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1月)诊断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四川省绵阳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1月)诊断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绵阳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1月)诊断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2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绵阳市 2019 届高三(高中 2016 级)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金庸小说从文化角度构建了中国的民族国家想象,建立了一个磅礴宏伟的“文化申国” ,从而赢得了不同政治立场、不同价值观念的大多教读者的喜爱。这是金庸小说的决定性魅力。金庸小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是在两个向度上同时进行的。一个是从大处着眼,展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综合性、融汇性:再一个是从小处入手,展示中华文化的奇妙性、精巧性和艺术性。从大的方面来说,金庸小说涉及儒家、墨家、道家、佛家等中国文化思想层面,组成了一部“三教九流”众声喧哗的文化交响乐。同时,他从地域文化
2、的角度描写了中国东西南北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神采各异的文化风貌,并且写出了不同朝代、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起伏演变,从而构成了一幅动态的、立体的中国文化长篇画卷。在金庸的前期作品中,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明显占据显要的甚至主导的地位: 书剑恩仇录和碧血剑都对主人公为民请命、为民锄奸的正义行为待赞赏笔调, 射雕英雄传更是把郭靖所代表的义无返顾、勇往直前的儒墨精神褒扬到了极致。在金庸的中期作品中,道家思想、游仙思想开始令人注目:神雕侠侣 可以看做从前期进入中期的一座分水岭,这部作品既有郭靖擲地有声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之举,又有杨过蔑视宗法礼教、为个人爱情不惜与整个武林为敌以及单人独剑四方漂游之行
3、。在金庸的后期作品中,佛家思想的气息愈来愈浓,在连城诀和侠客行中,是非善恶已经开始变得扑朔速离、标准难立,狄云和石破天对于究竟应该如何做人,可以说自始至终也没有找到答案。金庸的作品涉及几乎所有的中国文化分区,从雪山飞狐中的雪山极顶到天龙八部中的苍山洱海,从书剑恩仇录中的新疆雪莲到笑傲江湖中的福建山经常在一些大部头的作品中带领读者进行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金庸不仅描绘出了各地不同的景物、风俗,更写出了各地文化本质上的区别,使读者鲜明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版块构成” 。例如郭靖成长于蒙古大漠,黄蓉成长于东南海岛,萧峰成长于中原武林,韦小宝成长于杨州妓院这些人物身上的个性都与他们的“水土”密不可分。金
4、庸笔下的中国文化,在时间轴上也是富有变化的。同是儒家思想,在金庸笔下,宋朝- 2 -时显得博大刚健,如郭靖与萧峰成为金庸小说中最高大的英雄:到了宋朝以后,则显得气象表弱、难克重任:到了明末清初,儒家文化更显得酸腐可笑、百无一用, 书剑思仇录中的陈家洛自负文武双全,结果一事无成。金庸在表现中国文化时,并非一味弘扬,而是带有鲜明的批判。金庸小说中这些“大文化”的展现是建立在具体描摹的基础之上的。例如在天龙八部中,金庸就通过对一个不知名的灰衣老僧的描写,充分展现了佛家文化一灰 衣老僧轻而易举地制服了所有的超一流高手,他在给天下英雄论述佛法与武功的关系时说,练武功本是为了提高佛法境界,然而佛法境界达到
5、很高时,却又不屑于练武功了。这种对“大文化”的了解,让金庸在写作时挥洒自如。上世纪 50- 70 年代的文学作品, 出于“五四”新文学的美学惯性以及重写历史和歌颂新中国的需要,对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否定多而肯定少,竭力给读者造成一种“开天辟地”的新气象。这样的国民文学使读者心理长期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相比之下,金庸小说所建立的民族国家想象,则从容、厚重,更具长久的稳定性。(摘编自孔庆东金庸与国民文学)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A. 金庸小说广受读者的欢迎,与他从文化角度构建了中国的民族国家想象,建立了一个磅礴宏伟的“文化中国”有关。B. 文章用“一部众声喧哗的文化交响乐”说
6、明金庸的作品思想意蕴丰富,形象地展示了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文化风貌。C. 神雕侠侣中既有郭靖的侠肝义胆,也有杨过的蔑视礼法,由此可看出金庸的思想从早期的儒家已经转变为道家。D. 金庸笔下的作品几乎涵盖了中国各个文化分区,读者阅读他的小说时,就相当于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2. 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 项是A. 文章先总述金庸小说取得的成就,然后从多个维度分别进行阐述。论证结构清晰。B. 文章用具体的作品来论证观点,说服力强,也加深了读耆对金庸作品思想的理解。C. 文章以天龙八部中灰衣老僧的事件为例,旨在证明金庸对佛家文化研究之深。D. 文章提及儒家思想在金庸的作品中是富有变
7、化的,体现了金庸对文化的批判意识。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狄云和石破天对于如何做人的疑惑体现了金庸后期的作品常有很浓重的佛家思想,展现- 3 -了金庸小说虚无与消极的-面。B. 金庸小说中许多人物的个性与他们的“水土”密切相关,说明成长环境的文化差异,对人物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C. 金庸在他的作品中对需家文化的展现从博大刚健到气象衰弱,体现了金庸对儒家文化的态度由认同到否定的心理变化。D. “五四” 时期新文学所推崇的美学惯性以及写历史的时代需要,以致 50-70 年代的文学作品让读者处于紧张的状态。【答案】1. A 2. C 3. B【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
8、: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B 项, “形象地展示了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文化风貌”错, “交响乐”的指向是文化思想层面;C 项, “思想从早期的儒家已经转变为道家”错,原文只是认为“神雕侠侣可以看做从前期进入中期的一座分水岭” ;D 项,以偏概全,原文是说“经常在一些大部头的作品中带领读者进行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 。故选 A。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
9、,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
10、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 项, “旨在证明金庸对佛家文化研究之深”错误。灰衣老僧的事件意在证明金庸小说中这些“大文化”的展现是建立在具体描摹的基础之上的。故选 C。【3 题详解】-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 项, “虚无与消极”推断不合理;C 项, “否定”不正确,而是分析与批判的一面;D 项,因果关系不成立,且条件不充分。故选 B。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11、成下列小题。火中取莲张晓风认识孙超这人,会使人有个冲动-想给他骂传记, 因为太精彩。先从三代前说起吧。轰然一声,三进大屋的第一进炸成平地。接着,第二进也倒了。那是中日战争的年代,地点则在自古以来一直和“战争”连在一起的徐州城。一家人都逃光了,只剩下一位老妇人不动如山,端坐在第三进堂屋里。有个日本军人直走进来,看见她夷然自若地抽着水烟袋,啪哒_啪哒, 日本人刚入城,是这片沦陷区的新主人,但她是这所屋子的主人,一向就是。现在屋子虽炸了,但主人还是主人,地不打算站起身来。日本军人心虚了,他恭恭敬敬地放了一一些东西在桌上,是罐头-一-沦陷区最实惠的札物。老妇人用大袖一拂,所有的罐头砰砰然全落在地上。依
12、照当时日本军人的气焰,此刻洗劫全家,亦无不可,但那军人走开了,走到藏书的地方,拿了几本书就走了。那者妇人是孙超的奶奶。地把全家赶走,说:“逃得愈远愈好。 ”可是她自己却留了下来。只凭一口气,跟整个日本军比强。逃难时,孙超和母亲冲散了,母亲被炸死, 父亲也回了老家。开始自己流浪的那一年,他八岁。等胜利还乡,他十六岁,在徐州女师附小读了二年半,又开始第二次的漂徙,平生最拿得出手的资历,大约就是流浪吧!“绝不拿别人的东西!”从小离家,但从来没遭过人白眼,只因家里规矩大,教得严一看到别人有好东西,规- 5 -定免把手背到背后才准看,绝对不去碰一下。这简单而彻底的训练使孙超成为一介不取的人。而且,日后他
13、艺术上也一空依傍,绝不捡现成的便宜。他永远只取属于自己的东西!孙超当过兵,在部队的那段日子,他学了两项绝活,其一是射击,其二是针灸两者都是准确精密的艺术。孙超似乎是一一个对准确精密着迷的人。迷上结晶釉以后,他守住窑门口,竟像圣贤守住一颗心似的慎重,虽然窑外有仪器表,窑内有探测锥,两者都可以知道温度,但都不是最精准的办法,最精准的办法还是靠目测。有一次,他看得忘形, 竟致瓦斯中毒,全身高烧到四十一度,在医院躺了两个礼拜。等身体好了,他依然时时刻刻去看窑,只是改良通风设备,并且加买了防毒面具。第一次碰陶,是因工作的需要,他买了许多书,累积了许多资料,对于陶瓷这种“窑门没打开之前,完全不敢肯定”的习
14、钻性格,他深深折服了。面对艺术加科学的双重难题,他变得斗志昂扬起来。他生平喜欢困难的东西,像二十岁的时候,读那本胡适的古代哲学史 ,便是一场硬战。一本书看了半年,总算生吞活剥咽下去了,懂不懂不敢说,但至少以后看类似的书就不再觉得困难了。有人把陶瓷艺术叫成 “炎艺术” ,让人看了不免一惊。世上的艺术,有些真的是要经千度的火来煅,万分的情来炼,才能成形成器的啊!陶瓷艺术就是这一种。陶是奇怪的东西,既可以是小儿无心的玩捏,也可以是一生探之不尽、究之不穷的大学问。看来人也是大化或工或拙的捏塑吧?否则为什么人也是如此单纯又如此复杂的个体?为什么人也是探针指测不明,形制规范不尽,釉彩淋满不定的一种艺术?人
15、本身也是一种成于水、成于火、且复受煎熬于火的成品吧?艺术理论上有人颇以为作品因个人的境遇而有悲喜,其实这话只说对了一半。莫里哀一生穷愁潦倒,最后死在舞台上,却是喜剧圣手:莫扎特贫病交加,英年早逝,其乐章却华美流畅,如天际朝霞,花溪春水,浑不知人间有忧愁。有的人是奇怪的战士,受创愈重,流血愈多,他愈刻意隐藏怆痛,只让你看、也只许你看他的微笑。孙超似乎也是这种人,看到他的结晶釉,清澈美丽,连明处是雪,艳异时似紫水晶原矿,令人想起云母,想起冰河,想起菲薄匀整的细胞切片图。我虽因性情所趋,一向比较偏好质木素朴之美,也不得不承认孙超所经营的精致无瑕的艺术。这种精纯唯美,几乎可以解释为一种赌气。命运,你要
16、给我砂砾吗?好,我就报之以珍珠。命运陷我于窑火吗?我就偏偏生出火中莲花。一只陶皿,是大悲痛大磨难大创痕之余的定慧。那些一度经火的器皿,此刻已凉如古玉,婉似霧花。经过火一但不要让你看到烟熏火燎之气, 经过火一但只容 别人看到沉静收敛的光华。我说到哪里了?是孙超的半生?还是他的火中取莲的结晶釉?我自己也弄不分明了。- 6 -(有删改)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A. 为塑造孙超奶奶的沉勇形象,文章既从正面叙写她坚决留守家中-事,又用日本军人的表现侧面衬托。B. 作者把孙超流浪的经历称之为“平生最拿得出手的资历” ,戏谑之词中饱含着作者对孙超的怜惜之情。C. 文章第自
17、然段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对“人究竟是不是大化或工或拙的捏塑 ”的思考与困惑。D. 作者在第 6 自然段中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且将整句与散句结合,使得文章语势激荡而又意味深长。5. 本文题目“火中取莲”有哪些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 本文读来有- -种“厚重”之感,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这份“厚重”的。【答案】4. C 5. 指孙超于窑火中煅造出的结晶釉作品; 指孙超一生坎坷,却能保持一介不取的高洁品行;指人们在坎坷与磨难的人生历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对艺术的升华或人性之美(人们虽历经磨难,但不对命运低头的执着之美) 。 6. 行文思路上:时间跨度大,从三代前的奶奶写起,
18、从孙超的童年写到成年;由制陶器到做人。选材上:选材丰富,文中关于艺术与人生的故事涉及中外;主题上:呈现了种种人生苦难,更呈现了于苦难中生长出的人性之美(个体生命与艺术生命的厚重感) 。【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C 项, “困惑”错,从“否则”领起的两个问句可以看出作者对“人也是大化或工或拙的捏塑”持肯定态度,而不是困惑。故选 C。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
19、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 (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 7 -(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 (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 (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及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标题的含义注意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表层含义
20、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情节进行分析,深层含义结合文章的人物性格特征、时代背景和文章的主旨分析。 “火中取莲” ,结合文本内容“孙超似乎也是这种人,看到他的结晶釉,清澈美丽,连明处是雪,艳异时似紫水晶原矿,令人想起云母,想起冰河,想起菲薄匀整的细胞切片图”分析,指孙超于窑火中煅造出的结晶釉作品。结合文本内容“这简单而彻底的训练使孙超成为一介不取的人。而且,日后他艺术上也一空依傍,绝不捡现成的便宜。他永远只取属于自己的东西” “逃难时,孙超和母亲冲散了,母亲被炸死, 父亲也回了老家。开始自己流浪的那一年,他八岁” “绝不拿别人的东西”分析可知,指孙超一生坎坷,却能保持一介不取的高洁品行。
21、结合“这种精纯唯美,几乎可以解释为一种赌气。命运,你要给我砂砾吗?好,我就报之以珍珠经过火一但只容 别人看到沉静收敛的光华”分析,指人们在坎坷与磨难的人生历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对艺术的升华或人性之美。【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及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这份“厚重”的,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结合“先从三代前说起吧” “逃难时,孙超和母亲冲散了,母亲被炸死, 父亲也回了老家。开始自己流浪的那一年,他八岁” “迷上结晶釉以后,他守住窑门口,竟像圣贤守住一颗心似的慎重” “陶是奇怪的东西
22、人本身也是一种成于水、成于火、且复受煎熬于火的成品吧”分析可知,时间跨度大,从三代前的奶奶写起,从孙超的童年写到成年;由制陶器到做人。结合“绝不拿别人的东西!” “面对艺术加科学的双重难题,他变得斗志昂扬起来” “等身体好了,他依然时时刻刻去看窑,只是改良通风设备,并且加买了防毒面具”等分析可知,呈现了种种人生苦难,更呈现了于苦难中生长出的人性之美。本文选材丰富,选取莫里哀、莫扎特等人物,及讲述中日战争的年代的故事等,文中选取的故事涉及中外。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8 -材料一:近 15 年来,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已走向世界。不过,随着市场的发展,单純的“种子输出”已不能
23、满足企业发展。 “在国内进行杂交水稻种子的生产, 再直接出口到目标国家市场的模式是低水平、低效率的输出模式,实现属地化的科研、生产、推广、销售才是中国杂交水稻高水平输出模式。 ”武汉科珈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善德认为。杂交水稻的国际化贸易,在实际运作中受到目标出口国一定的贸易限制。印度是杂交水稻国际市场空间最大的国家,但是印度完全禁止境外生产的杂交水稻种子进口。孟加拉国要求相同品种第一次进入后,只可持续 2 年,过后必须在其境内制种生产才可销售。美国农业部外国农业局 2015 年发布的中国种子年报显示,2008 年以来,中国水稻种子在数量和金额上均以 2011 年为拐点,前升后降,近几年呈现
24、出趋于稳定的趋势。对于这个现象,业内人士认为是目前将种子作为商品出口的发展模式已经接近天花板。(摘编自农财网种业宝典 )材料三: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肖国樱认为,稻米净进口 283 万吨,小麦净进口 442 万吨,稻米和小麦的自給率均在 95%以上,口粮安全性没有问题。大豆持续 10 年大量进口,反应了我国对蛋白饲料进口的需求一直居高不下,而大量进口大豆是因为政府为了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而采取的开放大豆政策,即对大豆进口没有配额限制,而对进口玉米、水稻和小麦,中国是有配额限制,超过配额,就征收 20%以上的进口税。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17 年,我国大豆净进口 9542 万吨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省 绵阳市 2019 届高三 语文 学期 第二次 诊断 考试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