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2002年浙江大学实验心理学真题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2002年浙江大学实验心理学真题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2002年浙江大学实验心理学真题及答案与解析.doc(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02年浙江大学实验心理学真题及答案与解析 一、名词解释 1 心理物理学 2 似动现象 3 实验法 4 闪光融合理论 5 最小可视差 6 等响曲线 7 完全随机化设计 8 部分报告法 二、论述题 9 什么是自变量的混淆 ?怎样避免自变量的混淆 ? 10 什么是明视觉 ?什么是暗视觉 ?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 11 信号检测论与古典心理物理学的差别何在 ? 12 什么是反应时间的相加因素分析法 ?举例说明它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范式。 13 试评述艾宾浩斯的记忆研究对心 理学研究的主要贡献及其不足。 2002年浙江大学实验心理学真题答案与解析 一、名词解释 1 【正确答案】 它探讨了心理量与物理量
2、之间的关系,其核心问题是:测量心理量和物理量的函数关系,以及指定达到正确测量的实验方法。人们感觉虽有量的差异,又怎么能像物理学那样对它进行精确的测量呢 ?此时韦伯已完成了对韦伯定律的表述。这使费希纳想到可以用测量刺激量的变化来确定感觉量的大小,同时他也发现了刺激量按几何级数增加而感觉量则按算术级数增加。于是他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推导,把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之间的 关系概括为 SKlgR,其中 S是感觉强度, R是刺激强度, K是常数。因为这个定律是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推演出来的,所以亦称韦伯 费希纳定律。费希纳在 1860年出版了他著名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一书,对心物关系做了详细的说明
3、。他在心理物理学的研究中曾应用三种测量方法,即最小可视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通常把这些方法称为心理物理法,而把关于刺激量的变化和感觉量的变化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称为心理物理学。 2 【正确答案】 我们对实际上没有空间位移的物体所产生的运动知觉现象称为似动现象。决定似动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前后图 案出现的时间间隔与空间间距。 3 【正确答案】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在实验条件下,研究者可以主动干预被试的活动,创造某种条件使某种心理现象得以产生并重复出现。这是与观察法的不同之处。实验法一般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实验室实验是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
4、。例如,我们在实验室中安排三种不同的照明条件 (由弱到强 ),让被试分别在不同的照明条件下,对一个短暂出现的信号做出按键反应,通过仪器记录被试每次的反应时间。这样就可以了解照明对被试反应时的影响。实验室实 验需要借助各种仪器设备来进行。借助这些设备可以严格控制刺激的出现,准确记录被试的反应时。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实验室实验的缺点。自然实验虽然也对实验条件进行了适当的控制,但它是在人们正常学习和工作的实际情境中进行的。 4 【正确答案】 指当断续的闪光达到一定的频率,人们不会觉得是闪光,会得到融合的感觉的现象。它是与时间特性对应的视觉现象。例如, 日光灯的光线其实是闪动的,每
5、秒钟闪动 100次,但我们看到的却是不闪的,而是融合的光。 5 【正确答案】 又叫差别阈限,根据阈限的操作定义 ,是指 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那个刺激值。普通心理学将其定义为: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差别感受性可以用差别阈限来衡量。差别阈限的值越小,则差别感受性越大;差别阈限的值越大,则差别感受性越小。韦伯研究差别阈限时发现,差别阈限值与原有刺激量之间的比值在很大范围内是稳定的,即在中等刺激强度的范围内,对两个刺激物之间的差别感觉,不是由两个刺激物之间相差的绝对数量来决定的,而是由两个刺激物之间相差的绝对数量与原刺激量之间的比值来决定。 6 【正确答案】 把响度水平
6、相同的各种频率的纯音的 声压级连成的曲线,每条曲线上各种频率的声音的响度感觉是相等的。 7 【正确答案】 在设计实验时,如果把被试随机分成若干个组,每个组分别接受一种实验处理,则设计中有几种实验处理,被试就必须随机分成几组,这样的实验设计叫完全随机化设计。完全随机化设计是依据概率的原则,用随机分派的方法使各组无关变量保持相等,一般常用控制组和试验组,或多个试验组的设计,又叫做组内设计。而区组设计是将被试按区组划分,使每一区组被试尽量保持同质,然后将区组内的被试随机分配到各个实验处理中去。 8 【正确答案】 Sperling将全部的刺激项目排成 3*4矩阵,刺激以 50ms的时程呈现,在刺激消失
7、的同时,某一信号随即出现,被试根据约定信号的种类报告相应的刺激项目,再根据报告的准确率计算被试的记忆量。部分报告法运用了随机的原理,使报告分段进行,有效地控制了报告时滞引起的误差。 二、论述题 9 【正确答案】 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这时,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没有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种情况就称为自变量混淆。 在一项言语学习实验中,研究者想要比较集中学习 (一次学习大量材料 )和分散 学习 (分散学习 )的效果。他选择三组学生为被试,三组被试的学习材料相同。实验安排如表所示。表中的数字 3,表示学习时间为 3小时。所有被试均进行相同的考
8、试。三组被试实验程序 结果表明,第三组的考试分数最高,第二组次之,第一组最差。因此研究者得出结论:分散学习比集中学习效果好。 我们很容易看到本实验存在着自变量混淆,即被试不仅在学习方式上存在差异,而且在学习时间上也存在明显差异。另外,三组被试学习后与测验之间的时间间隔对测验结果也会产生影响。第三组被试学习后只隔一天就进行测验,因此,他们的保持效果较好,遗忘较少 ,测验成绩就高。总之,本实验设计把学习方式与学习时间和间隔时间等变量混淆在一起,实验结果出现了偏差。 在具体实验操作时,我们可以采取消除额外变量、使额外变量保持恒定或随机化等方法,来避免其对因变量的影响。 10 【正确答案】 (1)眼能
9、感受光谱的范围不大 (波长为 400 725纳米 ),但视网膜的不同部位对光谱的敏感度差距很大。在亮光下,最大敏感度是在 560纳米 (黄绿光带 ),是明视觉,即有色视觉。随着亮度的逐步降低,最大敏感度向左移至 505纳米处 (蓝绿光带 ),而原来的红色部分则看不见了,这已进入暗视觉,即无 色视觉。这种当眼由明视到暗视,视网膜对光谱亮度的敏感度所产生的位移变化,称为光谱亮度曲线位移现象,也称浦肯野氏位移。 (2)视觉的重要功能;解剖学已经证明,视网膜中含有两类感觉细胞 锥体细胞和棒体系胞,两者执行不同的视觉功能。锥体细胞是明视觉,棒体细胞是暗视觉。在 0.001尼特以下的亮度水平,基本上只有棒
10、体细胞发挥作用;在 1尼特以上的亮度水平,锥体细胞发挥主要作用;亮度水平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称为中间视觉,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共同发挥作用。 (3)关于明暗视觉的实验研究实例 为了验证 “中央 凹是夜盲 ”的实验。实验时先使眼睛暗适应,这时向中央凹投入一线弱光,用这种方法测得中央凹的阈限很高,而棒体细胞的阈限则很低,即在弱光中棒体细胞能识别,而锥体细胞则不能。 不同光谱明暗感受性的研究。实验者通过自己的研究证明了明视觉和暗视觉的存在及它们的一些特性。发现在同样功率的辐射下,在不同的光谱部位表现出不同的明暗程度。 (4)等能光谱感受性的研究。国际照明委员会先后规定了明视觉和暗视觉等能光谱相对明亮度曲线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2002 浙江大学 实验心理学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