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湖北省襄阳荆州龙泉三校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湖北省襄阳荆州龙泉三校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湖北省襄阳荆州龙泉三校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湖北省襄阳荆州龙泉三校高三 10月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长孙无忌等人奉命修撰的唐律疏议曰: “立嫡者本拟承袭。嫡妻之长子为嫡子。不依此立,是名违法,合徒一年。 即嫡妻年五十以上无子者 ,谓妇人年五十以上不复乳育,故许立庶子为嫡,皆先立长,不立长者亦徒一年 。 ”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宗法制度开始受到法律保护 B唐代宗法观念基本源于周制 C庶出子弟不可能获得继承权 D唐代在地方仍然实行分封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唐律疏议称 “立嫡者本拟承袭 ”,即立嫡长子继承,否则将 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正妻无子者 “许立庶子为嫡,皆先立长 ”,可以立庶子中的长子为嗣。宗法制度开始受
2、到法律保护是在西周时期,排除 A项; C项与材料不符; D项有悖史实;故本题选 B项,唐代宗法观念基本源于西周的宗法制。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唐代宗法观念 中国外交学院副院长郑启荣教授指出: “所谓 多边外交 是相对于 双边外交 而言。 在建国之初,虽然中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了一些多边外交活动,但总的来看,这一时期中国多边外交活动的范围有限, 影响也不大。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不包括 A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策略 B中国的综合国力有限 C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恶劣 D中国受 “左 ”倾思潮影响 答案: D 试题分析:建国
3、之初 “中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了一些多边外交活动,但总的来看,这一时期中国多边外交活动的范围有限,影响也不大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应该从国内、国际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去探究,当时的中国在国内综合国力有限,在国外面临恶劣的国际环境,当时中国国内并没有 “左 ”倾思潮的影响。故本题选 D。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 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国之初的外交 “虽然说这种民主对于古代雅典是一种必然,但对于整个世界历史却是偶发性的个案,也就没有多么重大的实际推广价值。 ”这句话的针对的是 A雅典民主政治的形式及其产生的社会 B雅典民主政治所产生的弊端 条件 C雅典民主政治的
4、短暂 D雅典民主政治的本质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的独特性。雅典民主为直接民主,它产生于独特的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独特的、偶然的,故本题选 A。材料并没有涉及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短暂性,更没有道出它的本质。 考点:现 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雅典民主的特点 亚里士多德称法律是 “不受欲望影响的理性 ”;查士丁尼的法学总论在开篇写道:“正义是使每个人得到其所应得的部分的这种永恒而持久的愿望。 ”对上述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法律是实现人们愿望的方式 B理性和正义是法律的灵魂 C法律是维护统治的法宝 D人们的愿望都具有理性
5、色彩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中亚里士多德和查士丁尼的言论鲜明地表达了理性和正义对于法律的重要性,应该是法律的灵魂。人们实现愿望、法律维护统治、愿望 都具有理性色彩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故本题正确答案:应该选择 B项。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法律的灵魂、理性和正义 安妮女王没有子嗣,她去世后王位就要复归詹姆士二世及其世系, “光荣革命 ”的成果将要功亏一篑。因此, 1701年英国通过法律规定,安妮去世后王位将转入詹姆士二世的德意志表亲索菲亚手中。此举体现了英国政体的本质特点是 A以和平方式过渡政权 B完善王位继承制度 C深受欧洲大陆王室影响 D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答案: D 试
6、题分析:通过阅读本题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议会掌握国家的 立法权,它通过制定法律来干涉王位的继承,这就从本质上来说明了议会的权力高于王权。这是英国政体的本质特点。故本题正确答案:应选 D项。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英国政体的本质特点 1873年,法国某报纸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写到: “我们是工业家和土地所有者,需要秩序,并不喜欢共和政体。但是,如果 联合派 (属于君主派)获得胜利,那些现在还留在我们方面的大部分人将投入极端共和派的怀抱去了。 ”这段话反映出当时法国 A政治局面错综复杂 B无产阶级建立了共和政体 C “联合派 ”能带来社会 安定 D共和派已获得政治上
7、的绝对优势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这则材料涉及三个派别:读者所代表的工业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和派、君主派。 1875年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仅是一票胜出。材料中的工业派不希望君主派胜利,也不希望共和派获得更多的选票,可见当时的政治局面是错综复杂的。故本题选 A。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法国政体确立的背景 “我们将忠诚于宪法,忠实于人民,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 ”2013年 3月,李克强在总理记者会上以 此作为开场白。宪政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特征,下表中关于世界三部宪法的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名 称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8、 德意志帝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颁布时间 1787年颁布 1870年颁布 1954年颁布 制定机构 国会制定 国民议会制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特 点 体现三权分立原则 君主专制是实 立宪为虚 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评 价 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A颁布时间 B制定机构 C特 点 D评 价 答案: C 试 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世界近现代三部法律文献。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于 1871年,排除 A;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是由制宪会议制定的,排除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确立,排除 D。故本题选 C。 考点:欧美代
9、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宪法;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巴黎公社建立后,对外发表公报,宣称: “巴黎所追求的,是建立共和国 获得城市应享的特权,它衷心希望能为法国的其他城镇做出一个榜样 巴黎只希望拥有自己的自治权,它充分尊重法国其他城镇的平等权利。 ”可以看出,巴黎公社的政权性质是 A巴黎工人建立的城市自治政权 B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合法代表 C法国各地城市政权的合法代表 D法国无产阶级建立的社会主义政权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巴黎公社的政权
10、性质。材料中给出的 “巴黎只希望拥有自己的自治权,它充分尊重法国其他城镇的平等权利。 ”信息明显反映了巴黎工人建立的是城市自治政权。 BCD的说法与历史事实不符,应该排除。故本题 选 A。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的政权性质 历史学家德 阿宁在谈到十月革命时认为: “还是可以很有把握地说:布尔什维克革命的完成,首先有赖于列宁的百折不挠的狂热和托洛茨基的恶意煽动。如果没有科尔尼洛夫及其将领们的发难,也就不会有十月革命。 ”他想要说明的是 A肯定列宁为十月革命作出的努力 B十月革命是由偶然因素发生的 C揭露托洛茨基在十月革命中的不良用心 D将十月革命归功于科尔
11、尼洛夫及其将领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本题材料中给出的 “如果没有科尔尼洛夫及其将领 们的发难,也就不会有十月革命。 ”关键信息,可以知道他想通过列宁的努力、托洛茨基的煽动和科尔尼洛夫及其将领们的发难等的对比,说明十月革命的偶然性。故本题选 B。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的背景 1961年 9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 “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 ”这番话反映了 A两大阵营开始对立 B多极化世界格局开始形成 C不结盟运动正在兴起 D “冷战 ”
12、出 现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不结盟运动。从材料中给出的信息 “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 ”,可以看出这体现了独立、自主、非集团化的不结盟运动的宗旨和原则,即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所以本题正确答案:应该选择 C项。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不结盟运动 有人说: “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 均衡的进程。 ”而 2013年 10月 4日,据外电报道,由于美国联邦政府关门
13、,美国总统奥巴马将缺席将于巴厘岛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 APEC)峰会。该材料表明 A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B美国被迫放弃霸权政策 C两极格局依旧单极世界形成困难 D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美国面对多极化趋势的尴尬状态。从材料给出的信息可知,当时苏联已解体,两极格局结束;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但日益受到各方面的压力,故本题选择 A项。 BCD项说法明显是错误的。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 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美国与世界多极化趋势 1954年全国人大在宪法修改意见中,有代表提出在第三条第三款中 “各民族都有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
14、自由 ”中应补上 “也有使用的自由 ”,宪法将其确定为 “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这主要体现 A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力求创新 B新中国追求各民族平等 C新中国推行百花齐放的方针 D我国语言文字丰富多彩 答案: B 试题分析: AD的说法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百花齐放方针提出于 1956年,不符合题意,排除 C。故本题选 B项。宪法明确规定 “各 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充分体现了新中国坚持民族平等原则。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民族平等的原则 1935年 10月初,蒋介石在成都先后作了题为 “建设新四川的根本要道 ”和四川治乱
15、为国家兴亡的关键 ”的演讲,强调四川地位的重要及其与国家治乱、民族兴衰的密切关系,第一次明确、公开地提出了天然是复兴民族的最好的根据地 ”的思想,肯定地阐明了以四川为根据地的思想。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国民政府 A开始全面抗战的政策 B应对日本扩大侵华作抗战准备 C加强西南建设以 剿灭共产党和红军 D重视西部开发以促进全国稳定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中蒋介石重视四川的出发点主要是从抗战的角度,所以 C项的剿灭共产党和红军、 D项的西部开发应该予以排除,材料体现了国民政府应对日本扩大侵华作抗战准备,但 1935年当时并没有开始全面抗战,故 A项也予以排除。故本题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
16、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国民党抗战准备 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 20世纪两次历史性剧变,这两次剧变都 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 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是辛亥革命的成就,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是新中国成立的成就,所以应该排除 ,本题应选 D。辛亥革命和新中国的成立都促进了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和中国的工业化建设。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影响;现代中国的政 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的影响 管子 侈糜中说 “市
17、也者,劝(意指 “推动生产 ”)也;劝者,所以(本业)起。本善而末事起。不侈,本事不得立。 ”据此材料判断下列结论最符合管子经济思想的是 A刺激消费,推动生产 B主张节俭,反对奢侈 C重视农业,抑制商业 D劝课农桑,提倡积累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通过引用管子 侈糜的言论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管子的这段言论的含义是 “末事 ”也就是商业活动能够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所以 BCD三项明显与材料原意不符。故本题正 确答案: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管子经济思想 中国秦朝时期制定的法律细密严苛,实行 “轻罪重罚 ”;古罗马民法大
18、全规定 “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 ”以上材料说明二者 A对犯罪的界定不同 B都依法治国形成法治社会 C立法的出发点不同 D打击犯罪的效果不同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西政治制度,考查考生分析史实的能力,难度较大。秦朝轻罪重罚的出发点是维护封建统治者的专制统治;而民法大全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自由民的权利。所以出现中西差别的原 因是立法的出发点不同。故本题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法律;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罗马民法大全 秦始皇历来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帝王。董仲舒批评秦王朝 “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
19、食犬彘之食。 ”而唐太宗则评论说“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 ”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董仲舒去秦不远,他的评论应该更接近于历史事实 B唐太宗着眼国家统一的历史大趋势,评论更为准确 C两人没有认识历史规律,对秦始皇的评价均不 准确 D出发点和标准不同,对同一历史事物的评价就不同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秦始皇的评价。对秦始皇的评价之所以出现正反两个方面,主要是材料中的董仲舒和唐太宗的出发点和标准不同,所以造成了对秦始皇的不同评价,董仲舒为了推行儒家思想,所以要批判秦始皇,而唐太宗是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去评价的秦始皇。故本题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
20、的形成 对秦始皇的评价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发出这样的感叹: “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老最好的制度。 ”甚至称之为 “中国第五大发明 ”。从时代发展以及创立角度看,该 “发明 ”的着眼点在于 A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弘扬儒学正统,约束官吏言行 C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 D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 答案: A 试题分析:路易十四口中的 “发明 ”的着眼点即是出发点或目的。科举制度依据考试选拔官员,其出发点之一就是取消门阀势力世代做官的特权,把选拔官员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但科举制度并不涉及约束官吏、防范武将、培养顺民等目的。故本题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
21、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度的影响 作为农耕文明政 权与文化集结地和辐射中心的都城,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而从西汉、唐和北宋都城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城市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这突出反映了 A工商皆本的主流思想 B学术文化的活跃 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 D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城市布局变化的原因。工商皆本的主流思想到明清时期才出现,排除 A项;学术文化的活跃是由经济发展引起的,它不可能决定城市布局的变化,排除 B项;城市功能布局的变化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 C项。故本题选 D项。西汉、唐、北宋等朝代 的长安、东京的商品经济迅速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湖北省 襄阳 荆州 龙泉 三校高三 10 联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