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德育)练习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德育)练习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德育)练习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3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德育)练习试卷 1及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每小题 1分。以下每道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 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 ( )。 ( A)社会性 ( B)历史性 ( C)民族性 ( D)继承性 2 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这是 ( )。 ( A)德育内容 ( B)德育目标 ( C)德育过程 ( D)德育方法 3 德育工 作的出发点是 ( )。 ( A)德育目标 ( B)德育原则 ( C)德育过程 ( D)德育内容 4 在德
2、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接受德育影响、进行自我品德教育和对其他德育对象产生影响时,他成为 ( )。 ( A)德育客体 ( B)德育主体 ( C)德育载体 ( D)德育内容 5 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这是 ( )。 ( A)德育主体 ( B)德育客体 ( C)德育内容 ( D)德育方法 6 德育过程中的各要素,通过教育者施 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活动而发生一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促使受教育者的品德发生预期变化的矛盾运动过程。其中的主要矛盾是 ( )。 ( A)德育主体和德育客体各自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 B)德育客体各自品德水平之间
3、的矛盾 ( C)德育客体和德育内容和方法之间的矛盾 (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7 人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是 ( )。 ( A)道德认识 ( B)道德方法 ( C)道德意志 ( D)道德品质 8 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是 ( )。 ( A)道德认识 ( B)道德情感 ( C)道德意志 ( D)道德行为 9 学生品德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在积极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和表现出来并接受其检验的,因此,德育过程的基础是( )。 ( A)物色品德高尚的教育者 ( B)选择良好的德育内容 ( C)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
4、( D)开展理想教育和道德教育 10 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这是 ( )。 ( A)德育方法 ( B)德育原则 ( C)德育途径 ( D)德育行为 11 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是 ( )。 ( A)说理教育法 ( B)榜样示范法 ( C)陶冶教育法 ( D)实际锻炼法 12 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这是 ( )。 ( A)品德评价法 ( B)品德修养指导法 ( C)实际锻炼法 ( D)说理教育法
5、13 既是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校德育最基本 、最经常、最有效的形式的是 ( )。 ( A)社会实践 ( B)教学 ( C)课外活动 ( D)班主任工作 14 现代德育的本性和存在形式是 ( )。 ( A)社会主义方向性 ( B)全民性和民主性 ( C)变革性 ( D)开放性 15 自 1983年以来,我国德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提出了多种观点和模式,研制了大、中、小学德育大纲,并具体运用 ( )进行了实验。 ( A)阶段连续说 ( B)结构迁移说 ( C)层次递进说 ( D)螺旋循环说 16 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 尊重一个人,这是 ( )的基本教育原则。
6、( A)马卡连柯 ( B)舒尔茨 ( C)苏霍姆林斯基 ( D)蔡元培 17 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 ( )。 ( A)劳动教育 ( B)纪律教育 ( C)道德教育 ( D)集体主义教育 18 认为劳动如果 “没有与其并行的政治的和社会的教育,就不会有教育的好处,会成为不起作用的一种过程 ”,这是 ( )的观点。 ( A)苏霍姆林斯基 ( B)马卡连柯 ( C)华生 ( D)裴斯泰洛齐 19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教育的最终结果,衡量一个人的精神 面貌及其品行中思想和行为一致、言论和行动一致的主要标志,道德发展的最高目标是 ( )。 ( A)道德原则 ( B)道德方法 ( C)德育过程 ( D
7、)道德信念 20 提出 “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 “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 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 ”思想的是 ( )。 ( A)马卡连柯 ( B)涂尔干 ( C)苏霍姆林斯基 ( D)杜威 21 教育社会学的创始人涂尔干的德育思想集中体现在 ( )一书中。 ( A)大教学论 ( B)教育学 ( C)普通 教育学 ( D)道德教育论 22 涂尔干认为,德性的要素包括纪律精神、牺牲精神和 ( )。 ( A)合作精神 ( B)意志自由 ( C)同情心 ( D)正义感 23 杜威有关道德原理和道德教育的专著很多,其中比较集中地探讨道德教育问题的是 ( )。 ( A)
8、道德教育论 ( B)教育中的道德原理 ( C)学校与社会 ( D)民主主义与教育 24 杜威认为价值来源于经验,因而价值是相对的,学校道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 ( )为标准。 ( A)社会利益 ( B)个人利益 ( C)学校利益 ( D)团体利益 25 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 ( )。 ( A)促进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 B)形成和发展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 ( C)促进儿童道德生长 ( D)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26 十分重视宗教教育,强调培养宗教情感是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的是 ( )。 ( A)赫尔巴特 ( B)涂尔干 ( C)康德 ( D)杜威 27 儿童的道德判断主要是由于社会学习和
9、榜样的影响造成的,提出这一观点的学者是 ( )。 ( A)班杜拉 ( B)卢梭 ( C)夸美纽斯 ( D)费尔巴哈 28 提出人的抗拒诱惑能力可以通过榜样的影响作用而加以学习和改变的代表人物是 ( )。 ( A)班杜拉 ( B)麦克唐纳 ( C)沃尔斯特 ( D)柯尔伯格 29 社会学习论者的研究表明,受到奖励或指责的榜样对儿童具有 ( ),直接影响到儿童的诱惑的抗拒。 ( A) “替代强化 ”作用 ( B)示范作用 ( C)暗示作用 ( D)激励作用 30 成人和同伴言行不一的榜样对儿童不良行为有重要影响作用,通过实验提出这一观点的是 ( )。 ( A)柯尔伯格 ( B)班杜拉 ( C)沃尔
10、斯特 ( D)米切尔 31 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道德教育模式的是 ( )。 ( A)柯尔伯格 ( B)杜威 ( C)涂尔干 ( D)马卡连柯 32 柯尔伯格认为,一切文化中儿童的道德发展都经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固有顺序。其中人际间的协调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属于 ( )。 ( A)第一阶段 ( B)第二阶段 ( C)第三阶段 ( D)第四阶段 33 倡导 “道德两难法 ”,这是 ( )的道德教育思想。 ( A)米切尔 ( B)杜威 ( C)沃尔斯特 ( D)柯尔伯格 二、填空题 每小题 1分。请在下列各题的空白处填入合适的答案。 34 一般说来,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因
11、此,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 总称。 35 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具有 ,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36 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 。 37 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 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38 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 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39 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 和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 40 1988年 中提出了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 “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
12、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 41 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是人们对待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态度。 42 道德是调整人我、群我、物我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它通过善恶评价、社会舆论、人们内心信念和 来维持。 43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 的统一过程。 44 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 四个基本要素组成。 45 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 和群体教育者。 46
13、 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 。 47 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格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 习、修养和内在化的 。 48 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以及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是人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 。 49 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 50 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作出的反应,是人的内在的 和情感的外部行为外部表现。 51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 和培养品德行为。 52 学生品德是在教育性活动和 中形成和发展的。 53 学生品德是在其品德
14、内部 中形成 发展的。 54 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 55 主体品德内部矛盾是受教育者反映当前德育要求产生的品德发展新需要与其 之间的矛盾。 56 德育方法包括教育者的 的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57 通过语言说理传道,使学生明理晓道,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方法,这是。 58 教师运用环境、自身和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是德育的 法。 59 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 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 。 60 不仅是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
15、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校德育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形式。 61 我国新时期德育的任务是提高全国各族人民思想道德素养水平,提高整个民族的 。 62 德育的开放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向国内社会开放,二是向 开放。 63 1986年和 199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决议中明确提出:思想道德建设要把 结合起来,团结和引导亿万人民积极向上,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 平。 64 近 20年来,我国相继提出了德育基本内容序列化安排的结构迁移说、阶段连续说和螺旋循环说三种观点或模式,并具体运用其中 研制出各级学校德育大纲或纲要。 65 我国新时期德育的若干特点是:社会主义方向性;全民性和民
16、主性; 和开放性。 66 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量多地尊重一个人,这是 的基本教育原则。 67 集体主义教育是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体教育体系简单说就是 “”的教育体系。 68 “每当我们给个人一种影响的时候,而这影响必定同时应当是给予集体的一种影响 ”。这 就是马卡连柯提出的 影响。 69 马卡连柯指出,劳动教育即人的 的培养。 70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道德信念的形成和培养过程中, 有重要的作用,但“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 ”。 71 和马卡连柯一样,苏霍姆林斯基也非常重视集体教育,所不同的是,他主张集体和个人的和谐一致,在集体中也要进行 和个别对待
17、。 72 “合作教育学 ”的核心思想是强调教育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个性民主化,主张教学、教育过程应建立在 的新型关系之上。 73 涂尔干认为德性是由纪律精 神、牺牲精神和 三要素组成。 74 杜威认为人的行为的善恶是从 “”标准评价出来的,能满足人的愿望、需要和兴趣的就是有道德价值的。 75 杜威提出道德教育目的是促进儿童 。 76 杜威提出的道德教育几方面内容是: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和勇于负责的精神, ,新个人主义。 77 杜威主张通过 和各科教学进行道德教育,认为学校生活、教材、教法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三位一体。 78 社会学习论兴起于 20世纪 60年代初,其主要代表人物是 。 79 社会学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在职 教育 硕士 教育学 德育 练习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