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浙江省嘉兴一中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卷.doc
《2010年浙江省嘉兴一中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浙江省嘉兴一中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卷.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0年浙江省嘉兴一中高二上学期 10月月考语文卷 其他 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3分) ( 1)吾所以为此者,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2)谨庠序之教,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 ( 3)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陈情表) 答案: ( 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2)申之以孝悌之义 (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悖论背包投奔水泵秕谷先妣 B针砭褒贬濒临湖滨泊车船舶 C裤衩树杈差劲惊诧称职谶语 D鞭笞嗤笑觇视搀扶惩罚田塍 答案: D 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2、。 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过了四年,舅舅又逼迫母亲改了嫁。 B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孤孤单单地独自生活,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 C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每次移动桌子,回头看来看去没有可安置的地方。 D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没想到竟然默默地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了? 答案: D 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的使用,请选出对其表达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 A归国以后,在 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搜集和思索可能与这个问题有任何关联的 各种事实,也许可以能够对于这个问题得到一些了解。(因为是 “在 1837年想到 ”, 还未得到各种事实的证实,对于问题的了解显得相当谨慎,所以用 “
3、也许 ”、 “一些 ” 加以限制,很有分寸。) B 1844年,我把这些简短笔记扩大为结论的纲要,这些结论我当时认为是正确的。( “当 时 ”从时间上加以限制,说明作者的认识是在发展的,加点的词语准确地反映了一个 科学家严肃的科学态度。 ) C我们将由此看到,大量的遗传变异至少是可能的 ( “至少是可能 ”说明了作者心 中尚未把握遗传变异的情况,遗传变异只在人类的选种、家养状况下才会出现。) D我虽然时常注意,只信赖良好的证据,但是无疑错误还是会混入的。( “混入 ”说明 出现错 误是不自觉的,一时未能发现,表明了作者对于科学的审慎态度。) 答案: C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
4、一项是 A予分当引决 B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C去今之墓而葬焉 D道中手自抄录 答案: C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B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瞻顾遗迹,如在昨日 D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答案: B 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 D来吾道夫先路 答案: A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史记、资治通鉴是历史散文的三个里程碑,其中史记和资治通 鉴的体例是一样的。 B律诗、绝句、词、曲在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都有格律规定,都不能称为 古体诗。 C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
5、,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 映,并称 “风骚 ”。 D提出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主张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答案: A 下面的古诗文名句默写,有误的一项是 A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难) B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师之所存,道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C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陈情表)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案: B 把下列带序号 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在中国古代, “小康 ”是和 “大同 ”相对应的一个词。 孟子在见梁惠王时所描述的图景就是当时的小康标准: “谷与
6、鱼鳖不可胜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黎民不饥不寒。 ” 大同社会是儒生的理想世界,只存在于谁也没有见过的 “三代 ”(即尧舜禹),它也是儒生们治国平天下的远景。 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依然不能离开具体的内容而泛泛而谈。 目及当下,古今小康的指标虽有差异,但所包括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譬如安居乐业,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等等。 “小康 ”则更为现实。 A B C D 答案: A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不知道这条路谁能走通?但我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B刚被扭送进派出所的窃贼,看上去十七、八岁,一副瘦骨伶仃的样子。 C桥砖是深褐色,表
7、明它的历史的长久;但都完好无缺,令人叹息于古昔工程的坚美。 D晚上开大会,张书记宣布: “厂里要实行两项改革措施:一是持证上岗,二是脱产培 训。 ” 答案: C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科学家们知道,研究和理解海洋动物的独特语言,需要 年累月的时间。 严厉打击社会上的黑社会性 质的恶势力, 它们滋生的土壤,是公安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 你有困难 说,大家尽可能帮助解决。 他听到了群众大声的 ,仍头也不回地走到车里。 A长铲除只管叱责 B常清除只管叱责 C常清除只要斥责 D长铲除只要斥责 答案: A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公司专业的技术人才、雄厚的技术力量、科学的管理
8、方法,积极创新,开拓市场,竭诚为各级教育机构和学校提供最先进的设备和最完善的服务。 B形成高考移民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地方参加高考的人数、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人数 不同造成的。 C这种将企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用合同、章程等方式加以明确的措施,对于职工行使 民主管理权利无疑是一种基本保障。 D目前,少数政府网站变成花架子的现象在全国较为普遍,主要原因是不少地方政府 只为赶时髦,仓促间 “跟风上网 ”,而网络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却没有及时跟上。 答案: C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符合句意的一项是 A课文中,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 言之成理,有何不
9、可呢?(各执一词) B虽然苹果公司没有真实透露向大陆市场推出新 3G版 Iphone的计划,但苹果公司对 亚洲市场并没有忽视。如果有合适的运营商合作, Iphone进入大陆指日可待。(倚 马可待) C他的作品很一般,怕被人看不起,动不动就搬出某某名作家吓唬人,四处乱吹,无 非想拉大旗作虎皮抬高自己罢了,并不能说明他的作品好。(狐假虎威) D早就听说他 要认真学习,可几年过去了,也不见他真刻苦起来,还是老样子,雷声 大,雨点小。(小题大做) 答案: C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当无情的雪灾突袭南粤大地,温总理深入一线,安抚民心;当突如奇来的大地震降 临川蜀,温总理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坐阵
10、指挥,慰问灾民。 B辽阔苍茫的戈壁荒漠,缥缈洁白的雪山冰峰,森严幽深的皇城内院,人声鼎沸的京 城市井,灵秀旖旎的青山碧水,这一切使整部作品呈现出一种浓郁的诗意美。 C鲁迅总是独具匠心地抓住一切机会,运用他特有的幽默才能,出奇不意地使词语闪 烁出动人的艺术的光芒。 D只要我们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周密布署,完全有条件化挑战为机 遇,把国际金融 危机的不利影响降 到最低程度。 答案: B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7分) 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如果一位博物学家,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那么,我们可以推想得到,
11、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这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但是如果 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 的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仍然是难以令人满意。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如气候、食物等等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的原因。就某一 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可以算是正确的,这点以后当再讨论到;但是如果把像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足、尾、嘴、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里面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又如槲寄生,它生长在某几种树木上以吸取养料,需要鸟类传播它的种子,更因为它是雌雄异花,必须依赖昆虫才能完成传粉作用;如果我们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
12、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这种寄生植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几种生物的关系,必然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小题 1】这段文字介绍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分) _ 【小题 2】根据这段文字筛选下列信息。 ( 3分) A、研究物种起源所凭借的事实基础是什么? _ B、研究物种起源的方法是什么? _ C、作者批判了什么错误学说? _ 【小题 3】作者举槲寄生为例是为了说明什么观点?( 2分) _ 答案: 【小题 1】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 别创造出来。 【小题 2】 A、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生物的胚胎的关系,生物的地理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 B、对事实加以思考,
13、进而推断。 C、创造论。 【小题 3】我们想正确解释生物的构造,生物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归因于一个方面。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古代先人们无论探讨宇宙的生成或寻找生命的奥秘,都是围绕着天人关系这个核心展开的。天人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天人之学是中国哲学的思维起点,也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黄帝内经是从研究天到研究人,从探讨人到探讨天,提出了 “人与天地相参 ”, “善言天者,必验于人 ”的观点。可以认为,黄帝内经是以 “天人一体 ”为理论核 心,探讨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医学经典。 所谓医学模式,是指人们认识和处理健康与疾病的基本观点和方法。黄帝内经确立了 “天人合一 ”的医学模式,
14、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遵循着同一自然规律。于是,它将人体放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大背景下来考察生命的活动规律。 黄帝内经要求每一个医生应该 “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 “天文 ”、“地理 ”,概指自然环境种种影响因素; “人事 ”,泛指社会人际之事,大而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风习俗等,小而至于病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家境际遇及个人经历等,这些内容均与人体心身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天人合一 ”医学模式贯穿于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中,指导人们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及诊治疾病和预防保健等医疗实践活动。 基于上述思路,黄帝内经
15、 关于健康的定义可以归纳为: 1、躯体无异常变化,所谓 “平人者不病也 ”; 2、内部机能和谐, “形与神俱 ”; 3、对外界环境适应, “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 怒而安居处 ”。简单地说,健康的本质就是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形与神(生理和心理)的和谐。人们的医疗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调整和维护这种和谐。黄帝内经的医学模式告诫医生不仅要注意患者的“病 ”,更要注意生病的 “人 ”,知道谁生了病,有时比了解生了什么病更为重要。疾病不过是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的一种反应,不同个体对疾病的反应是不同的,个体总是按照自身的反应和体验呈现出种种临床症状。 令人惊奇的是,黄帝内经 “天人合一 ”的医学模式与近年医学界
16、提出的 “社会-心理 -生物医学模式 ”的基本观点是相通的。这表现在两者都不把 “人 ”作为一个超然独立的实体,而是看作自然社会环境中的一员。因此,认识健康与疾病,不仅着眼于个体,更着眼于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相互联系。其次,两者都注意到精神心理因素在个体健康与疾病中所起的作用,强调社会心理因素的重要性,这就使得人们对于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及处理,不至于陷入单纯生物因素的死胡同。这对于推动中医学术发展和提高诊治疾病、预防疾病的效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小题 1】下列对 “天人合一 ”的医学模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与天地相参 ”, “善言天者,必验于人 ”。 B人们认识和处理健康与疾病的基本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0 浙江省 嘉兴 中高 学期 10 月考 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