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心理学)模拟试卷29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心理学)模拟试卷29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心理学)模拟试卷29及答案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心理学)模拟试卷 29 及答案解析(总分:7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24,分数:48.00)1.单项选择题(分数:2.00)_2.首次提出心理学必须用实验方法进行研究,从而搭建了实验心理学的框架的心理学家是(分数:2.00)A.费希纳B.冯特C.艾宾浩斯D.韦伯3.开创性地提出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研究的思想,并提出具体可操作的量化方法的心理学家是(分数:2.00)A.费希纳B.冯特C.艾宾浩斯D.韦伯4.奠定实验心理学基础的著作是(分数:2.00)A.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纲要B.冯特的对感官知觉学说的贡献C.冯特的生理心理学原理D.
2、艾宾浩斯的记忆5.对待人类被试的基本原则不包括(分数:2.00)A.对人的尊重B.有益性C.最大利益D.公正6.在考察危机情境救助行为的性别差异的研究中,自变量是(分数:2.00)A.被试特点B.作业特点C.环境特点D.暂时造成被试差异7.在考察情绪对危机情境救助行为影响的研究中,自变量是(分数:2.00)A.被试特点B.作业特点C.环境特点D.暂时造成被试差异8.在考察不同危机情境类型中救助行为差异的研究中,自变量是(分数:2.00)A.被试特点B.作业特点C.环境特点D.暂时造成被试差异9.一项实验拟考察疲劳对识记的影响,则疲劳是(分数:2.00)A.自变量B.因变量C.控制变量D.无关变
3、量10.某研究拟考察三种教学方法对两种认知风格和不同性别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影响。该研究中自变量的数量是(分数:2.00)A.3B.4C.6D.1211.当出现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时,存在问题的因变量指标的标准是(分数:2.00)A.有效性B.客观性C.敏感性D.数量化12.某研究以运动员掷铁饼的距离作为其“耐久力”的指标,作为因变量该指标存在的问题是(分数:2.00)A.缺乏有效性B.缺乏可靠性C.缺乏敏感性D.缺乏数量化13.在探讨某种教学方法对儿童运算能力影响的研究中,运算能力是(分数:2.00)A.因变量B.自变量C.控制变量D.刺激变量14.为了消除实验者效应和被试效应,最好采用的方法是
4、(分数:2.00)A.恒定法B.排除法C.平衡法D.对抗法15.采用排除法控制额外变量时,会降低实验的(分数:2.00)A.内部效度B.外部效度C.构思效度D.统计结论效度16.在实验时,要求同一个主试在同一问实验室完成所有实验。这种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是(分数:2.00)A.消除法B.恒定法C.随机法D.匹配法17.属于对额外变量进行实验后控制的方法是(分数:2.00)A.消除法B.恒定法C.统计控制法D.抵消平衡法18.采用恒定法控制额外变量时(分数:2.00)A.系统误差恒定,随机误差消除B.系统误差恒定,随机误差存在C.系统误差消除,随机误差恒定D.系统误差存在,随机误差恒定19.某研究
5、中,设计了一个对照组接受了虚假实验处理。该种方法主要是为了克服(分数:2.00)A.实验者效应B.安慰剂效应C.顺序效应D.霍桑效应20.对照组在与实验组竞争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其行为反应超出原有水平的现象。这被称为(分数:2.00)A.实验者效应B.安慰剂效应C.约翰亨利效应D.霍桑效应21.在某项教学研究中,研究者选择了一个平均智力分数较低的班级和一个平均智力分数较高的班级进行研究,其中智力分数较低的班级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智力分数较高的班级采用常规教学方法。该研究中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是(分数:2.00)A.消除法B.恒定法C.对立法D.抵消平衡法22.对照组实验设计属于(分数:2.00)
6、A.被试内设计B.被试间设计C.混合设计D.交叉聚合实验设计23.在一项研究情绪的实验中,要求 A 组被试观看恐怖电影之后进行情绪测试,要求 B 组被试在 A 组被试进行情绪测试时也进行情绪测试,则 A 组被试通常被看做是(分数:2.00)A.后测控制组设计的控制组B.后测控制组设计的实验组C.前测一后测控制组设计的实验组D.前测一后测控制组设计的控制组24.实验组和控制组后测实验设计的前提假设是(分数:2.00)A.实验组和控制组是同质的B.统计技术可以解决不进行前测造成的问题C.后测工具的信度较高D.实验设计的内部效度较高二、多选题(总题数:4,分数:8.00)25.开展以人为被试的研究时
7、,下列表述正确的有(分数:2.00)A.要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任何时候都不得欺瞒被试B.要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C.要确保被试免受伤害D.要遵循保密原则26.在心理学实验中,要求特征(demand charA,Cteristics)是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之一。反映要求特征的典型例子包括(分数:2.00)A.Stroop 效应B.练习效应C.霍桑效应D.安慰剂效应27.能够平衡实验条件的序列效应的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有(分数:2.00)A.随机化法B.恒定法C.抵消平衡法D.匹配法28.属于对额外变量进行实验前控制的方法是(分数:2.00)A.消除法B.恒定法C.匹配法D.抵消平衡法三、简答题(总题数
8、:4,分数:8.00)29.简述实验心理学在以人类为被试进行研究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分数:2.00)_30.请根据下表所示的研究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分数:2.00)_31.请根据下表所示的研究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分数:2.00)_32.有研究者试图采用实验班与对照班比较的方法研究一种新的阅读教学模式与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差异。在这个研究中,自变量是什么?因变量是什么?额外变量有哪些?应采用哪些方法控制这些额外变量?(分数:2.00)_四、综合题(总题数:3,分数:6.00)33.请设计一个 22 的混合实验设计,测量听觉正常和听觉缺失儿童在语言能力发展(阅读任务)和图形推理测验任务上的
9、差异,并对预期可能获得的结果进行分析。 (1)实验设计(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因素及其水平。 (2)预期分析的问题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数:2.00)_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某地处城郊结合部的中学有 200 名初一学生,其中约 100 人是农民工随迁子女,入中学前没有学习过英语。另外 100 名为本地户籍的学生,在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此学校拟开展多媒体教学对“初一学生英语成绩影响的研究”的真实验。 请问: (1)最好选用哪种实验设计(写出其名称和格式)?为什么? (2)如何产生实验班和控制班? (3)该设计采用的统计方法是什么? (4)这种设计的优缺点是什么?(分数:2.00
10、)_35.阅读下述研究案例,按要求回答问题。 某研究者想探明某种阅读方法对阅读成绩的影响,于是在一所小学随机选择了一个班级作为实验班,纠正学生错误的阅读方法,教学生该种阅读方法。实验前后分别对该班进行了难度相当的测试。该班前后测平均成绩的差异视为实验产生的效果。 (1)写出该实验的研究假设。 (2)写出该实验设计的名称,并用符号表示其格式。 (3)说明该实验设计的统计方法。 (4)试从实验设计方面分析该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以及统计方法。(分数:2.00)_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心理学)模拟试卷 29 答案解析(总分:7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选题(总
11、题数:24,分数:48.00)1.单项选择题(分数:2.00)_解析:2.首次提出心理学必须用实验方法进行研究,从而搭建了实验心理学的框架的心理学家是(分数:2.00)A.费希纳B.冯特 C.艾宾浩斯D.韦伯解析:解析:1879 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的心理学第一次确定了实验法在科学心理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从而搭建了实验心理学的框架。因此本题选 B。3.开创性地提出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研究的思想,并提出具体可操作的量化方法的心理学家是(分数:2.00)A.费希纳 B.冯特C.艾宾浩斯D.韦伯解析:解析:费希纳开创性地提出了量化研究“心灵”的
12、思想,并在心理物理学研究中创造了三种感觉测量方法,这三种方法第一次将人类的心理现象量化地表达出来,使人们有可能对人类心理进行实验研究。因此本题选 A。4.奠定实验心理学基础的著作是(分数:2.00)A.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纲要 B.冯特的对感官知觉学说的贡献C.冯特的生理心理学原理D.艾宾浩斯的记忆解析:解析:费希纳在 1860 年出版的心理物理学纲要奠定了实验心理学的基础。因此本题选 A。5.对待人类被试的基本原则不包括(分数:2.00)A.对人的尊重B.有益性C.最大利益 D.公正解析:解析:对待人类被试的基本原则包括对人的尊重、有益性、公正,不包括最大利益原则。因此本题选 C。6.在考察危
13、机情境救助行为的性别差异的研究中,自变量是(分数:2.00)A.被试特点 B.作业特点C.环境特点D.暂时造成被试差异解析:解析:心理学实验的自变量包括作业特点的自变量、环境特点的自变量、被试特点的自变量以及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异等类别。被试的性别、年龄、健康状况、智力、受教育水平、人格特征等属于被试特点的自变量,这种自变量是不能随意改变或操纵的。因此本题选 A。7.在考察情绪对危机情境救助行为影响的研究中,自变量是(分数:2.00)A.被试特点B.作业特点C.环境特点D.暂时造成被试差异 解析:解析:心理学实验的自变量包括作业特点的自变量、环境特点的自变量、被试特点的自变量以及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异
14、等类别。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异这种自变量主要包括实验指导语、实验情境造成的暂时的被试差别以及药物、醉酒或催眠造成的暂时的被试差别。因此本题选 D。8.在考察不同危机情境类型中救助行为差异的研究中,自变量是(分数:2.00)A.被试特点B.作业特点 C.环境特点D.暂时造成被试差异解析:解析:心理学实验的自变量包括作业特点的自变量、环境特点的自变量、被试特点的自变量以及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异等类别。作业特点的自变量就是实验中被试的任务,或者实验中所呈现的、和被试任务有关的某种刺激。因此本题选 B。9.一项实验拟考察疲劳对识记的影响,则疲劳是(分数:2.00)A.自变量 B.因变量C.控制变量D.无关变量
15、解析:解析:自变量又叫刺激变量、独立变量,它是实验者在研究问题、实施实验时有意加以选择和操纵的变量。因变量又叫反应变量、依从变量,它是研究者要观察的指标,是被试心理特征变化的反应和表现,它随着自变量或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额外变量,又叫控制变量,是指实验研究中除所规定的自变量以外一切能够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本题中,疲劳是自变量,识记水平是因变量。因此本题选 A。10.某研究拟考察三种教学方法对两种认知风格和不同性别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影响。该研究中自变量的数量是(分数:2.00)A.3 B.4C.6D.12解析:解析:自变量又叫刺激变量、独立变量,它是实验者在研究问题、实施实验时有意加以选择和操纵
16、的变量。本研究中自变量有三个,分别是教学方法、认知风格和性别。学习成绩是因变量。因此本题选A。11.当出现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时,存在问题的因变量指标的标准是(分数:2.00)A.有效性B.客观性C.敏感性 D.数量化解析:解析:当测量指标选择得过于容易时,就会出现天花板效应,又称高限效应。当测量指标选择得过于困难时,就会出现地板效应,又称低限效应。出现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时,测量指标都不能灵敏地反映出因变量的变化,即因变量的指标缺乏敏感性。因此本题选 C。12.某研究以运动员掷铁饼的距离作为其“耐久力”的指标,作为因变量该指标存在的问题是(分数:2.00)A.缺乏有效性 B.缺乏可靠性C.缺
17、乏敏感性D.缺乏数量化解析:解析:因变量指标的有效性又称效度,是指该指标充分代表当时的现象或过程的程度。掷铁饼的距离不能说明一个人是否具有“耐久力”,因此该指标缺乏有效性。故本题选 A。13.在探讨某种教学方法对儿童运算能力影响的研究中,运算能力是(分数:2.00)A.因变量 B.自变量C.控制变量D.刺激变量解析:解析:自变量又叫刺激变量、独立变量,它是实验者在研究问题、实施实验时有意加以选择和操纵的变量。因变量又叫反应变量、依从变量,它是研究者要观察的指标,是被试心理特征变化的反应和表现,它随着自变量或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本题中,教学方法是自变量,运算能力是因变量。因此本题选A。14.为
18、了消除实验者效应和被试效应,最好采用的方法是(分数:2.00)A.恒定法B.排除法 C.平衡法D.对抗法解析:解析:为了消除实验者效应和被试效应,双盲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而双盲法属于排除法。因此本题选 B。15.采用排除法控制额外变量时,会降低实验的(分数:2.00)A.内部效度B.外部效度 C.构思效度D.统计结论效度解析:解析:排除法是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从控制变量的角度看,排除法确实有效,然而排除法把正常状态中存在的因素排除出去,其所得到的结果常常难以推广,因此影响了实验的外部效度。因此本题选 B。16.在实验时,要求同一个主试在同一问实验室完成所有实验。这种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是
19、(分数:2.00)A.消除法B.恒定法 C.随机法D.匹配法解析:解析:恒定法旨在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这主要体现在保持实验条件恒定的方面,包括实验场所、主试、实验时间等方面。因此本题选 B。17.属于对额外变量进行实验后控制的方法是(分数:2.00)A.消除法B.恒定法C.统计控制法 D.抵消平衡法解析:解析:在实验尚未正式开始前先行着手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是实验前控制。在实验完成后通过一定的统计技术来事后避免实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的方法是实验后控制,也成为统计控制法。因此本题选 C。18.采用恒定法控制额外变量时(分数:2.00)A.系统误差恒定,随机误差消除B.系统误差恒定,随
20、机误差存在 C.系统误差消除,随机误差恒定D.系统误差存在,随机误差恒定解析:解析:恒定法旨在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这主要体现在保持实验条件恒定的方面,实际上就是使系统误差处于一个恒定的水平,而随机误差是无法消除的。因此本题选 B。19.某研究中,设计了一个对照组接受了虚假实验处理。该种方法主要是为了克服(分数:2.00)A.实验者效应B.安慰剂效应 C.顺序效应D.霍桑效应解析:解析:安慰剂效应,又名伪药效应、假药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在心理学实验中,安慰剂效应反映了被试在实验过程中的预期心理。为了克服这种效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心理学 统考 专业 基础 综合 实验心理学 模拟 29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