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卷.doc
《2010年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卷.doc(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0年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卷 选择题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 “塞翁失马 ” 的漫画。故事出自淮南子 人间训中。后人由此得出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 “塞翁得马,焉知非祸 ”的结论。它所表达的观点最接近于 A老子 B庄子 C孔子 D孟子 答案: A 2009年 10月 31日,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逝世,他对中国航天军事科技最主要的贡献就是 “两弹一星 ”, “两弹一星 ”研制成功,对当时中国最主要的现实意义是 A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 C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D中国科技水平世界领先 答案: B 普罗泰格拉有一句名言, “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
2、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对此言论内涵的理解,准确的是 A人要在自己的灵魂中发现神 B希望知道神是否存在 C否定神的意志,反思人类自己 D慨叹人生短暂认识有限 答案: C “未经检讨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 ”表明苏格拉底 A探讨人类社会,开创希腊哲学的新方向 B强调生命的伟大意义、决定作用 C追求美德、教化人民、改善人类的灵魂 D主张不断认识自我,追求生命真谛 答案: D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 19世纪末的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的 “高明 ”之处是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B建立政党宣传政纲
3、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D借助传统文化外衣 答案: D 从普罗塔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到莎士比亚 “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 ”,其共同主旨不包括 A反对以神为中心 B提倡以人为中心 C肯定人,肯定人性 D反对神权和专制主义 答案: D 九十五条论纲指出: “教皇的财富今日远超过最富有者的财富,他为了建筑一个圣彼得教堂,为何不用自己的钱,而要用贫穷信徒的钱呢? ”材料反映作者的态度是 A认可教皇搜刮财富 B天主教徒应该忠于信仰 C赞同教会建造教堂 D反对天主教会的经济掠 答案: D 伏尔泰说: “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 ”狄德罗说: “没有一个人从自然得到了支配
4、别人的权利。自由是天赐的东西,每一个同类的个体,都有享受自由的权利。 ”两人主张的相同之处是 A人人享有言论自由 B宽容他人 C保障人的自然权 利 D敬畏自然 答案: C 1889年,上海格致书院春季考试的一份答卷中,这样写道: “ (某人)一千八百五十九年,特著一书论万物分种类之根源,并论万物强存弱灭之理 此谓天道自然之理。 ”文中的 “天道自然之理 ”,指的是 A日心说 B进化论 C经典力学 D相对论 答案: B 下图中 A处对应的历史时期,主要使用的能源是 A煤 B石油 C电力 D水力 答案: A “这一发现成为二十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要是没有这
5、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 ”材料指反映了爱因斯坦的物理学成就是 A经典力学理论 B万有引力定律 C狭义相对论 D量子论 答案: D “从 19世纪 30年代后期开始,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的冲突被另一个问题所取代,即对艺术的社会价值的疑问,人们想 如实 地表现这个世界 ”。下列作品能 “如实地表现这个世界 ”的是 A唐璜 B人间喜剧 C英雄交响曲 D向日葵 答案: B “对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工业社会表示怀疑,不屑于表面的客观真实,致力于探索离奇别致的形式技巧。 ”具有这一创作精神的作者是 A雪莱 B毕加索 C贝多芬 D巴尔扎克 答案: B 下列
6、历史事件中,最有可能通过电视为民众所了解的是 A俄国沙皇政府被推翻 B贝多芬指挥的音乐演奏会 C尼克松和肯尼迪进行竞选辩论 D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进行试飞 答案: C 197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让高中学生参加高考,不再搞群众推荐,从此拉开了恢复高考的序幕。其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 A否定了群众推荐制度 B实现了 “学而优则仕 ” C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权利 D为下乡知识青年提供出路 答案: C 历史不会自己发声,而语言则展示了具体而又个性化的历史画面,因此,每一个时代语言都有其特色。以下各项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一颗红心两手准备,上了大学感谢邓小平 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
7、亿待开张 我虽然不是一名头头,但 “红卫兵 ”这个名称是我发明的 A B C D 答案: C 1955年,植物学家胡先 因为批评前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1956年,周恩来与中科院负责人谈话: “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 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 承认错误。 ”该谈话 A体现了 “双百 ”方针的精神 B实现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 C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D蕴含了 “科教兴国 ”的战略思想 答案: A 董仲舒说: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为此,他向汉武帝提出 A天人感应学说 B君权神授思想 C独尊儒术建议 D
8、崇尚法 治 答案: C 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 “威严庄重 ”,周的 “秩序井然 ”,战国的 “清新 ”,汉的 “凝重 ”,六朝的 “清瘦 ”,唐的 “丰满华丽 ”,宋的 “理性美 ”,元的 “粗壮豪放 ”,明的 “敦厚繁丽 ”,清的 “纤巧 ”。这里战国的 “清新 ”、唐的 “丰满华丽 ”、宋的 “理性美 ”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A “百家争鸣 ”、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B “百家争鸣 ”、 “罢黜百家 ”、理学盛行 C “百家争鸣 ”、国家富强、 “经世致用 ”思想 D “百家争鸣 ”、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答案: D 近代学者借用朱熹的 “格物致知 ”一词,把西方自然科学
9、称为 “格致之学 ”,朱熹所说的 “格致 ”的含义是 A通过接触世间万物体会各种知识 B通过实践探索客观规律和真理 C强调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通过研究自然科学认识人类社会 答案: A 黄宗羲认为: “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 !而亦可谓之法乎 ”对黄宗羲这一表述的理解正确的是 A包含有朴素辩证认识 B古代社会没有法律制度 C主张为天下之人立法 D反映近代民主法治精神 答案: C 宋朝时一次宫廷画院考试,以 “野水无人渡 ,孤舟尽日横 ”为题。应试画作多为岸边泊着一条空船 ,
10、船边蜷着一只鹭鸶 ,或船篷上栖着一只乌鸦。而获得第一名的画卷上,画的是一个船夫悠闲地躺在船尾 ,独自吹笛。这反映了宋代绘画注重 A山水景物 B真实情景 C情趣意境 D人物形 答案: C 现代京剧的伴奏已在传统的锣鼓丝弦中加入了大提琴等西洋乐器,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待这一文化现象,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中国传统乐器有些本来就是外来的,对此不必大惊小怪 中西结合的改变 ,使得京剧不再姓 “京 ”了 历史是一个传承的过程, “旧中有新 ”也是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外来元素的加入必然破坏本土文化 A B C D 答案: B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句子有长有短,可以配曲歌唱
11、。元曲主要是元杂剧,是一种在诗、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包括说唱、音乐、舞蹈和完整故事情节的歌剧艺术。推动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城市经济的发展 B社会环境的变化 C统治政策的调整 D主流思想的演变 答案: A 林则徐是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人物之一,学术界对其研究颇多。下列对此研究最有价值的材料是 A关于林则徐的史学论著 B电影鸦片战争 C林则徐的奏折和书信影印件 D长篇历史小说林则徐 答案: C 谭嗣同在其代表作仁学中说,幸亏清朝的兵不够强,假如其海军如英法,陆军如俄德,那么君主专制的祸害会更大。此话主要 A体现谭嗣同的汉奸卖国思想 B强调君主专制的祸害 C提出学习英法德俄民主
12、政体 D指出清朝军事的落后 答案: B 孙中山选集下卷载 “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 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 ”材料反映的孙中山民族主义观是 A用暴力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B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 C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 D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的真正自由与独立 答案: D 民国时期有人撰文说: “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因此时时被那无数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 ”上文中 “洒水清道 ”的人应该是 A王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0 福建省 联考 高二上 学期 第三次 月考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