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市海南枫叶国际学校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海南省海口市海南枫叶国际学校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省海口市海南枫叶国际学校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2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海南枫叶国际学校 2017-2018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题请考生仔细阅读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前,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及座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仅将答题卡交回。第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法国作家雨果曾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然而此话只适用于欧洲,对于中国并不贴切。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很少使用石材,由于木材在耐久性方面远逊于石材,以至于中西两大文明的建筑
2、给后人留下了全然不同的印象。19 世纪以来,不少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只不过存在于书面文献上,甚至干脆说中国古建筑的实物等于零。这种片面的看法曾得到很多本土学者的呼应,并汇成一股妄自菲薄的浊流。时至今日,中国石结构建筑的低调表现,仍令很多学者感到困惑:为什么直到明清,在技术条件完备,同时也不无需求的情况下,石材在中国始终未能登堂入室?古建筑专家梁思成曾经给出一个推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 ”然而为什么中国人“不着意于原物长存” ,依然是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并不缺乏石材,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到
3、处都蕴藏着适合建筑的优良石材。其次,古人的石材加工技术并不落后,先进的玉石文化,以及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石材加工场遗址就是明证。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中国古代,适用的木材并非随处都容易取得。秦朝修建阿房宫,许多木材就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的。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建筑材料的长途运输是 很不经济的;只有当使用木材的意义超越物质层面,进而成为一种执着的文化选择乃至建筑观念中的要素时,人们才会如此不惜人力物力地寻找木材来盖房子。这种选择与华夏民族古老的价值观息息相关。与西方不同,中国自古以来宗教观念淡薄,从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一切的时代,因此我们的祖先有关建筑的基本思考,是从“人本”出发的。- 2 -
4、建筑既然服务于人,其理性和适度的使用就十分重要。从材料性质上看,木材显然比石材更便于加工,用木材建造房屋效率更高,耗材更少。 礼记檀弓上说:“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 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 ”可见对于务实的中国人来说,费力气建造石头建筑是奢侈的表现,是无法被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所接受的。中国传统哲学从未认真看待过“永恒”这一命题,儒、释、道三家学说大体上都认为“万物无常” 。人是建筑服务的主要对象,人一直处在不断的繁衍和传播之中,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建筑物也会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建筑应该新陈代谢,没有必要永久保存,经久不变。而陵墓建筑在功能上则有耐久的要求,在
5、意象上更与永恒相关,因此这里便成了石材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此外在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 筑部件,如铺地石、台基、柱础中也曾大量使用石材。木是土的产物,土木具有易取、可塑、可循环等优点,由此可知中国传统建筑在 材料选择上的理性。 (摘编自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 )1.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认为,保留至今的古代建筑物就好像是由石头堆积出来的历史书。不过这一看法只适用于洲,不适用于中 国古建筑。B. 木材的耐久性远逊于石材,因而以土和木为主要材料的中国古建筑留存至今的并不多,以致某些西方学者以为现在根本没有这种建筑的实物。C. 中国古代的石建筑并不像欧
6、洲那样发达,一直到明清时代,在技术条件完备且有需求的情况下,石建筑在中国依然很少出现。D. 中国古代的建筑为什么总以土木为主?古建筑专家梁思成的意见是:这是因为古代中国人并没有留心建筑物的长期保存问题。2. 【小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古代中国既有石料的来源,也有石材加工的技术,但石材却并不常用在人所居住的房屋上,而常用于死者的陵墓,或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上。B. 秦王朝修建阿房宫时,不惜耗费巨大,许多木材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而所用的石材则取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C. 据礼记檀弓上记载,桓司马为自己做一个石制的棺材,加工了三年仍未完成。桓司马的这种
7、行为遭到了孔子的批评。D. 中国古代的建筑一般不去考虑过于长远的未来,只是为了能更好地满足当时人的需要。正是这种观念,使得土木材料在当时的 建筑中大行其道。- 3 -3.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古代西方,许多建筑物与神权有关,需要与神一样永恒,由于不耐久的木材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坚固而不易腐蚀的石材就得到了西方人的青睐。B. 建造以石材为主要材料的建筑,古代中国人不是做不到,而是故意有所不为。这与华夏民族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有关。C. 因深受儒、释、道三家“万物无常”认识的影响,中国古建筑以木材为主,因此不要说先秦时期,即使秦汉以降的传统建筑现在也已经所剩无几。
8、D. 中国的古代建筑采用土木为主要材料,效率更高,耗材更少,而且可以减轻人类对于地球的索取,在这一点上它是胜过西方石建筑的。【答案】1. D 2. B 3. C【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没有留心”说法有误。古代中国人自然知道石材比木材更耐久,但是他们认为“建筑应该新陈代谢,没有必要永久保存” ,后文又说“ 木是土的产物,土木具有易取、可塑、可循环等优点,由此可知中国传统建筑在 材料选择上的理性” 。 解题时注意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
9、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考点: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层次为 B。【2 题详解】试题分析:原文第二段“先进的玉石文化,以及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石材加工场遗址就是明证。 ”就是说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能够证明古代玉石文化的高水平,但是原文本没有提到修建阿房宫的石材来自于此处。错误类型是无中生有,这种设置干扰内容的出题思路很是隐晦,在原文中没有相关语句,只是命题人故布疑阵,干扰考生的判断。答题方法是注意所有的判断都必须来自原文,切切不可以主观臆断。观点要在原文中找到根据,没有根据的判断就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0、【3 题详解】试题分析:“传统建筑现在也已经所剩无几”说法有误。原文第一段虽然有“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很少使用石材” ,但是并不等于“所剩无几” 。最后一段说“陵墓建- 4 -筑便成了石材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 。 答题方法是先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抓住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转述内容要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1、。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老人住进城里后很不习惯,坐不是站不是,每天都不自在。一天,老人便拿了锄头,去楼下开荒栽菜。锄头是老人从乡下带来的,但老人才在小区一块空地上挖了几锄,就被儿子看见了,儿子说:“你做什么?”老人说:“这块地荒着,我想栽些菜。 ”儿子说:“你以为这是乡下呀?”老人说:“那我回乡下去。 ”儿子说:“我们乡下已被拆迁了,那儿现在是工业园区,你还回得去?”老人何尝不知道这些,一想到乡下被开发了,老人就神思恍惚。老人说:“城里什么都不好,不像我们乡下,能栽菜,养猪养鸡,乡下空气也好,我们乡下有各种各样的鸟,天上还飞着鹰。 ”的确,老人
12、经常在乡下看见天上飞着鹰。老人总坐在门口,抬着头看,看鹰在天上盘旋。看久了,老人的心便跟着鹰去了,也在天上盘旋,自由自在。到城里后,老人也经常抬头,但很多时候,连一只麻雀也看不到。老人叹起来了。过后,老人还是不自在了,每天都怏怏不乐的。这样不开心,老人就出问题了,老人后来病了,住院了。等老人从医院出来,老人似乎更老了,走路都不稳。儿子当然很急,每天都开导老人,老人就是开心不了。这天,儿子带老人去河边。快到河边时,老人忽然看到天上有鹰。看到鹰,老人有些高兴,老人跟儿子说:“你看到鹰么,在天上飞。 ”儿子说:“看到了。 ”老人说:“没想到城里也有鹰,它是从我们乡下飞来的吧?”儿子说, “大概是吧。
13、 ”- 5 -那时候是傍晚了,老人一直在那儿看着,直到天黑。老人住的小区其实离河不远,老人为了看到鹰,第二天自己去河边了。还没到河边,老人就看鹰了,不是一只,是好几只。那些鹰一会儿在天上盘旋,一会儿往下俯冲。老人不走了,坐在路边的凳子上,一直抬头看着。一个孩子,蹦蹦跳跳了过来。看见老人后,孩子停住了,孩子说:“爷爷,你在看什么呢?”老人说:“看鹰在天上飞。 ”孩子说:“那不是鹰,那是风筝。 ”老人说:“胡说,风筝我还看不出来呀,那就是鹰。 ”孩子说:“我没胡说,那就是风筝,不信,到河边去看。 ”老人真去了河边,近了,老人果然看见几个人在放风筝。几个人也是老人,但他们很矫健,在河边跑来跑去。把像
14、鹰的风筝放得跟真的一样。老人后来走到了他们中间,老人说:“我以为是真的鹰在天上飞哩。 ”一个老人说:“好多人都这么说。 ”老人又说:“你们怎么能把风筝放得这么好?”一个老人说:“你也能。 ”老人说:“我也能?”一个老人说:“真的能,只要天天放,就能让你的鹰也飞在天上。 ”老人这天真买了风筝,也是那种像鹰的风筝。那几个老人,教老人放,但老人还是不会。老人有些灰心了,几个老人安慰他:“慢慢来,我们以前也是这样的。 ”老人点点头。老人后来天天到河边去放风筝,老人开始走的很慢,慢慢地,老人就能走快了。再后,老人也能跑了。老人的风筝或者说老人想放飞的鹰开始了飞不起来,多放了几次,鹰就飞起来了。到后来,老
15、人也可以让他的鹰在天上盘旋或往下俯冲。看着头顶上的鹰飞来飞去,老人觉得开心。一天,老人把鹰放飞在天上时,忽然来了几只真的鹰,几只鹰都是老人的鹰引来的。老人看见了那几只鹰,老人以为是同伴放的,但不是,他们还没开始放。那几个老人,也看见了几只真的鹰,他们跟老人说:“你的鹰引来了真的鹰了。 ”老人说:“是真的鹰吗?”- 6 -他们说:“是真的!”老人说:“肯定是我们乡下的鹰飞来了。 ”老人说着,笑了。笑着时,老人一颗心跟了鹰去,也在天上盘旋,自由自在。4. “鹰”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A. 鹰从题目到结尾贯穿小说始终,推动着小说故事情节的变化发展。B. “鹰”的有或无影响着老人身心
16、的状态,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C. 鹰(风筝)在空中飞翔的姿态,寄托了老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追求。D. 老人看见的几只真的鹰肯定是乡下的鹰飞来了,老人很高兴。5. 结合小说内容,请简要分析“老人”这一人物形象。6. 结合小说的内容,指出本文故事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刻画“老人”形象的意图是什么?【答案】4. D 5. 老人代表了在城市化进程中被迫改变自己所悉的生活的普通人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他们原有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们内心充满了孤独、苦闷和失落,他们深深地眷恋着乡村的生活,努力在城市中寻找、追求着他们所习惯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6. (1)小说的开头,描写了老人与儿子之间的对话,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17、是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和事。(2)写作意图:通过描写一个普通“老人”的生活状态,寄寓了作者对时代变革中的普通人的人文关怀。作者描写这一类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也寄寓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引发了读者的思考。【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题干中“鹰”在小说中的作用,考查的是小说中物象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等角度分析。A 项,由标题和文章内容可知,“鹰”贯穿小说始终,故起着线索作用,所以正确;B 项,从小说的主人公形象来看, “鹰”起着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所以正确;C 项,联系文章主旨,从鹰的象征意义角度来看, 寄托了老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追求,所以正确;
18、D 项, “肯定是乡下的鹰飞来了”曲解文意,老人说这句话只是他心理上获得极大的满足感的表现,其实鹰并不一定是真的从他的乡下飞来的。故选 D。【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 7 -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身份特征,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概括人物的精神品质或心理特点。首先概括人物的身份特征,老人就是一个因城市化推进被迫离开土地的普通人。其次,分析人物的个性特点:“老人住进城里后很不习惯,坐不是站不是,每天都
19、不自在” “一想到乡下被开发了,老人就神思恍惚” “过后,老人还是不自在了,每天都怏怏不乐的” “老人似乎更老了,走路都不稳” ,可以看出,生活习惯的变化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这让老人因不自由而不快乐;“到城里后,老人也经常抬头,但很多时候,连一只麻雀也看不到”可以看出老人的孤独和失落;“看着头顶上的鹰飞来飞去,老人觉得开心” “笑着时,老人一颗心跟了鹰去,也在天上盘旋,自由自在” ,可以看出老人在城市中努力追求着以前自由自在的生活。据此组织答案即可。【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探究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原文信息和结合创作背景,挖掘小说主题,从而探究作者的创作
20、意图。时代背景一般都在文章第一段交代,故可根据第一段关键词句分析作答。例如, “我们乡下已被拆迁了,那儿现在是工业园区,你还回得去?”表明时代背景是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和事。创作意图应根据作者对描写对象的形象刻画,然后从人文关怀、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与思考等角度分析作答。老人代表的是在城市推进过程中因生活习惯的改变而极度不适的一类人,在经济发展和精神失落的矛盾冲突下,作者呼吁社会给予这类人更多的关注,从而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据此组织答案即可。【点睛】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下面五个方面入手: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即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
21、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面;从情节的发展入手透视人物思想性格;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国际最大规模的射电望远镜为了争取国际最大规模的射电望远镜合作计划来华,中国正在贵州省“筑巢引凤” ,建设全球最大的射电望远镜。这是中国 2007 年批准立项的 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8 -(FAST)项目,日前已经在贵州省开始基建,项目总投资 6.27 亿元,建设期 5 年半,预计2014 年开光。FAST 建成后,不仅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单口径天文望远镜,并将在未来 20 年至30 年内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22、。探测遥远的“地外文明”这座巨大的望远镜外形与卫星天线相似,单口径 500 米,犹如一只巨大的“天眼” ,将探测遥远、神秘的“地外文明” 。千百年来人类大多是通过可见光波段观测宇宙。事实上,天体的辐射覆盖整个电磁波段,而可见光只是其中人类可以感知的一部分。该射电望远镜可以用来监听外太空的宇宙射电波,其中包括可能来自其他智能生命的“人工电波” ;在电力充足的条件下,这只巨大的“天眼”还能发送电波信号,几万光年远的“外星朋友”将有可能收到来自中国的问候。可寻找第一代诞生的天体据 FAST 工程办公室研究人员介绍,项目建成后,它将使中国的天文观测能力延伸到宇宙边缘,可以观测暗物质和暗能量,寻找第一代
23、天体。其能用一年时间发现数千颗脉冲星,研究极端状态下的物质结构与物理规律。而且无需依赖模型精确测定黑洞质量就可以有希望发现奇异星和夸克星物质;可以通过精确测定脉冲星到达时间来检测引力波;还可能发现高红移的巨脉泽星系,实现银河系外第一个甲醇超脉泽的观测突破。用于太空天气预报FAST 还将把中国空间测控能力由地球同步轨道延伸至太阳系外缘,将深空通讯数据下行速率提高 100 倍。脉冲星到达时间测量精度由目前的 120 纳秒提高至 30 纳秒,成为国际上最精确的脉冲星计时阵,为自主导航这一前瞻性研究制作脉冲星钟。同时,可以进行高分辨率微波巡视,以 1Hz 的分辨率诊断识别微弱的空间讯号,作为被动战略雷
24、达为国家安全服务。还可跟踪探测日冕物质抛射事件,服务于太空天气预报。带动中国制造技术发展FAST 研究涉及了众多高科技领域,如天线制造、高精度定位与测量、高品质无线电接收机、传感器网络及智能信息处理、超宽带信息传输、海量数据存储与处理等。FAST 关键技术成果可应用于诸多相关领域,如大尺度结构工程、公里范围高精度动态测量、大型工业机器人研制以及多波束雷达装置等。FAST 的建设经验将对中国制造技术向信息化、极限化和绿色化的方向发展产生影响。2015 年 12 月 16 日,正在贵州省平塘县建设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目前正在进行反射面面板安装,边长约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海南省 海口市 海南 枫叶 国际 学校 2017 _2018 年高 语文 上学 期期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