是从人自我丰富的一面来说的。如果你不只是为“美食” ,又从阅读而进入了创造,比如写作,就更知阅读的重要了。熟读唐诗 300 首,不会写诗也会“偷” 。背得美文 200 篇,不会作文也会“搬” 。偷什么?从经典中偷来火种,点亮自己。搬什么?搬来救兵,充实自己的文
3、章。古人有集句写诗之法,全用别人旧句。那是一种在阅读基础上的积木式训练,常有好作。作文虽不能全篇积句,但借词、借句、借典、借气、借方法,还是需要的。这一切都要通过阅读来解决。当然,这只是以写作为例,三百六十行,不管干哪一行都得先从阅读入手。因为阅读是启蒙,是积累,是钥匙,是开关。那个十多岁男孩如果对汽车一直阅读研究下去,也许会成为汽车发明家,正如伽利略、达尔文、歌德小时就开始了对物理、生物、文学的阅读。忽然想到一个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为克服军营的枯燥冷寂,提高士气,向军队提供了 1.2 亿本“军供版”图书。战争打赢了,这些图书功劳不小。一个战士,配发枪支、罐头的同时还配发图书,这再次
4、说明,不管在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岁月,精神与物质同样不能少。我们为什么要阅读?为了健康那一半的生命。(作者:梁衡本文有改动)1.文章开篇讲了一个生活中真实的事例,用意何在?(2 分)2.第段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的,试作简要分析。 (3 分)3.本文第段从哪些方面论述了阅读的重要作用?(2 分)4.结尾画线句中的“那一半的生命”指什么?(2 分)25.本文作者认为“阅读可以丰富自我” ,谈谈你读了高尔基童年之后,有何收获。 (3分)一、1.(2 分)用一个孩子运用阅读所获知识,解决生活中大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强调了阅读与生活的重要关系,引起读者对所论述问题的重视。2.(3 分)拿吃饭和读书进行类
5、比,人不吃饭肉体会死亡;不读书精神会死亡。从而论证读书对人而言,与吃饭同等重要。3.(2 分) (1)阅读有助于提升读者的写作水平。(2)阅读是一个行业入门的必然途径。4.(2 分)精神生命(或精神生活)5.(3 分)示例:(1)阿廖沙童年的不幸遭遇,让我明白了我们现在辛苦读书实在算不上什么苦差事;(2)艰难困苦的生活可以磨砺人的意志,让人变得坚强;(3)在黑暗中也有光明存在,我们要学习主人公能够正视苦难,追求光明的高贵品质。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13 题。 (8 分)“知入”与“知出”张运辅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
6、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阅读中的“入” ,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 ,方可“见得亲切” ,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 。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因采菊而见山,
7、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 ,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 ,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 ,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阅读中的“出” ,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
8、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 ;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 ”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 “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 ”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3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 ,很有启示
9、意义。阅读,要“入” ,也要“出” 。 “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 ;“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 ,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1.第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 分)2.下面这句话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 (3 分)孟子认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3.鲁迅读进化论书籍的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出于书” “用得透脱”具有怎样的启示意义?(2 分)二、1.(3 分)论证方法:举例论证作用:引用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时区分“见”与“望”的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
10、诀”的观点。2.(3 分)放在第段。孟子的这句话指出了读书要善于分析、大胆质疑,与第段“阅读中的出 ,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的观点一致。3.(2 分)不能完全相信从书本中得来的理论,要用客观事实加以检验。一旦发现书本理论与客观现实不符,要大胆摒弃。要在质疑、批判的基础上构建新的正确理论。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15 题。 (16 分)最美的姿态张 鸣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一种人认为: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肉体的滋长、强壮与满
11、足只需五谷与酒肉,但五谷与酒肉所饲养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可以行走、可以叫嚣的躯体。人应该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愉悦的动物,这种动物是需要通过修炼的,而修炼的重要方式之一便是阅读。另一种人,即使书籍堆成山耸立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可能思考一下这些书与他们自己的人生与生活有何关系。吸引这些人的只是物质与金钱,再有便是各种各样的“娱乐” 。人这一辈子,无论怎样辛劳、勤勉,实际上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经历生活,经历人生。由于如此,人认知世界,十有八九是盲人摸象,很难有对世界的完整把握,而图书呈现了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不同经验。一个识字的人,只需有书在手,坐在家中,或案前,或榻上,或瓜棚豆架之下,
12、便可走出生活圈栏,进入一个无边的疆域。明明是身居斗室,却从别人的文字里看到了沙漠驼影、雪山马迹、深宫秘事、坊间趣闻读书渐久,经验渐丰,你会发现,读书使人的心灵宛如秋天雨中的池塘,逐渐充盈。读书人的高贵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的毛坯而言,也许是没有魅力的,甚至是有缺陷、不完美的。然而,读书生涯使他们由内到4外地获得了新生。虽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高贵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一些以读书为生的先生,当他们安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叙事或论理,当他们站在讲台上条分缕析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当他们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诙谐了一下时,你会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
13、神采。此时,你就会真正领略“书卷气”的迷人之处。人类无疑是一切动物中最善于展示自身的动物,体育场、舞台、T 型台这一切场所,都是人类展示自己身体以及姿态的地方,但你知道吗?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选文有删改)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 分)2.文章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4 分)3.文章段论证了读书的好处,请你再为“读书有益”补充一个道理论据。 (3 分)4.简述本文的论证过程。 (3 分)5.联系你的阅读经历,谈谈读书给你带来的好处。 (3 分)三、1.(3 分)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2.(4 分)对比论证(或正反对比论证) ,通过对比,论证了阅读与不阅读,会区别
14、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突出了阅读的重要性。3.(3 分)示例一:腹有诗书气自华。示例二: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4.(3 分)示例:文章首先运用对比论证,突出了阅读的重要性;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分析了读书的好处;最后得出了“人类最美的姿态是读书”这一结论。5.(3 分)示例:读书让我领略智者的思想,让我们的思想也变得广阔起来,做一个有内涵、胸怀宽广的人。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13 题。 (9 分)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出自吕氏春秋诚廉 ,意思是说:石头可以被碾碎,但不能改变它坚硬的本质;丹砂可以被磨细,但不能改变它赤
15、红的本色。对于华夏儿女来说,名节操守不容玷污,理想志向不可动摇,就如同石之坚、丹之赤一样不可改变。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名节操守和理想志向,认为这是人的“正性 ”。大雪压枝,不改四季青葱的本色,是松柏的品节;狂风席卷,不改九天翱翔的征程,是鲲鹏的志向。古人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认为天地之间,虽然品物万殊,但皆有其正性。人的正性就是“人间正气” 。5古往今来,凡立身高洁、守志坚决之人,皆能为保持品节而坚贞不屈,为固守信念而视死如归,文天祥便是典范。南宋末年,文天祥临危受命,率军抗敌,兵败被俘,不受威逼利诱,至死不屈。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是文天祥忠贞不渝品质的表现;“人生
16、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他大义凛然、为国捐躯的真实写照。八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情况下爬雪山,过草地,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到达了革命圣地延安。在高原寒、炊断粮、风餐露宿的条件下,在面对围追堵截、伤亡巨大的情况下,若没有坚韧不拔的钢铁般的意志,若没有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理想信念,红军就不会成就两万五千里长征这一闻名世界的壮举。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人间正气” ,为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提供了凝聚力和驱动力,是我们创造美好未来的坚实基础。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这种“人间正气”激励着中华儿女不忘初心,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
17、斗。(取材于姜广辉的同名文章,有删改)注:正性最根本的品性。1.下列词语中,对理解本文中心论点起关键作用的两个词语是和。 (2 分)名节操守理想志向不可改变人间正气大义凛然出生入死2.根据上下文的论证过程,在第段的横线处填写句子,恰当的一项是(3 分) ()【甲】既然个人如此,群体理应也是这样【乙】个人尚且如此,一个群体更是这样【丙】不仅个人如此,一个群体也是这样3.请你从阅读过的文学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文天祥除外) ,借这个人物说说你对“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的理解。 (4 分)四、1.(2 分)名节操守理想志向2.(3 分)丙3.(4 分)示例一:这句话让我想起了红岩中的江姐。由于叛徒的出
18、卖,江姐不幸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受尽了国民党军统特务的各种酷刑。特务妄想从这个年轻的女共产党员身上打开突破口,以破获重庆地下党组织。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江姐坚贞不屈,誓死都没有泄露党的秘密,表现出钢铁般的意志和对自己信念的坚守。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我认为:在生活和学习中,面对自己的梦想,我们都应该全力以赴,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该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放弃。示例二:这句话让我想到了苏武牧羊中的苏武,苏武出使匈奴,遇到匈奴内乱,被扣留。期间匈奴贵族多次威逼利诱,派他去北海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终回汉朝。苏武的经历表明,任何困难都
19、无法改变苏武忠于汉朝的决心, “石”可破,但是理想、志向、名节不可改变、不能动摇。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13 题。 (6 分)匠心之道“守破离”刘根生一部战争与和平 ,草婴翻译了 6 年。他一生追求像原著一样的艺术标准,翻译作品始终遵从六道工序:研读原著、译文、读译文、请人朗读、交编审、打磨求“神韵” 。连环画泰斗贺友直的作品被称为“把故事画活了” ,生前却自称是个“大匠人” , “蜗居”闹市数十年,每日挥毫不止,在中国传统线描中融入西画写实造型方法,将线描艺术推向高峰。6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独具匠心,终而造诣精深,成其大器。匠心之道,看似无着处,实则有迹可循。有一本叫匠人精神的书,
20、这样讲成为一流工匠的“守破离”:跟着师傅修业谓之“守” ,在传承中加入自己想法谓之“破” ,开创自己新境界谓之“离” 。由此我们也可以引申为各行业的匠心之道:守,以理想为基,久久为功而不改初衷,精益求精而臻于至善;破,以思考为底,无思考则无变化,无变化则始终是老样子,学而思才能“芳林新叶催陈叶” ;离,以创新为核,有非同寻常的构想,方能“人无我有,人有我强” 。草婴、贺友直等的艺术造诣,可说是对此的生动诠释。善于“守破离” ,何愁不能有所创造,有所成就?守,A。当年,法拉第要弟子每天记录实验结果,弟子觉得这事枯燥乏味没意义,不久就走了。后来,法拉第因电磁学方面的重大发现而获得殊荣,面对一事无成
21、又找上门来的弟子,他说自己不过是把弟子认为没意义的事坚持了 10 年,在记下数千个“NO”之后,终于写下了一个“YES” 。今天,有的研究者缺少坐“十年冷板凳”的决心和毅力,耐不了寂寞,稳不住心神。有的人在立项资助“诱惑”下,频繁转换科研“频道” ,甲地优惠到甲地,乙地优惠又跑回乙地。心上长草“守不住” ,飘移不定,又如何能把一件事干到极致?破,B。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这是要后人不能止步于临摹,而要学其神韵善突破。一种现象存在已久,学某某而安于做“小某某”或“小小某某” 。如同“受过训练的跳蚤” ,即使盖板已拿掉,也不会越过原有高度。没有“破” , “守”则成墨守成规,“离”则
22、无从谈起。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前人技艺再高,也终究有局限性。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扬前人所长而补其短,方能在推陈出新中别开生面。离,C。当年,女科学家麦克林托克发现“跳跃基因” 。因其“离经叛道” ,同行骂她疯了。多年后,其成果才得到承认,她也因此获诺贝尔奖。 “破”属于推陈出新,是横向进步;“离”属于颠覆性创新,是纵向进步。历史的高峰永无止境, “不日新者必日退” 。多些颠覆性创新,才会有一个又一个“山外山、峰有峰” 。对新发现应先察而勿先骂,宽容“离经叛道” ,激励“异想天开” ,为颠覆性创新批量出现营造优良土壤。“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 ”匠心是精雕细刻和精益求精之心,是追求卓越不断超越
23、之心,是破除成见不断创新之心。匠心之道贵在“守破离” 。(选自人民日报 )1.请把下列三句话放入文中 A、B、C 处。 (填序号) (2 分)意味着在突破和完善中超越。意味着在颠覆成见中寻求新发现。意味着长久等待和超常吃苦。A.B.C.2.本文论证思路清晰,请按提示把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2 分)用草婴和贺友直的事例引出论述的话题 强调“匠心之道贵在守破离 ”3.阅读段,想一想下面这个论据放入哪一段比较合适,为什么?(2 分)昔孔夫子领七十二弟子周游列国十余年,不舍不弃,不离不散。风霜雨雪没有停止他前进的步伐,电掣雷鸣没有摧毁他坚定的信念,饥饿贫寒没有熄灭他胸中的炽热,国君冷眼没有磨灭他克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省 2018 中考 语文 议论文 DOC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