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65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65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65及答案与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 65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下列选项在孔子的教师思想体系中属于教人的前提条件的是(A)学而不厌(B)诲人不倦(C)温故知新(D)以身作则2 孟子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思想,反映的是孟子的思想为(A)教育目的(B)教育过程(C)教学思想(D)人性论思想3 孟子的“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 的思想反映的是(A)“四心”思想(B) “人伦” 思想(C) “大丈夫” 思想(D)“深造自得 ”教学思想4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
2、艾者。” 反映的是孟子的(A)深造自得(B)盈科而进(C)教亦多术(D)专心致志5 荀子曾建议秦国“ 力术止,义术行 ”,“节威反文”。这一主张体现了荀子的思想是(A)礼法并重思想(B)性恶论思想(C) “大儒” 的教育目标(D)闻见知行的思想6 荀子又将儒者加以分类,其中能使“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 的是(A)俗儒(B)雅儒(C)大儒(D)硕儒7 “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说明荀子的学习过程思想体系中的最高阶段是(A)闻见(B)知(C)行(D)解蔽8 提出“虚壹而静 ”这一思想的是(A)论语(B) 墨子(C) 孟子(D)荀子9 提出了“师云亦云 ”的思想的是(A)论语(B) 墨子(C)
3、 孟子(D)荀子10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思想出自(A)论语(B) 墨子(C) 孟子(D)荀子11 提出“博乎道术 ”“辩乎言谈”“厚乎德行” 的人才培养标准。这一标准的人才培养类型是(A)仕(B)兼士、贤士(C)硕儒(D)鸿儒12 提出“察类明故 ”的思维和论辩法的思想家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13 在教育方法上提出“ 虽不扣必鸣 ”的思想的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14 “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 思想强调的是(A)主动(B)创造(C)实践(D)量力15 墨子提出“ 合其志功而观焉 ”强调的是(A)主动(B
4、)创造(C)实践(D)量力16 墨子提出“ 夫知者必量亓力所能至而从事焉 ”的思想强调的是(A)主动(B)创造(C)实践(D)量力17 提倡“贵师 ”“道观”“用反”“ 虚静”等充满了辩证法思想的教育教学原则的是(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18 “禁私学”“禁诗书”的思想主张属于(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19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体现了(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D)教育与人的关系20 “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 反映的教学原则是(A)预防性原则(B)启发诱导原则(C)及时施教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21 “学者有
5、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反映的教学原则是(A)启发诱导原则(B)长善就失原则(C)及时施教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22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的思想来自于(A)大学(B) 中庸(C) 学记(D)乐记23 阐述乐和礼的区别是:“乐也者,动于内者;礼也者,动于外者也” 的典籍是(A)大学(B) 中庸(C) 学记(D)乐记24 二者是互为表里的著作,其中学记侧重讨论大学的教学法,而侧重讨论古代大学之道的典籍是(A)大学(B) 中庸(C) 学记(D)乐记25 “喜
6、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出自的典籍是(A)大学(B) 中庸(C) 学记(D)乐记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 65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孔子的教师的思想体系。“学而不厌”是教人的前提条件。孔子自称好学,达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境界。他终生好学乐学,创造了终生为师的条件。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A。【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孟子
7、的教育过程思想。孟子将学习、受教育的过程概括为“求放心”。“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放”是放任、失落。“求其放心”乃是寻求失落、放任的心灵。“良知良能”并将其“扩而充之”,发扬光大。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B。【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孟子的“人伦”思想。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明人伦”,这五种道德规范,后世称为“五伦”。“五伦”在封建社会是重要的伦理概念。孟子重孝悌,尤其重孝,主张君主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正因为孟子把政治关系建立在血缘、宗法关系的基础之上,所以,孟子认为“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B。【知识模
8、块】 中外教育史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孟子的教学思想。孟子强调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不同的教学方法。“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材) 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甚至“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也是一种教诲。因此,教亦多术,一切因人而异。故教亦多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因材施教。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C。【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荀子的政治思想。在政治思想上,荀子标榜儒家“礼治”,强调要“礼”“法”并重,其学生韩非、李斯,后来成为法家的代表人物和秦代法治政治的实践者。荀子在游学秦国时
9、看到了“秦国民风朴实、法令严明、政府工作效率高”的优点;也看到了“秦恃武功轻德教、不能服人心、难以久安”的缺点,故建议秦国“力术止,义术行”“节威反文”。因此,本题的答案是 A。【知识模块】 中外教育史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荀子的“大儒”的教育目标。荀子将儒者分成三等:俗儒、雅儒、大儒。俗儒徒有儒者的外表,宽衣博带,对儒家经典仅仅是记诵,不知其用,且善于谄谀当权者,人格低下;雅儒能基本理解儒学的精神,言行合乎法度,讲原则,虽不能知类通达,但决不自欺欺人,能使“千乘之国安”;大儒知类通达,“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从已知推测未知,能自如地处理新问题,能自如地治理好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教育学 专业 基础 综合 中外 教育史 模拟 65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