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北京市西城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北京市西城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北京市西城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北京市西城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约占 21%的是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答案: B 试题分析:按体积分数计算,空气中含有 78%的氮气, 21%的氧气, 0.03%的二氧化碳, 0.94%的稀有气体, 0.03%的其他气体和杂质。体积分数约占 21%的是氧气。选 B。 考点:空气的组成。 点评:识记内容,难度不大,牢记空气的组成即可,按体积分数计算,空气中含有 78%的氮气, 21%的氧气, 0.03%的二氧化碳, 0.94%的稀有气体, 0.03%的其他气体和杂质。 下列区分氧气、空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的操作中
2、,最合理的是 A观察气体的颜色 B闻气体的气味 C伸入燃着的木条 D倒入澄清的石灰水 答案: C 试题分析:要区分氧气、空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可以分别伸入燃着的木条,若木条燃烧更旺,则为氧气;若木条燃烧正常,则为空气;若木条火焰熄灭,则为二氧化碳。选 C。 考点:鉴别氧气、空气和二氧化碳。 点评:鉴别氧气、空气和二氧化碳,要根据它们的化学性质,选择简单易行的方法才好。 AgNO3固体见光或受热易分解,故用棕色试剂瓶保存。 AgNO3固体受热分解时,放出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它可能是 A SO2 B NO2 C NH3 D N2 答案: B 试题分析: AgNO3中含有 Ag、 N、 O 元
3、素,没有 H元素和 S元素,故 AgNO3固体受热分解时,放出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不可能是 SO2和 NH3, N2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故选 B。 考点:物质的组成;质量守恒定律。 点评: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各原子的质量、种类、个数都不变。 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 B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C不慎碰倒燃着的酒精灯,立即用湿布盖灭 D正在使用的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答案: D 试题分析: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以防炸伤人或者引起火灾; 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避免天然气继续泄露,并降低室内天然气的浓度; 不
4、慎碰倒燃着的酒精灯,立即用湿布盖灭,不能浇水,以免扩大火势; 正在使用的家用电器着火,应立即切断电源,不能用水浇。 ABC正确,选 D。 考点:化学与安全。 点评:安全重于泰山,不管是生活中还是实验中,都要保证安全。 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红磷在氧气 中剧烈燃烧,生成大量白色烟雾 B水通电后,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强烈的白光 D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热量 答案: D 试题分析:红磷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生成大量白烟; 水通电后,正极产生的气体能是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产生气体能燃烧;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红光; 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热量。 ABC正确
5、,选 D。 考点:实验现象的描述。 点评:牢记这些化学反应的现象,对于解答推断题很有帮助。 二氧化碳是重要的资源。以二氧化碳和钠为原料,在 440 和 800个标准大气压下,可得到直径最大达 1.2 mm的金刚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钠属于非金属单质 B上述反应是化合反应 C二氧化碳发生了还原反应 D钠和空气在上述条件下也可制得金刚石 答案: C 试题分析:钠属于金属单质; 二氧化碳和钠反应,将生成金刚石和氧化钠,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二氧化碳发生了还原反应,碳被还原出来; 钠和空气在上述条件下不能制得金刚石,化学反应都要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 选 C。 考点:置换反应;化学反应的条件。
6、点评: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作用,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是置换反应。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B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D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一定为零 答案: D 试题分析: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如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和水,属于分解反应;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是混合物; 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电灯发光放热是物理变化; 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一定为零。 ABC不正确,选 D。 考点:置换反应;单质;化学变化的本质;化合价。 点评
7、: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作用,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是置换反应。 单质是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下列做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用铁丝代替红磷 B除去 CO2中少量的 CO:将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的石灰水 C鉴别真黄金和假黄金(铜锌合金):将稀硫酸滴在金属表面 D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 气大:用烧杯罩住一支燃着的蜡烛 答案: C 试题分析: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不能用铁丝代替红磷 ,因为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除去 CO2中少量的 CO,不能将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的石灰水,否则二氧化碳将被除去
8、,而一氧化碳仍在; 鉴别真黄金和假黄金(铜锌合金):将稀硫酸滴在金属表面,有气体产生的是假黄金; 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将二氧化碳气体倾倒如盛有阶梯蜡烛的烧杯,观察到阶梯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选 C。 考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除去 CO2中少量的 CO;物质鉴别;二氧化碳的性质。 点评:锌的金属活 动性强于氢,与硫酸反应,会产生氢气;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将二氧化碳气体倾倒如盛有阶梯蜡烛的烧杯,可以观察到阶梯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将质量相等的锌粉和铁粉,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中,再分别倒入质量相等、浓度相同的稀硫酸,充分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 m)随反应时间( t)变化的曲线如下图
9、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 a表示铁和稀硫酸的反应 B两烧杯中金属都没有剩余 C两烧杯中硫酸都没有剩余 D消耗两种金属的质量相等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题中图像可知, a反应较 b快,故曲线 a表示锌和稀硫酸的反应; 最终产生的氢气的质量相等,这说明两烧杯中金属都是足量甚至过量的,硫酸没有剩余; 消耗两种金属的质量不相等,消耗锌的质量大于铁的质量。 选 C。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化学反应中的数量关系。 点评:金属活动性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Hg、 Ag、 Pt、 Au。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发生置换
10、反应,且位置越靠前,反应越剧烈。 同是正二价金属与酸反应,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的金属,反应产生的氢气越少。 某无色气体可能含有 CO2、 CO、 H2中 的一种或几种。按下表中的步骤连续进行实验(假设每步反应均完全)。 资料: .相同条件下,等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白色的硫酸铜粉末遇水变蓝。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通过炽热的木炭,恢复到原温度 气体体积不变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固体变为红色 通过白色的硫酸铜粉末 粉末变为蓝色 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变浑浊 下列关于该气体的判断正确的是 A一定含有 CO2、 CO和 H2 B一定含有 H2,一定不含 CO2和 CO C一定含有 CO2和
11、H2,可能含有 CO D一定含有 CO和 H2,一定不含 CO2 答案: D 试题分析: 通过炽热的木炭,恢复到原温度,气体体积不变,说明混合气体中没有 CO2;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固体变为红色, 通过白色的硫酸铜粉末,粉末变为蓝色,说明气体中含氢气,氢气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了水; 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气体中含有 CO,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故选 D。 考点:物质鉴定;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氢气的性质。 点评:鉴定物质,要通过逐步的化学反应现象来逐步推断,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 某化学反应中,各物质质量( m)随时间( t)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
12、反应是化合反应 B甲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乙 C甲、乙可能是单质,丙可能是化合物 D t1时,丙的质量等于甲、乙的质量之和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题中图示可知,给反应中丙的质量减少,而甲、乙的质量都增加,说明这是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了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甲、乙可能是单质,丙可能是化合物; 无法比较甲、乙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 t1时,甲、乙的质量都大于丙的质量, D说法错误。 选 C。 考点:化学反应图示;分解反应;质量守恒定律。 点评:一种物质反应,生成多种物质的变化,属于分解反应; 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是说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由 C、
13、H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叫烃。常温常压下,分子中碳原子个数小于或等于 4的烃通常为气体。常温常压下, C2H4和另一种烃组成的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87,则混入的烃可能是 A C8H8 B C2H6 C C2H2 D CH4 答案: A 试题分析: C2H4中 C的质量分数为 =85.7%。常温常压下, C2H4和另一种烃组成的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87,则说明混入 C2H4中的物质中 C的质量分数一定大于 85.7%, C8H8中 C的质量分数为 =92.3%; C2H6中 C的质量分数为 =80%; C2H4中 C的质量分数为 =85.7; CH4中 C的质量分数为 =75%
14、。 只有 C8H8中 C的质量分数为 92.3%,大于 85.7%,选 A。 考点:化合物元素的质量分数。 点评: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氧气具有助燃性,可用作燃料 B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 C一般情况下,氮气性质稳定,可用作保护气 D镁粉燃烧发出耀眼白光,可 用于制作照明弹 答案: A 试题分析:氧气具有助燃性,但氧气不能燃烧,不可用作燃料; 干冰升华吸热,能是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可用于人工降雨; 一般情况下,氮气性质稳定,不与别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可用作保护气; 镁粉燃烧发出耀眼白光,可用于制作照明弹。 BCD的说法正确,选 A。 考点:氧气的性质与用途;干冰
15、的用途;氮气的性质与用途;镁的用途。 点评:性质决定用途,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也具有不同的用途。 “火立熄 ”是一种新型的家用灭火用品。 “火立熄 ”接触到火焰 35秒后炸开,释放的粉末覆盖在可燃物上,同时放出不可燃气体,使火焰熄灭。其灭火原理是 A清除可燃物 B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C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答案: B 试题分析: “火立熄 ”接触到火焰 35秒后炸开,释放的粉末覆盖在可燃物上,同时放出不可燃气体,是可燃物与氧气隔绝而使火焰熄灭。选 B。 考点:灭火的方法。 点评:灭火的方法有: 1、撤离可燃物; 2、隔绝氧气; 3、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16、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干冰升华 B蜡烛燃烧 C冰雪融化 D汽油挥发 答案: B 试题分析: 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干冰升华、冰雪融化、汽油挥发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蜡烛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 B。 考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辨别。 点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 H2O B KClO3 C NaCl D H2SO4 答案: A 试题分析: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H2O 属于氧化物; KClO3、 H2SO4
17、都由三种元素组成; NaCl中没有氧元素,都不是氧化物。选 A。 考点:氧化物。 点评: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A铁 B铝 C氧 D硅 答案: C 试题分析:地壳中元素含量的多少顺序为: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选 C。 考点:地壳中元素的含量。 点评:地壳中元素含量的多少顺序为: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碳元素与氧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A质子数不同 B电子数不同 C中子数不同 D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答案: A 试题分析:碳元素的原子核内有 6个质子,氧元素的
18、原子核内有 8个质子,碳元素与氧元素的本质区别是原子核内质子数不同。选 A。 考点:元素;原子的构成。 点评: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原子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下列金属中,金属活动性最弱的是 A锌 B铜 C铁 D银 答案: D 试题分析:金属活动性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Cu、 Hg、 Ag、 Pt、 Au。选 D。 考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 点评:金属活动性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Hg、 Ag、 Pt、 Au
19、。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发生置换反应,且位置越靠前,反应越剧烈;位置在前的金属能把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 SO2 B O2 C H2O2 D KMnO4 答案: B 试题分析: SO2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 O2由氧分子构成; H2O2由 H2O2分子构成; KMnO4由钾离子和高锰酸根离子构成。 ACD都不含氧分子;氧气中含有氧分子。选 B。 考点:物质的构成。 点评: O2由氧分子构成,氧气中含有氧分子。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1/3,用酒精灯外焰均匀加热
20、; 过滤要用玻璃棒引流; 称量固体药品时,要遵守 “物左砝右 ”的原则; 滴加液体药品时,滴管要悬于试管上方,不可伸入试管内。 BCD不对,选 A。 考点:加热液体;过滤;称量固体药品;滴加液体药品。 点评:只有按照规范的实验操作做实验,才能保证实验的成功和安全。 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A氧化镁( MgO2) B碳酸钠( NaCO3) C硝酸钠( NaNO3) D氧化汞( AgO) 答案: C 试题分析: A氧化镁( MgO) B碳酸钠( Na2CO3) C硝酸钠( NaNO3) D氧化汞( HgO) ABD化学式不对;选 C。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 点评:书写化学式时,要注意元素符号
21、不能写错,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的是化合物一个分子中所含有的原子个数,不能随便更改。 已知某种碳原子可用于测定文物的年代,该原子的原子核内含有 6个质子和 8个中子,则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 2 B 6 C 8 D 14 答案: B 试题分析:原子中,质子数 =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 =原子序数。该原子的原子核内含有 6个质子和 8个中子,则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6。选 B。 考点:原子的构成。 点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数 =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 =原子序数。 下列关于碳元素的单质和氧化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金刚石、石墨和 C60都是碳单质 B
22、 CO2可用于灭火, CO可用作燃料 C室内放一盆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D金刚石和石墨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 答案: D 试题分析: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金刚石、石墨和 C60都是碳单质; CO2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 CO可以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可用作燃料; 一氧化碳不易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在室内放一盆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单质,但其中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相同,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 选 D。 考点:碳单质;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点评:碳有多种单质存在,均因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
23、CO2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 CO可以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可用作燃料; 一氧化碳有毒,使用一氧化碳要注意安全。 6月 5日是世界环境日。下列不利于节能环保的做法是 A随意丢弃废旧电池 B使用节能灯泡 C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D纸张双面打印 答案: A 试题分析:随意丢弃废旧电池,会导致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 使用节能灯泡、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纸张双面打印都可以节约资源,减少碳排放,有利于节能环保。选 A。 考点:环境保护。 点评:人类依赖环境而生存,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填空题 ( 6分)某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纯净、干燥的 CO,并测定某氧化铜和铜的混合物中铜单质的含量。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北京市 西城区 九年级 上学 期末考试 化学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