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主要的心理学实验)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主要的心理学实验)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主要的心理学实验)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2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主要的心理学实验)模拟试卷 2 及答案与解析一、简答题1 声音方向定位线索有哪些?2 明适应和暗适应分别指的是什么?明适应和暗适应的机制是什么?3 知觉恒常性的实验研究有哪些?4 举例说明无觉察知觉实验要考虑的变量。5 简述斯伯林的部分报告法实验。6 简述内隐记忆测验的主要方法。7 情绪的主观体验测量方法主要有哪些?8 简述两种加工过程理论及其实验依据。二、论述题9 当我们看到远处有一个人慢慢向我们走来时,我们可能运用哪些线索来判断这个人离我们的远近?10 下表是 Blaxtonl989 年的一个记忆实验结果,该实验结果说明了记忆理论中的什么观点,为什么?该实验有何优越之
2、处?11 下面是一个关于记忆的实验,实验中用的材料是 16 个中英文单词,其中,中英文单词各半,代表有生命的东酉与无生命的东西的单词各半,单词的颜色红、蓝各半。被试分为三组,第一组要求他们对书写单词的颜色尽快做口头报告:红或蓝;第二组要求他们对出现的中英文单词的语种尽快做口头报告:中或英;第三组要求他们对出现的中英文单词是代表有生命的东西还是无生命的东西尽快做口头报告:死或活。当被试对最后一个刺激反应完毕,即进行单词的再认和再现,要求对一个单词的意义、语种和颜色三个方面全对时,才算达到正确的标准。实验结果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采用是组间设计还是组内设计? 为什么 ?(2)该实验中的
3、自变量和因变量各是什么 ?(3)该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12 设计一个实睑表明加工层次对记忆的影响。三、单项选择题13 正常情况下,人们产生深度知觉的最重要来源是( )。(A)单眼线索(B)双眼视差(C)视轴辐合(D)晶体调节14 斯伯林的研究表明,图像记忆能够保持( )。(A)呈现的所有视觉信息(B)约 4 或 5 个项目(C)约 9 个项目(D)彩色信息15 听觉空间方向定位的实验方法采用的是( )。(A)实验性分离(B)双耳分听(C)认知加工(D)启动效应16 闪光临界频率是人眼对光刺激( )的指标。(A)时间分辨率(B)空间分辨率(C)暗适应(D)个体敏感性17 最早和最重要的内隐学
4、习研究范式是( )。(A)人工语法(B)信号检测论(C)序列反应时(D)启动效应18 在低亮度环境下的感受性缓慢提高的过程,称为( )。(A)明适应(B)觉察(C)暗适应(D)重现19 听觉定位是指利用( )判断发声体的空间方位。(A)头(B)眼睛(C)肢体(D)听觉器官20 ( )负责协调各子系统之间的活动,且与长时记忆保持联系。(A)视觉空间模板(B)语音环(C)中央执行系统(D)加工系统21 运动竞赛状态焦虑量表属于( )。(A)维量等级量表(B)分化情绪量表(C)应用性情绪量表(D)形容词检表22 注意的衰减模型和单通道模型的相同之处在于( )。(A)都认为过滤器的位置处在初级分析和高
5、级的意义分析之间(B)都认为一些在非追随耳中呈现的重要信息受到激活后被识别(C)都认为到达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D)都认为非追随耳的信息被彻底过滤掉了23 目标重复启动中,反应时间的节省被称为( )。(A)目标激情(B)编码协调(C)激活扩散(D)分心物抑制24 由于作业受到任务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限制,即使分配到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其作业水平受到的是( )。(A)资源限制(B)时间限制(C)材料限制(D)加工限制25 暗适应产生的原因是( )。(A)视杆细胞的视紫红质被分解(B)视杆细胞的视紫红质合成增多(C)视锥细胞的视紫红质被分解(D)视锥细胞的视紫红质合成增多26 听觉掩
6、蔽是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 )的现象。(A)增强(B)减弱(C)先增强后减弱(D)先减弱后增强27 加入声源位于正中面上(如正前方、正后方)时差为( )。(A)零(B) 05 秒(C) 02 秒(D)最大值的一半28 下列哪项不是听觉定位的双耳线索( )。(A)强度差(B)时间差(C)周相差(D)响度差29 明度恒常性的知觉取决于( )。(A)物体的照度(B)物体的亮度(C)物体所反射到眼中的光量(D)物体的反射率30 刺激物说的思想最早来源于( )。(A)行为主义(B)格式塔(C)精神分析(D)人本主义31 最初对图形早背景加以区分的是( )。(A)布生(B)考
7、夫卡(C)惠特海默(D)鲁宾32 下列实验中没有为无觉察知觉提供证据的是( )。(A)加掩蔽的 Stroop 启动实验(B)阈下词汇确定(C)盲视实验(D)内隐联想测验33 设计一个无觉察知觉实验的关键在于( )。(A)一定要加入掩蔽刺激(B)刺激呈现得模糊(C)保证刺激在被试的觉察阈限之下(D)需要使用启动范式34 服装设计中要经常应用的是( )错觉。(A)月亮(B)缪勒莱尔(C)运动(D)似动四、多项选择题35 判断距离起作用的条件主要有( )。(A)生理调节线索(B)单眼线索(C)闪光融合频率(D)双眼线索36 颜色的知觉现象实验包括( )。(A)颜色知觉(B)颜色对比(C)颜色适应(D
8、)颜色常性37 声音方向定位线索归纳起来有( )。(A)双耳强度差(B)双耳时间差(C)双耳周相差(D)立体声听觉38 各混色光对视觉器官的作用是相加的过程,而且遵循相加混色定律。这一定律的具体内容是( ) 。(A)效果律(B)补色律(C)居间律(D)代替律39 视觉的运动知觉现象包括( )。(A)真动知觉(B)似动现象(C)诱动现象(D)视觉定向40 工作记忆模型包括( )这几部分。(A)视觉空间模板(B)语音环(C)中央执行系统(D)加工系统41 维量等级量表的四维是( )。(A)愉快度(B)紧张度(C)冲动度(D)确信度42 负启动效应的起因有( )。(A)反应压制、认知去活化(B)编码
9、协调、认知阻塞(C) SR 映射、情景恢复(D)观察频率43 时间知觉包括( ) 。(A)时间顺序知觉(B)时间间隔知觉(C)事件的顺序(D)对时间的估计44 正常情况下,人们产生深度知觉的最重要来源是( )。(A)单眼线索(B)视轴幅合(C)双眼视差(D)晶体调节45 如果某人一只眼睛受到了永久性的伤害,他还能利用哪些线索来进行深度知觉( )。(A)调节(B)对象重叠(C)相对高度(D)运动视差46 注意的研究方法有( ) 。(A)提示范式(B)搜索范式(C)过滤范式(D)双任务范式47 注意的应用研究有( ) 。(A)前瞻记忆(B)警戒(C)飞行员的心理负荷(D)元认知48 心理学中的三大
10、注意理论是( )。(A)过滤器理论(B)资源限制理论(C)特征整合理论(D)错觉结合理论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主要的心理学实验)模拟试卷 2 答案与解析一、简答题1 【正确答案】 归纳起来有:(1)双耳强度差。当双耳离声源的距离不同时,会产生强度上的差异。声源很少发自人体的正中面,这样它与双耳的距离之差就产生双耳强度差。向头部投投影一个声影(类似于光的影子) ,与声源方向相反的一耳处在声影之中,从侧面来的声音必须绕过头部才能达到另一耳。在声音到达之前,很多声波已被头部与其周围物体吸收,因此到达另一耳的声音强度相对比较弱。(2)双耳时间差。来自非正中面的声音,不仅会产生双耳强度差,而且还会产生双
11、耳时间差。这一原理易被人理解。双耳时间差是辨别声音方向的重要线索。人体头部近似球形,两耳间的半圆周约为 276 厘米,声音到达两耳的时差的最大值(即与人体正中面成 90 度时)约为 05 毫秒。假如声源位于正中面上(如正前方、正后方),声波同时到达两耳时差为零。其他情况则介于零和极大值之间。听分析器正是利用这时间上的差别,来确定声源的方位。(3)双耳周相差。如果声源不在正中面上,不仅会产生双耳强度差和双耳时间差,而且还会出现双耳周相差。这是因为声波是由一系列的正压和负压组成的,所以在任何瞬间,最大的正压到达两耳的时间都不同,声调在两耳就可能产生周相差。在日常生活中,双耳周相差线索在低频上较为有
12、效,因为两耳的距离有 275 厘米,距离相当大,容易显出周相差;相反,高频的波长短,周相差出现在高频的几率就较小,可靠性差些。上述三种双耳线索总是融汇在一起的,它们之间各自提供着既有联系又各不相同的信息。三种双耳线索的协同作用,使我们能正确地进行听觉定位。(4)立体声听觉。立体声听觉是利用双耳强度、时间和周相差异的原理产生的。立体声广播和立体声电影等是采用特定的技术建立听觉透视的错觉效果。立体声效果就是充分利用双耳决定声源的位置。视觉刺激与声源之间巩固的条件联系的影响,可以使人们在双耳听觉标志存在的条件下产生对声音定位的错误判断。例如,电影院放映电影的音响一般是银幕两侧,但观众所听到的声音都是
13、从银幕上人物的口中发出来的。因此,在进行听觉方向定位的实验时,应使被试不能见到声源,也就是要排除视觉的作用。【知识模块】 主要的心理学实验2 【正确答案】 视觉适应一般涉及“暗适应” 和“明适应”。(1)明适应的研究。人从暗处到亮处,眼睛大约经过一分钟就能适应,这是明适应。明适应时,眼的感受性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与暗适应正好相反。赖特用间接方法求得光适应曲线,发现中央凹的光适应过程很快,它暴露在光线中一分钟后就几乎全部完成。眼睛适应光强度变化的范围很大,这个范围约达到 13 个对数单位,大约要比最弱的绝对阈限的光强 1 万亿倍。光适应过程中,眼睛首先通过调节瞳孔大小来适应光线刺激的强弱变化。在
14、视网膜的外层还有很多黑色颗粒,它们是一些具有保护作用的物质,能减少直接作用于感光细胞的光能量。(2)暗适应的研究。当我们走进电影院,最初什么也看不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适应,并能区分周围物体的轮廓。这种对低亮度环境的感受性缓慢提高的过程,称为暗适应。如果用白光测定,会发现暗适应曲线由两部分组成,表示人眼有两套适应机制。若用红光照射中央凹检查感光阈,只得到图中上部的均匀曲线,没有下部的曲线,这是视锥细胞的暗适应,这个过程约 5 分钟就基本完成。人眼对白光经过 7 分钟的适应以后,出现进一步的感光阈的减低,这是视杆细胞的暗适应,约20 分钟完成。视杆细胞的暗适应出现慢,但适应程度很高。关于暗适应
15、机制的解释,主要是化学反应说。克劳福德用分光描记法确定视杆细胞中的视紫红的化学反应过程是暗适应过程的机制。视紫红质是一种化学感光物质,在曝光时被破坏变色,在暗适应中又重新合成而恢复活性。在光刺激时,视紫红质发生了分解而褪色,变为视黄质,光刺激继续作用,视黄质再分解褪色变为视白质。因此,眼睛受到的光刺激时间愈长,视紫红质分解就愈彻底,反之,暗适应时视紫红质循原路线重新合成的时间愈长,完成暗适应时间久愈慢。【知识模块】 主要的心理学实验3 【正确答案】 知觉恒常性是指距离、缩影比、照明改变的时候,知觉对象的大小、形状和颜色的相对固定性。知觉的恒常性主要有颜色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和位置恒常
16、性(或方向恒常性)。(1)经验和知觉恒常性实验。认知心理学提出,知觉不单纯是客观世界的映像,而且还包含着对客体的解释。知觉不可能只单纯从刺激一方描述,人的过去经验在知觉中起着重要作用。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觉是在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推理而产生的,它的内容比感觉基础远为丰富。知觉恒常性作为知觉的特性,正说明了过去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埃默特定律。埃默特发现,知觉到的后像的大小与眼睛和后像所投射的平面之间的距离成正比。后人把埃默特发现的这条规律称之为埃默特定律。可用公式来计算:aAD 。a 表示实际物体在网膜上成像的大小,A 表示物体的大小,D 表示人眼和物体之间的距离。根据这一公式,如果
17、客体的大小不变,那么 a 的大小同距离 D 成反比例关系。这个定律可以用简单的实验演示出来。布伦斯维克比率。我们在知觉物体时存在着恒常性,即不完全依赖于视角规律来判断物体的大小,但是我们的知觉大小常常与物体的物理大小也不尽一致。例如,观察者在 5 米处观察一个身高 18 米的人,如果按视角计算,观察者看到的人只有 181 5(m),即 036 米,但是实际上我们是不会这样来知觉的,我们很有可能把他知觉为 176 米,也可能把他知觉为 184 米。布伦斯维克提出了一个测量恒常性程度的公式,即布伦斯维克比率 (BR):BR(RS)(AS)。BR 表示布伦斯维克比率,一般用百分数表示;R 表示被试知
18、觉到的物体大小,亦即被试对大小判断的结果;S 表示根据视角计算的物体映像大小;A 表示物体的实际大小。当知觉到的大小与物体的实际大小很接近时,布伦斯维克比率趋于 1,这表示趋于完全恒常性;当知觉到的大小与按视角计算的大小很接近时,则表示基本上没有恒常性。前面将身高 18 米的人在 5 米处观察时被知觉为 176 米,那么BR(1 76036)(18036)097,即大小知觉的恒常性保持了 97。邵勒斯比率。邵勒斯提出的计算恒常性系数的公式与布伦斯维克的公式基本相同,只是取了 R、S 、A 三个数的对数: TR(1gR lgS),(lgAlgS) 邵勒斯比率的计算结果也在 0 到 1 的范围内。
19、但是用邵勒斯公式计算出的恒常性系数有时比用布氏计算的要大些。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用于研究大小、形状、颜色及亮度等知觉的恒常性,但是在大小、形状知觉中更常用布氏比率,而在亮度知觉中则常用邵氏比率。这是因为物理亮度与知觉亮度成一定的对数关系。(2)大小恒常性实验。我们所知觉到的物体大小一般至少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即物体在网膜映像的大小和物体的表现距离。在同一距离上的两个物体,网膜映像大的我们知觉较为大些;若在不同距离上的两个物体,其网膜映像大小相同,则距离较远的物体我们知觉为较大些。网膜映像大小和距离的这种关系是大小恒常性保持的基础。不因对象距离的改变,把它知觉为平常大小的倾向,叫做大小恒常性。我们从
20、视角的概念中已经知道,网膜映像的大小取决于对象的距离的远近。但是当一个对象的距离在变化时,我们视觉的大小或主观大小并不因网膜上大小的变化而感到它的大小在变化。如果深度知觉的线索具备,知觉就有很高的大小恒常性。如果把这种线索消除,知觉的对象又不熟悉,那么它的大小知觉便会接近透视大小。(3)形状恒常性实验。形状恒常性是指从不同角度观看一个熟悉的物体时,虽然这个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映像各不相同,但是我们仍把它知觉为一个恒常的形状。但是,我们的知觉也不尽是完美到与客体保持一致的程度,知觉形状与客体某一状态下的形状有时会有不同。邵勒斯发现,观察者对测验物体的判断形状大多在物体的真实形状与倾斜之间。判断的条件
21、越少,判断形状与真实形状的差异越大,但即使在正常的视觉条件下,观察者也很少表现出完全的恒常性。莱博维茨研究了年龄与形状恒常性的关系。实验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形状恒常性随年龄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这可能是由于成年人更容易受到指导语的影响,而故意按照网膜大小来进行形状匹配作业。【知识模块】 主要的心理学实验4 【正确答案】 知觉可以是意识层面的加工,也可以涉及无意识层面的加工,这就是无觉察知觉,是指刺激没有被个体的意识觉察,却对个体的行为产生了影响,即个体无意识地对刺激进行了加工。无觉察知觉实验中要考虑的变量如下:(1)自变量。无觉察知觉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使刺激不被意识觉察,为了达到这一点,通常通
22、过两种方法来控制自变量:一种是通过注意分配控制意识,即将刺激呈现在不被注意的位置;另一种是通过刺激条件控制意识。对于前一种方法,以盲视病人 D、B 的研究为例,被试的病理特征实际就是一个可操纵的自变量,将刺激呈现在盲视野,即将刺激呈现在不被注意的位置,就是对被试自变量的一次操纵,通过这一操纵我们可以排除知觉的意识成分,将因变量(D、 B 的知觉判断能力)上出现的效应归结为无意识加工的结果。对于后一种方法,我们以马塞尔的斯特鲁普启动实验为例,其中的启动词和掩蔽刺激间的间隔时间就是一个可操纵的自变量,通过操纵掩蔽间隔时间,可以控制被试对启动词的觉察(意识) 水平,从而影响最终的因变量(启动效应)。
23、除此之外,对于无觉察知觉和有意识知觉的区分,我们还可以应用实验性分离,即纳入其他的自变量,使这一自变量对无觉察知觉和有意识知觉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从本质上区分两者。在上述的一系列实验中,研究者选用了启动词意义和色块颜色一致试验的概率、单词或非单词测验作为自变量,对无觉察和有意识知觉进行实验性分离。随着实验研究的深入,我们会发现更多类似功能的自变量,为无觉察知觉的独立存在提供更坚实的基础。(2)因变量。在一般的知觉研究中,言语报告是我们常用的因变量,因为言语报告通常反应人们的经验、体验,然而言语报告是人们有意识对主观体验的反应,而现在我们所要研究的无觉察知觉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显然,言语报
24、告不能作为可靠的因变量指标。经典分离假设认为,间接测验对无意识具有完全的敏感性,虽然经典分离假设受到质疑,但是它所提出的间接测验仍是无觉察知觉研究中很重要的因变量指标。比如,在斯特鲁普启动实验中,我们使用反应时作为因变量,反应时的减少被认为是启动效应所导致的,因为相对于正确率,反应时的变化更不易被人们所察觉,它是对无意识的较好的间接测验。再加,威尔逊和伊翁茨实验用偏好测验这一间接测验作为因变量。因为在偏好测验时,被试绝不会意识到这是在测量他们先前对 10 张不规则几何图形的知觉。(3)控制变量。无觉察研究中的控制变量和其他知觉研究中差不多,除了诸如刺激强度、亮度等物理环境的因素外,还有诸如情感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教育 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 主要 实验 模拟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