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电路微组装技术.ppt
《微波电路微组装技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波电路微组装技术.ppt(17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殷晓星 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4年5月23日,微波电路微组装技术,主要内容,一、微波微组装技术的发展 二、微组装工艺 三、微组装工艺与微波性能 四、常用微波元器件微组装工艺 五、微组装的有害微波现象与工艺,微波微组装技术的发展 1、微波电路系统微组装简介-1,微组装技术 微组装技术(Microcircuit Packaging Technology: MPT)是综合运用特种微波互连基板技术、多芯片组装技术、系统/子系统组装技术、三维立体组装技术,将MMIC/ASIC等集成电路裸芯片、薄/厚膜混合电路、微小型表面贴装元器件等进行高密度地安装和互连,构成的高密度、高速度/高频率、高可
2、靠性、小型化、多功能模块化电子产品的一种先进电子装联技术。,微波微组装技术的发展 1、微波电路系统微组装简介-2,微组装技术主要研究芯片及以上的组装互连技术(不含芯片制造),微组装技术,芯片间互连,板级电路互连,子系统/系统级互连,整机/系统级互连,微波微组装技术的发展 1、微波电路系统微组装简介-3,板级电路互连,模块/组级互连,分机/子系统级互连,整机/系统级互连,微波微组装技术的发展 1、微波电路系统微组装简介-4,与芯片工艺比较 层次不同:芯片低层微组装上层,前者是后者基础 关注点不同:微组装互连(无源)、芯片功能更多(有源) 有共性:1)都有互连、阻抗匹配、抑制避免干扰、散热等功能要
3、求;2)分析建模方法软件工具类似,都是基于电磁波和微波理论 两者的功能界限:模糊、向上发展(芯片进攻,SOC,但复杂多功能系统,还是微组装,而且对功能的需求也在向更复杂综合方向发展 近30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装备应用频率越来越高,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一直遵循摩尔定律和按比例缩小原理,即每隔三年芯片的集成度翻两翻(增加4倍),特征尺寸缩小三分之一。从而推动微组装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微波微组装技术的发展 1、微波电路系统微组装简介-5,微波微组装技术的发展 2、微组装技术构成-1,微组装,前道,后道,基板制造,材料制备,芯片安装互连:粘片、引线键合、倒装焊、清洗等,厚膜基板,薄膜基板,低
4、温共烧陶瓷基板 (LTCC ),混合基板,封装:气密性封焊,软基板,微波微组装技术的发展 2、微组装技术构成-2,微组装技术,特种互连基板技术,多芯片组装技术,系统/子系统级微组装技术,微组装组件测试技术,微组装设计技术,薄 膜 基 板 制造技 术,厚 膜 基 板 制造技 术,L T C C 基 板 制造技 术,气密封焊技术,高 精度 芯 片 贴 装 技 术,高 精度 芯 片 焊接 技 术,高 精度 金丝键合 技 术,倒装芯片焊接 技 术,三维立体组装 技 术,基板集成微波功能电路 技 术,数模混合集成制造 技 术,钎焊 技 术,平行缝焊 技 术,激光焊接 技 术,KGD芯片测试 技 术,微组
5、装组件自动测试 技 术,电磁兼容设计 技 术,热设计 技 术,布局布线设计 技 术,整机级组件立体组装设计技 术,微波微组装技术的发展 2、微组装技术构成-3,微波微组装技术的发展 2、微组装技术构成-4,微波微组装技术的发展 2、微组装技术构成-5,微波电路系统微组装技术构成 主要包括: a) 芯片、片式元件、SMD的安装技术; b) 金丝球引线键合技术; c) IC裸芯片的金球凸点制作技术; d) IC芯片的倒装焊接/粘接技术; e) 倒装IC芯片的下填充技术; f) LTCC基板与外壳腔壁、PGA引线的一体化封装技术; g) MCM-C气密性金属封装技术; h) MCM-C的组装封装基本
6、工艺流程; i) MCM-C组装封装工艺质量检验和可靠性试验方法。,微波微组装技术的发展 3、微组装的技术作用及典型的产品-1,微波微组装技术的发展 3、微组装的技术作用及典型的产品-2,微波微组装技术的发展 3、微组装的技术作用及典型的产品-3,典型的MCM,微波微组装技术的发展 3、微组装的技术作用及典型的产品-4,立体组装实例,微波微组装技术的发展 3、微组装的技术作用及典型的产品-5,典型微组装产品,X波段收发(T/R)组件,微波微组装技术的发展 3、微组装的技术作用及典型的产品-6,武器装备多功能、高性能、高可靠、高机动性要求,电子装备小型化、轻量化、多功能、高可靠需求,对微组装技术
7、需求迫切,微波微组装技术的发展 3、微组装的技术作用及典型的产品-7,美国“铺路爪”战略目标测量与跟踪相控阵雷达由数万套L波段T/R组件构成 的战略目标测量与跟踪相控阵天 线可检测数千公里内的各种目标。,微波微组装技术的发展 3、微组装的技术作用及典型的产品-8,星载合成孔径成像雷达(SAR)由数百套L波段T/R组件构 成的相控阵天线实现对地目标 的成像。,微波微组装技术的发展 3、微组装的技术作用及典型的产品-9,美国导弹驱逐舰载“宙斯盾”系统中的AN/SPY-1多功能相控阵雷达由数千套S波段T/R组件构成 的四面阵相控阵天线实现对多批 次目标的探测、跟踪及引导打击。,微波微组装技术的发展
8、3、微组装的技术作用及典型的产品-10,美国第四代战斗机载火控相控阵雷达由数千套X波段T/R组件构 成的相控阵天线实现对多批次 目标的远距离探测、跟踪。,微波微组装技术的发展 3、微组装的技术作用及典型的产品-11,美国导弹防御系统大型目标搜索与跟踪相控阵雷达由数万套X波段T/R组件构 成的球形相控阵天线实现对数 千公里外多批次目标的探测、 跟踪。,微波微组装技术的发展 4、微组装的技术未来发展方向-1,美国Raytheon公司机载有源相控阵天线近15年来 采用微组装技术实现小型化发展的历程,微波微组装技术的发展 4、微组装的技术未来发展方向-2,基板向具有完整微波电路功能的集成互连基板发展
9、特点:高密度三维结构工作频率扩展到微波/毫米波具有完整电路功能(SIW),带功分器网络的新型高密度互联基板,带波导电路的新型高密度互联基板,微波微组装技术的发展 4、微组装的技术未来发展方向-3,从单一功能组装向系统级组装(SIP)发展 特点:具有完整的系统/子系统功能小型化、高密度工作频带宽、速度快外互连线较少,美国Raytheon公司用于地球 观察和通讯的SIP组件,微波微组装技术的发展 4、微组装的技术未来发展方向-4,从二维平面组装向三维立体组装发展 特点:三维高密度互联结构宽频带、多用途具有完整系统/子系统功能,相同功能二维和三维微波组件比较图,S波段三维T/R组件,微波微组装技术的
10、发展 4、微组装的技术未来发展方向-5,从二维平面组装向三维立体组装发展,目前雷达有源电扫阵面 新一代先进有源电扫阵面,微波微组装技术的发展 4、微组装的技术未来发展方向-6,从单通道组装向多通道集成组装发展,Active Panel Array (2010),128 Element Tile Subarray,微波微组装技术的发展 4、微组装的技术未来发展方向-7,从集成微波组装(IMA)向晶圆级组装(WLP)发展,微波微组装技术的发展 4、微组装的技术未来发展方向-8,基于多片MMIC晶圆键合工艺的WLP技术,微波微组装技术的发展 4、微组装的技术未来发展方向-9,微组装技术的绿色制造,组
11、装与封装技术融合,组装与基板 技术融合,二维组装向三维立体组装的演变与突进,具体体现,纵观21世纪微组装技术的发展,微波微组装技术的发展 4、微组装的技术未来发展方向-10,绿色清洗、绿色封装、无铅组装等绿色制造技术涉及的应用范围较广,凡是具有电子电路组装、封装和电子元器件加工的单位均需要该技术的有效支撑,大到雷达、导弹、卫星,小到数字化单兵装备等信息化装备,其所应用的元器件和电子电路的制造均急需采用绿色制造技术,绿色制造技术已成为发展的主流。,电子绿色清洗工艺技术是在保证电子元器件、电子电路模块的功能、质量、性能,特别是可靠性的前提下,采用无污染的工艺技术完成产品对清洗工艺的要求。,绿色封装
12、工艺技术是在保证军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微波大功率器件、红外焦平面及多芯片组件等军用核心元器件的性能和可靠性的基础上,实现剧毒的流延工艺无害化,减少对人员和环境的危害。,绿色 清洗,绿色 封装,无铅 组装,在电子装备的生产过程中,均大量采用了以Sn/Pb和Sn/Pb合金为基的焊料。铅及其化合物属于有毒物质,从环境保护的责任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出发,电子电路组装中无铅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制造是制造技术发展的大趋势。,微组装的绿色制造当前优先发展,微波微组装技术的发展 4、微组装的技术未来发展方向-11,微组装技术,系统封装技术 System on a package SOP,晶圆级封装技术 W
13、afer Level Packaging WLP,组装与芯片封装的技术融合是一个大的趋势,微波微组装技术的发展 4、微组装的技术未来发展方向-12,微波微组装技术的发展 4、微组装的技术未来发展方向-13,立体组装技术从三维芯片开始,在硅片上直接制作多层结构,扩展了芯片的功能,是当前半导体技术,特别是硅半导体的重要发展方向。 立体组装技术是提高组装密度最好的方法,组装密度可达到二维组装的200%-300%,甚至更多。,从组装角度看,分系统(功能模块)间最直接、方便的立体组装技术是垂直互连技术,垂直互连的方式很多,主要有底面垂直互连和周边垂直互连两类,互连方式有凸点(球)、微簧片、填孔法以及毛纽
14、扣(Fuzz Button)等,作为组装技术中的重要分支,是目前各 国热衷研究和推广应用的技术。,微波微组装技术的发展 4、微组装的技术未来发展方向-14,随着武器平台的不断扩展,以及星载、机载和弹载等军用电子装备的发展,薄膜天线、共形天线、封装天线和结构功能件等新概念和新结构相继出现,对微组装技术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微组装技术也由以二维平面组装为主向三维立体组装为主发展。,如美国正在研制的天基预警固态有源相控阵雷达,具有居高临下、作用距离远、监视范围广等优点,需要大天线阵面才能实现数千公里的作用距离。如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正在研究开发的新型大型星载天线技术(ISAT),目标是演示和制造100
15、300米大口径的星载电子扫描天线。,天基预警雷达所需能量只能来源于太阳能,因此,天线阵面必须轻、薄、可折叠。为此,需要采用新一代电气互联技术研制可将天线振子和馈电网络等多功能集成的可折叠薄膜天线和采用三维立体组装技术的片式T/R组件,才能满足天基预警雷达研制的要求。,微波微组装技术的发展 4、微组装的技术未来发展方向-15,充分利用光信号传输具有的高速低损耗和无感应等特征进行电路组装,也就是把以与铜电缆相比大数万倍的信息传输容量的光纤维为中心的光电子技术应用于电子电路组装技术,即为光电路组装技术。把传送电信号的铜导体和传送光信号的光路制作在同一基板上形成的电路板叫做光电OE (OpticEle
16、ctronic)印刷电路板。在这样的基板上进行的电子器件和光电子表面组装器件(OE-SMD)的混合组装,叫做光表面组装技术,简称光SMT。(目前微波或毫米波可以直接调制光),微波微组装技术的发展 4、微组装的技术未来发展方向-16,微组装工艺 1、MCM的定义,微组装常与MCM (多芯片组件:Multi-Chip Module)混用。 MCM是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发展起来的高密度微组装技术,是高级HIC(混合集成电路)的典型产品,它是将多个LSI/VLSI的裸芯片,高密度地安装并互连在多层布线PCB、厚膜多层陶瓷基板或薄膜多层(硅、陶瓷或金属基)基板上,最后整体封装起来,构成多功能、高性能的
17、电子部件、整机、子系统乃至系统。 不同的角度对MCM的技术本质和内涵有不同的理解:从HIC的角度,可以认为MCM是一种高级的HIC;从封装的角度,可以认为MCM是一种先进的封装形式;从微电子组装的角度,可将MCM看成是一种高密度的电路集成组件。 概念方面MCM与传统HIC的主要区别在于,MCM是采用“多块裸芯片”与“多层布线基板”,实现的是“高密度互连”。 基于对MCM的共识,可将其定义为:MCM是将多个未封装的或裸露的芯片和其它微型元器件组装在同一块高密多层布线互连基板上,封装在同一外壳内所形成的具有一定部件或系统功能的高密度微电子组件。,微组装工艺 2、MCM的分类-1,美IPC(电子电路
18、互连和封装协会)按照基板类型与基板制作工艺将MCM分为如下三种: a) MCM-L(MCM-Laminate,叠层型多芯片组件):采用高密多层PCB制成的MCM,成本低、工艺较成熟、性价比高,但布线密度不高、封装效率较低,主要应用于消费类电子产品、个人计算机等民品领域。 b) MCM-C(MCM-Ceramic,陶瓷型多芯片组件或陶瓷厚膜型多芯片组件):采用高密度多层布线陶瓷基板制成的MCM,成本适中,布线层数多,具有较高的布线密度、封装效率、电性能和优良的可靠性与热性能,其性能优于MCM-L而差于MCM-D。MCM-C又可分为高密度多层布线厚膜HIC、LTCC(Low Temperature
19、 Co-fired Ceramic,低温共烧陶瓷)型MCM-C和HTCC(High Temperature Co-fired Ceramic,高温共烧陶瓷)型MCM-C。 c) MCM-D(MCM-Deposited Thin Film,淀积薄膜型多芯片组件):采用高密度薄膜多层布线基板,具有很高的布线密度、封装效率和优良的电性能,但成本相对较高,特别适于要求高密度、小体积的高速信号传输和数据处理系统。MCM-D按照所用的基体材料又可分为MCM-D/C或MCM-C/D(陶瓷基体薄膜多层布线基板的MCM,即陶瓷/薄膜混合型MCM)、MCM-M(金属基体薄膜多层布线基板的MCM)和MCM-D/Si
20、(硅基薄膜多层布线基板的MCM)三种。,微组装工艺 2、MCM的分类-2,MCM的基板典型结构,微组装工艺 3、MCM-C多层基板技术-1,基板是MCM-C的基础和重要支撑,起着给裸芯片和外贴元器件提供安装平台、实现MCM-C内部元器件之间的互连、为MCM-C提供散热通路等关键作用,极大地影响着电路组件的体积、重量、可靠性和电性能。 MCM-C采用的是陶瓷多层基板,分为厚膜多层基板和共烧陶瓷多层基板两种,后者又可分为HTCC多层基板和LTCC多层基板。MCM-C陶瓷多层基板一般包括元器件安装层(顶层)、信号层、电源层、接地层和对外连接层(底层)等主要导体层,陶瓷介质位于各导体层之间,起着电绝缘
21、的作用,基板的各层间由垂直通孔实现电学互连。,MCM-C厚膜多层基板采用厚膜HIC基板制作技术(只是互连导体4层、布线密度相对较高而已),是在陶瓷基片的表面交替印刷、烧结厚膜导体浆料和玻璃介质浆料而形成的一种多层布线结构,布线层之间通过介质层的开孔进行互连,其基本结构如右图所示。,MCM-C厚膜多层基板的基本结构,微组装工艺 3、MCM-C多层基板技术-2,MCM-C共烧陶瓷多层基板是由印有导体图形和制有互连通孔的多层陶瓷生瓷片相叠后一起烧结而形成的一种多层互连结构,共烧后的陶瓷基板还可以像厚膜HIC基板一样在其表面上再制作厚膜多层互连结构或薄膜多层互连结构(对于MCM-C/D)。下图表示了L
22、TCC多层基板的一般互连状态。,LTCC多层基板的基本结构,微组装工艺 3、MCM-C多层基板技术-3,HTCC多层基板和LTCC多层基板生瓷带材料的主要功能相是陶瓷与玻璃,两者的差异在于玻璃含量的不同:HTCC的玻璃含量较低,大约在8%15%之间;LTCC则有较高的玻璃含量,一般50%。生瓷带玻璃含量的差异导致多层陶瓷共烧温度的不同,这又影响着所用互连金属导体的类型不同,进而造成所需烧结气体的不同:HTCC的共烧一般需要15001850的高温,互连导体为W(钨)、Mo(钼)等难熔金属,必须在还原性气体中完成烧结;LTCC的共烧一般则为800950的较低温度,互连导体为Au(金)、Ag(银)、
23、Cu(铜)、PdAg(钯银)等低熔点金属,可以在空气中(Au、PdAg及内层的Ag、Cu)完成烧结。下表比较了三种MCM-C多层基板的一些主要性能。,三种MCM-C多层基板的主要性能比较,微组装工艺 3、MCM-C多层基板技术-4,三种MCM-C多层基板的主要性能比较(续),微组装工艺 4、LTCC型MCM-C及其特点-1,典型的LTCC型MCM,是将表面印制有厚膜导体与内埋电阻图形并制作有金属化通孔的多个未烧结的柔性生瓷片,通过加热同时加压而叠压成整体结构,在最高温度约为850的大气环境下同时烧结,形成刚性的高密多层互连LTCC陶瓷基板,在其表面上再制作多层厚膜结构后,安装、互连IC裸芯片及
24、其他微型元器件,并经最终封装而获得的。LTCC基板制作的简要工艺过程如下图所示。,LTCC基板制作简要工艺过程示意,微组装工艺 4、LTCC型MCM-C及其特点-2,LTCC作为MCM-C的一种互连基板工艺技术,在成本、性能方面介于MCM-L和MCM-D之间,具有许多优点,非常适合于制作高密度、高速、高可靠的MCM。 与HTCC型MCM-C及高密度多层厚膜HIC相比,LTCC的主要优点是 LTCC低的烧结温度和可在空气中烧结的特性,不但可以选用导电性好、熔点低的Au、Ag、Cu等金属作为互连导体而使电路性能得到显著改善,而且可以将多层导体布线结构和电阻、电容、电感等基本无源元件内埋集成在基板内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微波 电路 组装 技术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