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德育)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德育)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德育)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2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德育)模拟试卷 1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关于德育,正确的是(A)道德教育的简称(B)思想品德教育的简称(C)德育教育的简称(D)思想政治教育的简称2 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不包括(A)教师(B)德育原则(C)学生(D)德育影响3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B)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之间的矛盾(C)教育者与德育内容之间的矛盾(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4 衡量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主要是考察他的(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5
2、“长善救失 ”体现的德育原则是(A)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B)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C)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原则6 教师通过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给学生做出表率,这体现的德育原则是(A)知行统一(B)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C)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7 “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地尊重人” ,这体现了(A)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B)平行教育原则(C)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8 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影响相互配合、协调
3、一致。这体现的德育原则是(A)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B)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原则(D)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9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的德育方法是(A)榜样法(B)说理法(C)陶冶法(D)锻炼法10 陶冶教育法主要有艺术陶冶、环境陶冶和(A)人格感化(B)情感陶冶(C)习惯陶冶(D)思想陶冶11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体现的德育方法是(A)情感陶冶(B)榜样示范(C)实际锻炼(D)说服教育12 “言教不如身教 ”、“法古今完人”体现的德育方法是(A)自我教育(B)榜样示范(C)实际锻炼(
4、D)说服教育13 让学生听英雄模范事迹报告的德育方法是(A)说服教育(B)榜样示范(C)情感陶冶(D)实际锻炼14 我国中小学每年都评选“三好” 学生,这种德育方法是(A)说服教育(B)实际锻炼(C)情感陶冶(D)品德评价法15 鲁迅先生早年求学时,曾在自己的桌子上刻了一个“早” 字,这种德育方法是(A)自我教育(B)情感陶冶(C)实际锻炼(D)说服教育16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体现的德育方法是(A)说服教育(B)榜样示范(C)情感陶冶(D)实际锻炼17 柏拉图曾说:“ 没有经过检省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
5、从德育方法来看,这属于(A)自我教育(B)情感陶冶(C)榜样示范(D)实际锻炼18 采用“平行教育影响 ”方法的德育模式是(A)道德认知发展模式(B)价值澄清模式(C)社会学习模式(D)集体教育模式19 采取合理的惩罚这种教育手段的德育模式是(A)道德认知发展模式(B)体谅模式(C)社会学习模式(D)集体教育模式20 按照柯尔伯格的理论,个体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本着自己的良心从事道德判断的道德发展阶段处于(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准习俗水平21 根据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当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依据外在的规则做出的,他们的道德标准只取决于是否服从这些成人给予的外在规
6、则,道德判断只注意外在的行为结果,而不关注内在的动机,这表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处于(A)前道德阶段(B)他律阶段(C)自律阶段(D)前习俗道德水平22 发现并重视团体生活对个人道德思维方式深刻影响的德育模式是(A)集体教育模式(B)道德认知发展模式(C)社会学习模式(D)体谅模式23 体谅模式与其他德育模式的区别在于(A)把道德情感的培养放在中心地位(B)把道德认知发展放在中心地位(C)把道德行为学习放在中心地位(D)把道德价值观念的获得放在中心地位24 故事一: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时,家里人叫他去吃饭,他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 15 个杯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
7、门背后有这些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倒了托盘,结果 15 个杯子都撞碎了。故事二:从前有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他爬到一把椅子上,并伸手去拿。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在试图取果酱时,他碰倒了一个杯子,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问:两个故事中的这两个小孩是否感到同样内疚?这两个孩子哪一个更不好? 为什么?通过这一方法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方法是(A)平行影响法(B)对偶故事法(C)两难故事法(D)实验法25 有一天,小明上学迟到了。班主任张老师得知后,并没有立刻把小明找来训斥一顿,而足把班长叫来,对他说:“咱们班上有人上学迟到,以后不要再有这样的情形
8、出现了。” 可是小明第二天又迟到了,班主任仍然不把他本人找来,而是在全班上责备全体同学:“ 咱们班的小明已经第二次迟到了。” 事后,全班的人都来教育小明,对他说:“ 你迟到了,就等于说我们全班都迟到了!” 这样,小明很快就克服了上学迟到的毛病。通过这种方法进行品德教育的模式是(A)集体教育模式(B)价值澄清模式(C)社会学习模式(D)体谅模式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26 德育即道德教育的简称。27 德育过程就是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三、简答题28 简述德育的体谅模式的理论假设。29 简述德育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30 结合实际,简要论述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德育原则。3
9、1 简述德育的体谅模式的理论假设。必答题32 评析下列案例中教师所运用的德育方法。有一个班的学生习惯乱丢纸屑,屡次教育都无效。有一次,班主任走进教室,见地上有几团纸屑。当时还有三位同学未进教室,老师突然想到这是进行教育的好时机,于是,指着地对大家说:“这儿有几团纸屑,进来的同学却没有捡起来,现在,还有三位同学未进来,我们看看他们会不会发现。”经老师一说,全班同学都瞪大眼睛等着瞧。第一位同学看也不看就冲进了教室;第二位看了一下地面却无动于衷,上座位去了;第三位,一看地上有纸屑,就弯腰捡了起来。全班同学报以一阵热烈的掌声。老师脸上也掠过一丝微笑,他郑重宣布班会开始了。第一个受到表扬的是这位捡纸屑的
10、同学。从此,教室地上看不到纸屑了。33 试用教育学有关理论分析下列教育现象。镜头一:劳动委员在家不劳动培培是一名小学二年级学生,在刚刚进行的班级改选中当选为“ 劳动委员” ,虽然不及班长、学习委员荣耀,但培培还是很高兴,毕竟进入班委会了。培培的班主任在家长会上对培培大加表扬:工作积极认真,以身作则,不管是做值日还是大扫除,培培都抢着干脏活、累活,打水、拖地、倒垃圾培培妈妈听着虽然高兴但也有些疑惑:这孩子在家从来不干活,妈妈让他帮忙擦桌子,都一脸不情愿,更别提积极劳动了,怎么到学校就变了个人似的?镜头二:尊敬老师,粗暴待家长一名小学六年级的同学,在老师眼里是一个非常有礼貌的同学,每次见到老师都规
11、规矩矩地打招呼,尤其让老师感动的是,有时老师拿着教具或作业本去办公室的时候,这名同学都会跑上来帮老师拿。不过他的父母却反映,孩子已经 10 多岁了,在家里还是非常霸道,每次回家都不主动和父母打招呼,父母说什么都听不进去,动不动就大发脾气。同学们这种家庭、学校表现不一致的现象主要存在于小学和初中低年级,多数同学都是在学校表现好,回家表现差,但也有个别同学正好相反,在学校或其他公共场合随手扔垃圾、吐痰,不过在自己的家里,很注意卫生。34 阅读下列案例,论述学生品德不良的成因及其纠正方法。2002 年 12 月 29 日晚,四川省眉山市 8 名少年在网吧玩一种杀人的游戏感觉很不过瘾,于是想找个真人找
12、找感觉。他们把正巧路过这里的一位得罪过其中一人的吴同学当做练习的对象,把吴同学拉到附近一条小巷里,不分青红皂白,一顿拳打脚踢,打了好一阵,直到每一个人都感觉累了,才停住手。吴同学伤势过重且未得到及时治疗而失去了年轻的生命。警方在审理案件时发现,8 个涉案少年竟没有一个能说清他们伤人致死的动因。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德育)模拟试卷 1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德育内涵的掌握情况。德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简称,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
13、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因此,正确答案为 B。【知识模块】 德育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德育内涵的掌握情况。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学生、教师、德育内容和德育影响。学生是德育过程的主体,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德育内容是进行德育的依据,是完成德育任务的保证,德育影响包括德育方法和德育途径,是德育过程的中介。因此,正确答案为 B。【知识模块】 德育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德育过程的规律的理解与把握程度。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
14、矛盾。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因此,正确答案为 D。【知识模块】 德育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德育过程的规律的理解与把握程度。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道德行为是人的品德的一个重要外部表现。一个人的品德只有通过道德行为才能表现出来,因而道德行为是衡量人们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正确答案为 D。【知识模块】 德育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的德育原则的理解与把握程度。德育原则是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处理德育过程中一些基本矛盾和关系的基本准则。我国学校德育原则主要有:集体教育与
15、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知行统一原则、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发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等。“长善救失”出自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则也。”意思就是发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因此,正确答案为 B。【知识模块】 德育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的德育原则的理解与把握程度。言传体现的是“知”的一面,身教体现的是“行”的一面。教师通过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给学生作出表率体现的是知行统一原则。因此,正确答案为 A。【知识模块】 德育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的德育原则的理解与把握程度
16、。“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地尊重人”是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集体教育的主要思想,这句话体现了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德育原则。因此,正确答案为 A。【知识模块】 德育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的德育原则的理解与把握程度。使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影响协调一致体现的是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原则。因此,正确答案为 C。【知识模块】 德育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的德育方法的理解与把握程度。德育方法是指教育者在完成德育任务时所采用的各种方式和手段。常用的德育方法主要有:说理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自我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品德评价法。
17、本题的德育方法是说理法。说理法主要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榜样法主要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学生;陶冶法主要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锻炼法主要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因此,正确答案为 B。【知识模块】 德育1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的德育方法的理解与把握程度。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因此,正确答案为 A。【知识模块】 德育1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的德育方法的理解与把握程度。
18、德育方法是指教育者在完成德育任务时所采用的各种方式和手段。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法主要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锻炼法主要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因此,正确答案为 B。【知识模块】 德育1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的德育方法的理解与把握程度。“言教不如身教”、“法古今完人”体现的是榜样法,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言教不如身教”、“法古今完人”都是通过榜样来影响学生;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
19、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自我教育法是指教师通过引导、指导学生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活动等自我教育来培养其思想品德的方法;锻炼法主要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说服教育主要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因此,正确答案为 B。【知识模块】 德育1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的德育方法的理解与把握程度。听报告是一种说服,而不是树立榜样。榜样示范是为学生树立榜样,供学生模仿榜样的行为和品德。因此,正确答案为 A。【知识模块】 德育1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的德育方法的理解与把握程度。评选“三好”学生利用
20、的是品德评价法,即通过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给予一定的评价,促进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说服教育主要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自我教育法主要是通过引导、指导学生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活动等自我教育来培养其思想品德。因此,正确答案为D。【知识模块】 德育1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的德育方法的理解与把握程度。本题体现的是自我教育法,即通过引导、指导学生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活动等自我教育来培养其思想品德的方法。鲁迅先生在桌子上刻字以时刻提醒自己,是
21、一种自我反思;陶冶法主要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锻炼法主要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说服教育主要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因此,正确答案为 A。【知识模块】 德育1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的德育方法的理解与把握程度。本题这句话出自孟子.告子下,意思是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们的内心痛苦,使他们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不难看出,本题体现的是实际锻炼法。因此,正确答案为 D。【知识模块】 德育1
22、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的德育方法的理解与把握程度。本题体现的是自我教育法,即通过引导、指导学生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活动等自我教育来培养其思想品德的方法。经常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自我教育的体现;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因此,正确答案为 A。【知识模块】 德育1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德育模式的掌握情况。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德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经长期德育实践而定型
23、的德育活动结构及其配套的实施策略。德育模式主要有认知道德发展模式、体谅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学习模式和集体教育模式。“平行教育影响”是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集体教育思想的主要方法。平行教育影响是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的教育方法,使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是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的道德教育模式,他认为一个人道德水平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或者说需要通过一系列的道德发展阶段。价值澄清模式是美国学者拉斯和西蒙提出的,是指受教育者通过价值评价和选择的学习,获得最合适和清晰的个人价值观的一种道德教育模式。社会学习模式是由班杜拉提出的,它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教育学 专业 基础 综合 德育 模拟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