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陕西高陵县第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1-2012学年陕西高陵县第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2012学年陕西高陵县第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1-2012学年陕西高陵县第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实行方国联盟 B实行内服和外服制度 C受宗法血缘影响 D实行分封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政权与血缘关系紧密相连,所以 C项符合题意, A B D三项均是特定的制度而不是政治制度的特点,故正确答案:为 C项。 考点: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点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有以下几个突出的表现: 王权与神权的结合;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这几个特点突出表现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中。 在五四运动期间,进步青年的特点和优点是: 爱国精神突出表现在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上 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影响 开始同工人阶级运动相结合 充当了反帝反封建的先锋: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五四运动期间进步青年的优点是表 现了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特点是开始走上了同工人阶级相结合的道路,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在五四运动之后, 错误, 是青年学生所发挥的作用,故正确的是 ,答案:选 D项。 考点:中国近代史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 五四运动 点评:五四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是中国新民
3、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同时也是中国无产阶级觉醒的标志,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今天我们积极倡导的五四精神与此相联系,所以必须对其要有深刻的领会。 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合作的根本原因在于: A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使两党合作具备了 政治基础 B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两党的共同目标 C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 D国共两党实现合作有利于壮大革命力量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国共两党之所以实现合作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有着共同的革命目标(相同利益), B项符合题意,而 A项新三民主义是两党合作的基础, C D两项是两党合作的重要原因或客观原因而非根本原因,故答
4、案:选 B项。 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国共合作 点评:关于国共两党的关系,总结其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二者经历两次合作和两次分裂,从合作和分裂产生的效果可以看出两党合则民族振兴,两党分则民族遭遇险境,因此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两党有必要进行长远的第三次合作。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导致革命统一战线破裂,国民大革命失败。它给共产党留下的最为深刻的教训是: A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B没有发动广大农民参加革命 C没有坚持工人阶级对于革命、尤其是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D没有制订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 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国民革命的
5、失败给中国的深刻教训是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尤其是革命武装的领导权,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明确指出 “枪杆子里出政权 ”,故答案:选 C项, A D两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建党初期的史实, B项表述政权但不如 C项准确深刻。 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国民大革命 点评:高考对国民大革命的考查主要侧重于国民革命中北伐战争的重要内容,以及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与此同时还应该主要国民革命与北伐战争之间的关系:国民革命的失败并不意味着北伐战争的失败和结束,北伐战争于 1928年6月结束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C
6、国民党的灭亡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是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这部宪法明确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最为基础的制度,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体和政体,而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完成,二者有明显区别,所以答案:选 B项, C项表述错误, A项是 D项的标志。 考点: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点评:高考对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考查主要侧重于将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进行对比以及考查 1954年中
7、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深远影响:他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依据和国家重大制度的宪法依据。 新中国实行的既能体现民族平等,又能保证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政治制度: A民主改革 B和平共处 C政治协商 D民族区域自治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遵循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是专门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一项制度,所以答案:选 D项, A B C三项与问题要求不符。 考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点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有三项,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
8、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在这三项制度中最为基础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孔子曾提出过 “君子和而不同 ”的思想,意思是 “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 ”,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有: A日内瓦会议的圆满成功 B美苏争霸局面的出现 C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D协约同集团的成立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孔子的 “和而不同 ”思想应用在外交上便是坚持 “求同存异 ”的外交方针,结合史实可知,由于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积极倡导 “求同存异 ”的方针,使新中国在外交事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C项
9、符合题意, A B D三项中没有体现 “求同存异 ”的方针,故答案:选 C项。 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外交 成就 点评: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主要有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高考对此内容的考查主要侧重于中国所采取的外交方针:主要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当然还会涉及到具体的方针: (1)“另起炉灶 ” 即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2)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即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3) “一边倒
10、” 即坚定不移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使中国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 下列关于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地位的表述,正确的是: A提案是由英国等 26国提出的 B是美国支持的结果 C将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D中国同意美国提出的 “双重代表权 ”方案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1971年中国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益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大力支持,而美英等国则采取措施阻挠中国返回联合国,最终以失败告终, A B D三项不符合史实, 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 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恢复 点评:高考对中华
11、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恢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原因( 1)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国丧失了代表中国人民的任何法律与事实的根据。( 2) 20世纪 70年代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3)国际: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二影响,( 1)它是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2)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更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国注重同任何国家发 展友好合作关系,最主要是为了: A维护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 B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 C推动国际经济合作 D赢得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答案:
12、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注重同外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是为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说到底是为了维护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A项符合题意, B C D三项是方式和措施而非目的。 考点:新时期中国的外交 点评:材料考查了新时期我国发展外交事业是重要意义和目的,一国的外交说到底是为了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这一点是政治常识,有关政治学常识和原理运用也是我们觉得历史理论问题必备的能力。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最主要的国际意义在于: A “一国两制 ”成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基本原则 B用和平方式成功解决了国与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 C中国在完成统
13、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建设性的一步 D向世界宣告中国有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政治能力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了 “一国两制 ”方针的国际意义, “一国两制 ”的成功实践为世界上其他国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模式,所以 B项符合题意, A项说法不准确, C D两项是对中国的影响不是国际意义。 考点: “一国两制 ” 点评: “一国两制 ”是实现中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他所建立的行政区是特别行政区,拥有地方的高度自治权但不具有国家统一行使的权利,这是其特别之处,目前港澳地区已经实现了这一制度,这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 斯塔夫里阿诺
14、斯在全球通史中表述:经过第二次 世界大战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 “欧洲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 A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 B二战后欧洲经济凋敝、政治危机、社会动乱 C二战后来自苏联的威胁和美国的渗透加剧 D欧洲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欧洲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是指欧洲社会衰落而其它势力争相渗透以求控制欧洲,所以欧洲政治家得出这一结论是建立在欧洲已经衰落的社会现实的基础上的, B项符合题意, A C D三项是原因而非现状,故答案:选 B项。 考点: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 点评:二战后资本主义
15、的发展表现最突出的是欧洲由战前的世界中心变为战后美国的附庸,对此欧洲作出了迅速的反映,那就是要重新崛起以摆脱美国的控制,因此欧洲联合的脚步较快,欧盟的建立成为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 1947年,杜鲁门在美国国会宣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营垒:一个是 “自由制度 ”,一个是 “极权政权 ”。其中后者是指: A君主专制制度 B法西斯主义残余 C君主立宪制度 D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47年, 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讲,宣称将采取孤立和扼制社会主义苏联的政策,史称杜鲁门主义,这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所以在杜鲁门看来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是 “极
16、权政权 ”,故答案:选 D项, A B C三项明显不合要求。 考点:两极世界的形成 点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苏两国作为反法西斯同盟国中最重要的两股力量,团结合作,共同为打败德、意、日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二战后两国却迅速的有联合而走向分裂, 1946年,丘吉尔在富尔顿的演讲,成为了美国对苏联实行 “冷战 ”的导火索; 1947年 3月,杜鲁门发表演说,标志着 “冷战 ”的开 始。 两极格局彻底瓦解的标志是: A “冷战 ”的结束 B苏联解体 C日本、西欧的崛起 D多极化形成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是苏联的解体,答案:选 B项, B
17、项是 A项的标志, C项是多极化趋势的原因,D项表述错误,此时,多极化尚未形成。 考点:多极化趋势下的世界格局 点评:材料考查了苏联解体对世界格局的重大影响,它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和 “冷战 ”的结束,当然还可以从别的角度来探索其影响如: (2012 济南高一检测 )美国前国务卿贝克曾说: “苏联的崩溃产生了 一个世纪才有一次的机会,在全世界推行美国的利益和价值观念。 ”这反映出 ( C ) A苏联的解体使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B苏联的利益和价值观念曾击溃了美国 C美国企图规划未来的国际秩序,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D当今世界不得不赞成美国领导下的世界单极格局 当今世界向着多极化趋
18、势发展,它的确立最终取决于各国综合国力。 综合国力 包括 政局稳定程度 经济实力 科学技术 军事实力: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一国的 “综合国力 ”包括社会秩序,、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军事实力,当然还有思想文化的软实力,所以 均符合要求。考点: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点评:材料考查了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对国家发展的巨大影响,即激化了国家间的竞争,以不同的角度对多极化趋势的考查是近几年来出题的热点,如:(2012 宁夏模拟 )2010年 2月 17日新华网刊登达沃斯: 5天的思想碰撞一文,指出: “参加论坛 ( 2010年冬季达沃斯论坛 )的
19、有 2500人,就有 2500个不同的观点。这里并不追求 达成一致,而是追求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角色的人进行思想碰撞,在 头脑风暴 中探寻解决世界难题的出路。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今世界 ( C ) A “一超多强 ”的世界格局形成 B霸权主义盛行 C世界经济政治多极化趋势 D世界局势动荡加剧 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 “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 ”。这里的 “变局 ”和 “创举 ”被后人誉为 “旧邦改造 ”,其史实依据是: A辛亥革命的爆发 B清朝统治被推翻 C中华民国成立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答案: 下列口号中最早明确地把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斗
20、争联系在一起的是: A “扶清灭洋 ” B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 C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 D “打倒列强,除军阀 ”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A“扶清灭洋 ”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明确地表达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主张但不主张反封建,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是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表达的是反对满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没有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是五四运动的口号,是彻底地、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D“打倒列强,除军阀 ”是北伐战争的口号,也有反帝反封建的意图,但并不彻底,所以 C项最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求民主反
21、侵略的历史潮流 点评:关于中国人民近代以来的反侵略斗争的考查,高考主要涉及到以下几次重大历史事件: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以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下列对俄国十月革命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取胜的社会主义革命 B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C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 D推动了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伟大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具有深远的影响, A B D三项表述正确, C项表述错误,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
22、因此答案:选 C项。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 点评: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深远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考查,如可以从革命对俄国本身和世界影响的角度进行考查:毛泽东说: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对第一个 “新纪元 ”的准确理解是 ( B ) A推翻了沙皇的统治 B在俄国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C人类社会进入到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 D不再参加帝国主义战争 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察举制 B设置刺史 C取消封国 D创设御史大夫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汉代为加强中央集权对地
23、方进行了严密的监管,设置十三州刺史,将全国地域纳入其监控范围,B项符合题意, A项是选官制度而非地方监察措施,汉代没有取消封国, C项错误, D项开始于秦代,故答案:选 B项。 考点:汉代的监察制度 点评: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他是为强化皇权而设立的,本质上是加强专制主义统治的手段,并形成了完整的制度体系。但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官员的腐败,对现今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有借鉴作用。 下列是有关加强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措施,按其先后顺序排列的是: 设置参知政事 废丞相、设内阁 设立军机处 创立三省六部制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2012 学年 陕西 高陵县 第三中学 下学 期末考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