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七第22课教战守策学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doc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七第22课教战守策学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七第22课教战守策学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教战守策 走近作者苏轼(见留侯论) 相关背景北宋嘉祐六年(1061),26 岁的苏轼参加了“材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考试,司马光等人任考官,在秘阁考了六篇论文;随后宋仁宗又亲临崇政殿,御试制科策问,苏轼以如椽之笔,大胆针砭时弊,撰写了包括本文在内的一系列适合世用的政论文,由衷希望宋仁宗能够虚心采纳, “励精庶政,督察百官,果断而力行”(苏轼辩试馆职策问札子)。北宋中叶以后,辽和西夏成为宋朝边疆的严重威胁,战争随时可能爆发,然而宋朝的国力薄弱,执政者的怯于外敌和唯图苟安,则又为历代所少见。对于日益深化的民族矛盾和边防危机,许多正视现实的文人都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担忧。苏轼之父苏洵写出名作六国论 ,借
2、论史讽喻现实,抨击朝廷的赂敌政策;又在审敌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屈己求和表面上是求得了“息民” ,其实质却只能是“残民” 。苏轼的教战守策 ,正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赂敌息民的危害,并倡言教民习武、能战能守和加强战备。2345 文意感知文章针对当时国内习于安逸的状况,申述教民讲武的好处;并预测战争不可避免的危险形势,建议早做准备,以免发生不测。 思维导图一、通假字1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 同“现” ,译为“表现,呈现”2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同“钝” ,译为“不锋利”3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同“逸” ,译为“安逸”4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同“猝” ,译为“忽然”5陵压百姓而
3、邀其上者 同“凌” ,译为“侵犯,欺侮”二、古今异义1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6古义:是投入、献身今义:是指个人早期的经历或家庭经济情况属于某阶层,也指这一情况所决定的身份2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古义:“用来” ,是助词“所”与介词“以”的组合今义:是一个连词,表结果3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古义:是指按照军法部署办事今义:指军队的法律处置三、一词多义1至Error!2至于Error!3渐Error!4之Error!5以Error!6于Error!7其Error!8而Error!四、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一天天地四方之民,兽奔
4、鸟窜 像兽一样像鸟一样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 每年,年年(2)名词作动词出则乘舆,风则袭裘,雨则御盖 刮风下雨2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作动词轻霜露而狎风雨 轻视(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 使安定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1)夫风雨霜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也”表判断)7(2)愚者见四方之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此矣”表判断)(3)战者必然之势也。(助词“者”用在主语后表停顿,语气词“也”用在谓语后表判断)(4)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用“也”加强判断语气)2状语后置句(1)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介宾短语“以进退坐
5、作之方”作“教”的状语,后置)(2)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介宾短语“于钟鼓旌旗之间” “于斩刈杀伐之际”分别作“习” “安”的状语,后置)(3)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在官者” 、 “司盗者”分别作“庶人” 、 “役民”的定语,后置;“以行阵之节” 、 “以击刺之术”分别作“教” 、 “授”的状语,后置)3宾语前置句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疑问代词“安”作“在”的宾语,前置)1这篇奏议的主要主张是什么?作者是针对什么情况提出这一主张的?明确:这篇奏议的主要主张是“教民战守” 。作者是针对北宋存在严重的外患而民“
6、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这一情况提出的。2第四段作者论述了什么问题?有什么作用?明确:作者以农夫小民顶风冒雨反而获得免疫力,与王侯贵人生活于安逸温饱之境而常患疾病作对比论证,说明只有四肢习惯于冷热的变化,才能保持身体强壮的道理。进而说明国家要保持战斗力,必须“教战守” 。比喻来自生活,使人觉得亲切自然,容易接受。3既然本文的主张是“教民战守” ,那么在苏轼看来应当如何来“教”呢?明确:“使” 士大夫 尊尚武勇,讲习兵法“教” 庶人之在官者 以行阵之节“授” 役民之司盗者 以击刺之术4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有哪些?在文中分别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明确:本文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和正反
7、对比论证等。第二、三段主要是援引史实、举例论证;第四段主要是浅近设喻,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在这几8个段落中,无论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其中都有正反对比论证。这既丰富了说理的角度和层次,又加强了说理的力度,使主张更容易为人接受。 写法鉴赏1本文逻辑顺序相当清晰,自始至终沿着“安逸是害,战守则强”这样一条主线推理论证,层层呼应,用语精辟。例如论证宋廷“赂敌”政策的必不可行,只用了三句话:“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 ”既浅显,又正确,充分显示出苏轼敏锐的思辨能力和高超的驾驭文字的技艺。2综合运用了援引史实、浅近设喻、正反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作者在首段提出了中心论点,第二段援引“
8、先王知兵之不可去” , “天下虽平,不敢忘战” , “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的史实。第三段分析“后世” “去兵”的危害,并且举出盛唐“开元、天宝之际”安禄山之乱的例证,通过正反对比论证,申说“知安而不知危”的危害性。第四段以“天下之势,譬如一身”来设喻,拿王公贵人与农夫小民来作比较,重在申说“能逸而不能劳”的危害,说理深刻而设喻浅近。第六段进一步用教民讲武与“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作对比,说明“教民讲武”的正确举措。 素材挖掘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应用角度苏轼的教战守策可以说是一篇
9、“志足文远”的对策。时至今日,仍为人们所传诵。究其原因,主要是这篇论文阐明了一个历百代而不衰的真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居安思危,得荣思辱” 。大到一个国家的安危,小到个人的得失,概莫能外。 “知安而不知危” “能逸而不能劳” ,一心追求和迷恋舒适安逸,终有一天会大难临头。无数历史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这句话可以用在“居安思危,得荣思辱” “知安知危” “能逸能劳”等作文中。(时间:40 分钟 分值:57 分)一、基础达标(25 分,选择题每小题 3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 果:究竟B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 乘:趁着,趁(机)
10、C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 渐:事物的苗头D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 邀:邀功9解析:选 C C 项,渐:逐渐,缓进。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B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C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D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解析:选 B A 项, “田”同“畋” ,打猎;C 项, “卒”同“猝” ,突然;D 项, “厌”同“餍” ,满足。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B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谁为大王为此计者?C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木欣欣以向荣D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师
11、道之不传也久矣解析:选 C C 项, “以”都相当于“而” ,表修饰关系。A 项,连词,表转折/定语后置的标志;B 项,构成名词性词组/语气助词“呢” ;D 项,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 与“庶人之在官者”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A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B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C所以遣将守关者D石之铿然有声者解析:选 C 其他三项与例句都是定语后置句。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作者举出先王和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太平时期也不可废弃武装的观点。B作者认为朝廷和西、北方面的强敌迟早会有一战,所以主张要
12、保持武装力量。C作者认为当有战争时会出现让未受过训练的百姓作战的情况,所以应该从现在开始向各行业的人传授军事知识,甚至是盗贼,也要将他们收服,传给他们击战技术。D按照作者的观点,当时的士兵欺压百姓,骄傲蛮横,是因为他们自恃只有他们懂得10作战。所以如果全国习兵,也可以灭掉这些人的嚣张气焰。解析:选 C C 项,并不是教盗贼击战技术, “司盗者”意思是缉捕盗贼的差役。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3 分)译文:_(2)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4 分)译文:_(3)夫无故
13、而动民,虽有小恐,然孰与夫一旦之危哉?(3 分)译文:_参考答案:(1)奉送的财物是有限的,而索求财物的人是不满足的,这种形势必然导致战争。(2)国家如果免不了用兵,而用兵不凭着逐步训练,却使人民从安乐太平的环境中,一下子投身军队走向生死决斗的战场,那他们的祸患必定有不可估计的危险。(3)平时召集百姓进行训练,虽然有些小的恐慌,可是跟突然让那些没有受过训练的百姓上战场的危险相比,又怎么样呢?二、能力拓展(19 分,选择题每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0 题。古今论谏,常与讽而少直。其说盖出于仲尼。吾以为讽、直一也,顾用之之术何如耳。伍举进隐语,楚王淫益甚;茅焦解衣危论,秦帝立悟。讽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 _2019 学年 高中语文 专题 22 课教战守策学案苏教版 选修 唐宋八大家 散文 选读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