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 3分) A在一次座谈会上,一位资深作家说: “要写出好作品,一定要头顶有天,脚下有地,眼中有人。 ”在座的文学爱好者们听后 拍手称快 。其实,不仅写作如此,要真正做好一件事,无不如此。 B近年来, “红色 ”旅游、农业旅游、科技旅游、探险旅游等特色旅游 方兴未艾 ,甚至成为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名片。 C如果你还没有找到让自己热爱的事业,那么你还要继续去寻找,千万不要安之若素 。只要你跟随自己的心,总有一天你会找到的。 D随着信贷资金紧缩规模,美国次生金融危
2、机不断升级,人民要求抑制房价,改善居住条件,加快医疗改革步伐的呼声也 不绝如缕 。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拍手称快:多指正义得到伸张或事情的结局使人感到满意。用在此处是对象误用。 C项,安之若素:指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此处应改为 “灰心丧气 ”。 D项,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放在此处纯属望文生义。 考点: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并运用词语的能力。 点评:成语主要是识记和理解,另外 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还要注意褒贬得当、谦敬得当等。本题的 D项即望文生义。 概括下面一则消息的主要信息,不超过 20字。( 5分) (本报讯) “两岸经济合作
3、框架协议签订之后,经济的一体化已经有了制度的保证。接下来,两岸交流的重点是文化和教育。只有两岸在文化方面合作,才能解决心连心的问题。 ”在目前于厦门贳笃书院举行的第二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上,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指出,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是联系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本届论坛围绕 “诗经研究 学术 生活 展望 ”主题,来自大陆和台湾 20余 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 60余名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当代诗经研究的最新成果,探索诗经学研究的新思路。 答案:海峡两岸学者厦门共探诗经研究新思路。 试题分析:概括消息的主要信息谨记消息的特点就可以了:何时、何地、何人、何事。根据这几个去
4、概括得出来的答案:就是主要信息。 考点:本题考查归纳概括的能力。 点评:本题既是考查归纳概括的能力,也是考查考生对新闻消息特点掌握的情况。 下面的句子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 ) (3分 ) A吾属今为之虏矣!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答案: C 试题分析: A、 B、 D项均为被动句, C项为介宾短语后置句。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 点评:本题集中考查被动句,并且涉及到了被动句的三种形式,这有利于考生准确把握被动句,也可引导考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归类。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
5、A相与枕藉 乎 舟中浩浩 乎 如冯虚御风 B若属皆 且 为所虏臣死 且 不避 C而余亦悔 其 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 孰能讥之乎 D樊将军 以 穷困来归丹 以 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介词,相当于 “于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 “然 ”; B项,副词,将要 /连词,尚且; C项,代词,代自己 /副词,难道; D项,因为。 考点:本题考查掌握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点评:本题不够严谨,严格的说, D项的 “以穷困 ”中的 “以 ”是介词,而 “以其乃 ” 中的 “以 ”是连词,其用法是不同的,所以不能混淆。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 3分) A 20
6、12年伦敦夏季奥运会的吉祥物是精灵文洛克,它以英格兰的萨罗普羊为原型,造型活泼而且富有动感,其设计充满了想象力。 B由于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使得银行必须调整 资产的配置,将资金从债券、贷款等高收入品种调整至准备金上,从而对银行的盈利可能产生一定的压力。 C教育部发言人说,高考作为一个选拔性的考试,它所要选拔的是综合能力最强的那些人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 D南方周末创刊于 1984年,是以 “反映社会,服务改革,贴近生活,激浊扬清 ”为特色;将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熔于一炉。 答案: A 试题分析: B项,句首介词 “由于 ”致使句子缺少主语,应去掉 “由于 ”。 C项,语序不当,应将 “那些 ”调
7、至 “综合 ”前;另外,本句还是句式杂糅, “所要选拔的是 ” 与 “ 接受高等教育 ”杂糅。 D项,成分残缺,应在 “一炉 ”后加上 “是 ”的宾语中心语。 考点: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 点评:本题质量一般,三个错项,有两项是成分残缺,而且 B项的错误点过于简单。 下列加线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 A追 溯 (shu)坍 圮 ( p)忸 怩 ( ni) 酾 (sh)酒临江 B 箴 ( zhn)言 粳 (jng)米 莅 ( l)临 涸 ( h)辙之鲋 C 否 ( p)泰刀 俎 ( z) 肄 ( y)业敷衍 塞 ( s)责 D枕 藉 (ji)重 创 ( chung)根 茎
8、( jn) 溘 ( k)然长逝 答案: A 试题分析: A项应为:追溯 (s) 忸怩 ( n) 考点:本题是对学生 “识记 ”能力的考查,能力层级为 A级。 点评:本题所选字都是常见字,易错字,词语来源丰富,大多数来自于课文,也有的来自于日常用语,从多方面选用词语有利于引导学生读准所见字的字音。 现代文阅读 漫说姓名文化 当我们热热闹闹地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以为,其实遗忘了最大的一笔遗产,这就是姓名文化。汉族的姓名文化经数千年积累演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文化系统,蕴涵着丰厚的人文信息、民俗资源、历史积淀、社会符号、文明指向、思想意趣、家族身份、修养成果。这一文化系统 不但影响了其他民族,也
9、辐射至周边地区。 人人都有自己的原初之根、文化之根,这个根是民族、国家和省籍、家乡不能替代的。在我们的五千多个姓氏中,大多源于上古,几乎都存有自己的起源故事和嬗变历史。从先秦姓与氏的 “别婚姻 ”“别贵贱 ”,到秦汉的姓氏合一,再到中华民族大家庭内许多民族纷纷采用汉姓,每个姓就是一部历史。 根的意识曾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根的文字载体就是绵延不断的谱牒,根的终极意义是宗亲归属感。从前,谱牒和宗亲的广博关怀可以让人千里之外也互为依托;现在,宗亲仍可以令个人与家庭在茫茫人海中,在生疏的大千世界里,在冷漠的现代社会内,寻求到一份精神的慰藉。这宗亲早已不是血缘之亲,而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横向联系。
10、 在姓氏文化浓浓的熏陶下,不管走在哪里,仰望 “四知堂 ”的匾文,我们知道了主人姓氏的归属;远远看见 “陇右名望 ”,我们也明白了这一村的大姓是什么。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寄身于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无形的姓氏文化则保存在有形的匾额和石刻里。 我们的人名文化历史也很悠久,包涵更为丰富。从商代的干支入名,到后来的“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 ”入名的禁忌;由春秋战国时期打破禁忌,好以贱丑隐 疾为名,再到西汉以后尊崇圣洁文雅为风尚;从新莽禁用双字,到南北朝盛行二字;由唐宋时代形成的以辈次命名,再到清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三十个,非但组成了绵延不绝的人名历史,也在人名的
11、走向转变中显示了我国历代官风民俗、文学礼仪。人名文化还包括字、号,还有学名、小名、诨名,互补互衬,传递出长辈的期待,自己的志向、性情和旨趣。 我们的人名文化最讲究避讳,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是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其中,家讳、内讳是家庭之避讳,国讳、宪讳、圣讳,属于社会之避讳。在避讳中,嫌名,即 避字音同或字音近之讳,最为普及。避讳的方法可以改字、空字、缺笔、换音,当然也有嫌名不讳、二名不偏讳、已祧不讳、诗书不讳、临文不讳等不予避讳的规则。那个时代,家讳这一显示民族伦理精髓的避讳最为顽强。 姓名文化,作为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一种活的传承,而这传承
12、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我们所有人都是这传承的载体,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对其兴衰负责。如何传承我们的姓名文化,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思考。 【小题 1】下列对 “姓名文化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姓名文化是一种经过数千年积累和演变,蕴含着丰富内容的独特 的文化系统。 B姓名文化历史非常悠久,很讲究避讳,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 C姓名文化是一笔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对其他民族和我国的周边地区都产生了影响。 D姓名文化是一种活的传承,我们每个人都应是它的传承者,都应对它的兴衰担负起责任。 【小题 2】下列理解和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绵延不断的谱牒上的文字记录的是人们的
13、原始之根、文化之根、它能给人一种宗亲归属感。 B在我们源于上古的五千多个姓氏中,几乎都存在着自己的起源故事和演变历史。 C人名文化比姓氏文化历史更悠久 ,所包含的内容更丰富,它传递着长辈的期待和自己的志向旨趣。 D人名文化最讲究避讳,避讳包括家庭避讳和社会避讳,是我国民族伦理精髓的重要体现。 【小题 3】根据文中信息,以下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是 ( ) A如今,宗亲仍可以让人们在茫茫人海中和生疏世界里获得一份精神的慰藉,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现代社会里人们对自己原始之根和文化之根的认同。 B在古代,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是避讳的基本原则,但这种人名文化现象没有得以最终的延续,如今,避
14、讳传统已在人名文化中逐渐消失。 C人名的走向转变中显示了我国历代官风民俗,从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三十个这一现象可以看出,清朝是我国古代最尊崇儒家思想的一个朝代。 D作者之所以认为姓名文化是我国最大的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原因是没有任何一种文化遗产像我们的姓名文化那样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A 【小题 3】 C 【小题 1】 试题分析: B项,引用句表述的是 “人名文化 ”避讳的基本原则,属偷换概念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 点评:本题从文章最重要概念入手命题,有利于考查学生把握主要信息的能力,也可引导学生在平时学习时重要点关注
15、文章的重要概念。 【小题 2】 试题分析: B项,项转述不当,原文有 “太多 ”“几乎 ”等限定,转述以整体代局部; C项, “人名文化比姓氏文化历史更悠久 ”理解错误; D项中 “家讳 ”才显示了民族伦理精髓。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点评:正确理原文内容需要考生能仔细阅读文本,特别关注修饰词、限制词、时间词等。命题者往往在这些方面设陷阱。本题 B项就是扩大了范围,与文意不符。 【小题 3】 试题分析 : C项,倒置因果,且 “从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 30个这一现象 ”不能充分推断 “清朝是我国古代受尊崇儒家思想的一个朝代 ”。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和
16、分析能力。 点评:推断题要在分析原文内容的基础合理推断,命题者通常设置的陷阱为主观臆断、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因果倒置、必然变或然、未然变已然等。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时仔细分析,合理推断。本题难度也不大,区分度不高。 汉 家 寨 张承志 那是大风景和大地貌汇集的一个点。我从天山大坂上下来,心被四野的宁寂 那充斥天宇六合的恐怖一样的死寂包裹着,听着马蹄声单调 地试探着和这静默碰击,不由得屏住了呼吸。 若是没有这匹马弄出的蹄音,或许还好受些。 300里空山绝谷,一路单骑,我回想着,不觉一阵阵阴凉袭向周身。那种山野之静是永恒的;一旦你被它收容过,有生残年便再也无法离开它了。无论后来我走到哪里,总是两眼幻
17、视、满心幻觉,天涯何处都像是那个铁色戈壁,都那么空旷宁寂、四顾无援。我只有凭着一种茫然的感觉,任那匹伊犁马负着我,一步步远离了背后的雄伟天山。 和北麓的蓝松嫩草判若两地 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岩石是酥碎的红石,土壤是淡红色的焦土。山坳折皱之间,风蚀的痕迹 像刀割一样清晰,狞恶的尖石棱一浪浪堆起,布满着正对太阳的一面山坡。马在这种血一样的碎石中谨慎地选择着落蹄之地,我在曝晒中晕眩了,怔怔地觉得马的脚踝早已被那些尖利的石刃割破了。 那时,我独自一人,八面十方数百里内只有我一人单骑,向导已经返回了。在那种过于雄大磅礴的荒凉自然之中,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 就这样,我走近了汉家寨。
18、 仅仅有一炷烟在怅怅升起,猛然间感到所谓 “大漠孤烟直 ”并没有写出一种残酷。 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它坐落在新疆吐鲁番北、天山以南的一片铁灰色的砾石戈壁正中。无植被的枯 山像铁渣堆一样,在三个方向汇指着它 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寸草不生,平平地铺向三个可怕的远方。因此,地图上又标着另一个地名叫三岔口;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 我走进汉家寨时,天色昏暮了。汉家寨日落前的炫目白昼中已经有一种寒气存在。几间破泥屋里,看来住着几户人。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有了这样一个地名。新疆的汉语地名大多起源久远,汉代以来这里便有中
19、原人屯垦生息,唐宋时更因为设府置县,使无望的甘陕移民迁到了这种异域。 真是异 域 三道巨大空茫的戈壁滩一望无尽,前是无人烟的盐碱低地,后是无植被的红石高山,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 三个方向都像可怕的暗示。我只敢张望,再也不敢朝那些入口催动一下马蹄了。 默立久了,突然意识到什么。转过头来,左右两座泥屋门口,各有一个人在盯着我。一个是位老汉,一个是七八岁的小女孩。他们痴痴盯着我。我猜他们已经好久没有见过外来人了。 我想了想,指着一道戈壁问道: 它通到哪里 老人摇摇头。女孩不眨眼地盯着我。 我又指着另一道: 这条路呢 老人只微微摇了一下
20、头,便不动了。女孩还是那么盯住我不眨眼睛。 犹豫了一下,我费劲地指向最后一条戈壁滩。太阳正向那里滑下,白炽得令人无法 望。地平线上铁色熔成银色,闪烁着数不清的亮点。 我刚刚指着,还没有开口,那老移民突然钻进了泥屋。我呆呆地举着手站在原地。那小姑娘一动不动,她一直凝视着我,不知是为了什么。这女孩穿一件破红花棉袄,污黑的棉絮露在肩上襟上。她的眼睛黑亮 好多年以后,我总觉得那是我女儿的眼睛。 在那块绝地里,他们究竟怎样生存下来,种什么,吃什么,至今仍是一个谜。但是这不是幻觉也 不是神话。汉家寨可以在任何一张好一点的地图上找到。宋史 高昌传据使臣王延德旅行记,有 “又两日至汉家砦 ”之语。砦就是寨,都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云南省 玉溪 中高 上学 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