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湖北省高三高考仿真03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湖北省高三高考仿真03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湖北省高三高考仿真03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湖北省高三高考仿真 03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唐宪宗时李吉甫撰元和国计簿,计天下方镇 48道,申报户数 224万有余(很多藩镇未报户口)。其中所谓 “东南纳税八道 ”,其户数已占到全国申报户数 58 3%。这表明 A南方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 B中国经济重心在唐朝完成南移 C京杭大运河成为朝廷的生命线 D唐朝时中原人口大量向南迁移 答案: A 试题分析:注意关键信息:其中所谓 “东南纳税八道 ”,其户数已占到全国申报户数 58 3%。说明南方的税收在全国所占比例已经超过北方,实际上反映了南方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 B不对,中国经济重心在宋朝完成南移; C不对,夸大了京杭大运
2、河的作用; D不对,在唐玄宗时期 “安史之乱 ”后已经有中原人口大量向南迁移,因此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经济重心南移。 从历史角度观察, 20世纪末期中国市场化改革得以推动,中国经济 “奇迹 ”得以出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村改革 可以说,农民的选择成就了中国改革。这种认识是基于 A农村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农民的选择澄清了人们对计划与市场的认识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突破了城市经济体制 D农村改革成效显著并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 D 试题分析: A与史实不符;澄清了人们对计划与市场的认识的是邓小平 1992年“南巡讲话 ”,排除 B;家庭联产承包
3、责任制属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排除 C;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展, 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安徽和四川进行试点,内容是实行包产到组和包产到户的责任制,使农民在生产和分配上有了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并且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 革,因此选 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964年 1月,台湾当局被迫撤走了驻巴黎的 “大使馆 ”。 1971年,英国在联大投票支持立即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这些现象 A是当时两大阵营冷战对峙的恶果 B反映出美国对华孤立政策趋于破产 C为中美关系改善奠定了
4、坚实基础 D说明新中国政府在国际上获得承认 答案: B 试题分析: 1964年法国与新中国建交,因此台湾当局被迫撤走了驻巴黎的 “大使馆 ”; 1971年,英国在联大投票支持立即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同年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台湾代表被驱逐出联合国,说明越来越多的国家承认新中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合法政府,因此选 D。 A 理解错误,上述现象表明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而非恶果, BC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65年,我国各级社团 6000个左右,主要是工会、共青团、工商联等 9类群众组织,其经费由政府全额
5、拨款,领导享受国家干部待遇。 2009年,各级民政部门登记的民问组织超过 41万 个,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在工商部门登记或未经登记的各类民间组织以百万计,如小区业主委员会、网络组织等。这一变化反映出 A政治生活从人治到法治的发展趋势 B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 C政治生活从国家到社会的发展趋势 D新中国民营经济的持续发展 答案: C 试题分析:注意材料前后的对比, 1965年 “我国各级社团 6000个左右 ”“其经费由政府全额拨款,领导享受国家干部待遇 ”、 2009年 “各级民政部门登记的民问组织超过 41万个 ”“在工商部门登记或未经登记的各类民间组织以百万计 ”,说明民问组
6、织的 显著发展,反映了政治生活从国家到社会的发展趋势,因此选 C。ABD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新时期的政治建设。 下面的示意图是根据中国经济年鉴( 1949 1959年)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导致示意图所示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1949 1957年中国经济主要数据平均增长率示意图(单位: %) A国家投资的侧重点差异 B新中国生产关系的变革 C对资本主义改造的创新 D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这一时期中国的重工业发展尤为迅速,而农业、轻工业发展速度明显不及重工业,联系 1953年新中国实行 “一五计
7、划 ”,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选 A。 BCD虽然符合这一时期新中国的历史情况,但是不是对材料中现象的最正确分析。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五计划。 右图漫画中的人物陷入泥潭,日显疲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福利制度的弊端难以避免 B高福利与超前消费相辅相成 C高福利可以缓解政府债务危机 D债务危机将使福利制度被取消 答案: A 试题分析:注意图片信息 “超前消费 ”“债务危机 ”“高福利 ”,说明高福利一方面推动人们超前消费,刺激市场的虚假繁荣,容易导致生产相对过剩,以致出现经济危机,另一方面也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导致债务
8、危机,因此选 A。 BCD都不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建立 “福利国家 ” 。 1946年 9月,美国总统特别顾问克拉克提交了一份题为美国与苏联的关系的报告,被美国决策层采纳。其主要内容是:美国应准备与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联合起 来,努力缔造其想象中的世界。这一报告 A宣告了美国欧洲复兴计划的出台 B标志着美苏盟友关系的破裂 C为美国冷战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D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全面展开 答案: C 试题分析:美国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的出台是在 1947年由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与题干中时间 “1946年 9月 ”,排除 A; 1947
9、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全面展开,也标志着美苏盟友关系的破裂,时间也不符,排除BD; “美国应准备与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联合起来,努力缔造其想象中的世界 ”实际上表明美国要联合西欧遏制苏联,因此选 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冷战。 天地会是清代民间秘密结社组织之一。它以 “反清复明 ”为主要口号,其成员主要来自下层劳动群众、三教九流、无业游民以及农民。根据下表判断,这些事件透露出的问题是 17961850 年的 54年间,涉及天地会的事件 事件起因 数量 “遇事有人帮助,免人欺凌 ”者 26起 因穷困而 “敛财分用 ”者 15起 为抢劫富户而
10、 “得财分用 ”者 39起 攻掠城镇 “竖旗起事 ”者 11起 A近代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 B汉族人民 “反清复明 ”的政治诉求强烈 C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保障体制尚需完善 D百姓 “均贫富、等贵贱 ”的意识长期存在 答案: A 试题分析:注意材料信息 “遇事有人帮助,免人欺凌 ”者、因穷困而 “敛财分用 ”者、为抢劫富户而 “得财分用 ”者、攻掠城镇 “竖旗起事 ”者。说明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人民生活困苦,危及社会秩序,因此选 A。 BD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C说法也不对,中国当时没有建立社会保障体制, “完善 ”的说法也就不成立。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
11、抗斗争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19世纪中叶的几十年内, “清政权所关心的主要是维护中国地主 文入学者统治阶级对它的忠诚,并借此镇压一切可能在农村平民中掀起的骚动及反清叛乱 ”, “平息沿海英国人的滋事,起初只被当作一个次要的小问题 ”。典型地体现了这种论述的历史事件有 A虎门销烟与第一次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与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与台湾反割台斗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义和团运动 答案: B 试题分析: “清政权所关心的主要是维护中国地主 文入学者统治阶级对它的忠诚,并借此镇压一切可能在农村平民中掀起的骚动及反清叛乱 ”说明与农民的 反清斗争有关,联系太平天国运动, “平息沿海英国人
12、的滋事,起初只被当作一个次要的小问题 ”说明与英国人的侵略有关,符合这两点的只有 B。 A不涉及农民的反清斗争, B是反对日本的侵略, C也不对,义和团运动的主要目标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伯利克里当政时期,对在公民大会上发言的人的资格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任何殴打父母的人、不赡养父母的人、未按指令服兵役和从战场脱逃的人、挥霍通过继承获得的财产的人都没有资格在公民大会上发言。这主要反映出 A雅典的民 主存在虚伪性 B民主与道德要求的统一 C家庭是雅典民主的基础 D财产是享有民主的前提 答案: B 试题分析:注意材料信息 “任何
13、殴打父母的人、不赡养父母的人、未按指令服兵役和从战场脱逃的人、挥霍通过继承获得的财产的人都没有资格在公民大会上发言 ”说明在公民大会上发言的人要具有一定的道德修养, AD不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 C说法明显错误,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政治、经济发展基础上的,因此选 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明代以前的王朝大多遵循 “君使臣以礼,臣使君以忠 ”,明初则有廷杖之法“殿陛行杖,习为故事 ”,重者立毙,轻者杖毕仍督催照常工作,且有臣僚在节日朝贺时被 “朝服予杖 ”,史谓 “公卿之辱,前所未有 ”。这一变化反映出,明代 A内阁行政中枢地位遭受冲击 B传统君
14、臣等级观念已经颠覆 C君主专制制度有了新的发展 D严刑峻法、重典御下现象普遍 答案: C 试题分析:明朝时期内阁始终没有取得丞相这样的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地位,排除 A;材料没有反映出传统君臣等级观念已经颠覆,而是君臣等级观念进一步强化,排除 B;严刑峻法并非明朝独有,秦朝时期就实行严刑峻法,排除 D;廷杖是明朝皇帝对大臣的一种刑罚,它通常是由皇帝下旨,由禁卫军执行,廷杖的对象主要是那些皇帝认为不听话的文武大臣,尤其是那些敢于仗义执言的大臣和言官。因此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有学者说: “宋元的小说
15、、戏剧就是中国 文艺复兴 的曙光。 ”这主要是因为宋元文艺与西欧文艺复兴 A都是思想解放运动 B都反对宗教神学的束缚 C都推动了科学技术发展 D都反映了市民价值倾向 答案: D 试题分析: ABC都适用于欧洲的文 艺复兴运动,但不适用于宋元文艺。但是两者都具有世俗化的特点,反映了市民价值倾向。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虽然文艺作品多与宗教题材有关,但是艺术大师们改变了中世纪绘画简单呆板的宗教风格,创造出具有现实感的人物形象和生动活泼的生活画面,宋元时期的小说、戏剧也日益平民化、通俗化,两者都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有关,因此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文学成就 宋词。 综合题 (
16、 15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一战失败,德国失去了 1 8国土和 1 10人口,战后又面临严重经济困难和巨额战争赔款。但德国军国主义分子并不承认自己是战争失败者(国家未被占领,社会结构未被破坏,军队也是完整地从他国撤回的),不甘心受到凡尔赛体系的制裁,德国社会上下充满对战胜国的不满情绪和仇恨心理。当时,英国张伯伦政府考虑让东欧满足德国的部分领土要求,划东欧为德国势力范围,鼓励德国东进。 1938年,英、法与德、意签署慕尼黑协定,决定把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划给德国。西方大国想以此 “祸水东引 ”,幻想德国进攻社会主义苏联,他们好坐山观虎斗,坐收渔人之利,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据
17、汤重南一战后的德国与今天的日本整理 ( 1)根据材料概括一战后至二战前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矛盾。( 6分) ( 2)根据材料分析德国能突破凡尔赛体系束缚的原因。( 9分) 答案:( 1)德国与英法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之间的矛盾。( 6分) ( 2)战胜国对德国的制裁导致德国严重的复仇心理;未能清除德国军国主义势力及其产生的土壤;英法等国对德国的绥靖政策。( 9分)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信息 “不甘心受到凡尔赛体系的制裁,德国社会上下充满对战胜国的不满情绪和仇恨心理 ”“当西方大国想以此 祸水东引 ,幻想德国进攻社会主义苏联 ”等,概括一战后至二战前世界主要国家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湖北省 高考 仿真 03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