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孟子》二则教案语文版.doc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孟子》二则教案语文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孟子》二则教案语文版.doc(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二则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和“大丈夫之道” ,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2.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过程与方法1.学习经典论说文在论证结构和方法上的独到之处。2.感受文章语言自然流畅,节奏鲜明的特点,强化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善于联系当代,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拓展探究,更好地借鉴古人的思想精华。【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言词汇句式,理解文章思想内容。2.感受孟子文章语言自然流畅,节奏鲜明的特点,强化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教学工具】教学 PPT,朗读音频【教学方法】1.诵读法。2.质疑法。【教学课时】2 课时【教学过程】
2、第一课时一、趣味导入孔子和孟子都身处乱世,但都没有仅仅追求个人的幸福。他们认为任何人都必须并且只能在社会生活中完成他自身的价值,这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以人为中心的人文关怀,值得我们永远学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二则 ,思考关于“生”与“义”的抉择,体会“大丈夫之道”的境界。二、知识卡片1.作者档案孟子(约前 372前 289)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人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 “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发展为“仁政”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
3、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 孟子一书记录了孟子及其部分弟子的言论和活动,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宋朝朱熹把孟子 论语 大学和中庸定为“四书” 。2.背景链接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的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官位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都城的中心地带修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用,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词拒绝。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由此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气概。 3.语基积累2(1)生难字蹴(
4、c) 一豆羹(gng) 乡为身死而不受(xing) 一箪食(dn)不屑(xi) 所恶(w) 苟得(gu) 勿丧耳(sng)(2)通假字故愚有所不辟(通“避” ,躲避)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 ,文中是感激的意思;通“欤” ,语气助词)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 ,从前)(3)古今异义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是亦不可以已乎(古义:代词,这;今义:表判断的动词)一豆羹(古义: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今义:一种粮食作物)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增加,文中指带来好处;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4)一词多义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代词,这种)
5、是亦不可以已乎(代词,这)为 乡为身死而不受(动词,为了)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动词,接受)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语气助词,通“欤” )呼尔而与之(动词,给)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比)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对于)得 二者不可得兼(动词,得到,拥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 ,恩惠,文中是感激的意思)居 居天下之广居(动词,居住)居天下之广居(名词,住所)道 行道之人弗受(名词,道路)行天下之大道(名词,治世原则)(5)词类活用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名词用作动词,这里是感激的意思)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动词用作名词,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6)特殊句式判断句鱼,我所欲也(“也” ,判断句标志)省略句乡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九年级 语文 上册 第六 单元 23 孟子 教案 语文版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