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题.doc
《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题.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语文 10 月月考试题一、现代诗文阅读(25 分)(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扬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
2、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
3、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 ”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
4、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柳”的意象在诗经中就已出
5、现。B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虽然误把柳称作杨柳,但这并未影响到诗意的准确表达。- 2 -C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古代诗歌中被赋予多种意蕴,用以摹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D. 古人常借柳表达思念离人和家园,就是因为“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B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C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这不仅增强了说服力,也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D文中引用了许浑“蒹葭杨柳似汀州”诗句,意在证明
6、“柳”在古代具有乡思的意象内涵。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从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的不同特征可知,把杨柳作为两种树的合称确有不妥之处。B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并无确切的根据,因而不能是古诗词中“杨柳”皆指柳的证据。C无论是许浑、冯延巳,还是刘禹锡等,都有写柳的诗句,可见柳意象在古诗中广泛存在。D柳在古代诗歌中可作为隐者的象征,与陶渊明归隐后种柳并自号“五柳先生”不无关系。(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纸上故乡邓琴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
7、色文化里,在淡淡茶香中,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且不说章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也不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家;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盛景,已是天下一绝。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家乡的景象。在秋收的季节里,打谷机工作的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醒着我曾是故乡的孩子。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纷世界里,但我奋斗的每一个脚印,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了“外乡人”的烙印
8、。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藉,只能寄托在自己尚不- 3 -成熟的文字中。那些遥远的记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进了书页里 ,却厚重得让我无法高言阔谈。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老叶中间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只有我们那群孩子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究竟有多么贫穷。一到周末,我们就跑茶场,学着大人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斤。四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在那贫穷的岁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活增添了 不少乐趣。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
9、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放不下故乡的原因。我想,穷尽我一生都无法忘记那些年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小时候,一家子在稻田里收稻谷;长大了,一个人去拔秧苗,拔花生,拿着书在晒谷场上守谷子。在那不谙世事的年华里,那样的日子其实苦不堪言。现在,我深深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那片土地,是它们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这片土地也是受过苦难的。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留下数不清的战斗故事,家乡从此有了一个革命老区的身份。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
10、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的整个童年时期 ,都在聆听里面的故事;我的整个少年时期,都在这书中的文字里徜徉、震撼。有时候,一触碰到这纸上的故乡,思念就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满足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的故乡,不再满足在扉页中思念故乡,而是自己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记忆在纸上慢慢鲜活,对故乡的依恋在纸上渐渐清晰。我这个家乡人眼中的知识分子,总算也为家乡留下了点东西。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前离开家乡心存不安的一种补偿吧!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摘编自散文选刊2015 年第 4 期)4.下列对作
11、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激起“我”的思乡之情。“我”常在故乡记忆里寻找慰藉。B文中写孩子们学大人们采茶的情景,表现了故乡虽有贫穷苍白的一面,也有给生活增添乐趣的一面。C“我”的家乡是革命老区,经历过苦难,受过战争的洗礼,它丰厚的红色文化浸润了这片土地。D文章首句和末句遥相呼应,强调故乡在“我”的文字书写中不可或缺、不可取代的作用,突出主题。- 4 -5.文中说:“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给我们的影响。”“精神层面的影响”包含哪些方面?请简述。(4 分)6.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意。(6 分)(三) 现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1
12、 小题,3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3 分)神女峰 舒婷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是谁的手突然收回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当人们四散而去,谁还站在船尾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江涛高一声低一声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人间天上,代代相传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为眺望远天的杳鹤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沿着江岸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新的背叛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1981 年 6 月长江7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3 分)A “金光菊” “女贞子”是巫峡中常见植物,它们聚凑成迎船而来的洪流,生机蓬勃,自由活泼,体现着“生命属于自己,应由自己支配”的哲理,启发人们应该抛弃旧
13、的伦理枷锁。B. 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就是观察角度的新奇和剪裁生活的精当。对于一个困扰人们几千年的问题,诗人让一个自然奇景和文化胜迹来承载,可谓独具匠心,另辟蹊径。C. 诗人善于把具有鲜明反差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如“众人狂热的欢呼”与“一人忧伤的思索” , “对远天梦想的眺望”与“对眼前幸福的错过” , “悬崖上的千年展览”与“伏- 5 -在爱人肩头上痛哭” 。这种组合,使形象更加鲜明,更能突出形象的悲哀与问题的沉重。D. 诗中写到衣裙在风中飘动,这既是以静衬动,凸现思索者如同雕塑一般的伫立;又是以动衬动,暗示她心灵的激烈颤抖。二、古代诗文阅读(47 分)(一)教材文言知识(本题共 5 小题,
14、10 分)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共其乏困 乏困:缺少的东西 B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深:刻 毒C诚能得樊将军首 诚:的确D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2 分)与郑人盟 士皆垂泪涕泣 秦兵旦暮渡易水 箕踞以骂曰 越国以鄙远 既东封郑 群臣怪之 又前而为歌曰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A. B. C. D. 10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 分)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此臣 日夜切齿拊心也 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吾不能早用子 诸郎中执兵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A. B. C. D. 11
15、.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 分)A.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吾其还也 B.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斯人,吾谁与归C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以其无礼于晋 D.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子亦有不利焉12下列句子中根据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2 分)夫晋,何厌之有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以其无礼于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燕王拜送于庭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无乃尔是过与A. B. C. D. (二)课外文言文(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316 题。高崇文,字崇文。其先自渤海徙幽州,七世不异居。开元中,再表其
16、闾。崇文性朴重寡- 6 -言,少籍平卢军。贞元中,从韩全义镇长武城,治军有声。累官金吾将军。吐蕃三万寇宁州,崇文率兵三千往救,战佛堂原,大破之,封渤海郡王。刘辟反,宰相杜黄裳荐其才。时显功宿将,人人自谓当选,及诏出,皆大惊。始,崇文选兵五千,常若寇至。至是,卯漏受命,辰已出师,器良械完,无一不具。过兴元,士有折逆旅 匕箸者,即斩以徇。乃西自阆中出,却剑门兵,解梓潼之围,贼将邢泚退守梓州。诏拜崇文东川节度使。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明日,战万胜堆,凡八战皆捷,贼心始摇。大将阿跌光颜与崇文约,后 期,惧罪,请深入自赎,乃军鹿头西,断贼粮
17、道。贼大震,其将李文悦以兵三千自归,仇良辅举鹿头城二万众降。遂趣成都,余兵皆面缚送款。辟走,追禽之,槛送京师。入成都也,师屯大达,市井不移,珍货如山,无秋毫之犯。邢泚已降而贰,斩于军。衣冠胁污者诣牙请命,崇文为条上全活之。诏令刻石记功于鹿头山。崇文不通书,厌案牍谘判以为繁,且蜀优富无所事,请扞边自力,乃诏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邠宁庆节度使,为京西诸军都统。崇文恃功而侈,举蜀帑藏百工之巧者皆自随,又不晓朝廷仪,惮于觐谒,有诏听便道之屯。居邠三年,戎备整修。卒,年六十四,赠司徒,谥曰威武。 (节选自新唐书高崇文传 ,有删改)【注释】逆旅:旅馆,客舍。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18、分)A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B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C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D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贞元” ,属于古时皇帝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B “卯、辰” ,属于十二地支。
19、地支和天干(甲、乙、丙、丁)组合在一起可以用来纪年,而且天干又可以单独用来表示一天的时间。C “觐谒” ,即入觐,是古代政治礼节,专指地方官员入朝朝见帝王。D “中书” ,为中国古代文官官职名,清代沿明制,于内阁置中书若干人。在清朝之位阶约为从七品,中书职能通常为辅佐主官,为基层官员编制之一。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高崇文能征善战,屡受封赏,他率三千军马大破吐蕃侵略者,被封渤海郡王。- 7 -B高崇文爱护百姓,率军进入成都时,让军队驻扎在大路上,对财务秋毫无犯。C高崇文明辨是非,穿戴很破烂的穷苦的叛乱者到衙门请求保全性命,高崇文为他们分条上奏,使他们都保住
20、了性命。D高崇文恃功而侈,把蜀地国库中的奇珍异宝和机巧工匠都擅自带走,又不懂朝廷的礼仪制度,不敢入朝觐见。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过兴元,士有折逆旅匕箸者,即斩以徇。 (5 分)(2)贼大震,其将李文悦以兵三千自归,仇良辅举鹿头城二万众降。 (5 分)(三)诗歌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718 题。 (8 分)又呈吴郎 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 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 真。已诉征求 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注】呈:呈送。吴郎: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
21、即有筑“篱” ,护“枣”之举;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转须:反而更应该。甚:太。征求:指赋税征敛。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首联和颔联叙写作者以前放任邻妇扑枣,是因为这位妇人生活贫困,希望吴郎能够体谅对方,对邻妇更加亲善友好。B颈联出句“防”的主语是妇人,对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妇人内心的提心吊胆。C尾联看似与诗歌主题无关,实则欲借邻妇的诉苦,揭示当时百姓贫困的根源,表达诗人对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D本诗具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情感,语言沉郁顿挫而又不乏哲理。18清人卢德水说:“杜诗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省 成都 石室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语文 10 月月 考试题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