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重庆市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重庆市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重庆市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重庆市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 ”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手工业的进步 B铁器牛耕的使用 C诸侯国的改革 D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所述的是土地所有权问题,这属于生产关系,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其变化的根本原因应该是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最主要表现就是铁骑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耕作方式的变化。 (原创)下列措施或目标体现了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2、严重脱离苏联实际的是 A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B “20年建成共产主义 ” C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 D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目中的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可以看出 B、 D两项符合这个时间,而 “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正好是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的尝试,是符合苏联的史实的; “20年建成共产主义 ”却忽视了苏联的国情,带有急躁冒进的错误思想倾向,所以严重脱离了苏联实际。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1930年,美国通过法案提高进口关税。这一行动引起连锁反应,各国纷纷调高关税。这反映了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
3、家 A一致提高关税,共渡难关 B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 C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 D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 答案: C 试题分析: “提高进口关税 ”是鼓励出口、减少进口的举措,各国在经济危机面前都采取类似措施的结果,是使得各国加紧争夺世界市场、转嫁危机,从而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 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 2933 年经济危机。 1933年 5月 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缓和农民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B减少农产品出口,稳定国内市场 C
4、提高农产品质量,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D提高农产品价格,保障农民利益 答案: D 试题分析: 1929 1933年的经济危机使得美国的农产品价格下跌严重,损害了农场主和广大农民的利益,政府的这一措施旨在通过减耕减产来提高农产品价格,保障农民和农场主的利益。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斯福新政。 我国从 1953年开始实行的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引导广大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B引导个体手工业者的互助合作 C对民族资产阶级剥削加以限制 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 D 试题分析:三大改造的结果是使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变为公有制,所以属于变革生产关系,之后中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所以
5、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新中国的三大改造。 “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 ”。这首新民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A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B农业合作社的纷纷建立 C 50年代末 “大跃进 ”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答案: C 试题分析: “泰山做枕头 ”、 “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 ”等文字可以看出这明显脱离当时中国的实际,属于急躁冒进思想的表现,所以是 50年代末 “大跃进 ”运动中 “浮夸风 ”的体现。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
6、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0年至 1962年我国三大产业间比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下表数据的变化趋势主要反映了 年份 国民经济比例( %)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60 21.8 26.1 52.1 1962 33.8 30 3 36.3 A.我国工业化基本实现 B.经济建设受到严重阻碍 C.“一五计划 ”超额完成 D.国民经济比例趋于合理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的 1960年和 1962年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数字比较可以看出, 1960年的比例严重失衡,而 1962年的比例关系更趋于合理,所以应该是国民经济调整的 “八字方针
7、”的实行,使得国民经济比例趋于合理。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松绑 ”是 20世纪 8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改革的代名词,反映出当时的国有企业改革的特点是 A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B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C国家计划统一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 D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 答案: A 试题分析: B、 C两项属于建立和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表现,所以排除。 20世纪 8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改革是要通过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措施,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增强企业活力,这并不是自由放任的政策,因为还存在
8、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是 A “八大 ”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 “十四大 ” D “十五大 ” 答案: C 试题分析: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原创) 2013年 5月 27日,一场名为 “追寻时光印记 ”的老物件展览在重庆大剧院拉开序幕, 3000 多件老物件让我们感受到半个世纪以来的社会生活变迁。下
9、列物件与 20世纪 70年代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是 A个人电脑 B长袍马褂 C粮票、布票 D移动电话 答案: C 试题分析: 20世纪 70年代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粮票、布票恰恰是这一体制的表现。而提出进行这一体制的改革是在 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改革开放。 20世纪 50年代,美国政府用于采购商品和支付劳务费用的总金额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 20%,并鼓励资本家按照政府的计划进行投资。这表明美国 A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准备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C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D倡导重建世界经济体系 答案: A 试题
10、分析:这是二战后初期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的表现,实质仍然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而不是准备建立计划经济体制。题目中的数字并没有专门指社会福利,所以排除 C。材料是有关美国国内的经济活动,所以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没有关系,故排除 D。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下图标志所代表的国际机构成立的主要目的是 A确立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新体系 B推动二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C保证汇率稳定,加强国际货币合作 D消除关税壁垒,以促进贸易自由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图示的国际机构是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其宗旨和目的就是保证汇率稳定,
11、加强国际货币合作。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 1967年欧共体成立,其成员国除了法国、意大利、卢森堡三国外 ,还有 联邦德国 荷兰 英国 比利时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英国是在 1973年加入欧共体的,所以排除掉带有 的选项即可。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在经历了漫长的马拉松式的谈判之后,中国加入 WTO 议定书签字仪式终于在 2001年 11月举行。这意味着 A中国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 B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揭开了序幕 C美国丧失了经济霸主地位 D中国开始全面融入世界经
12、济体系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是强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一结果,所以答案:应从中国考虑,且与亚太经合组织无关,所以排除掉 A,故选 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1918年苏维埃政府发布命令,宣布苏维埃共和国成为一个军营;苏维埃政府对于居民的粮食及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供应,由政府统一实行调配制。内战时期在交换和流通方面,基本取消了市场关系。这表明苏维埃共和国正在实施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市场经济体制 C农业集体化运动 D社会主义工业化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的 “1918年苏维埃政府 ”、 “由政府统一实行调配制 ”、 “基本取消了市场
13、关系 ”可以看出当时苏维埃政府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世纪初人类在交通运输领域的革命取得重大突破,其首先使用的动力是 A蒸汽机 B内燃机 C电力 D核动力 答案: A 试题分析: 1807年美国的富尔顿发明了汽船, 1814年英国的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这都是 19世纪初交通运输领域革命的具体表现,它们都是用蒸汽作动力的。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 下列重要事件中其推论不符合史实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15世纪末 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 世界日益成为联系紧密的整
14、体 B 19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深入开展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 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形成垄断大企业 D 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 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答案: D 试题分析: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最终建立于 1936年,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在 1939年,二者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推论不出上述结论。其他三项均符合史实,且有因果关系。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 ”。 下列史料不能反映中国农业 “精耕细作 ”优良传统的是 A “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 ” B “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 C “宗庙之牺(祭祀的牛),为畎亩(田地)之勤
15、 ” D “所种土地,唯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 答案: D 试题分析:精耕细作是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特点之一, A指施肥, B指灌溉和施肥, C指牛耕,所以 ABC都是精耕细作的表现, D是指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非精耕细作。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小农经济的特点。 (原创)中国古代素以手工业发达著称,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下列关于古代手工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A汉代景德镇成为闻名天下的 “瓷都 ” B夏商西周是古代中国青铜铸造业的鼎盛时期 C马王堆素纱禅衣反映了古代棉纺织业的高超技艺 D家庭手工业是推动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 B 试题分
16、析:夏商西周是我国古代青铜铸造的鼎盛时期,被称作 “青铜时代 ”; A项景德镇成为闻名天下的 “瓷都 ”是在明朝, C项马王堆素纱禅衣反映了古代丝织业的高超技艺,而 D推动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主要因素应该是私营手工业,而不是家庭手工业。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原创)下列材料中最能反映中国古代突破 “市 ”的空间限制的是 A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 B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 C “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 D “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 ”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中 “夜市 ”指 “市 ”的时间限制被突破; B是
17、指商业经营的目的,与“市 ”的限制无关; D指 “抑商 ”政策的表现,与题意无关。 C中 “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 ”可以看出是突破了空间限制。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表现。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这表明作者主张 A自由贸易 B重农抑商 C 农商并重 D闭关锁国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中的 “本 ”、 “末 ”分别指农业、工商业; “背本而趋末 是天下之大残也 ”明显是对 “背本而趋末 ”的反对,所以指主张重农抑商。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重农抑商。 与西方近代工业发展进程相近似,中国近代的工业化最初
18、也主要表现在 A煤铁工业和纺织业 B矿业开采和电力工业 C交通运输和化工业 D机械制造和电报通讯 答案: A 试题分析:西方近代工业发展进程最初表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当时纺织业和煤铁业发展迅速,中国近代的工业化最初表现为洋务运动,其中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则符合这个特点,纺织业和煤铁业较早得到发展。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 (原创)上海有 “中国近代化的缩影 ”之称,下列选项不能证明这一说法的是 A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丁日昌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电报线 C民族工业发昌机器厂创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重庆市 中高 一下 学期 期末考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