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惠来一中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5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周代,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诸侯,诸侯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这一制度是A. 世袭制B. 宗法制C. 郡县制D. 分封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授予诸侯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可知,这是周代的分封制,分封制下,诸侯要向周天子尽一定的义务,故 D 项正确;世袭制是夏朝建立,一直沿用于后代,不是地方行政制度;宗
2、法制强调以血缘关系维系宗族的团结与稳定,而非地方的制度;郡县制在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周代主要推行分封制,故排除 ABC 三项。2.西周时期,在祭天或祭祖完毕之后,天子会拿一块作供品用的肉来赏赐给某一诸侯。这个诸侯会感到非常光荣,其他诸侯也羡慕得很。这反映出当时A. 周文化的延续性B. 宗法制的稳固C. 神权的至高无上D. 王权高度集中【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赏赐,诸侯感到光荣,其他诸侯也羡慕,说明当时宗法制度较为稳固,没有出现周王室衰微的局面,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周文化的延续性,故排除 A 项;材料没有体现神权,西周没有实现王权的高度集中,故排除 CD 两项。- 2 -3.
3、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A. 宗法制度的瓦解B. 礼乐制度的破坏C. 等级制度的颠覆D. 分封制度的崩溃【答案】B【解析】【详解】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在诸侯墓中出土,这说明春秋时期等级制度的破坏,即礼乐制度已经遭到破坏,故 B 项正确;宗法制度是关于血缘继承的制度,故 A 项错误;C项错在“颠覆” ,故错误;分封制度是关于分封诸侯的制度,故 D 项错误。4.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A. 丞相制与刺史制B. 郡县制与刺史制C. 皇帝制与封国制D. 皇帝制与郡县制【答案】D【解
4、析】解题时紧扣“汉承秦制” ,然后联系秦汉知识可知秦朝建立皇帝制与郡县制,而西汉时期也实行皇帝制,同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其中包含了郡县制,故 D 项正确;秦朝没有刺史制,故 AB 项排除;秦朝也没有封国制,故 C 项排除。5.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势力消长图,正确的一幅是A. B. - 3 -C. D. 【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内容可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在清朝最终达到顶峰,故 B 项正确;皇帝不可能不断弱化,也不可能一直不变化,故 AC 项错误;皇权的加强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不可能直线上升,故 D 项错误。6.三国志称秦始皇“罢候置守,设官分职,
5、不与古同。 ”这是指秦朝实行:A. 世袭制B. 分封制C. 郡县制D. 行省制【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罢侯置守”指废除分封制,罢去诸侯,实行郡县制,设置郡守,故 C 项正确。据材料中“不与古同”可以排除先秦时实行的世袭制、分封制,排除 AB。行省制是在元朝推行的,与秦朝无关,排除 D。【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信息“罢候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 ”,结合秦朝郡县制的史实分析即可知道答案。7.学者黄仁宇认为:“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组织。 ”这种“斑马式”的组织是指:A. 分封与宗法相结合B. 郡国并行制C. 王权与神权
6、相结合D. 郡县两级制- 4 -【答案】B【解析】【详解】西汉初期实行郡县制和封国制并存的郡国并行制,两种政体互不干涉,属于平行机构,正如斑马身上的条文,故 B 项正确;A 是西周时期实行地方制度;C 属于商朝政治制度特点;D 属于秦朝推行的地方行政机构。8.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最有可能隶属于A. 唐朝的门下省B. 唐朝的吏部C. 宋朝的枢密院D. 明朝的内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朝三省六部制中的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具有驳回的权力,故给事中最有可能隶属于唐朝的门下
7、省,故 A 项正确;吏部是尚书省下的一个执行部门,不能驳回诏书,故 B 项错误;宋朝的枢密院负责军事,没有驳回权,故 C 项错误;明朝没有宰相,故不是明朝的内阁,故 D 项错误。9. 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全部宰相的 50%左右。宰相中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400 余任宰辅中,崔氏一姓即占 32 人,杨、杜二姓各占 11 人,卢氏、郑氏分别占 10 人和 8 人。这反映出当时( )A. 科举制度不能选拔优秀人才 B. 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C. 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 D. 世卿世禄制度再度实施【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能够选拔优秀的人
8、才,故 A 项错误;世家大族出身的宰相不到宰辅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因此不能说明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故 B 项错误;世家大族出身的宰相数量众多,反映出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故 C 项正确;宰相中虽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但却并非职位承袭,而是科举出身,故 D 项错误。10.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 。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 5 -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 转运使B. 枢密副使C. 知府D. 兵部员外郎【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为了加强皇权,限制宰相的权力,宋朝分别设置了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行
9、政权、军权和财政权,枢密使主掌军权,权同宰相。故 ACD三项排除,本题正确答案为 B。11.“举秀才,不识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段话充分反映了A. 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腐朽B. 两汉时期察举制的弊端C. 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影响D. 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危害【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举秀才,不识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说明汉代察举制的弊端,故 B 项正确;九品中正制是按门第选拔官吏的制度,不符合“举秀才” “察孝廉”等信息,故 A 项错误;科举制是依据才能选拔官吏的制度,不符合材料信息,故 C 项错误;八股取士是
10、科举制僵化的产物,故 D 项错误。12.史记 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 记载的真实性B. 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 解释历史的客观性D. 修撰的政治性【答案】D【解析】- 6 -【详解】由私人修史转向政府官修史书, “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 ,由此可以看出政府对修史的重视和控制,体现了史书修撰的政治性,故 D 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官修撰史书的真实性,故 A 项错误;私家著述和官修史书,也看不出评价历史的公正性,故 B 项错误;官修史书和私人撰写史书,都不能保证解释历史的客观性,故 C 项错误。13.下
11、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官民比例情况。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沦是A. 古代官民数量增长成正比B. 官员的增加利于提高行政效率C. 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D. 专制和集权导致行政成本增加【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官民之比,越来越大,表明需要供养的官员数量越来越多,行政成本越来越高昂,故专制和集权导致行政成本增加,D 项正确。由西汉到唐高宗时期,人口减少,官员数量增加,这说明不是正比关系,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提高行政效率,而是强调专制和集权导致行政成本增加,排除 B。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和人口之间的关系,无法推断出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排除 C。14.政治制度文明之魂为“有衡” 。 “有
12、衡”首先表现为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下列史实体现上述思想的是A. 汉代分封同姓王B. 唐朝三省并立C. 元代推行行省制D. 清朝设军机处【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和结合选项可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分工明确,互相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 B 项符合题意。汉代分封同姓王,主要实行- 7 -的是贵族分封,企图以血缘关系维持住庞大的帝国,与材料不符,排除 A。元代推行行省制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未能体现出权利的“有衡”特征,排除 C。清朝设军机处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未能体现出权利的“有衡”特征,排除 D。15.某班同学对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必要性
13、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下列观点较为合理的是A. 只有实行行省制度才能消除地方割据B. 要加强中央集权就必须实行行省制度C. 只有实行行省制度才能加强君主专制D. 巩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要求革新地方行政体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可知,行省制度的设立,是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而进行的制度革新,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 项正确。A 项中的“只有”说法过于绝对,排除。行省制度的设立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能说要加强中央集权就必须实行行省制度,排除 B。行省制度的设立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加强君主专制,C 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16.儒林外史中有一则故事,讲到屡试不中的穷书生范进,得知中举后
14、,竟高兴得发了疯。这反映出作者认为科举制A. 扼杀人才和压抑人性B. 选拔人才注重德才兼备C. 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D. 考试程序繁杂试题艰涩【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写出合乎形式的文章,不重视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故材料范进中举的故事正是科举制消极作用的体现,A 项正确。材料强调科举制扼杀人才和压抑人性,没有涉及选拔人才的标准,排除 B。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公平和正义,而是强调科举制扼杀人才和压抑人性,排除 C。材料没有涉
15、及科举考试的程序和难度,无法推断出考试程序繁杂试题艰涩,排除 D。【点睛】本题以科举制为切入点,考查科举制的局限,紧扣材料信息“屡试不中的穷书生范- 8 -进,得知中举后,竟高兴得发了疯”即可知道作者认为科举制扼杀人才和压抑人性。17.有学者指出,我国古代专制制度在肯定君主一人对国家最高权力的独占,在赋予君主以无限的权力(全权)的同时,也就使他背上了无限繁重、超负荷的管理负担。与此描述最为符合的史实是A. 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B. 北宋设通判监督官吏C. 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D. 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也就使他背上了无限繁重、超负荷的管理负担” ,结合所学可知,明
16、朝废除丞相,皇帝政务繁忙,负担沉重,故 D 项正确;AB 两项都涉及的是地方的制度,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A 项;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能够为皇帝分担政务,也有利于加强皇权,故排除 C 项。18.明清时期我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下列哪一现象不符合当时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A. 皇帝直接统领六部B. 明中叶后,大学士具有票拟资格,但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C. 清初军国要务一般都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D. (清朝) “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代前期,满族宗王、八旗、贝勒等上层贵族参与处理国政的制度,对皇权有制约作用,
17、故 C 项不是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故选 C 项;明代废除丞相,皇帝直接统领六部,皇权加强;B 项是内阁的内容;D 项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ABD 三项都强化了皇权,故排除 ABD 三项。19.明朝自宣德以来,中央机构互相倾轧。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这主要反映了A. 内阁地位逐渐提高B. 明英宗时期初设内阁C. 废丞相后政治腐败- 9 -D. 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B 不对,明成祖时期初设内阁;C 不对,废丞相后明朝政治腐败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省 揭阳市 惠来县 第一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第一次 阶段 考试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