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陕西省宝鸡市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陕西省宝鸡市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陕西省宝鸡市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陕西省宝鸡市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第一次踏上这块土地,记者惊讶地发现,除了是我国境内已发现的最早人类化石的故乡,它竟然还集中了另外两大世界级品牌资源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石林地质奇观和时空横跨 1亿多年的恐龙公墓 ” 你知道这则新闻中的 “这块土地 ”是哪个地方吗? A陕西西安 B浙江河姆渡 C山东大汶口 D云南元谋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题目中的 “我国境内已发现的最早人类化石的故乡 ”和 “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石林地质奇观和时空横跨 1亿多年的恐龙公墓, ”根据所学知识,通过考古发现,在云南元谋县通过考古
2、发现的元谋人化石,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云南是一个以石林地貌景观为主的岩溶地质,也是一个很大的地质博物馆。禄丰县的早期侏罗纪地层中曾出土大量蜥脚类恐龙化石,留存较为完整,本题选 B。 考点: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我国境内最早人类的识记能力,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包括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是教材重点基础知识,对于他们生活的时代,体形体貌特征,生产生活状 况,同学们要注意把握。 “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 ”这一史书记载下列哪件历史事件有关? A张骞出使西域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D昭君出塞 答案: 试题分析:本
3、题考察学生对汉朝民族关系的认识和理解,西汉和匈奴的关系是有和有战,和主要是指和亲政策,汉元帝时,匈奴呼韩邪单于向西汉请求和亲,汉元帝就把宫女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边境出现了安定的局面,昭君为汉匈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本题选 D。 考点:昭君出塞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西汉初期,国力衰落,对匈奴采取了和亲政策,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国古代的交流中,和始终是交往的主流,战争则是次要的,昭君出塞是历史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点,也是考试命题的重点,学生一般据课本知识直接能得出答案:,属于送分题。 你可以读史记了解的历史事件有 商鞅变法 中国同欧洲直接来往 焚书坑儒 昭君出
4、塞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史记记载历史范围的认识,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东汉桓帝延熹九 年( 166)大秦王安敦遣使到东汉 ,将象牙、犀角等礼物送给东汉皇帝 . 这是中国与欧洲最早的直接交往 .,所以 中国同欧洲直接来往错误,汉宣帝死后,元帝即位,呼韩邪于公元前 33年再次亲自到长安,要求同汉朝和亲。元帝同意了,这就是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错误, 都发生在汉武帝之后,因此排除,本题选 A。 考点:史记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理解和识记能力,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伟大的传记文学巨著,对中国后世的史学和文学影响深
5、远。史记诞生于公元前 1世纪中国西汉时候,它 记载了从中国上古开始到西汉时期,长达 3000 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史记是中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同时也开创了中国的传记文学,同学们要好好的掌握。 张骞通西域后,不少西域的物种传到中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下列物种,哪一种不是从西域传入的 A核桃 B小麦 C石榴 D葡萄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汉朝和西域交流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天马,血汗马等良种马,葡萄,石榴,苜蓿,核桃等植物传入中国,汉朝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绸,漆器,金属工具等也传入西域,小麦是我国北方劳动人民培植成功的植物,因此
6、,本题选 B。 考点:汉朝和西域的交流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一条丝绸之路,丝绸之路 ”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它们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文化的交流,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十几种植物,逐渐在中原栽培。 龟兹的乐曲和胡琴等乐器,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 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趋势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从封建王朝建立的那天开
7、始,就存在着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围绕这对矛盾,西汉实行中朝制度,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这些措施的 最终结果就是丞相的权利逐渐削弱到最后消失,君主的权利越来越大,中央权利越来越大,地方的权利越来越小,本题选 A。 考点: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趋势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考察学生对历史阶段的归纳和梳理能力,君主专制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的演变的最后结果是专制越来越强,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中央集权有效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强大,解答此题,需要学生对这一线索要很清晰,同时对相关的知识点也要识记清楚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下图,
8、 1974年,农民在秦始皇陵东侧打井时发现一些陶俑,经过几年 的发掘,这是本世纪最重大,也是最激动人心的考古发现,被誉为 “世界第八奇迹 ”。 该遗址是: A半坡遗址 B秦始皇陵兵马俑 C阿房宫遗址 D敦煌莫高窟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秦始皇兵马俑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秦始皇兵马俑气势磅礴,以它 “大。多。精。美 ”征服了 20 世纪的现代人。在中国。在世界,还没有发现比秦俑更为高大的陶俑。兵马俑塑造得与真人及真马真车一般大小,形象生动逼真,雕刻细致精巧,而且都是上了颜色的。这证明了 2000多年前中华民族高度发达的文化艺术水平。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研究中国历史有着不可替代的
9、位置。因此,国际上一些著名的历史和考古学家将秦始皇兵马俑与世界上公认的埃及金字塔等公元前 3世纪的 “七大奇迹 ”相提并论,称它为 “世界第八大奇迹 ” , 1978年 9月,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参观后感慨地说: “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秦兵马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于是, “世界第八大奇迹 ”的说法不胫而走,如今已成为秦兵马俑的代名词,本题选 B。 考点:秦始皇兵马俑 点评:本题难度较 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秦兵马俑,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因为它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它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
10、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 在三国鼎立形势图中,数字 1处政权的建立者是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曹丕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三国鼎立的认识,观察三国鼎立形势图, 1处政权在黄河流域,根据所学知识,经过赤壁之战,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干轻易南下, 220 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 洛阳,东汉结束,本题选 D。 考点:三国鼎立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解读图片信息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三国鼎立的史实:公元 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公元 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公元 222年,孙权称王建立吴,三国鼎立的形成是教材中
11、的基础知识,也是考试命题的重点,学生根据课本可直接解答,属于送分题,另外像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时期的经济和外交同学们都要认真掌握理解。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曾定都洛阳的朝代有 曹魏 西晋 前秦 北魏 东晋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夺取了皇位,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前秦的都城是长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东晋的都城是建康 (今江苏南京 ),因此 排除,本题选 C。 考点:定都洛阳的朝代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历史上先后有东周、
12、东汉、北魏、北周、北齐、唐把洛阳作为首都,于此相关的还有:南京早在我国唐宋以前就称 “六朝古都 ”。所谓 “六朝 ”是指:三国吴,定都建业(今南京)。东晋。公元 317年,西晋皇族司马睿被拥戴在建康(今南京)当皇帝,建立东晋政权。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均定都建康(今南京)。故南京史称 “六朝古都 ”明朝和太平天国也定都南京。而历史上定都北京的朝代只有三个:元朝,明朝,清朝。 民族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大特点,那么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最基本原因 是 A反对各族的斗争 B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长期交往 C各族之间的战争 D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改革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魏晋南
13、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认识,为了加强对中原的统治,更为了接受汉文化,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迁都之前,进行了改革,主要措施包括: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和家属穿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姓,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等汉化政策,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也有利于南北方经济的交流和发展,本题选 B。 考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点评:本题难度较 大,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解答本题很不容易,对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的要求很高,既要对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识记清楚,又要对措施中的内容要理解清楚,考察学生全面掌握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求同学们对历史问题的全面掌握和理解要靠平时的积累,对待历史
14、问题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不断提高自己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迅速开发,其原因中不正确的是 A江南有发展农业的优越自然地理条件 B北方人迁移到江南,带去劳动力和生产技术 C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稳定 D江南地区具备良好 的农业发展基础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江南经济的开发原因的识记能力,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由于战乱,而南方相对安定,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不仅为南方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北方的生活方式,民族间的关系逐渐融合起来,其中把小麦等的种植方法也带去了南方,江南地区土地荒芜,杂草丛生,不具备良好的
15、农业发展基础,因此本题选 D。 考点: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的识记历史问题的能力,江南经济的开发有多方面的原因,北方劳动人民的南迁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北方人民 的南迁,不仅使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同时也改变了南方人的社会生活,该题的另一个考察角度是: 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有: ( 1)北方劳动人民的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 2)南方统治者的重视( 3)南方社会秩序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4)水利工程的修建 A (1)(2)(3)(4) B(2)(3)(4) C(1)(2)(4) D(1)(3)(4) -战国 西汉 -三国
16、 - -东晋 - ,框中朝代顺序正确的是 A秦、春秋、西晋、南北朝、东汉 B春秋、秦、南北朝、西晋、东汉 C春秋、秦、东汉、西晋、南北朝 D春秋、秦、东汉、南北朝、西晋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中国历史朝代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战国前面的历史时期是春秋,战国后面的朝代是秦朝,西汉后面的朝代是东汉,三国后面的朝代是西晋,东晋后面的朝代是南北朝,本题选 C。 考点:中国历史朝代的更替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朝代的更替是基本知识,学生一定要识记清楚: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
17、朝至此完。 “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 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 ” 。周杰伦这首 “中国风 ”歌曲的 MV中出现的画面应该是 A龙门石窟造像 B郦道元的著作 C王羲之的作品 D顾恺之的作品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认识,题目中的关键词句是 “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 ”判断这是王羲之的兰亭序,根据所学知识,东晋的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 “飘若浮云,矫若蛟龙 ”其代表作就是兰亭序,有 “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被成为书圣,本题选 C。 考点:王羲之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丰富多彩,数学,农学,地理,书法,
18、绘画,宗教都成就突出,大放异彩,同学们要对这些文化艺术的成就好好掌握。 秦汉时期对中原王朝形成威胁的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是 A匈奴族 B鲜卑族 C蒙古族 D契丹族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匈奴族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秦汉时期,我国北方兴起了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匈奴族,匈奴族的骑兵不断南下,对我国北方造成了严重威胁,历代封建王朝也为应对匈奴采取了种种措施,如修建长城,和亲政策 ,汉武帝时期一举打败匈奴,解除了匈奴对我国北部边境的威胁,本题选 A。 考点: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对于少数民族,我们要这样认识,中华文明是少数民族和汉
19、族人民一起缔造的,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没有侵略和被侵略之分,只有正义和非正义之说,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它们和汉族一起对中华文明的创造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于 “文景之治 ”出现的原因,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吸取秦亡教训 B儒家治国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C汉初 “休养生息 ”政策取得成效 D秦末农民战争促使 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文景之治原因的认识,汉初,文帝和景帝吸取了秦亡的教训,调整生产关系,轻徭薄赋,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武帝时期才接受儒生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才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本题选 B。 考点:文景之治 点评:本题难度适
20、中,考察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文景之治是封建社会的盛世,后来还有很多类似的情况,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盛世下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但同学们一定要清楚,盛世局面是由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的,即使在盛世下,农民的负担仍然很重 以下文物图片集中反映了我国远古时期 A元谋人的生活状况 B北京人的生活状况 C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 D半坡人的生活状况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半坡氏族的生活状况的认识,从图片来看,出土的粟和装粟的陶罐,尖底陶罐,圆形房屋都是是半坡氏族的生 产生活状况,本题选 D。 考点半坡氏族的生活状况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对解读图片信息和对历史问题的识记能力,
21、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具备两点能力,一是要对半坡氏族的生活状况非常熟悉,二是要对历史问题有一定的分析比较能力,通过分析比较最后得出答案:。 某历史老师在介绍我国一处早期文化遗址时,提到 “长江流域 ”、 “水稻 ”、“干栏式房屋 ”。此文化遗址最有可能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河姆渡氏族的生活状况的认识,题目中的信息 “长江流域 ”、 “水稻 ”、 “干栏式房屋 ”水稻是河姆渡氏族的粮食作物, “干栏式房屋 ”是江南地区居民的居住房屋,本题选 C。 考点:河姆渡氏族的生活状况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解读图片信息和对历史问题的识
22、记和比较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具备两点能力,一是要对河姆渡氏族的生活状况非常熟悉,二是要对历史问题有一定的分析比较能力,同学们以后要进行这方面的训练,要逐步具备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下列制度都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并且出现之初都给当时的社会带 来了积极的影响,其中出现最早的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九品中正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我国古代的民主禅让制度的认识,民主禅让制度是我国民主推举首领制度的办法,相传尧老了就把首领位置让给舜,舜老了就把首领的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但禹后来却把位置传给儿子,从此禅让制被破坏,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禅让制被破坏,禅让制是我国社会出现
23、最早的制度,因此本题选 A。 考点:尧舜禹的 “禅让制 ”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能力,解答的关键是读懂题意,还要理解禅让制概念的意思,然后在分析判断最后得出答案:,另外其它的几个制度都是阶级社会实行的政治制度,对于它们的内容,特点以及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同学们也要好好理解和识记。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每年清明节,为纪念中华民族的这位人文始祖,数万华夏子孙会聚在他的陵前,以 “九鼎八簋 ”的传统礼制及浩大乐舞举行祭祖活动。你知道这位“人文初祖 ”是 A尧 B舜 C禹 D黄帝 答案 : D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陕西省 宝鸡市 年级 一学期 期末考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