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江西省南昌二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江西省南昌二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江西省南昌二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江西省南昌二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 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 594年)有 “初税亩 ”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 “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主要是指 A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答案: C 试题分析:初税亩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故 A不正确;它出现后,井田制开始瓦解,但没有完全消失,故 D不正确;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商鞅变法,而非初税亩的实行,故 B不
2、正确。 考点:本题以郭沫若对 “初税亩 ”评价为切入点,旨在考察学生把握历史基本概念的能力。 点评:关于 “初税亩 ”的考察,除考察基本概念外,还可以从这一改革的性质来命题,形式多以选择题居多。 以下为有关人与神关系的三段资料。 资料一:世人因为神赐的灵魂,才能领略神创造的世界;人的全部生命经历都需通过信仰的解释,才能显示意义。资料二:人无法自己挣得拯救,上帝自动将拯救赐予信仰他的人;人只 有对上帝负责,才能自由体验上帝的恩宠。资料三:个人是独特、理性和有创造性的;每个人的特性都是神赐,但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特长才是对神的最高尊崇。 这三段资料分别来自不同时期的作者,他们依次是 A中世纪基督徒、
3、路德教徒、人文主义者 B人文主义者、中世纪基督徒、路德教徒 C路德教徒、中世纪基督徒、人文主义者 D路德教徒、人文主义者、中世纪基督徒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一划中世纪基督徒的观点;材料二是路德教的观点;材料三强调人性肯定人的作用和价值,是人文主义者的观点。故答案:选 A 考点:本题用说明人与神关系三段材料来考察学生对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点评:关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除了用新情境、新材料以选择题的形式考察其原因、指导思想、主要成就及影响外,还与政治、经济相联系,把其放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进程中以材料题的形式进行命题。 约翰 巴克勒在西方社会史一书中指出: “(
4、二战 后)西方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真正意义上的政治民主,而经济的进步又加快了正在进行的社会与文化变革的步伐。因此,这个源于西方社会对二元革命执着的追求的伟大承诺,终于在战后时期那光辉的成就中得 以实现,它出现于 18世纪后期的法国和英国,它暂时消除了大萧条带来的痛苦和纳粹极权主义带来的恐惧 ”。材料中的 “二元革命 ”是指 A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B启蒙运动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 D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 18世纪后期西方的变革。根据 “它出现于 18世纪后期的法国和英国 ”分析,此时发生在英国和法国的是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其他各项与题干不
5、符。 考点:本题以 “二元革命 ”为切入点,考察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点评:关于法 国大革命,近几年,命题的角度不再用传统的革命史观考察其对的封建势力的摧毁,更多的是以文明史观从其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角度进行命题。 关于英国工业革命,除了用新情境、新材料以选择题的形式考察其背景、主要成就、影响外,还与政治、经济、科技相联系把其放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进程中以材料题的形式进行命题。 下图的蓝鹰是罗斯福新政的经典标志,它附带的座右铭是: “NRA一一 WE DO OUR PART(意思是:我们尽自己的本分。 ”胡佛说 “这简直是法西斯! ”你认为这个标志的内涵是指 A国家
6、出台的财政金融政策 B “以 工代赈 ”的社会福利政策 C政府有关农业生产方面的规定 D工业复兴法中有关工商业公平经营的实施法则 答案: D 试题分析: 1933 年 3 月 4 日,罗斯福宣誓就职,旋即着手新政,主要目标有三:救济、复兴和改革。史称 “罗斯福新政 ”。 工业复兴法( National Industrial Recovery Act)是整个新政的核心和基础。该法规定了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水平和工作日时数,规定工人具有集体谈判的权利,规定了资本家必须接受的最高工作时数和应付工资额。为保证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政府以印第安人崇拜的神鸟蓝鹰为标记,发动了 “人尽
7、其职 ”的 “蓝鹰运动 ”( Blue Eagle),凡遵守该法的企业悬挂蓝鹰标志。几周后,有 250万雇主与政府签署了法规,他们给自己的产品标上蓝鹰,以示守法。蓝鹰标志是指工业复兴法中有关工资、工时以及公平竞争的规定中,因此被崇尚自由竞争的胡佛斥为 “法西斯 ”。故答案: 选 D。 考点:本题以 “蓝鹰标志 ”为切入点。考察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点评:关于罗斯福新政,除了用新情境、新材料以选择题的形式考察其背景、主要内容、特点、影响外,还把其作为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的一个重要变化以材料题的形式进行命题;当然,还可以这一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比以材料题的形式
8、进行命题。 某学者在其著作西方民主史中写道: “对于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民主进程中的成功或不成功的后来者来说,英国方式使人羡慕,美国方式使人向往,而法国方式令人效法。往往是英国方式并不成功,便想 起了法国方式。 ”下列各国民主进程的发展符合作者所说的 “后来者 ”的是 A 19世纪 60、 70年代的德国 B十月革命后的俄国 C 19世纪末 20世纪初的中国 D 19世纪末的日本 答案: C 试题分析: “英国方式 ”指 “光荣革命 ”后确立的君主立宪制, “美国方式 ”指美国独立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制, “法国方式 ”指的是法国大革命扫荡封建势力。中国在经历过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的维新变法运动失败
9、后,后来者就想起以革命的方式摧毁封建势力。故答案:选 C。 考点:本题以西方民主史的言论为切入点,考察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 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点评:关于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除了以选择题的形式考察其基本概念、基本运作、异同点,还以材料题的形式考察其确立的过程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有人认为:工厂工人的薪资只要能维持其生计即可,如果工资够过高,工人生活改善,就会多生小孩,人口随之增加;如此一来,劳动力便增加,工资随之下降,甚至低于先前水准。我们应如何理解这种说法? A反映出十九世纪英国资本家的态度 B代表法国大革命前夕保守派的观点 C反映出中古时期行会对工资的看法 D代表二十世纪初俄
10、国共产党的主张 答案: A 试题分析:工人工资增长是工业革命时期,社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的必然要求。而资产阶级为了保证高额的剩余价值,反对提高工人工资。故答案:选A。 考点:本题以工资的增长与 “人口过密论 “为切入点,考察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时空地位。 点评:关于工业革命,除了用新情境、新材料以选择题的形式考察其背景、主要成就、影响外,还与政治、经济、科技相联系把其放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进程中以材料题的形式进行命题。 20 世纪初,美国华尔街开始流行一个段子。老师问学生:是谁创造了世界?学生回答:是上帝在公元前 4004年创造了世界,但在 1901年,世界又被摩根先生(
11、美国著名财团的创始人)重组了一回。对该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 A反映了上帝 “创世说 ” B肯定了摩根先生的功绩 C强调了美国的世界地位 D体现了大企业时代资本的深刻影响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时间 “20世纪初 ”,人物 “摩根先生 (美国著名财团的创始人 )”可判断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大企业时代到来所带来的影响。故 D正确。 考点:本题以师生的一段对话为切入点,旨在考察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生产组织形式的影响。 点评: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除了用新情境、新材料以选择题 的形式考察其背景、主要成就、影响外,还与政治、经济、科技相联系把其放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进程中以材料题的形式进行命题。 下图为 1
12、947年法国共产党人针对马歇尔计划张贴的一张宣传画,其所表明的思想是 “有偏袒的援助会使欧洲分裂 ”。其所说的欧洲分裂应是 A由于援助数额的差别,会造成受援助国之间的矛盾 B制造英法矛盾,以便美国操纵控制欧洲 C扶植和控制西欧,使之与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对抗 D通过援助一些国家的反政府力量,制造国家分裂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二战后美国对苏联采取冷战政策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马歇尔计划援助的重点是西欧地区,苏联和东欧国家拒绝接受援助,美国则通过经济援助达到了控制西欧的目的。 考点:本题以图片为切入点,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命题,考察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对史料(图片)的解读
13、能力。 点评:关于马歇尔计划,除了以选择题的形式考察其原因、目的、内容和影响外,还把其作为冷战的主要表现之一以材料题的形式进行命题。 1933年 8月 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写道: “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 下面对 “布尔什维克的智慧 ”理解正确的是 A制定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实施经济建设五年计划 D推行义务交售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 1933年苏联在斯大林模式下,实施经济建设的五年计划,快速实现工业化。制定 “战时共产主 ”政策是在 1920年左右;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是在 1921年;义务交售制是斯大林时期
14、苏联在农村强制推行的,时间相符,但与题意不符。 考点:本题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为切入点,考察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点评:关于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除了以选择题的形式考察不同时期不同政策的背景、基本内容、特点及影响外,还与同时期西方经济政策的调整以材料题的形式进行对比分析。 1964年 4月, 77个发展中国家在日内瓦发表七十七国联合宣言提出了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这表明 A经济区域集团化进一步发展 B两极格局受到冲击多极化趋势呈现 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D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发生动摇 答案 : B 试题分析:题干材料反映了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
15、,其成员国均为发展中国家,团结一致,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要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一股新兴的政治力量,冲击着当时的美苏两极格局,凸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故选择 B项。 考点:本题以七十七国联合宣言为切入点,考察学生从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基本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 点评:关于不结盟运动,除了文字型选择题进行命题外,还以图片型选择题进行命题。当然,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冲击了两极格局,是 20世纪 60年代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表现之 一,因此,把其放这一背景中以材料题的形式进行命题也有是可能的。 哥白尼写到: “我确信,数学家们只要认真而不肤浅地研究,就会同意我的
16、这些结论。 如果有人利用圣经某些段落来攻击我、歪曲我的原意,我会断然予以拒接。数学的真理只能由数学家来判断。 ”伽利略表示: “哲学写在宇宙这本大书里面,为懂得这本书,人必须首先懂得它的语言和符号。它是以数学的语言写成的,人若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就无法懂得宇宙。 ”根据上文和你的历史知识判断,这两位天文学者共同的观点最有可能是 A宇宙是本难以理解的大书 B宇宙奥秘不能由教会独断 C圣经成为攻击科学的利器 D科学与宗教二者势不两立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可知:宇宙可以用数学进行解读,故 A项不正确;材料中“如果有人利用圣经某些段落来攻击我、歪曲我的原意,我会断然予以拒接 ”,故 C项不正
17、确;材料中没有表达科学与宗教二者势不两立,故 D项不正确;由材料中可知:宇宙可以用数学进行解读,并且拒接宗教的攻击,可知答案: B项正确。 考点:本题以哥白尼与伽利略的言论为切入点,考察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史料的解读能力。 点评:关于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多以选择题的形式考察其成就和影响。 一位外国人前往某城市旅行,搭火车要先取得通行许可证明,才能买车票;到了目的地,看到满城尽是脚踏车;在路边摊买烧饼时,摊贩向他要粮票。这位观光客见到的景象最可能在 A 1919年的上海 B 1936年的南京 C 1955年的香港 D 1970年的北京 答案: D 试题分析: “粮票 ”的使用说明实行的是
18、计划经济体制。而选项中只有 1970年的北京符合这一特点,故答案:选 D。 1955年,香港处于英国的管辖范围; 1919年的上海、 1936年的南京都没有这一经济特征,故 A、 B、 C项都不正确。 考点:本题以社会生活史为切入 点,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点评:社会生活史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门话题。除了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外,还与经济、政治相联系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 “我们主张在彻底地打败日本侵略者之后,建立一个以全国绝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我们把这样的国家制度称之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 ”据内容判断,这段文献资料
19、应当出自 A中共 “七大 ”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中共 “八大 ” D中共八届二中全会 答案: A 试题分析: “彻底地打败日本侵略者之后 ”可知此时抗日战争并未胜利,故排除B( 1949年)、 C( 1956年)、 D(1956年 )。 “ 以全国绝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 ”可知,材料主旨是抗战胜利后建立一个联合政府。这是中共 “七大 ”毛泽东所作论联合政府报告的主旨思想。故答案:选 A 考点:本题以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的报告为切入点,考察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点评:关于毛泽东思想,除了以选择题的形式考察不同时期国主要理论成果,
20、还可以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角度以材料题的形式进行命题。 “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 B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性区别 C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D独主是指皇帝实行地方长官任命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 “共主 ”说明周王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 A不正确;材料中明确提出 “共主 ”与 “独主 ”的统治方式的本质区别,故 B不正确; “共主 ”是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故 C不正确;而 “独主 ”是实现了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包括通过地方长官的任命来加强
21、对地方的控制。故答案:选 D. 考点:本题以 “共主 ”和 “独主 ”为切入点,考察西周的血缘政治到秦汉的官僚政治的演变。 点评:关于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命题主要从其特点来把握,更多考察分封制、宗法制等政治制度的作用和影响。形式多以选择题为主。 有学者认为,综观中国历史,儒家 “君子 ”几乎始终是政治、社会批判功能的首要承担者。从汉末 “清议 ”到宋代 “太学生 ”运动,再到晚明东林党人的 “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 ”,无不是儒家 “君子 ”发挥政治主体意 识和批判精神的表现。下列解释与该学者的主张最符合的是 A道德修养是儒家 “君子 ”的首要内涵 B儒家 “君子 ”是 “批判 ”的政
22、治主体 C儒家 “君子 ”是维护君权和统治者的保守派 D学习知识对儒家 “君子 ”有重要意义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 “儒家 君子 几乎始终是政治、社会批判功能的首要承担者 ”、“儒家 君子 发挥政治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 ”可知,该学者强调的是儒家 “君子 ”是“批判 ”的政治主体,故答案:选 B。 A、 C、 D项和材料表达的主旨思想无关。 考点:本题以儒家 “君子 ”的主要功能为切入点,考察学生从材料获 取信息的能力。 点评:关于儒家思想,除了考察教材熟悉的知识点外,还以新情境、新材料来考察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老子以为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 “人多技巧,奇物滋起 ”。
23、庄子也说: “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 ”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A形成了国民排斥钻研科技理论的心理 B与政府推行 “重农抑商 ”的政策一致 C有利于统治阶级重视君民关系的和谐 D阻碍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变革 答案: A 试题分析: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大意是国民物质和思想上的程度越锐利,国家越容易滋生混乱犯错误。 “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 ”大意是有能力制作特变的器具的人,必然会做些投机取巧的事,会做这样事情的人,就有狡懈、机变的心思,有这样心思的人,就没有一个未曾受到世俗污染的纯
24、洁的新凉。这一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造成的深远影响是 A项。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一直不断的变革。只是始终没有铁犁牛耕的生产水平,故排除 D项。 B、 C项与材料无关。故答案:选 A。 考点:本题以老子和庄子对科技的态度为切 入点,说明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的原因,旨在考察学生准确理解和运用史料的能力。 点评:关于中国古代科技,除以新情境、新材料考察中国古代传统科技对欧洲社会转型的影响外,还可以从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本质以史学论文题的形式进行命题。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自己封拜官职,因心怯,他将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以正常的样式封发,而改用斜封,上面的文字亦不敢用朱笔,改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江西省 南昌 中高 学期 第一次 考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