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陕西普通高等学校高三最后冲刺考试语文卷.doc
《2010年陕西普通高等学校高三最后冲刺考试语文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陕西普通高等学校高三最后冲刺考试语文卷.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0年陕西普通高等学校高三最后冲刺考试语文卷 其他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登东皋以舒啸 ,临清流而赋诗。 ,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星垂平野阔, 。 ,官应老病休。 (杜甫旅夜书怀)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 。 (杜牧阿房宫赋) 答案: 聊乘化以归尽 乐夫天命复奚疑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族秦者秦也 非天下也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有些人看到个别领导干部因与生意场上的所谓朋友 “礼尚往来 ”而坠入犯罪的深渊,并没有引咎自责,而是重蹈覆辙。 B今年春晚除了阿宝的独唱无伴舞外,其它的歌舞节目都是群体性的,服装尽显华丽,演员
2、个个长袖善舞,把人看得眼花缭乱。 C历史文化遗产因其稀缺性而具永恒的价值,从各级政府到民营企业、社区和个人,再到非政府组织,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都可以说是责无旁贷。 D为了应付高考,老师越教越细,学生越学越碎,其结果是肢解了一篇篇美文,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见一斑而不见全豹。 答案: C 仿照下面的示例, 另选一个话题,写一组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使用排比、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 6分) 示例: 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答案:豪放词比起婉约词来,如同是瀚海之与小溪,霹雳之与莺啼,峻岭之与草坂。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
3、,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这便是黄州赤壁。 , , , 。客观景物只提供一种审美可能,而不同的游人才使这种可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 。 。 地方不大,但一俯一仰之间就有了气势 赭红色的陡峭石坡直逼着浩荡东去的大江 坡上有险道可以攀登俯瞰,江面有小船可供荡桨仰望 因此不妨说,苏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也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和构建者 有了伟大与渺小的比照,有了视觉空间的变异和倒错,因此也就有了游观的价值 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 A B C D 答案: A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朝韩双方能够重新回
4、到谈判桌前,靠的是两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以及中、俄、美三国政府从中积极不懈的斡旋取得的。 B香港亚洲周刊刊载的中国反贪斗争任重道远一文说,政府惩治腐败的能力是衡量国家现代化的标志。换句话说,一个国家扼制腐败的能力,将决定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C七彩瀑布群位于香格里拉县尼汝村的一个群山深处,一条名为 “尼汝河 ”的高原融雪河流和陡峭的山峰共同造就了这一旷世奇观。 D由此看来,热带沿海和岛屿周围,到处都能长出椰子树来,也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答案: B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小题。 中秋的中国含义 在经济日渐全球化的今天,只有传统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真正的 “底色 ”。除夕吃饺子、放
5、鞭 炮,端午节赛龙舟,重阳登高,中秋赏月 所有这些文化标志加起来,才是文化意义上完整的中国人 中秋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已成为当今的一个舆论热点。由中国新闻网、白沙飞翔公益基金会等单位联合发起的网络投票活动,签名投票者竟近百万之众,留言万条之多。 回顾近年来,除了每年一度的央视春节晚会,我们中国的一些传统大节日,中秋、端午、清明、重阳等,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例如中秋 ,在忙忙碌碌中,除了一夜之间发现商铺里摆出花样繁多的各色月饼之外,传统中那 “夕月 ”、“团圆 ”的色彩,已被割裂得支离破碎了。淡淡月光下那种中国式的亲情与祝愿,是否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远呢? 其实,就在中国人自己愈行愈
6、远、逐渐过起了 “洋节 ”的同时,世界各地却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中国文化热。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节日却在国外庆祝得有声有色,并且被别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背后反映出来的,也许正是时下我们这个社会在喧嚣中的一丝轻浮。 所以,在我看来,中秋 “申遗 ”是重要的,但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即提升和改造已经被 “异化 ”,甚 至失去 “节操 ”的中国传统节日的 “格调 ”。 弘扬和传承传统节日,首先得明确这些节日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本质。中秋文化在 我看来,就是 “和文化 ”。不管是民间传说称中秋源于嫦娥奔月,还是民俗专家考证认为周朝先民对月亮的崇拜,演绎的都是一个 “和 ”字。 无论怎样的心境, “和 ”都
7、是中秋永恒不变的滋味。中秋的月饼化不开浓浓的乡愁。中秋,为奔忙于事业的人编织了一个借口:再怎么忙,也该回家团聚,家和才能万事兴;中秋,也让游子乡里愁绪飘飞得莫名心痛,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故乡亲人的日子可否和善如昔?如今的中秋,是海峡两岸无数 个家庭的不眠之夜,隔着一湾浅浅的海水,诉说祖国和平统一的梦想;中秋,也是游走异国的海外赤子们遥望祖国的时刻 要将传统中秋佳节 “升格 ”,就要改变当前节日商业文化中的落后与庸俗,还中秋月以清丽、皎洁、寄情的本色。当然,中秋佳节并不排斥现代生产方式与商业运作。它们完全可以增添 传统节日的时尚元素,让传统农耕文化孕育出来的节日更多一些时代色彩。 顺
8、便说一下,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相对于可传承物质遗产而言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一个民族和国家对自身特性的认同和自豪感,以及被世界认可的程度,是一个国家和民 族历史成就的标志。截至目前,中国只有昆曲和古琴两项被列入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 而在公布的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在内蒙古流行的马头琴,去年已被蒙古国申报成功为该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皮影戏,也被印度尼西亚申请为该国的文化遗产。 长期以来,作为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源头的中国并没有给予许多民间节日以应有的重视,而在东南亚一些国家,这些节日都被列为法定假日。 其实在这些差距面前,我们需
9、要的不仅仅是恢复几项传统活动,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中华民族独特的 文化记忆。清明扫墓祭祖,中秋阖家团圆,端午悼念爱国先人,重阳登高敬老 为这些节日申遗,其实就是在肯定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关注的就是 “人类文化 ”,是站在人类和世界的角度上的。从这个层面来讲,文化是世界共享的。建立申报评定机制也是为了鼓励和促进各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日本、韩国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出台了类似民间文化保护法,个中原因正在于此。所以,往大里说,世界遗产就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属于中国的世界遗产,就是中国区别于其他文化国度所特有的不凡的价值所在,是中华
10、民族立足世界的身份证。 中秋的内涵丰厚,留存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到今天,我们对历史文化遗存,当然应该怀着一份敬畏,一份呵护。 (相关链接:国务院 2007年 12月 16日公布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修改的决定, 决定从 2008年 1月 1日起,把清明、端午、中秋三大传统假日增设为法定节日,各自放假一天。) 【小题 1】下列对 “中秋的中国含义 ”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把中秋节与西方的 “洋节 ”区分开来,使之更能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 B剔除中秋文化中的商业文化,还中秋月以清丽、皎洁、寄情的本色。 C通过中秋 “申遗 ”活动,在全社会重塑对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敬畏与呵护之
11、心。 D在经济日渐全球化的今天,对中秋文化的本质与功能重新认识,重新定位。 【小题 2】对于如何 “提升和改造已经被 异化 ,甚至失去 节操 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格调 ”,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要在弘扬和传承时了解这些节日所蕴含的 “和文化 ”传统文化本质。 B在传统农耕文化孕育出来的节日中增添一些时尚元素,让传统节日更多体现一些时代色彩。 C重视这些民间节日,国家和民族要增加对自身特性的认同和自豪感。 D挖掘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丰富内涵,肯定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小题 3】对于国务院出台的增加中秋等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这一做法的意义,结合文章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是从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
12、化的角度对民意做出的积极回应,也是对子孙后代负责的表现,更是对祖先文化的高度重视 B中国政府在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方面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与日、韩等国有一定差距,但如今这一状况正在改变。 C中国人由早先的愈行愈远,对自己民族的节日根本不重视,转变为怀着一份敬畏与呵护之心去留存民族这些独特的文化记忆。 D有利于去除社会在喧嚣中的一丝轻浮,在重视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要重视精神文化的建构。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A 【小题 3】 C 【小题 1】 A、 C、 D 在文中均可找到相关依据, B 项 “剔除 ”错误,应为 “改变 ”。 【小题 2】 “中秋文化 ”在作者看来就是 “和文化 ”,
13、 “和文化 ”并非指所有的节日文化。 【小题 3】 “根本不重视 ”不妥,如对春节就非常重视,对其他节日只是 “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 实用类文本阅读( 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4)题。 传奇女子 林徽因 柳已青 林徽因( 1904年 1955年 ),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从上世纪 20年代到 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
14、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 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的确,林是 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有那么多文化名人为她倾倒,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也 不失中国女性的偶像。 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求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 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一弯新月,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 “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 ”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此时她是
15、一位执著的艺术家。在抗战 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偏远的李庄。 他们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 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 10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灵魂在飞扬。 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哈张(爱玲),我觉得林可爱得多。不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的朋友,她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如果没有林徽因家的沙龙的培育,中国的现代文学星系中璀璨群星的光芒
16、将暗淡几 分。如果没有林徽因的辅助,梁思成很难完成中国建筑史。张清平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美丽的栏杆。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另一对我认为是傅雷和他的夫人。相比较,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 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 ,或者后人对她的某一方面才华敬佩,但很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界。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
17、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 “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二项是( )( )( 5分) A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林徽因的崇敬之情。 B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她对这些称谓也并不看重。 C作者将林徽因 和张爱玲进行对比,其目的是贬低张爱玲,突出林徽因的伟大。 D作者着力表现林徽因一个女性的人间柔情和高尚的人生境界。 E.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
18、才华,更是她高尚的人生境界。 F.本文结构得体,语言流畅,词藻华丽,读来让人感动不已,深受启迪。 (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表现林徽因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 6分) (3)文中说: “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 ”“花 ”指什么? “树 ”又指什么?结合文章中林徽因的经历,谈谈她的具体表现。 (6分 ) (4)林徽因和张爱玲都是中国现代史上 的才女。作者觉得林徽因比张爱玲可爱得多。你的观点呢?请说明理由。( 8分) 答案: (1) BC (2) 三个方面: 她的光辉成就: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集于一身,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她致力于建筑事业,参与国徽和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0 陕西 普通高等学校 最后 冲刺 考试 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