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山东德州市乐陵一中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2014年山东德州市乐陵一中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年山东德州市乐陵一中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2014年山东德州市乐陵一中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鼎(右图)是中国礼仪文化的重要内容。依据西周的礼制,天子殉葬用九鼎,诸侯七个,在春秋时期诸侯墓中出现九个鼎的现象,这说明( ) A贵族生活更加腐化 B当时人们更迷信 C等级秩序遭到破坏 D青铜铸造业发达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鼎是一种权力的象征,材料中 “春秋时期诸侯墓中出现九个鼎的现象 ”说明诸侯与天子享有同样的待遇,当时等级秩序遭到破坏,故本题选择 C。其它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西周时期政治制度 分封制(等级制度破坏)。 1701年,英国国会通过
2、王位继承法,杜绝了斯图亚特王朝占有英国王位的野心,也排除了天主教徒继承英国王位的可能性。此时的英国( ) A责任内阁制尚未形成 B国王的行政权得到扩大 C首相已经能够决定国家的重要政策 D王位世袭制已废除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 “1701年,英国国会通过王位继承法 ”说明对王权进一步限制,促使议会的权力进一步扩大,但此时责任内阁制尚未形成,责任内阁制是在 18 世纪中期以后,故选择 A 项。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责任内阁制确立。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指出: “人民主权则成了法律的法律,而且并没有像在其他国家那样被虚捧
3、而架空。 ”下列选项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联邦政府的组成 B行政、立法、司法的分权制衡 C联邦法律至上 D总统、议员由选举产生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 力。材料中 “人民主权 ”“没有像在其他国家那样被虚捧而架空 ”体现了人民主权的特点,而总统和议员选举则说明这种情况,故本题选择 D。其它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联邦宪法。 资政新篇载: “倘邦中人不自爱惜,自暴自弃,则鹬蚌相持,转为渔人之利,那时始吾兄弟不和外人欺,国人不和外邦欺,悔之晚矣! ”洪仁 这句话是鉴于( ) A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教训 B
4、不发展资本主义的教训 C天京变乱的教训 D不接受天朝田亩制度的教训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鹬蚌相持 ”“始吾兄弟不和外人欺,国人不和外邦欺 ”说明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纷争导致外国人得利,这是天京变乱的教训,故本题选择 C。其它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 天京变乱。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 “ 后的几年中,西方大规模的、似乎不可 抗拒的入侵使中国的生存似乎都受到威胁,结果,愈来愈多的中国领导人被迫得出这样的结 论:重大的变革是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变革不能仅局限于军事和经济方面。 ”文中 省略掉的 “” 应是
5、(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 “重大的变革是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变革不能仅局限于军事和经济方面 ”说明是政治制度的变革,而这种变革开始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引起的戊戌变法,故本题选择 C。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甲午中日战争 学者王铁群说: “ 至 1913年底仅政治类的党团就达 312个。人们熟知的毛泽东等在长沙发起组织的 新民学会、周恩来等在天津发起组织的觉悟社,都发生在这一时期。 ”材料表明当时( ) A国民享有一定的结社
6、自由 B政党政治规范有序 C马克思主义已经广泛传播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是题干时间 1913年以及材料中 “政治类的党团 ”“ 毛泽东等在长沙发起组织的新民学会、周恩来等在天津发起组织的觉悟社,都发生在这一时期。 ”说明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允许国民有一定的结社组团自由,故本题选择 A。其它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成立。 义和团运动中出现了许多家喻户晓的顺口溜,如 “七天不梳头,砍下洋人头;七天不洗脸,能把洋人赶;七天不裹脚,天下洋人杀尽了 ”。这些顺口溜反映了义和团( ) A具有科学理论
7、的指导 B以农民为运动主力 C把反帝作为主要目标 D具有盲目排外特点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砍下洋人头;能把洋人赶;天下洋人杀尽了 ”信息显示是义和团把对付洋人作为活动主要目标,故本题选择 C。其它选项不符合材料反映的主旨。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 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义和团运动。 “19世纪后半期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灾难使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中国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重新评价和重新组织, 看看中国人是怎样慢慢地试图在军事领域,其次在经济领域,最后在政治领域仿效西方模式的。 ”其中首先“仿效 ”“军事领域 ”的
8、表现是 A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 C编练新军 D辛亥革命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依据题干 19世纪后半期以及材料中 “军事领域,其次在经济领域,最后在政治领域仿效西方模式的 ”说明的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历一个由器物、制度在到思想的过程,材料中“军事 ”就是洋务运动的器物阶段,故本题选择 A。 考点:晚晴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新式企业出现 洋务运动。 20世纪初的立宪派,是当时中国政治风云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对其历史作用表述准确的是( ) 主张暴力革命,废除君主专制政体 追求政治民主,与革命派殊途同归 颁布宪法大纲,规定臣民自由权利 策动多省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
9、解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清政府 “预备立宪 ”骗局暴露后,一部分立宪派倾向革命,有利于革命形势的发展;武昌起义后,立宪派策动南方各省独立,使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武昌起义后,立宪派掌握了多数省的政权,立宪派促使湖北军政府参加南北和谈,推进了国内统一;故 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 D。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立宪派 立宪派主张。 1919年 8月青岛潮描述火烧赵家楼的情景: “时正酉正,电灯已燃。未几,火起,众大愤,始知曹将烧死学子,以为泄怨计。 ”而亲历者杨振声在回忆五四中说: “(学生)搜索到下房,有人发现半桶煤油,就起了 烧这些杂种 的念头。
10、 ”这说明( ) A报刊报道比回忆录真实可靠 B该报意在淡化学生的责任 C两位作者政治立场截然相反 D回忆录加入个人猜测因素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火起,众大愤,始知曹将烧死学子,以为泄怨计 ”信息与当事人回忆录明显不符,说明当时的报纸有意在淡化学生的 责任,故本题选择 B。其它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评价。 “泰西诸大国,自俄罗斯而外,无不有议院。 议院者,所以通君民之情者也。凡议政事,以协民心为本。大约下议院之权,与上议院相维制,上下议院之权与君权、相权相维制。 ”这个观点的倡导者应是( ) A鸦片战争中
11、新思想的代表人物 B辛亥革命时代资产阶级革命派 C甲午战争前后资产阶级维新派 D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知识分子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无不有议院,议院者,所以通君民之情者也。凡议政事,以协民心为本。大约下议院之权,与上议院相维制,上下议院之权与君权、相权相维制。 ”说明作者主要论及的主要是君主立宪,故本题选择 C。其它选项不符合材料意思。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维新派主张 君主立宪。 著名历史学家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中指出: “近代中国在20世纪初处于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民主革命实现了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 ”促使
12、中国实现 “转折 ”的根本因素是( ) A五四运动的爆发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三罢 ”斗争出现 D上海工人举行大罢工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应该从经济角度思考,材料中中国民主革命实现了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 ”是当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了资产积极力量提升从而促使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故本题选择 B。其它选项明显不符合材料问法。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爆发原因。 “德国虽设议院,但贤明皇帝在上,议院之权薄弱 ”,这句话说明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 ) A浓厚的军事色彩 B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C
13、民主性 D专制独裁性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 “德国虽设议院,但贤明皇帝在上,议院之权薄弱 ”说明德国虽然有议院,但议会的权力受到皇帝的控制,皇帝不但拥有立法权还拥有行政权,从而说明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故本题选择 B。其它选项不符合材料内涵。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因为历史的曲折与反复,近代西方历史上某国曾获得了 “各种政体的试验场 ”的称号。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个国家应是(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
14、运用知识的能力。法国政体确立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有共和制、君主制以及帝国等形式,可谓是材料中 “各种政体的试验场 ”,故本题选择 B。其它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过程。 有学者指出,(中国政制)达臻 “文明 ”一途,实应归 功于西周的创制。 “创制 ”的含义是( ) A推行王位世袭制 B实行宗法分封制 C确立世卿世禄制 D实施中央集权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 “创制 ”是指西周时期创立的政治制度,西周时期主要实行宗法制,与之配套的时分封制,故本题选择 B。 A在夏朝出现; C早于西周出现;
15、 D在秦朝开始实行。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西周时期政治制度 宗法制与分封制。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 “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 ”。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 “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 ”“ 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 ”说明君主的选拔不是出于才干和能力,而是通过血缘关系继承,故与宗法制有关,故本题选择 B。其它选项不符合材料意思。 考
16、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西周时期政治制度 宗法制。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 “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 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这说明宗法制( ) A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 B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 C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 D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 ”“ 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说明中国古代政治与血缘关系的紧密结合,故本题选择 C。其它选项不
17、符合材料主旨。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西周时期政治制度 宗法制。 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 “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这种 “社会政治大转型 ”主要是指( ) A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 B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C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D从奴隶制到封建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 的能力。材料中 “政治大转型 ”“ 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说明是郡县制的实行,商鞅变法推行郡县制,秦朝统一后全国推行,汉武帝进一步实施,故本题选择 B。 A不属于政治方面; C属于思想方面; D不符合题意。 考点: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2014 山东 德州市 乐陵 中高 下期 期中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