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辽宁省东港市石佛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辽宁省东港市石佛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辽宁省东港市石佛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辽宁省东港市石佛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大石桥以丰富的菱镁资源为世人关注,素有 “中国镁都 ”之称,是世界四大镁矿之一。下面对镁矿石的处理,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从矿山开采出镁矿石 B把镁矿石磨成粉末 C从镁矿石中提炼出金属镁 D把镁矿石在高炉中高温融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二者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A、从矿山开采出镁矿石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B、把镁矿石磨成粉末的 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C、从镁矿石中提炼出金属镁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镁的生成,是化学变
2、化; D、把镁矿石在高炉中高温融化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选 C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一定质量的某物质充分燃烧,消耗了 64 g O2,同时只生成 44gCO2和 36 g H2O,则该物质中 A只含有碳元素 B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C只含有氢元素 D含有碳、氢、氧三种 元素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可知,该反应中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可知,在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及质量不变,所以可以判断在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由于二氧化
3、碳中氧元素的质量为: 44g 100%=32g,水中氧元素的质量为: 36g 100%=32g,所以二氧化碳和水中所含氧元素的总质量为32g+32g=64g,这与消耗的氧气的质量相等 ,结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可以得出,在该物质中不含氧元素。故选 B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熟练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实质,并能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式的相关计算求算物质的组成,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下图四支蜡烛都将熄灭,其中一支熄灭的原因与另外三支不同的是答案: B 试题分析:灭火的原理有: 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隔绝氧气或空气, 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据此分析。 A、蜡烛熄灭是因为与空气或氧气隔
4、绝,即因缺氧而熄灭; B、吹灭蜡烛是因为空气流动带走一些热量,使火焰周围的温度降低,降到蜡烛燃烧的着火点以下而熄灭; C、稀盐酸与石灰石粉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致使蜡烛熄灭,即因缺氧而熄灭; D、由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倒入足量的二氧化碳可使蜡烛熄灭,即因缺氧而熄灭。故选 B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二氧化碳的用途 点评:本题考查灭火的方法和原理,属于基础知识,只要同学们细心观察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CO2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中毒 B CO能溶于水生成酸 C用闻气味的方法能 够区别 CO2和 CO D CO可以在 O2中燃烧 答案: D 试题
5、分析:根据 CO与 CO2的性质分析判断。 A、 CO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中毒,而不是 CO2,故 A错误; B、 CO既不溶于水,也不能与水发生反应, CO2可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故 B错误; C、 CO2和 CO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闻气味的方法不能区别两种气体;且 CO是有毒气体,不能采取闻气味的方法进行区别,故 C错误; D、 CO具有可燃性,能在氧气中燃烧生成 CO2,故 D正确。故选 D 考点: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一氧化碳的毒 性 点评:熟练掌握两种气体的性质的异同,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春节来临,火车站悬挂着醒目的标语: “禁止携带易燃物、易爆
6、物和有腐蚀性的物品进站 ”,下列物品不能带入客运列车的是: A脑白金 B可口可乐 C鞭炮 D糖果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于易燃物、易爆物、腐蚀品等会对旅客的安全造成威胁,所以要严禁携带; A、 B、 D均不是易燃物、易爆物和有腐蚀性的物品,所以能带入客运列车;而 B鞭炮属于易爆物,故不能带入客运列车。故选 C 考点: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 点评:本题较简单,需要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易燃物、易 爆物和腐蚀品等危险品。 右图是放置在实验桌上的三瓶无色气体,它们分别是 H2、 O2、 CO2中的一种。下列关于这三种气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根据集气瓶的放置方法判断,瓶 存放的是 H2、 CO2 B
7、用点燃的木条伸入 中,若火焰熄灭,则存放的是 CO2 C向 中加入少量蒸馏水,若变为红色,则存放的是 CO2 D用点燃的木条放入 中,若气体燃烧,则存放的是 O2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气体的性质分析判断。 A、由于 H2密度比空气小,应倒置; O2、 CO2的密度比空气都大,应正放,故瓶 存放的是 O2、 CO2,错误; B、氧气有助燃性,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 用点燃的木条伸入 中,若火焰熄灭,则存放的是 CO2,正确; C、二氧化碳溶于水没有颜色变化,通入石蕊试液才变红,错误; D、氧气有助燃性,但本身并不可燃,而氢气能够燃烧并发出蓝色火焰,错误。故选 B 考点:常见气体的
8、检验与除杂方法,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 点评: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常见气体的性质,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依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自 2011年 5月 1日起,机动车驾驶员醉驾将受到刑事处罚。检测驾驶员是否酒后驾车,可用一种装有重铬酸钾 (K2Cr2O7)的仪器。在 K2Cr2O7中铬元素 (Cr) 的化合价是 A +6 B +3 C +2 D +7 答案: A 试题分析:在重铬酸钾 (K2Cr2O7)中, K元素的化合价为 +1价, O元素的化合价为 -2价,设该物质中 Cr元素的化合价为 x价,根据重铬酸钾的化学式 K2Cr2O7和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0的原则,则有(
9、 +1) 2+x2+( -2) 7=0,解得 x=+6。故选A 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点评:本题考查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学生应注意对有用信息的抽取,正确利用化学式和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结合化合价的计算原则 “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0”来计算。 水被称为 “生命之源 ”,过氧化氢被称为 “绿色氧化剂 ”。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中正确 的是 A都含有氢气 B都含有氢元素 C都含有氢分子 D都含有 2个氢原子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水 H2O和双氧水 H2O2的化学式所表示的意义分析判断。 A、水和过氧化氢都是纯净物,即只有一种物质组成,不含有其他物质,错误; B、水和过氧化氢都是由氢
10、、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故都含有氢元素,正确; C、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都不含有氢分子,错误; D、一个水分子和一个过氧化氢分子中 都含有两个氢原子,不是任何条件下都成立的,错误。故选 B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点评: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所以了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是研究物质的基础。 下列关于空气中各组成成分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中的 O2只有点燃时才能发生化学反应 B空气中的 CO2是导致酸雨的主要原因 C空气中的 N2可作为生产氮肥的原料 D空气中的稀有气体没有任何使用价值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空气
11、中各主要成分的性质及用途分析判断。 A、氧气在常温下就能和多种 物质发生反应,如铁生锈、铝被氧化等,故 A不正确; B、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而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气体造成的,故 B不正确; C、空气中的 N2可作为生产氮肥的原料,如生产化肥尿素等,故 C正确; D、空气中的稀有气体虽然含量少,但用途很大,如作保护气、电光源等,故 D不正确。故选 C 考点: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弄清楚空气中主要成分的性质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和保证,下列操作正确的 是 A用过氧
12、化氢制取氧气 B倾倒液体 C取用液体 D过滤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 A、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导气管要插到集气瓶的底部,错误; B、倾倒液体时,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试剂瓶口要紧靠试管口,标签要向着手心慢慢倾倒,错误; C、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垂直悬于试管口上方 1cm处,不能伸入试管内,否则容易污染试剂,正确; D、过滤时应该用玻璃棒引流,漏斗的末端应该紧靠烧杯内壁 ,错误。故选 C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点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下列是生产、生活中常
13、用的物质,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A冰水 B高锰酸钾 C液氮 D石灰石 答案: D 试题分析:纯净物是指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A、冰水是由一种物质 水组成的,属于纯净物,错误; B、高锰酸钾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错误; C、液氮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错误; D、石灰石中含有 碳酸钙和杂质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正确。故选 D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分类,解答时要分析物质的组成,如果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就属于纯净物,如果由多种物质组成就属于混合物。 某科学家在一次化学论坛会上提出 “化学不是问题,化学解决问题 ”的观点,则下列
14、叙述不合理的是 A化学是万能的,能解决世界上所有的问题 B利用化学开发新材料,改善人类生存条件 C利用化学保护环境,使人类生活得更美好 D利用化学合成药物,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化学的研究 领域分析判断。 A、化学不是万能的,不能解决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错误; B、利用化学可以开发许多新材料,有利于改善人类生存的条件,正确; C、利用化学可保护环境,如用化学技术治理水污染,使人类生活得更美好,正确; D、利用化学合成药物,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如青霉素可以消炎杀菌,正确。故选 A 考点:化学的研究领域 点评:化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是指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
15、、以及变化规律等;但有时还会涉及到科技前沿领域;解答这类题目,要对化学的研究领域有个大致的了解,熟记几个典型的关键的事例,并将其与相关知识 关联起来理解。 填空题 “用微观的钥匙开启宏观问题之门 ”是化学学科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而构建模型又常常是我们认识微观世界的重要手段。看下列各组微观模型图回答问题: 下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 ( 1)从下图中选出应该添加在 “? ”处的微观模型示意图 。 (填写选项编号 ) ,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分子个数比为 , ( 2)水电解的过程可用下列图示表示,微粒运动变化的先后顺序是 。答案: 2:1(或 1:2) 试题分析:( 1)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
16、前共有 3个 NO分子,反应后共有2个 NO2分子和 1个 NO分子,由此可判断,有 1个 NO分子未参加反应,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个数相等,可确定反应中反应物是 NO分子和 O2分子( ),且反应的表达式为 2NO+O2=2NO2,故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分子个数比为 2:1。 ( 2)水电解的过程中微粒运动变化的先后顺序是: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氢原子结合成氢分子,氧原子和氧原子结合成氧分子,故先后顺序是 。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化学变化的实质 点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且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化合物分子
17、。试题通过给出微粒的模型,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以检测考生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的意识和能力。 如右图所示,过氧化氢( H2O2)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迅速分解放出大量的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反应类型是 其中二氧化锰所起的作用是 ,此实验还会出现的现象是: 气球 (填胀大或缩小 ), 红墨水 (填左移或右移 )。 答案: H2O2 2H2O + O2 分解反应 催化剂 气球缩小,红墨水左移 试题分析:过氧化氢在催化剂二氧化锰的作用下,迅速分解产生大量氧气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 2H2O + O2 ;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两种,符合分解反应的特征
18、,属于分解反应;由于在反应过程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故在该反应中,二氧化锰所起的作用是催化剂的作用;因为广口瓶密闭,里面生成大量的氧气,压强增大,所以气球会变小,且红墨水向左移。 考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点评:这是一道理化综合题,主要是利用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使瓶内压强增大来实现相关现象的,熟练掌握相关反应的实质是解题的关键。 著名的科 学家诺贝尔经过长期的试验,研制出安全炸药。炸药三硝酸甘油酯( C3H5N3O9)发生爆炸的化学方程式为: 4C3H5N3O9 12 CO2+ 10 H2O+ 6 X+ O2 推断 X的化学式为 _ ,做出这种推测的依据是 。 答案: N2
19、 质量守恒定律(或化学反应前后各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 试题分析: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各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结合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物中有 12个碳原子、 20个氢原子、 12个氮原子、 36个氧原子;生成物中有 12个碳原子、 20个氢原子、 36个氧原子,故还缺少 12个氮原子,又因 为 X前面的系数为 6,所以 X的化学式为 N2;依据就是质量守恒定律。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式的推断,利用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原子守恒来推断是常用的方法,学生应注意守恒思想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 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我国许多地方至今仍保留着燃放孔明灯、共吃元宵的风俗。 ( 1)小明发现
20、,妈妈煮元宵的燃气灶的火焰呈现黄色,锅底出现黑色。小明根据自己学过的化学知识,帮妈妈分析了原因 。此时需要调节一下灶具的进风口。 ( 2)小明想自制孔明灯,为了使其能飞得更高、更远、更安全,选择作为灯罩的材料应质轻且 。但是 ,一些地方已禁止燃放孔明灯,因为孔明灯燃烧时温度可达300 ,一旦其飘落到加油站、液化气站、油库等地,就会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 而引发火灾。 答案:( 1)氧气(空气)量不足,燃料中的碳不能充分燃烧(燃气发生不完全燃烧)。( 2)不易燃烧 着火点 试题分析:( 1)燃气灶的风门调得太大,会让空气进去燃气灶太多,容易导致火苗飘散不能凝聚,这样焰火的颜色会发黄 ;燃气灶的风门调
21、得太小,就会造成燃气的不完全燃烧,有些 C没有发生反应,随着发热和气体的生成,形成黑色的碳微粒,散播在空气中,就是所谓的黑烟。 ( 2)根据要求: “飞得更高、更远、更安全 ”,就要使灯罩的材料轻且不易燃烧;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由于孔明灯燃烧时温度可达 300 ,一旦其飘落到加油站、液化气站、油库等地,就会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而引发火灾。 考点: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点评:本题的基础性比较强,理解 和熟记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以及燃烧的条件,是解题的关键。 判断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 “2”
22、所表示的意义,将其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a Zn2+ b CO2 c 2NO d e 2SO42- ( 1)表示分子个数的是 ( 2)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电荷的是 ( 3)表示元素化合价的是 ( 4)表示离子个数的是 ( 5)表示一个分子中含有的原子个数的是 答案:( 1) c ( 2) ae ( 3) d ( 4) e ( 5) b 试题分析:根据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分析解答。 ( 1)根据标在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可知,表示分子个数的是 c 2NO,表示两个一氧化氮分子; ( 2)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可知 ,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 a Zn2+,表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辽宁省 东港市 石佛 中学 九年级 上学 期末考试 化学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