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旧时干支计时法,一夜为五更,一整天则为十二个时辰,每一更和每一时辰都合约现在的两小时。一更(鼓)是戌时 19 时至 21 时左右,那五更(五鼓)是 A子时半夜 23时至凌晨 1时 B丑时凌晨 1时至 3时 C寅时 3时至 5时 D寅时 5时至 7时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常识的运用能力,材料中的干支纪时是指十二地支分别对应一天的十二时辰,子时(北京时间 23时至 01时)、丑时(北京时间 01时至 03时)、寅时(北京时间 03时至 05时)、卯时(北京时间 05时至 07时)、辰时(
2、北京时间 07时至 09时)、巳时(北京时间 09 时至11时)、午时(北京时间 11时至 13时)、未时(北京时间 13时至 15时)、申时(北京时间 15食至 17时)、酉时(北京时间 17是至 19时)、戌时(北京时间 19时至 21时)、亥时(北京时间 21时至 23时)。而更鼓计时主要是对夜间时间做出划分,一更是指戌时 19时至 21时,据此类推,五更应是凌晨3时至 5时,这一时间段对应地支中的寅时,所以 C项符合题意。 考点:历史常识 天干地支 点评:高考 对史学常识的考查时有出现,常考的史学常识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天干地支计时法; 天干地支与生肖称谓; 天干地支纪年法; 阴阳
3、五行; 史书的常见编写体例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特殊称谓,如科举制的中举者名称,不同年龄的称谓等内容,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加积累。 中国隋唐科举制、雅典梭伦的财产等级制、罗马的万民法,其相似的作用是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D实现了选贤任能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对比分析能力,仔细比较科举制、财产等级制和万民法的特点和作用,可知他们都扩大了统治基础,巩固了原有的政治统治,所以 B项符合题意要求,是三者的共同点,而 A 项不符合万民法的特征,C项不符合科举制与万民法的特点, D是人才选拔与万民法无关,故答案:
4、选B项。 考点:中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对中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能力,对于历史的比较分析能力的考查一直是高考关注的重点,就比较问题本身而言,关键是比较项的选取问题,这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题目中已经确立了比较项,其二是自 己寻找比较项,前者难度较低,后者难度较大,多出现在材料题中。 “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阴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 ”(十二铜表法)这表明罗马法 A调节个人财产关系的私法已见端倪 B意在保护贵族阶层利益 C以十二铜表法为其成熟的标志 D利于稳定罗马帝国秩序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
5、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罗马法的内容可知罗马法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A项符合题意, C项表述错误,罗马法成熟的标志是民法大全, B项是其阶级实 质, D项是其作用,这是三项均与材料强调罗马法的特点不符,故答案:选 A项。 考点:罗马法 点评:罗马法的发展经历了复杂的过程。从公民法到万民法再到民法大全最终形成宏大的法律体系成为后世的宪法蓝本和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有力武器。但究其实质罗马法是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由于罗马国家的发展经历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这使得罗马国家的性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罗马法本身的阶级属性也在不断变化。 罗马的私法制度是现代民法的源头,其私法体系包罗了权利主体资格、家庭与婚姻、监护
6、与保佐、物权、继承、债权等详细而周密的制度,以及权 利的各种保护措施等内容。出现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A城邦民主体制健全 B私有制度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迅速 C罗马帝国的侵略扩张 D公共利益和公共权力意识淡薄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罗马法之所以会有详细和周密的保护私有财产安全的制度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当时的私有制度和商品经济的繁荣,使罗马社会呈现了复杂的社会现实,统治者从维护社会秩序的安定和巩固统治的目的出发,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修改和制定新的法律,所以 B项符合题意, AD两项表述错误, C项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不是主要原因,答案:选 B项。 考点:罗
7、马法 点评:根本原因或主要原因类选择题是高考历史中的常见题型,如何快速找到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根本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政治现象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关系上入手; 经济现象的根本原因从当时的生产力入手; 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当时的社会生产方式入手; 历史事件的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总之,可以充分结合哲学原理中的原因分析方法来根本原因问题。 古罗马颁布的民法大全中规定: “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 ”这说明 A古罗马人认为人是衡量万物的标准 B罗马法保证人在各个方面是平等的 C古罗马人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罗马法强调司法实践中的证据意识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
8、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 ”的含义是邪恶的思想在未付诸行动实践时是不会构成犯罪的,这说明罗马法强调犯罪事实和犯罪证据的重要性,所以 D项符合题意, A B C三项均与题意要求不符,故答案:选 D项。 考点:罗马法的特点 点评:罗马法的发展经历了复杂的过程,在内容和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如下几项特点: 以维护私有财产为核心; 体系宏大,内容细致; 发展过程复杂但能与时俱进; 影响深远。但究其实质罗马法是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这一阶级本质不会改变。 图是为纪念历史上一部重要文献颁布 300周年而发行的纪念币。这部重要文献 A表明国王失去一切权力 B标志着资产阶
9、级议会政治的确立 C使英国成为制度完备的法制社会 D标志着责任内阁制的建立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从图片中所标示的时间 1689年可知,该法律文献应该是英国 “光荣革命 ”后颁布的权利法案,结合权利法案的影响可知, B项符合题意, A C两项表述错误, D项的标志不是权利法案,而是沃尔 波尔内阁的形成。 考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权利法案 点评:权利法案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也是英国君主立宪政体建立的标志,但英国立宪政体的建立是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光荣革命 ”后英国初步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此后英国责任内阁逐步形成,行政权完全归内阁,至此英国
10、才完全确立君主立宪制。 英国于 18世纪中叶形成责任内阁制,其与中国明朝 时期的内阁制相比,最主要的不同是 A国王权力进一步加强 B内阁拥有立法权 C国王权力进一步被架空 D内阁阁臣听命于国王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对比分析能力,材料要求将英国的内阁制和明代的内阁制度进行比较,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定,英国责任内阁制正式形成的标志是英国的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首相,首相对议会负责而不再服从国王,这使得英王的行政权被剥夺,而中国明代的内阁仅仅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完全服从于皇帝的旨意,所以 C项符合题意, A B D三项不符合英国内阁制的形成后的社会现实。 考点:中 英两国内阁制的比较
11、 点评:对中英两国内阁制的比较涉及到对中英两国政体实质理解,中国明清时期的内阁制从本质上来说是皇权强化的产物,内阁没有实权也不是国家法定的正式权力机构;而英国的内阁制是资产阶级革命革命的产物,其本质在于防止权力的专制与独裁。 以下法律文件确立的政治体制属于同类的是 权利法案 1787年美国宪法 德意志帝国宪法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 权利法案规定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政体, 1787年美国宪法中规定美国实行总统共和制政体,而 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两项确立的政治体制相同,答案:选 B项。 考点:西方资产阶级的重大法律
12、 点评:权利法案, 1787年美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产物,尽管其在形式和具体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但就去本质而言是相同的,他们都是资产阶级维护自身统治的工具,也是确保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的法理依据。 近代一位历史人物认为: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 之。 ”这描述的是 A君主专制 B民主共和 C中体西用 D君主立宪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 “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 ”可知,其描述符合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体的特征,君主是国家的象征,没有
13、实权也不承担责任,行政权由内阁行使,所以 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均与此特征不符。 考点: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 点评: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与美国的总统共和制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政体效仿的基本模式。尽管英国国王处于 “统而不治 ”的地位,但其依然是国家元首,拥有行使国家元首职责的权力,象征着英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延续,对英国国家和国民而言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钱乘旦说:大革命后法国 “社会持续动荡 直到 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 1870年后,法国 “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改变了
14、法国社会的力量对比 B共和制和君主制之间的斗争逐渐平息 C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法国人的思想 D巴黎公社失败后工人运动再度高涨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了法国在 1870年后能长期保持民主共和政体而不再发生大规模复辟战争的主要原因,这一原因是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也因此日益强大,远远超过了原有的社会保守势力和复辟力量,所以 A 项符合题意,C项表述错误,启蒙运动发生在法国大革命之前, B D两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强调的主要原因不符,故答案:选 A项 考 点: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点评:法国共和政体的建立是法国大革命的产
15、物,此后法国国内各种政治势力围绕政体模式的选择进行了长期争论,但最终以总统共和制胜出,其确立的标志是法国 1875年宪法,此后法国政体没有再次发生更迭。高考对其的关注主要侧重于其革命进程中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俾斯麦因为与德皇意见不和被罢免,德皇的做法 A合法 B不合法 C说不清 D屠戮功臣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规定,德国宰相对帝国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皇帝拥有任命宰相和重要官员的权力,罢免宰相符合该宪法的规定,所以 A项是正确答案:。 考点:德意志帝国宪法 点评: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与 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
16、, 1787年美国宪法以及法国 1875年宪法是西方资产阶级国家中最为重要的法律文献,他们都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产物。高考对其的考查一方面涉及到这些法律的实质问题,另一方面主要考查该国法律与政体之间的紧密关系。 美国前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政府的报告中指出: “我们的宪法之所 以恒久,就在于它简洁。它是一块奠基石,而不是一座完美的大厦。或者用句老话比喻:它是根,而不是完美的藤。 ”材料的实质在于说明 A 1787年宪法比权利法案落后 B 1787年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基础 C 1787年宪法是不完善但很进步的资产阶级国家宪法 D这部宪法最大的失误是种族歧视和君主立宪 答案: C 试题分析:
17、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内容强调:美国 1787年宪法尽管不是很完善,但它却为美国的政治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美国政治的进步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起来的。材料对美 国 1787年宪法作出了中肯的评价,所以 C项符合题意, A项表述错误, B项表述正确但概况的不够全面, D项表述错误,美国不存在君主立宪制政体,故答案:选 C项。 考点:美国 1787年宪法 点评:美国 1787年宪法是美国联邦共和政体建立的标志,总统是共和政体的重要标志。高考对此问题的考察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联邦宪法的内容; 联邦宪法确立的几项重大原则; 联邦宪法的影响,本题的考察角度是 。 历史学家修昔
18、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写下 “男人就是城邦 ”之句。根据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以下解释最为确切的是 A男性公民 共同分享城邦的权利 ,承担社会义务 B全体男性皆为公民,他们拥有国家管理的权利 C妇女地位低下,属于奴隶阶层,无权参与政治 D男人参军、保卫国家,确保了雅典城邦的安全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男人就是城邦 ”凸显了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实质是 “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 ”而非现代意义上真正广泛的、充分的民主,所以结合相关知识可知 BC 两项表述错误,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特点不符, D 项表述正确,但与民主政治的特点不相符合,故答案:选 A项。
19、 考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实质 点评: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实质是奴隶主阶级专政下的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广泛民主,只有人民民主专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绝大多数人民主。材料中所要强调的含义也正是如此。 直接民主是古希腊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色之一。与这一特色形成有关的是 A雅典是小国寡民的城邦 B雅典人擅长会议辩论 C斯巴达的民主传统 D苏格拉底的民主思想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直接民主 ”的含义是公民直接参与选举和表决,古希腊之所以能实行此项制度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小国寡民的社会现状,而在人口众多的国家,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
20、之下直接民主是难以实际操作和实现的,故答案:选 A项, BD两项不是主要原因,而 C项表述错误。 考点:古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条件 点评:通常所称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其实就是其城邦政治,城邦本身的一些自然和社会特点必然会对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在研究研究某种文明模式之时必须综合分析多种因素,才能达到 对这种文明模式精髓的理解和把握,而不能一味的模仿和照搬。 与宗法制行用于贵族社会相对应,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春秋以前,史料中提到 “百姓 ”,通常是指 A贵族 B平民 C官僚 D诸侯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强调 “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 ”,可
21、知姓氏只能是比平民高的社会阶层才能拥有,结合史实可知,中国古代的姓氏在春秋以前只有贵族享有,后世百姓的姓氏多以其所居的封国为姓,所以 A项符合题意, C项在秦代以后出现, B D两项与题目要求不符。 考点:中国古代的社会特征 点评:先秦时期中国社会存在着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姓氏的有无即是其中的体现之一。当然中国的姓氏问题也有其积极有利的一面,一方面是姓氏凸显了中国古代的先民具有浓厚的家庭和宗族观念,另一方面是它也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得以很好的传承下来。 在中国古代 “家国一体 ”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
22、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忠孝观念与血缘宗族紧密相连,所以其源头是宗法制,而 B项是地方管理制度, C D两项是政治统治的方式,与血缘宗法 不符,故答案:选 A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点评:宗法制不仅对当时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能够有效地实现西周王权的平稳过渡,而且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宗法制并未同分封制一起退出历史舞台,直至今天像寻根认祖、续家谱、祭祖、家族观念、祠堂、父辈称呼等依旧存在,这正是宗法制顽强生命力的表现。 追溯中国姓氏的起源,有的以官职为姓,如司马、司徒、司空等;有的以排行为姓,如孟、叔、季等;有的以技艺为姓,如陶、甄、屠等。据此推理,卫、许、陈等都是 A以氏族为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吉林省 实验 中学 高一上 学期 期中考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