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12说明文阅读课件20190118114.pptx
《云南省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12说明文阅读课件20190118114.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12说明文阅读课件20190118114.pptx(5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专题十二 说明文阅读,说明文重在介绍事物、阐述事理,其客观性特别强。因此说明文阅读的问题设置大都能从选文中找出,难度相对较小。一般来说,说明文阅读可按以下方法步骤进行。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阅读说明文首先要准确地把握说明的对象,从而正确区分事理性说明文和事物性说明文。大多数的说明文的标题就是说明对象,有的时候,标题没有反映说明对象,就须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信息,找出说明对象。通过通读,还要初步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第二步:精读勾画,理解全文。再次阅读全文,勾画出文中关键性的句子,如首括句、中心句等。还要借助这些句子,在理解每段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理清全文的行文思路,分析文章
2、的结构。,第三步:细读题干,明确要求。认真阅读试题题干,明确题目要求。要注意题干共有几个问题,具体问题是什么,问题涉及的是哪几个自然段,关键词是什么,是辨识、概括,还是具体分析。还要注意带有引号或括号的词和句子,它们有提示和限制的作用,能启发我们的答题思维。第四步:检索信息,概括答案。答题时,把题干中的关键部分代入原文,在相关部分搜索答案信息。能用文中的原句作答的,直接用文中的句子。需要概括表述的,尽量使用简练、通顺的语言进行概括。,第1讲 筛选信息、说明方法、品味语言、迁移探究,真题体验,2018云南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10分) 港珠澳大桥的“科技密码”远眺,全长55公里双向六车道的
3、港珠澳大桥宛若蛟龙,蜿蜒腾越于蔚蓝色的海面上,大桥将珠三角地区连成一片,珠海、澳门同香港间的车程由3小时缩短至半小时,形成港珠澳一小时经济生活圈。这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梁工程,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科技大桥。根据规划,港珠澳大桥工程项目要穿越30万吨级巨轮通行的航道,同时毗邻香港国际机场,大桥要满足30万吨级巨轮通行的需求就得建高,要满足附近机场航班降落的限高需求又得建矮。经过综合考量,大桥的最合理方案确定为“桥、岛、隧交通集群工程”,即在航道海域大桥沉入海底,搭建深埋沉管隧道,同时在隧道两端建起人工岛连接桥身。,外海人工建岛和海底沉管隧道,是港珠澳大桥建设的难中之难。从上空俯瞰港珠澳大桥,巨龙在
4、离岸20多公里处倏忽隐没,再在6公里外腾空而起,隧道两端的小岛状似蚝贝,工作人员都亲切地称其为“贝壳岛”,这是在外海“无中生有”造出的两座面积10万平方米的小岛。科研人员设计了多个方案,最后探索出外海快速筑岛技术,即采用120个巨型钢圆筒直接固定在海床上并插入海底,再在中间填土形成人工岛。每个圆筒直径有22米,大概和篮球场一般大;最高达51米,相当于18层楼高;重达550吨,与一架A380“空中客车”相当。工程当年开工,当年成岛,创造了世界纪录。海底沉管隧道,同样也是庞然大物,5.6公里的沉管隧道由33个巨型混凝土管节组成,每个管节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重量达8万吨。要让33个巨
5、型管节在水下近50米的海底软基环境下对接安放,难度堪比航天器交会对接,需要精准的遥控、测绘、超算等一系列技术支撑。面对世界首例深埋沉管的岛隧工程,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合作攻关,创造性地运用“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技术,飞跃了这一国际“技术禁区”。,这是世界最大的钢结构桥梁,能抗16级台风、7级地震,设计使用寿命长达120年,大桥仅主梁钢板用量就高达42万吨,相当于10座鸟巢或60座埃菲尔铁塔的重量,这在我国桥梁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大桥的钢桥面铺装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也创造了世界纪录。施工现场紧邻航道,每天来往船舶多达4000余艘。另外,这片海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的自然保护区,也对建设者提出
6、了严峻挑战。为了满足工程质量、工期和安全的需要,也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这座大桥全部采用了“搭积木”的方式来建造。港珠澳大桥的所有构件,无论大小,都是在岸上工厂整件制造,然后运至海上,像“搭积木”一般拼装在一起,实现了精密制造、精密安装,体现了我国的整体科研水平和装备实力。在施工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白海豚的干扰?工程团队与多家科研院所合作,300多次出海跟踪,拍摄30多万张照片,标识了海域内的白海豚数量,并摸清白海豚生活习性,在施工时采取了针对性保护措施。大桥主体工程完工后,白海豚的数量,由施工之初的约1400头,增加到了约1800头。,港珠澳大桥工程项目,从科研阶段到开工建设,科技创
7、新的理念贯穿始终,这个超级工程集结了我国在桥梁设计和施工、材料研发、工程装备乃至生态环保领域的上千名科技工作者,在关键技术、关键设备、关键材料领域取得全面突破,为我国交通建设行业的自主创新、技术进步起到引领作用。 【考点一】 筛选并概括信息 2018.18考查 1.港珠澳大桥的“科技密码”有哪些?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3分),【答案】外海快速筑岛技术;深埋沉管隧道“半刚性”结构技术;岸上预制,海上组装的施工方式(“搭积木”的建造方式);白海豚保护措施。,【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信息。解答此题,首先细读文章内容,明确答题方向在文章第段,抓住段落中的关键句子“科研人员设计了多个方案,最后探索
8、出外海快速筑岛技术”“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合作攻关,创新性地运用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技术”“这座大桥全部采用了搭积木的方式来建造”进行概括提炼即可。,【考点二】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018.19考查 2.文章第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答案】作诠释。简要解说“桥、岛、隧交通集群工程”的内容,使读者清楚地了解大桥的设计特点。,【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首先熟读画线句子,结合句子内容可知是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在航道海域大桥沉入海底,搭建深埋沉管隧道,同时在隧道两端建起人工岛”对“桥、岛、隧交通集群工程”进行了具体的解释,其作用在于使这一陌生的概念更加通俗易懂。,【考点三】
9、 品味说明语言 2018.20考查 3.第段加点词语“全部”和“无论都”之间有什么关系?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2分),【答案】 “无论都”照应了前文的“全部”一词,强调了港珠澳大桥的所有构件都是在岸上整件制造的,体现了说明文用语的准确性。,【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的赏析,首先必须细读词语所在的段落,“全部”是强调大桥采用了“搭积木”的方式来建造,“无论都”是对“全部”的进一步限制和具体说明,强调其所有构件都采用的“搭积木”的方式,这两个词语用在一起,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考点四】 拓展迁移 开放探究 2018.21考查 4. 港珠澳大桥是一项科技工程,请你再简要介绍一项能体现我
10、国科技创新实力的工程项目。(2分),【答案】示例一:中国高铁。截至2017年底,我国高铁运营里程达2.5万公里,居世界第一。 示例二:天舟一号。我国“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自动交会对接成功。,【解析】本题属于拓展类试题,解答此题,要联系生活实际,回忆知道的关于我国的科技创新的工程,如C919、深海探测等,然后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进行介绍。,【真题定位】云南2018.18、2014.18,考点1 筛选并概括信息,(续表),【答题步骤】第一步:圈画指向意义的词,搜索答题区域。第二步:圈画答题区域中重点词句。第三步:摘原句作答;原句琐碎,根据题干要求,将提取的信息进行优化、归纳、整合
11、,最后根据分值,用恰当简洁的语言答出要点。(一般每点1分) 【答题模板】“是什么”一类问题:是;。“有什么”一类问题:有;特征(优势)。“为什么”一类问题:之所以,原因是;。,【真题定位】云南2018.19、2014.16, 曲靖2016.17,昆明2016.15,角度一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考点2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续表),【答题思路】阅读题干指定的句子或段落,根据标志性语言,判断其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同时需注意,分析作用时还需根据文章具体内容,分析该句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句子本身在文中具体说明作用的判定:有的句子本身的意思就是其作用;有的句子的作用不在其本身意思,而是句子前面的那句话,如举例子
12、的作用。,结合所用说明方法的作用及该句在文中的作用,准确作答即可。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答题模板如下:,(续表),【答题模板】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该说明方法在文中的运用+一般作用+说明的具体内容。,角度二 给重要概念下定义,【答题步骤】第一步:从原文中找出该概念出现的各个区域,寻找直接对概念解释的句子。第二步:根据该概念的各处信息整合出要点。第三步:用一个长句来组织语言。 【答题模板】是(一种)的。,【真题定位】 云南2018.20、2015.18,曲靖2016.18D项,考点3 品味说明语言,【答题思路】 1.把握说明语言的特点和作用,2.根据题干要求,采用相应的答题方式a.“”词语能否删去?为什
13、么?这类词语一般为限制性词语。答题时,首先要表明是否可删(一般是不可删);其次是定性、释义,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表程度,“大致”“可能”“左右”等表估计、猜测;第三,写明“若删去,原来的意思就改变了,变成了(肯定、准确等)的意思,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最后写明“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b.“”词语能否换成“”词语?并说明理由。首先表明态度:不可以。其次要说明原词的意思是,所换的词语的意思是;换了以后,原文的意思有何改变(或不符合实际)。c.某两个或多个词语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首先表明态度:不能颠倒。其次说明理由:各词所在原位的表意作用,颠倒后所引起的不良后果
14、(不良后果可指内容上不合理的逻辑关系、上下文的承启等方面的问题)。,【答题模板】1.不能删去,“”是“”的意思,表,准确说明了,若删去表意就不准确(符合实际)了。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2.不可以替换。原词的意思是,所换的词语的意思是;换了以后就不符合实际了。3.不能颠倒。“”在句中的意思是,颠倒后影响了内容上的逻辑关系(不能与上下文照应)。,【真题定位】云南2018.21、2015.19,曲靖2016.19, 昆明2017.17,角度一 拓展迁移,考点4 拓展迁移 开放探究,【答题步骤】第一步:审读题干的要求。第二步: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找出符合要求的事例。第三步:用简要的语言概
15、括出事例。,角度二 结合链接材料进行探究,【答题思路】1.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确定答题方向。2.分析材料,把握材料主要内容。一般所给材料都是列举事例,证明某一事理;若是多则材料,则需要把握材料之间的联系,看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总之,需要抓住材料中的总结句,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3.看原文,分层次,明确全文的说明顺序及每一部分的具体内容。按照文章的说明顺序,对全文划分层次,抓住每部分的首尾句或者关键词弄清其主要内容。4.将材料与全文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其与全文的关系。若题干问题为是否可作为文本例子,则需分析材料中主要内容能否作为文章的论据来证明文章所说明的事理,无论是否可以作为文本例子都应该结合文章
16、内容说明理由。若问题是应该放在文章哪个位置,则应结合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其应该放在哪个位置,阐述理由时可根据文章的段落作用和材料内容具体说明。若问题是写出探究结果,则应该找出材料与全文内容之间的联系,写出它们共同阐述了什么事理。5.定结论,准确作答。根据以上分析,确定自己的观点,简洁明了顺畅地阐明观点即可。,【答题模板】1.直接写出探究结果。2.链接材料列举了现象,说明了道理;选文列举了现象,也说明了这个道理。因此,我的探究结果是道理。,针对训练,具体内容见Word版资源“专题(十二) 针对训练”,第2讲 说明对象、段落作用、内容理解、说明顺序,真题体验,2017昆明改编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云南省 2019 年中 语文 复习 第三 部分 现代文 阅读 专题 12 说明文 课件 20190118114 PPT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