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学年重庆杨家坪中学高二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5学年重庆杨家坪中学高二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学年重庆杨家坪中学高二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5学年重庆杨家坪中学高二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以下主张由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家提出的是 A “仁者爱人 ” B “法不阿贵,以法治国 ” C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 D “制天命而用之 ”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错误,体现孔子 “仁 ”“仁政 ”思想,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 B不对,体现法家法治思想; C体现墨家 “兼爱 ”“非攻 ” “尚贤 ” 等思想; D正确,体现荀子的儒家思想。 考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 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 “美人芳草 ”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
2、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该作品是 A诗经 B论语 C庄子 D离骚 答案: D 试题分析 :综合归纳材料信息 “神游天地、上下求索 ”“理想执着追求 ”“比兴手法 ”“南方楚文化 ”等,这些信息都指向屈原及其著作,离骚是屈原的著作,故只能选 D项,排除 A、 B、 C项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 屈原 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趋势是 A逐渐平民化 B逐渐贵族化 C逐渐神秘化 D逐渐宗教化 答案: A 试题分析 :考查古代文学知识的理解。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越来越简单和直白 ,主要是适应市民百姓
3、的需要。 BCD均不符合史实,排除。因此选择 A.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 发展趋势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真实地再现了客观历 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地评价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答案: B 试题分析:古代戏曲把人物脸谱化,显然没有真实再现历史,也未正确评断历史人物,故排除 A、 C;脸谱化的结果可能提升也可能贬低(即歪曲了)历史人物的价值,排除 D;京剧中的脸谱其实施固化了大众对人物的印象,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京剧等剧种的产
4、生和发展 京剧。 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 “西业 ”(参议院)、 “里勃里先好司 ”(众议院)、 “勃列西领 ”(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答案: B 试题分析:海国图志为近代魏源所著。结合所学知识,海国图志的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情况,排除 A;魏源在书中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主张,主要是为了学习西方的军事、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排除 C;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的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的维新变法思想,排除 D;根据题干信息 “西业 ”(参议院
5、)、 “里勃里先好司 ”(众议院)、 “勃列西领 ”(总统)等,说明海国图志对西方的介绍涉及西方政治体制,因此选B 。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从 “师夷长技 ”到维新变法 “开眼看世界 ” 。 清史稿记载: “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湔(洗)国耻。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 ”此处评价的这位皇帝是 A康熙帝 B乾隆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光绪帝亲政之时,正当洋务运动取得显著成效,是以 “春秋方富 ”; “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 ”指的是光绪帝和帝师翁同 在甲午
6、战争中主战而最终战败; “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 ”,指的是重用维新派人士,变法图强。光绪帝符合材料所述, C项正确。 ABD不符合材料。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历史上 重大改革 近代改革 戊戌变法 康有为在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中写道:“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 ”康有为此举的主要用
7、意是 A树立孔子权威 B否定君主制度 C促进思想启蒙 D减少变法阻力 答案: D 试题分析 :“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 ”。根据材料可知,康有为利用孔子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宣传变法改制,主要用意是减少变法阻力。 ABC不符合题意,错误,因此选择 D.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变法 康有为 1916 年,李大钊在民彝杂志创刊号上发文称: “为其历史所经阅者弥久,斯其圣哲所垂诏者弥多 ”, “民彝 (意为人伦 )受 蒙也弥厚 ”, “其政治趋腐败也弥深 ”。所以, “吾华之有孔子,吾华之幸,亦吾华之不幸也 ”。可见,当时李大钊主张 A应彻底否定儒学 B
8、移风易俗应先行 C批判儒学之糟粕 D重视公民道德教育 答案: C 试题分析 : “民彝 (意为人伦 )受 蒙也弥厚 ”, “其政治趋腐败也弥深 ”, “吾华之有孔子,吾华之幸,亦吾华之不幸也 ”.材料体现了对儒学糟粕的批判, A不符合题意, B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因此选择 C。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 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 “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根据材料指出梁启超表达出的 “民族情绪 ”的影响有 推动维新思想的形成 唤起民众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号召民
9、众反对君主立宪 激励有识人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梁启超的文章发表于 1902 年 (20 世纪初 ),维新思想的形成和戊戌变法的开展都在 19 世纪,故排除 ,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制, 错误,因此选择 C.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维新思想与维新变法。 1918年,胡适在文章中指出: “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 国语没有文学,便没有生命,便没有价值,便不能成立。 ”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 A根本目的在于彰显文学的价值 B被赋予了民族主义的使命 C把斗争矛头直指
10、外国文化侵略 D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能力。结合材料信息以及所学知识,胡适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思想启蒙,以挽救民族危亡;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把斗争矛头直指中国传统的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所以答案:选 B。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文学革命 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 “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 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 ”李大
11、钊演讲的目的是 A弘扬民主科学的时代精神 B号召工人罢工响应学生运动 C推动中国思想界学习苏俄 D颂扬五四运动取得的胜利 答案: C 试题分析 :“这回战胜的,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 ”。 “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 ”李大 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宣传马克思主义,引导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苏俄学习。因此选择 C。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现代著名画家齐白石注重继承中国画的传统并加以创新。下图为齐白石的作品,最能体现作者继承与发扬的中国画传统是 A风俗画 B工笔画 C文人画 D花鸟画 答案: C 试题分
12、析 :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材料中的画有绘画也有书法,还有诗作,因此是文人画。因此选择 C。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国画 文人画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 “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 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份。 ”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缺乏理性精神 B有很强的封闭性 C求善而不存真 D落后于西方国家 答案: A 试题分析: “李约瑟难题 ”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命题,本题就是关于回答“李约
13、瑟难题 ”的一道选择题,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主要关 注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科技。实际上, A、 B、 C三项都是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为什么只能选 A而不能选其他,关键在于紧扣材料、读懂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从 “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份 ”得出中国古代科技缺乏理性精神。 D项明显错误,中国的古代科技领先世界。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 特点 从春秋战国时期 “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到秦朝 “书同文字 ”的变化,反映出 汉字成为成熟文字 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中华文明走向衰落 中央集权的政治趋势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 甲骨
14、文是成熟文字,秦朝中华文明走向繁荣, 史实错误,排除。结合秦朝统一六国,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可知, 正确,因此选择 B。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统一文字 西汉中期,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导致这一现象的思想因素是 A墨子 “兼爱 ”思想 B孟子 “仁政 ”思想 C老子 “无为 ”思想 D董仲舒 “天人感应 ”学说 答案: D 试题分析:注意时间:西汉中期。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 “天人感应 ” “天人合一 ”学说将灾害视为上天的惩罚,因此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 ABC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学说或思想,时间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
15、学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 2014年 9月 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出席纪念孔子诞辰 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下列儒家思想中,应该继承发扬的是 A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 ” B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 C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D “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 ” 答案: A 试题分析 :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 ” ,儒家伦理,重视孝道,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建设和谐社会仍有重要意义。 BCD充满封建意识,有很多不科学不符合现代民主法治的观念,需要被
16、摒弃,所以选择 A. 考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 影响 汉文帝说: “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 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 A无为而治 B轻徭薄赋 C崇尚节俭 D民贵君轻 答案: C 试题分析: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 “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说明汉文帝反对厚葬、重服,主张薄葬,不穿贵重衣服,也就是提倡节俭。因此选择 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初无为而治。 唐太宗在总结其治国经验时,提出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的理念,同时又认为 “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
17、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押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唐太宗的治国经验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些学派的主张 A儒家、法家 B墨家、儒家 C儒家、道家 D法家、道家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 材料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体现了民为本、无为的思想。也就是儒家道家思想,因此选择 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儒家、道家思想主张 “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 ”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A朱熹 B李贽 C陆九渊 D黄宗羲 答案: B 试题分析 :这句话表达了 “人人皆可以为圣 ”的圣人观,
18、甚至有蔑视 “圣人 ”一词之嫌。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陆九渊也是理学大家,亦不会。 黄宗羲主要是批判君主专制,也不大可能。唯有离经叛道、于正统思想对着干的李贽有可能。(李贽的这句话继承发展了孟子的 “人人皆可为尧舜 ”和王阳明所说的 “满街皆圣人 ”。)因此选择 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末清初活跃的儒家思想 李贽的异端思想 如果让王阳明穿越时空与朱熹对话,他们的共识应该是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 “理 ”不用学习也能体会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 “其中的天理 ” 答案: B 试题分析 :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知和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学年 重庆 杨家坪 中学 上期 第一次 月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