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九年级中考网上阅卷适应性调研(一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九年级中考网上阅卷适应性调研(一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九年级中考网上阅卷适应性调研(一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九年级中考网上阅卷适应性调研(一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变化。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融化 B玻璃破碎 C车胎爆炸 D食物腐烂 答案: D 试题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A、冰雪融化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B、玻璃破碎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只是玻璃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C、车胎爆炸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只是气体的分子间的间隙发生了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2、D、食物腐烂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 D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点评:正确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关键是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方法是比较变化前后物质的差别:是只限于物质的状态等的变化,还是物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溶液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饱和溶液 就是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C溶液组成中一定含有水 D融雪剂的原理是利用某些物质水溶液的凝固点低于 0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溶液的特征分析。 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就是均一、稳定的纯净物,故不属于溶液,
3、错误; B、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再继续溶解某一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即饱和溶液只针对于某一溶质而言,仍可继续溶解其他溶质,错误; C、溶液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溶剂不一定是水,例如碘酒中的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错误; D、在水中加入融雪剂后,其凝固点会降低,而沸点会升高,所以其凝固点要比水的凝固点要低,即其凝固点要低于 0 ,正确。故选 D 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点评:熟练掌握溶液的三个特点: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此外,还要掌握饱和溶液的条件限制,及水溶液的性质等知识。 下列归纳或类推中,
4、正确的是 A将氯化氢和 SO2分别通入石蕊试液中,溶液都变为红色,所以它们都属于酸 B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一氧化碳和氢气都能夺取氧化铜中的氧,它们都具有还原性 D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所以带电荷的微粒一定是离子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已有知识分析判断。 A、氯化氢和 SO2分别通入石蕊试液中,能形成盐酸和亚硫酸,而盐酸和亚硫酸都能使石蕊变红,而不是氯化氢和 SO2使石蕊变红,错误; B、中和反应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而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某些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也能生成盐和水,但不是中和反应,错误; C、由于一氧化碳和氢气
5、都能夺取氧化铜中的氧,故其为还原剂,具有还原性,正确; D、带电荷的微粒,有质子、电子等,且都不是离子,错误。故选 C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点评:理解和熟记相关概念、理论以及常见物质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严格按概念或定义进行分析,在解此类题时,可熟记一两个特例,有利于对概念的理解和判断。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下列相关装置及操作正确的是 A发生装置 B排水法收集氧气 C验满 D存放氧气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 A、发生装置的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可防止管口的冷凝水回流到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错误; B、由于
6、氧气不易溶于水,故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正确; C、氧气的验满,必须要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错误; D、由于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所以存放氧气的集气瓶必须瓶口向上正放,错误。故选 B 考点:氧气的制取装置,氧气的收集方法,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点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少年儿童按下图时 间就餐,口腔残留食物的 pH在一天中的变化如下: 已知口腔若经常保持酸性,容易发生蛀牙,如果只从这一点考虑,你认为三次刷牙时间最好安排在 A三次吃点心后 B早、午、晚餐 C早餐、午餐、晚睡前 D早、午、晚餐后 答案: A 试题分析:稀溶
7、液的酸碱性常用 pH表示, pH=7,溶液显中性; pH 7,溶液显酸性,且 pH 越小,酸性越强; pH 7,溶液显碱性,且 pH 越大,碱性越强;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每次吃点心后,口腔残留食物的 pH都接近 6.5,即为酸性,故容易发生蛀牙,所以三次刷牙时间最好安排在三次吃点心后 。故选 A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 pH值的关系 点评:熟练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 pH 的关系,解题时要注意 pH的范围是 0 14,中性是 7,酸性小于 7,碱性大于 7,且越大碱性越强,越小酸性越强。 下图表示治理汽车尾气所涉及反应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单质的化学式为 O2 B该反应使有毒气体转
8、化为无毒气体 C反应物都属于氧化物 D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答案: AD 试题分析:根据该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 CO和NO,生成物是 CO2和 N2,故该反应可表示为 2CO+2NO=N2+2CO2。 A、由微粒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图中的单质是生成物 N2,错误; B、由该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将有毒气体 CO和 NO转化为无毒气体 CO2和 N2,正确; C、由微粒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反应物是 CO和 NO,它们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故属于氧化物,正确; D、根据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反应物是 CO和 NO,是两种化合物
9、,故不可能是置换反应,错误。故选 AD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点评:分子是由 原子构成的,且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化合物分子。试题通过给出微粒的模型,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以检测考生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的意识和能力。 对于反应: X+Ca(OH)2 Y+Cu(OH)2,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A X一定是 CuSO4 B X和 Y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差为 24 C该反应类型可能是置换反应 D Y中一定含有钙元素 答案: BD 试题分析:根据复分解反应的规律分析。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10、可知,反应物 X 中一定含有 Cu ,但 X 不一定是 CuSO4,可 以是其他可溶性的铜盐,如 CuCl2也能与 Ca(OH)2反应,生成 Cu(OH)2沉淀和氯化钙,错误; B、根据质量守恒可知,反应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和 =生成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和,所以 X 和 Y 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差与 Cu(OH)2与 Ca(OH)2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差相等,即 98-74=24,正确; C、根据碱的化学性质,结合复分解反应交换成分的规律分析,由于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碱,故应为碱和盐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且碱不能与金属铜反应,所以该反应不可能是置换反应,错误;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物 Y中一定含有
11、钙元 素,正确。故选 BD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反应类型的判定,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熟练掌握复分解反应的规律,即反应物交换成分得到生成物,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某固体粉末可能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和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取少量固体加入足量的水,搅拌,有不溶物; 过滤,向滤液中加入盐酸,有气泡产生。下列对固体粉末成分的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A一定有碳酸钠 B可能有氢氧化钠 C一定有碳酸钙 D一定有氢氧化钙 答案: CD 试题分析:根据题给物质的性质分析,固体粉末加足量水,有不溶物说明有碳酸钙,但要注意碳酸钙可
12、能是固体粉末中原有的成分,也可能是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的;过滤后向滤液中加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液中有碳酸钠,即固体粉末中一定有碳酸钠;由此可知,固体粉末中可能有碳酸钙,也可能有氢氧化钙,也可能有氢氧化钠。故选 CD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点评:解答这类物质的组成的鉴别题,要学会寻找并抓住 “题眼 ”,即有特征的物质或现象,并逐步分析 “筛选 ”,这就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反应的现象等基础知识。 下列图像与对应 的叙述相符合的是 A图 是刚打磨过的等质量的铁片和铝片分别与足量且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反应 B图 是向 H2SO4和 MgSO4的混合溶液中滴加 NaOH溶液 C图
13、是向 pH=13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水稀释 D图 是化学反应中,原子总数随时间的变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具体变化时的物质量的关系,结合图像分析判断。 A、等质量的铁片、铝片分别与足量且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反应,则金属会完全反应,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在金属等质量的情况下,铝生成的氢气比铁要多;另由于铝的活动性比铁强,故铝与稀盐酸反应比铁快,即在相同时间内,铝反应所放出氢气的质量大于铁,也就是表示铝的斜线要更靠近纵轴,错误; B、向 H2SO4和 MgSO4的混合溶液中滴加 NaOH 溶液, NaOH 与两者都能反应,但由于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镁沉淀能溶于酸,故在开始有酸的条件下,无沉淀物生
14、成,错误; C、向 pH=13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水稀释,碱性会减弱, pH值减小,但由于其始终为碱液,故 pH将无限接近 7但不能等于或小于 7,错误;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总数不变,故应是水平线,正确。故选 D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酸碱溶液的稀释,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本题是化学反应中定量关系和图象相结合的题型,题目难度较大;要准确解答此类题,关键要对化学反应知识熟练,并能结合图象的数学意义,综合考虑;图象的意义要抓住三点: 抓图象的起点, 抓图象的终点, 抓图象的变化过程。 一定条件下,下列物质在密闭容器内反应一段时间,测得反应产前后各物质
15、的质量如下 : 物质 X Y Z W 反应前质量 /g 10 2.2 16.2 0.9 反应后质量 /g a 4.4 8.1 1.8 根据上表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X、 Z是反应物, Y、 W是生成物 B a 15 C反应中 Y、 W两种物质变化的质量比为 229 D Z为化合物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反应前与反应后的质量关系可知,反应前 Y的质量是 2.2g,反应后是 4.4g,则说明反应中生成了 2.2g;反应前 W的质量是 0.9g,反应后是 1.8g,则说明反应中生成了 0.9g;由此可知, Y、 W均为生成物,且反应中总共生成了 2.2g+0.9g=3.1g;而 Z则
16、是由 16.2g变成 8.1g,即在反应中反应掉了 8.1g,即Z为反应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 X也为生成物,且在反应中生成了 8.1g-3.1g=5g,故该反应可表示为 ZX+Y+W。 A、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只有 Z为反应物,错误; B、由于反应中生成了 5gX,故 X反应后的质量为 15,正确; C、反应中 Y、 W两种物质变化的质量比 =2.2g: 0.9g=229,正确; D、根据题意,该反应可表示为 ZX+Y+W,即由 Z分解生成了另三种物质,故 Z为化 合物,正确。故选 A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首先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判断反应的反应物与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增
17、大的物质为反应的生成物、质量减小的物质为反应的反应物;解答本题还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判断,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 在 “甲 +乙 盐 +水 ”的反应中, “甲和乙 ” 不可能是 A HCl和 NaOH B CO2和 Ca(OH)2 C H2SO4和 Fe2O3 D H2SO4和 BaCl2 答案: D 试题分析:能够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可以是:碱性氧化物和酸的反应、酸性氧化物和碱的反应,以及酸碱中和反应。 A、 HCl和 NaOH属于中和反应,能够生成盐和水; B、 CO2能和 Ca(OH)2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其中碳酸钙属于盐; C、硫酸和氧化铁反应,
18、生成硫酸铁和水,其中硫酸铁为盐; D、硫酸和氯化钡反应,生成了硫酸钡沉淀和盐酸,没有水的生成,错误。故选 D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点评:理解和熟练掌握常见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以及它们间的相互反应,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下列滴管使用或放置图示正确的是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基本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判断。 A、使用胶头滴管时,要先挤压胶头,排出空气,再将其伸入溶液中吸取,否则由于空气的进入,可能会导致溶液的变质,图示做法正好相反,错误; B、胶头滴管不能平放于桌面上,否则药品可能会腐蚀胶头,错误; C、洗净的胶头滴管,可胶头向上放在洁净的烧杯中,正确; D、将残留试液的胶头滴管倒持
19、,会由于残留液的倒流而腐蚀胶头,错误。故选 C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下列物质属于酸的是 A BaCl2 B H2SO4 C Cu(OH)2 D CaO 答案: B 试题分析:酸是指在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A BaCl2是由钡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错误; B H2SO4是由氢离子和硫酸根构成的化合物,属于酸,正确; C Cu(OH)2是由铜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碱,错误; D CaO 是由钙、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错误。故选 B 考点:常见的氧化物、酸、
20、碱和盐的判别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物质类别的判别,要抓住氧化物、酸、碱、盐的特征、熟悉 常见的物质的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科学家发现月球土壤中含有较丰富的氦( He-3),其原子核内质子数为 2,中子数为 1,则氦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 1 B 2 C 3 D 4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 =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判断,由于该氦原子的原子核内有 2个质子,则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2。故选 B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点评:对于原子来说,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另外,相对原子质量 =核内质子数 +核内中子数,要熟记这两个等式。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
21、理性质的是 A氧气用于切割金属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 D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答案: B 试题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A、氧气用于切割金属,是利用了氧气能支持燃烧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错误; B、干冰用作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升华时吸热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正确; C、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是利用铁能与氧气、水分反应生成铁锈的性质 ,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错误; D、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
22、过多,是利用了碳酸氢钠能与酸反应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错误。故选 B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分析物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如果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下列有关物质所含元素质量比的数值正确的是 A水 (H2O) m (H) :m(O)=1:8 B乙炔 (C2H2) m(C) :m(H)=1:1 C氨气 (NH3) m(N) :m(H)=14:1 D二氧化硫 (SO2) m(S) :m(O) = 1:2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 =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个数之
23、比,进行分析解答。 A、水( H2O)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 =( 12):( 161) =1: 8,正确; B、乙炔( C2H2)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 =( 122):( 12) =12: 1,错误; C、氨气( NH3) 中氮、氢元素的质量比 =( 141):( 13) =14: 3,错误; D、二氧化硫( S02)中硫、氧元素的质量比 =( 321):( 162) =1: 1,错误。故选 A 考点: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依据溶解度曲线可判断,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 B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江苏省 扬州市 宝应县 九年级 中考 网上 阅卷 适应性 调研 化学 试卷 答案 解析
