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年海南省嘉积中学高二下教学质量检测(三)语文试卷与答案.doc
《2010-2011年海南省嘉积中学高二下教学质量检测(三)语文试卷与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2011年海南省嘉积中学高二下教学质量检测(三)语文试卷与答案.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0-2011年海南省嘉积中学高二下教学质量检测(三)语文试卷与答案 其他 补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每空一分。( 8分) ( 1)别有幽愁暗恨生, 。琵琶行 (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 我所欲也, , 。孟子 鱼我所欲也 ( 3) ,奔流到海不复回。 ,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 ( 4)至若春和景明, , , 一碧万顷 。(岳阳楼记) ( 5)桂棹兮兰桨, 。(赤壁赋) 答案:( 1)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琵琶行 ( 2) 生 ,亦 我所欲也 ;义,亦 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 生 而取义者也。孟子 鱼我所欲也 ( 3) 君 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2、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4)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来源 :Z&xx&k.Com ( 5)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选择题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出版市场上 “图 ”书大受 青睐 ,不仅有动漫、绘本,还有 “画说 ”、 “图解 ”。我们迎来了一个 “读图时代 ”。出版物形态的改变,反映了出版技术和出版观念的进步,我们是应该举双手欢迎的 ;但是从阅读主体来说,则不能 同日而语 ,不排除其中有阅读力下滑的因素。有些人之所以读图,是因为他们只能读图。传统的阅读习惯正在慢慢消失:读图代替了读文,读屏代替了读书,读博客代替
3、了读经典,读故事代替了读思想 于是, “轻阅读 ”“浅阅读 ”“软阅读 ”成了流行 风景 。阅读率虽在保持,阅读力却在 萎缩 。 A青睐 B同日而语 C风景 D萎缩 答案: B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通过检查,大家讨论、发现、解决了课外活动中的一些问题。 B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侮辱环卫工人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来源 :学 +科 +网 Z+X+X+K C老年人发生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是劳累、用脑过度、精神紧张、食盐过多、感冒等 D不但他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而且能够领会这些理论的精神实质。 答案: C
4、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9分,每小题 3分) 化 学 制 剂 地球上生命的历 史也就是生物与它们的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动植物的形体和习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造成的,而反向作用,即生物对其所在环 境的实际影响则相对较小。只有到了 20 世纪,作为物种之一的人类才获得了足够的力量,有效地改变他所在的世界 大自然。 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里,这种力量不仅增大到令人不安的程度,而且性质也发生了变化。人类对环境最可怕的破坏,是那些有害甚至致命的物质对空气、土地、河流、海洋造成的污染。在当今对环境的普遍污染 中,化学药品和辐射线共同改变着生物的根本性质。 喷洒在农田、森林或花园里的化学药品长期留在土壤中
5、,进入活的生物体内,在一种毒害和死亡的连锁反应中从一个生物体传到另一个生物体。有时候,这些化学药品会随着地下溪流 神秘地流淌,直到冒出地表,通过空气和阳光的化合作用构成新形式。植物毒死了,牲畜得病了,曾经一度纯净的井水,也给饮用它的人群造成了危害。 适应这些化学药品所需要的时间应该用大自然的尺度来衡量 人的一生太短暂,而它所要求的是若干个世纪。但即使经过漫长的时间,人们能够奇迹般地适应了它们,也无济于事,因为各个实验室还在源源不断地冒出新的化学药品,并投入使用。这些药品的数字实在令人震惊:每年有 500种新的化学药品需要人和动物的身体以某种方式与之适应。其后果还不容易被我们所预料,因为它完全超
6、出了我们对生物学的理解和经 验。 40年代中期以来,为了杀死老鼠等啮齿动物以及害虫、杂草而研制出来的基本化学药品就超过 200种。这些粉末、喷雾液、烟雾剂在农场、花园、森林和家庭中都普遍使用。它们不加选择地杀死任何昆虫,不管它是 “好 ”是 “坏 ”。这种剧毒物质覆盖在叶片表面上,或者滞留在土壤中,能使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邀游。可是,人们使用这些药品,其目的仅仅是消灭屈指可数的几种害虫、杂草或老鼠等。 药物喷洒的发展过程似乎卷入了一个永无终点的螺旋。自从滴滴畏被允许民用以后,杀虫剂便逐步升级。因为有的昆虫已演化出对某一杀虫药具有抗药性的新品种 ,于是,人们又发明一种更毒的药剂,接着,再发明一
7、种比这种药剂还要毒的药剂。然而,难道有人会相信,可以向地球表面倾泻这么多毒物而又适宜于一切生物生长吗 【小题 1】根据文意,下列对文中的 “足够的力量 ”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所获得的空前的改变社会环境的力量。 B地球上的生物施加给自然环境的反向作用力。 C环境对地球上生物的作用和地球上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 D人类在 20世纪所取得的足以改变自然环境的力量。 【小题 2】下列不属于人类对环境的直接影响的一项是 A动植物的形体和习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 环境造成的,而生物对其所在环境的实际影响则相对较小。 B自 40年代中期以来,逾 200种基本化学药品被研制出来,用于杀死老鼠等啮齿动物以及害
8、虫、杂草。 C喷雾液、花粉、烟雾剂等化学药品的普遍使用,能够不加选择地杀死任何昆虫,不管它是 “好 ”是 “坏 ”。 D那些药品中的剧毒物质覆盖在叶片表面上,或者长期滞留在土壤中,能使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遨游。 【小题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 的一项是 A地球上生命的历史也就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与它们所在的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历史。 B化学药品中那些有害甚至致命的物质严重污染了空气、土地、河流、海洋,这是对环境最可怕的破坏。 C适应化学药品需要若干个世纪,而人生太短暂,所以人类能够适应化学药品的想法是根本行不通的。 D无论化学药品的毒性有多大,有些害虫总有办法演化出具有抗药性的超级
9、品种。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1】 A 【小题 1】 C 【小题 1】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能力层次为 B级。解答此类问题要抓住词语的本质属性, A B C 项都大而空,因而不对,正确答案:是 D。 【小题 1】此题重在考查理论的推断能力。能力层次为 C级。 A项陈述 的对象是 “生物 ”而不是 “人类 ”,不符合体干要求,因而是错误。 B、 C、 D明显正确。 【小题 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判断能力。能力层次为 C级。 A、 B、 D符合原文的表述。 C项和原文对比去掉了 “这些 ”二字,这些根据原文又是 “有毒甚至是致命的物质 ”这样毫无疑问就扩大了词语的使用范围,因而是错
10、误的。 实用类文本阅读( 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张昌华 富有诗人气质的陈寅恪,本是一个纯正的学人。他学问广博、精深,在宗教、史学、语言、人类学、校勘学、文学上的建树颇高,尤以中古史的研究卓尔不群。 1902年,十三岁的陈寅恪随兄陈衡恪留学日本,后赴美在哈佛学习梵文、巴黎文, 1921年又赴德国,在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和其他东方古文字学。旨趣在 “以求知识为职志 ”。他留学十多年却没有获得博士学位。 1925年,吴宓拟请陈寅恪为国学研究院教授。清华校长曹云祥问梁启超: “他是哪一国的博士? ”梁答: “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 ”曹云祥又问: “他都有些什么著作? ”
11、梁答:“也没有什么著作。 ”曹听罢摇头表示为难。梁启超有点生气地说: “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嘛,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寅恪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 梁启 超列举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名教授对 陈寅恪的推誉之词。曹云祥同意了。 1926 年,陈寅恪执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他上课喜欢用布包装着相关书籍资料,一进课堂便将布包摊在讲台上。异趣所在是他备有一黄一黑两只布包,凡上佛经文学、禅宗文学必用黄布包,讲授其他课程则用黑的。陈寅恪冬日喜欢穿长袍马褂,因体弱,有时严寒还加上件皮袍。凡引征重要文句或参考书目,他都亲自抄在黑板上。擦黑板本是脏活,学生要代劳,可他一概谢绝。讲课讲到入神处,往往闭目而
12、谈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他倘有新的论文发表,必将单行本分给每个同学研 读。他上课从不点名,也不小考。他不欣赏问答式的笔试,倡导学生提问题、有创新,以期对史识有新理解、新发现。 他是一位 “怪人 ”。国文考试加试还是科举时代的方式 对对子,以此测试学生的读书博寡、语汇丰富与否及音韵学、逻辑学。此举虽招致毁誉参半,但 “寓意甚深 ”,可 “测试作者的联想力和美感力 ”以及 “表现文学的天才和造诣,而修辞的程度更可以从这里流露出来 ”。他既开风气也为师,一面向学生提示可走的新路,一面指导学生如何去做。出于他的声望,北大的学生为不失名师的教诲也来清华园听课。那时陈寅恪不过三十多岁,还是单身
13、汉。虽已 被人称为 “教授的教授 ”,但他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他的勤奋令学生们脸红,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勤勉精神。 陈寅恪也不乏幽默。研究院导师梁启超、王国维曾是帝师,他便送学生们一副对联: “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 ”罗家伦出任清华校长时,送陈寅恪一本他编的科学与玄学,陈回赠一副对联: “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 ”横批是 “儒将风流 ”。罗问作何解,他解释说: “你在北伐中官拜少将,不是儒将吗?又讨了个漂亮的太太,正是风流。 ”这两副对联被传诵一时。 陈寅恪与王国维私交甚笃。 1927年,王国维于昆明湖自沉。在向静安先生遗体告别时,研究院的学生
14、们在先,行的是三鞠躬,而陈寅恪行三跪九叩大礼。他送挽联,撰王观堂先生挽词,赋诗言哀。次年,他又应研究院众学生之请为王观堂先生撰写碑铭,于碑文中阐发观堂先生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的心曲。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陈寅恪一家在香港,食品奇缺,没有吃的。一位日本学者写信给日军军部希望不要为难他。军部行文给香港司令部,司令部派宪兵送去好多袋面粉,陈寅恪与夫人坚拒,不吃嗟来之食,面临行将饿毙,也不为五斗米折腰。 1945年,季羡林留德已经十年,正准备回国, 听说陈寅恪在伦敦治疗目疾,便写信向他汇报学习情况。陈寅恪本不了解季的学业,一听说季的指导老师瓦尔德施米特竟是自己的同学,且季的师祖便是自己的导师,
15、他马上复长函鼓励季羡林,并热情把他推荐给胡适,使季羡林一帆风顺地到北大当了教授。后来陈寅恪读了季羡林的论文浮屠与佛大加赞赏,推荐给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使季羡林 “一登龙门,身价百倍 ”。 胡适曾说: “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 ”傅斯年也说过: “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 ”更有人在谈及他的受世之尊之地位时说: “中国,只有一 个陈寅恪! ”(选自名人传记 2009年第 5期,有删改 )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虽已被人称为 “教授的教授 ”,但陈寅恪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
16、,这充分体现了他在治学上孜孜以求的勤勉精神。 B陈寅恪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教学时采用的国文考试加试方式 对对子,以及在王国维去世时行三跪九叩大礼,都说明他的治学与人格深受传统文化精神的浸淫。 C梁启超认为自己虽然著作等身,可在治学的境界上依然无法与陈寅恪相提并论,这其实是襄助陈寅恪顺利执教清华的过谦之辞,并非诚心之言。 D作者引用傅斯年 “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 ”这句话,对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的至高成就进行了褒扬。 E文章灵活地运用语言、肖像、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从不同角度塑造了陈寅恪特立独行的学者形象。 【小题 2】在本文第二段中,作者记述的梁启超和曹云祥之间
17、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6分) 【小题 3】通过本文作者的介绍,你印象中的陈寅恪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6分) 【小题 4】你如何理解 “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这句话?它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感受。( 8分 答案: 【小题 1】 CE 【小题 1】 首先,这段对话交代了留学归来却没有学位和 著作的陈寅恪如何得以执教名校清华的原委;其次,学术大师梁启超对初出茅庐的陈寅恪的极力推荐,从侧面突出了陈寅恪治学的严谨和学养的深厚;再次,梁启超的评价也为作者在后文进一步凸显陈寅恪的治学境界和学术成就做出了铺垫。 【小题 1】 陈寅恪富有诗人气质,笃志为学,学问广博、精深,是一个纯
18、正的学者; 陈寅恪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在教学中勤勉认真,身体力行,堪称学生的楷模; 陈寅恪在治学上善开风气之新,将传统方法与现代精神融会贯通,可谓独树一帜; 陈寅恪为人多情重义,乐于助人,对友朋的感念追怀情真意切,对后学的奖掖提携不遗余力; 陈寅恪为人幽默风趣,自有雅量高致; 陈寅恪具有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国难当头,即使身处困境依然不改其高风亮节。 (以上 6点写出 3点即可 ) 【小题 1】 理解: “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这句话是强调,作为二十世纪中国屈指可数的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在治学上善开风气之新,将传统方法与现代精神融会贯通,在文史研究领域创造出至高的成就
19、和辉煌的业绩。陈寅恪一生秉承着发扬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的人生信念,潜心治学,不求显达,身处逆境和困厄始终不改其高风亮节。陈寅恪的家学渊源,自身的资质、修养和学力,以及他所生活的时代大环境,也是形成他 “独一无二 ”的重要原因。这些特质,在现代中国,不但是其同时代人难以企及的,也是后来者无法超越的。 启示:今天的我们应该把陈寅恪作为为人治学的楷模,摆脱功利的心态和浮躁的作风, 志存高远,学求博深,继承并光大中国的文化传统,使中国学术的血脉得以承传,使中国学人的风尚得以赓续,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 文学类文本阅读( 25分
20、) 阅读下面的文字 泣血的杜鹃 红楼梦是一首诗,一首酝酿、积累了数千年,而由一位集大成的文学大师最终写就的瑰丽而凄怨的诗篇。随着诗篇末尾宿命般的残缺与悲剧的落幕,天地似为之易色,草木亦为之同悲,一个经历了繁华与苦难、坎坷与艰辛的伟大心灵发出了余韵悠悠的沉重叹息。在红楼梦中,作者倾注了他全部的心血 、才华与诗情画意,以杜宇啼血般的笔调和珠圆玉润的辞句,精心结撰了一个艺术世界,在这里,积淀着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生命信息和遗传基因,流动着中国古代诗歌的节奏旋律和精神气韵。 当我们以这样的眼光再一次感受和审视黛玉形象时,黛玉已然不单纯是一位美丽多情、敏感善良、富于诗人气质与才情的少女形象,也不仅仅是揭
21、示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某种本质与规律的典型,而是承载了几千年中华文化厚重负荷的一个永恒的诗性象征,一种富于典型意义的审美境界,从这一形象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中国古代许多文士淡淡的背影。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精 神传统的传承者与批判者,我们是以特殊的心境来感受和面对黛玉形象,感受她和她的创造者所感受到的一切的。实际上,当我们面对和审视这一形象时,我们也是在面对和审视我们自己的心性,面对和审视从古到今的中国诗人那心灵跋涉的漫漫长路及审美精神、审美实践的悠悠旅程。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 “诗人之忧过人也,诗人之乐过人也。忧世乐天,固当如是。 ”红楼梦中,神瑛侍者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则宝玉的精神中似有乐天之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0 2011 海南省 中学 高二下 教学质量 检测 语文试卷 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